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杂谈(推荐12篇)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1
【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实验高级中学陈宝贵】〖“大语文”阅读与“大语文”作文〗
艺术欣赏“大语文”阅读的有效延伸”。艺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所说的艺术是指除了单纯以文字表达思想、情感以外的一切艺术门类,包括戏剧、电影、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家园,这些门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的一翼,学会对艺术的欣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构成。现代音像技术的发展,把各种艺术引向课堂己便得非常便捷。艺术欣赏和文本阅读相结合,经典视象和经典名著同时进行,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想象的真切感受,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比如我们在教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让学生欣赏其书法艺术,这对了解其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情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单纯的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欣赏,同样应作为“大语文”阅读的重要构成。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郭毅】
〖创新是语文教师的灵魂〗
在2006年德州市教学能手比赛时执教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不仅引领学生感受作者面对生命短暂而抒发的“乐──痛──悲”的情感跌宕,而且从文化、生命、民族的视角探讨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人生价值问题,这节课既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又给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净化,受到了在评委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五中学王晓静】
〖生活──语文教学的引领者〗
新课程以全方位的视点,到倡导大语文观,走大语文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精神底子”。奠定一种读书的境界,这境界就是语文知识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王国维把读书分为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诗词的境界,是读书的境界,又是生活的境界。宋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精神的凝结;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长啸“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是一种天人合一的顿悟;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怅然:“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是一种放眼宇宙,辨识有穷与无穷之间哲理的伟大胸怀和气魄;苏轼在《赤壁赋》中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彻悟了生命的本源。毛泽东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一种宏伟志向,又是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的情状,这境界又让人联想到语文教学“问渠那得清如 惟有源头活水来”,对语文的追寻,对生活的追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语文是生活精髓的提炼,生活是语文的反光镜。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慨叹向之所欲,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3
一、课文悟读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两点:
1.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请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亲朋密友携手并肩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啊!不仅如此,作者所叙写的是一次规格很高的聚会:从人员上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宴会的氛围来看,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2.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我认为不可用“悲观”“消极”简单概括,应进一步具体分析。“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更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二、亮点探究
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探究学习: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探究学习:“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4.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探究学习:“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三、选题设计
“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作出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及《乐毅论》《黄庭经》等。
(3)查阅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著。
(4)同学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换赏析体会。
(5)写出赏析论文。
参读书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3)《启功丛稿》,中华书局。
摘自《语文学习通讯》XX年8月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4
夕-颜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作者邮箱:
[1]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5
教学目的
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朗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相关资料
1.《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00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4.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及前人评点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谭元春:“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古诗归》)
钟惺: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古诗归》)
陈祚明: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诗源》)
牟愿相:王逸少传诗不多,其《兰亭》一篇,如苏仙高屋,翘视群儿小澥(《草堂杂论诗》(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6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二、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指导
1.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3.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叫学生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作为课上讨论文章思路的准备。
课堂诵读指导
1.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编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
2.归纳各层大意后,讨论全篇思路(内容详见“课文说明”)。要点是:以叙事为抒情议论张本,因此首叙兰亭之会;用“乐”字结束叙事,由是而兴人生之叹;由叹而归结为“死生之大”,点明作序正旨;然后扩展开来,说古人“兴感之由”,论“一死生”“齐彭殇”之妄,最后仍回到说诗集上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课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祈祷、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得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彩页《兰亭集序》摹本。前人对《兰亭集序》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解题,介绍作者。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正音:会(kuà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齐彭殇(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4.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
(1)学生快速读课文。
(2)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5.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学生讨论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6.学习第1节,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指兰亭之上。
惠风:和风。 品类:指万物。晶:众
极:尽。娱:乐。 信:确实。
(2)请学生朗读第1段。
(3)教师提问: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宜。”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扩展]
“修禊”补注
谢友明
“暮春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课本虽有注解,但不够详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这一风俗,现作一补注。
修禊的“禊”,也叫春禊。“上已娱春禊,芳辰喜月高。”(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
《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每年三月上已日,女巫以香薰和苹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衅浴礼俗到了秦汉时有所变化,秦汉时,上巳这一天,人们都到河边去洗濯,认为涤积垢就能除病祛灾。《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曹魏时,不提倡上巳日去河边洗灌,这可能与曹操禁止“寒食”的思想有关,同时此时节北方还很凉,老幼羸弱者不堪忍受。晋时,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蚌起于晋时。”《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此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才,曲水之饮。”这一天已成为官民们水边宴饮、春季郊游的好日子,当时不能完全排除洗濯的遗风。唐朝时,三月三日官民郊游,水滨宴饮最盛。皇帝往往赐宴于曲江池(曲江池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五公里处)。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上巳日本来与三月三日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后来也有不用三月三日的,如元时就有在三月八日的。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后来修禊饮也常指文人雅集,也指朝班后友人欢饮,“穷轩驷马,峨冠鸣佩,班回花底修禊饮”(吴文英《丰乐楼节斋新选》)。
{五)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节文字。
2.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节并背诵。
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检查背诵第一节
2.讲析第二节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
(教师指导: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2)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注意“或”“因”二字的翻译)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既系之矣
(注意“之”“系”的解释)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3)学生齐读课文
(4)讨论分析
①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点拨]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②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幽”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点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③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点拨]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忙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拆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腐慨。
(5)学生试背第二节
3.讲析第三节
(1)学生齐读第三节
(2)指名学生口译第三节
重点字词提示:(投影)
①若合一契②临文嗟悼③一死生,齐彭殇④其致一也
(3)讨论、分析
①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第三节的层意
第一层引孔子的话总说_____;第二层写古人、今人_____;第三层写后人_____;第四层概括作序目的,_____。
[点拨]死生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作者的感触。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点拨]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4.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点拨]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点拨]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六)总结扩展
[总结]
王羲之书法闻名古今,兰亭也