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推荐14篇)

2023-04-13 19:26: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推荐14篇)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有间:一会儿。

腠cu理:皮肤的纹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止,停。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本文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之,助词,无实义。

请:询问。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关于《韩非子》: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韩非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基于对人类社会由“上古”、“中古”、“近古”到“当今”的发展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点的认识,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在政治思想上,韩非对先秦儒、道、墨等各家既有批判又有吸收,特别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理论,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专制的统治术。

3.背景链接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讲扁鹊发现桓侯有病,多次提出要帮他治病,但屡遭拒绝,致使桓侯病情因此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发觉自己有病时,已是无药可救,于是死去。这就是讳病忌医这一成语的来源。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终于病死。

三、写作方法

1.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刻画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里”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有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侯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出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由此可看出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也十分高尚,忠于职责。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治疗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2、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学生要学会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的写作方法。本文不到二百字可时间线索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再有,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又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故《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学生习作的范文。

四、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练习解答】

一、l、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桓侯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二、1.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2.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3.故,特意地。4.索:寻找

三、略

【类文品析】

医扁鹊见秦武王

《战国策》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人,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入秦后,太医令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②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③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④此:如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除之未必已也(已:)

②将使耳不聪,目不明(耳不聪:)

③扁鹊怒而投其石(投:)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②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3.透过“君以告扁鹊”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4.分析扁鹊的话语,想一想: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武王示之病”的正确语序是:武王以病示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给了扁鹊。

b.扁鹊仅从武王治病的犹豫上就得出结论:“知秦国之政”、“君一举而亡国”,未免显得过于草率、武断。

c“扁鹊怒而投其石”中的“怒”字用得好,它写出了扁鹊的神情态度:不愿与庸人为伍。

d.左右大臣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扁鹊却能“怒而投其石”,这是因为他有高深的医疗水平。这一点能启发我们:艺高人胆大。

6.从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或给人的启发这一角度再自拟出一道题目,并给出答案。

题目:

解答:

(答案参考:1.①治愈(病消失)②耳朵听不清③丢、扔2.①君王同聪明的人商量,又同不聪明的人一道来败坏。②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3.缺谋少断,个人主断能力差,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愚蠢而又显得老实。4.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5.b(提示:管窥而知全豹,扁鹊从武王对小事的处理态度、方法及过程中了解到武王的性格特点,从而推知秦国的内政,应该说很有道理。)6.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扁鹊()桓公()腠理()还走()骨髓()

2、《扁鹊见蔡桓公》选自,作者是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益:)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及:)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

桓侯遂死(遂:)

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通,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通,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今义:。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今义:。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今义:。

8、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

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我因此不再问他的病情了。

9、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

二、同步解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0、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

11.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12.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3.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手疾眼快

14.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层:二层:

三层:

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

16.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7.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

18.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

病入膏肓:

讳疾忌医:

19.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

三、美文赏读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0.解释上文加点字。

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镇:)

⑵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

21.根据画波浪线句子写出一个成语。

22.用现代汉语正确通顺地翻译画直线的句子。

2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2

第一课时教案

扁鹊教学目的

扁鹊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扁鹊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扁鹊重点难点

扁鹊1.重点:目标3

扁鹊2.难点:目标2

扁鹊课前预习:

扁鹊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扁鹊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扁鹊教学过程

扁鹊一、课前分钟演讲

扁鹊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扁鹊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扁鹊三、作者简介:

扁鹊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扁鹊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扁鹊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扁鹊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扁鹊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扁鹊五、串译课文。

扁鹊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扁鹊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扁鹊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扁鹊4.教师做小结。

扁鹊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扁鹊(1)同义有别

扁鹊疾:小病 病:大病

扁鹊(2)古今异义

扁鹊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扁鹊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扁鹊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扁鹊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扁鹊六 、布置作业:

扁鹊A:课后练习二三

扁鹊B:默写本文。

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第二课时教案

扁鹊教学目的

扁鹊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扁鹊3.练笔。

扁鹊重点难点

扁鹊1.重点:目标1 2。

扁鹊2.难点:目标2

扁鹊教学过程

扁鹊一、课前分钟演讲

扁鹊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扁鹊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扁鹊三、学习新课。

扁鹊1.学生朗读课文。

扁鹊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扁鹊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扁鹊归纳:按时间顺序。

扁鹊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扁鹊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扁鹊(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扁鹊讨论并归纳:

扁鹊(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扁鹊(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扁鹊(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扁鹊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扁鹊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扁鹊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扁鹊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扁鹊三、小结

扁鹊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扁鹊四、练笔

扁鹊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扁鹊抽几分班上交流。

扁鹊五、板书

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扁鹊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扁鹊六、作业

扁鹊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2.预习《狼》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3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 好 应 熨 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4

津沽高中田克君

〖教学目标〗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听读,正字音,朗读

quèhuánjiàncòuyìngxuántàngwèijìsuĭsuì

扁鹊蔡桓公立有间腠理不应还(=旋)走汤(=烫)熨火齐(=剂)骨髓焖?

四、解决字词,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在第一课时解决)

五、理解文意

1、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本文是按什么线索记事的?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4、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5、扮演课文剧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见课后练习二)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3、臣是以无请也

六、朗读背诵

七、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按桓侯病情由轻到重的时间顺序)

一见在腠理将恐深(汤熨)无疾

居十日二见在肌肤将益深(针石)不应,不悦

居十日三见在肠胃将益深(火齐)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四见望而还走在骨髓无奈何也

居五日逃秦体痛,遂死

医术高明盲目自信

扁鹊高度负责桓侯固执主观

为人机警刚愎自用

病{讳疾忌医——日益恶化,最终身亡

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

缺点错误{不听劝告——越陷越深,铸成大错要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要接受批评帮助和忠告。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启示: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4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5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6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7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5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6

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本文写人叙事是为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劝喻色彩,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联系实际,中心意思可以概括成:这篇文章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扁鹊见蔡桓公》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批判主观猜忌,拒绝忠告的危害;其次在于阐明防微杜渐、慎易避难的重要。

5.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这则故事叙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致使病情由轻而重,由可治到不可治,最后一命呜呼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否则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6.抨击讳疾忌医。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了抨击。

7.见微而知著,及早提防。《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以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最终酿成大害;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8.谨慎对待,避免困难。本篇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死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及时地谨慎对待,就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反之,则可能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7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一行“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的同学把“好(hao)”读成了“好(h90)”,在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这是一个动词,如果读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词,这儿应读做“好(hao)”。还有109页倒数第三行“在肠胃火齐(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学读成了——

生:齐(qi)。

师:有的同学可能纳闷:老师,这个字明明是“齐(qi)”,怎么能读成“齐(ji)”呢?

生:是一个通假字吧!

师:对,它确实是通假字,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课件展示)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谛鹗鲆患?碌氖焙颍?绻?挥姓飧鲎郑?陀枚烈粝嗤?蛳嗨频淖掷创?妫?庋?筒??送?僮帧g氪蠹野迅詹诺耐?僮只?隼矗?09页注解⑩,“齐”通“剂”。大家还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1:109页注解⑨,“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通“烫”,用热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还”同“旋”足“回转、调转”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课文中一共有三个通假字,一起说:(课件展示)“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

生1:“立有间”的“间”怎么讲?

生2:“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样解释?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无请也”我不会翻译。

生6:“无请”,就是不再问,不再说话,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说话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释?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师:古汉语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较

厉害的病”,词义是有差别的。

生1: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望”怎么讲?

生2:“望”就是“看”。

师:怎样看?对,是“远远的看”。“转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讲?

生:跑。

师: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

师: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

充?

生1:应该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他说的是“爱好”。

生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应该是“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

已经没有办法了”。

生3:还有一个小地方。109页第三行“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那位同学说“不治将会更加深下去”,应译成“更加严重”、

“更加厉害”。

师:这样更准确。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

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

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

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学

生小组讨论彳艮热烈)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师: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动作、神情?

生1:他会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

状)

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

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

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

疾!”

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

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

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

格斗状,众生大笑)

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

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

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

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

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无疾)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不应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不应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当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桓侯见到他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

就跑。(生笑)

师:(笑)是桓侯掉头就跑吗?跑的是谁呀?

生:扁鹊。

师:对,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生:你为什么见了我的君主转身就跑呢?

师: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下面听清老师

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

来吗?

生:你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可以,不过还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说“你”,改成——

生:“君”,“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他还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

师: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君为何多次扰我主?

师:很好。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

‘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还有其

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咱们这儿南边就是桓台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

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

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

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

反映出扁鹊——

生:《艮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

需要他去医治。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

“机智”比较好。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他后来

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

鹊刺死了,这是后话。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生:残暴、蛮横。

师:桓侯的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

生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断进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深刻!(鼓掌)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

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国有句老话

怎么说?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

话,说得非常好。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

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

生:(齐答)讳疾忌医。

师: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

生:死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答)不可救药。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

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

“汤”通“烫”,“还”通“旋”。

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

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

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

生:剥了皮吃。

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

上,还是长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

讲。

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

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

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

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

出笑话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

前说过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诚实。

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

的帮助。

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

明不会,也说会。

师:你这样做过吗?

生:做过。

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

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

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

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今天的作业:(课件展示)你还读过其他的寓言故事吗?明天

上课讲给同学们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8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韩非子·喻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2002/04/23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9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是韩国贵族,屡谏韩王变法图强,不被采纳。著书十余万言。秦王嬴政看见他的著述想用他,便攻打韩国。韩国派韩非出使。韩非到秦国后,遭李斯、姚贾谗毁,服毒死于狱中。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的文章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文风峻刻峭拔。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韩非的代表作品有《说难》《孤愤》《五蠹》《显学》《六反》《八说》《八奸》《亡征》等篇。本篇选自《韩非子》中的《喻老》篇。韩非用《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形象地阐明了“图难于其易”的道理。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0

扁鹊见蔡桓公

天山二中:赵佟青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天山二中:赵佟青)

作者邮箱: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1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扁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2.预习《狼》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5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3

设计理念: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能做”。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教学流程: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五、 活动四:“我会析”(时间:20分钟)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见面次数及时间扁 鹊 蔡 桓 公第一次第二次(居十日)第三次(居十日)第四次(居五日)结果(居五日)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六、 活动五:“我会演”(25分钟)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编剧本时可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七、活动六:“我会背”(时间:15分钟)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各组开展背诵比赛。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八、活动七:“我会做”(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后练习二,然后相互评改。教学后记: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4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家学说的集大成者。(2分)

2.课文中“”这句话,说明了蔡桓公的病得不到治疗的根本原因。(2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腠理()立有间()汤熨()骨髓()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不治将恐深(将:)

⑵居十日(居:)

⑶桓侯不应(应:)

⑷桓侯又不悦(悦:)

⑸故使人问之(故:)

⑹司命之所属(属:)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3分)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通,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通,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2分)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7.概括以下两个人的性格:(4分)

扁鹊:

蔡桓公:

8.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3分)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今义:。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今义:。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今义:。

9.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诫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

d、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10.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3分)

第二部分:

(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3分)

12.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3分)

13.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4.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2分)

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手疾眼快

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3分)

16.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3分)

17.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2分)

病入膏肓:

讳疾忌医:

18.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2分)

(二)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非吾所以处子①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嬉为贾人②炫卖③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④揖让⑤进退⑥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①处子:安顿我儿子。②贾(gu)人:商人。③炫卖:沿街叫卖。④俎豆:祭祀器皿。⑤揖让:打拱作揖礼节。⑥进退:进退朝堂的礼仪。

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常嬉为墓间之事。

译文:

(2)此可以处吾子矣。

译文:

20.本文谈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有一句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非常接近,这个成语是什么?(2分)

21.读了《孟母三迁》以后,你是怎样看待环境与人成才的关系的?(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以《我身边的“蔡桓公”》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要突出人物的性格。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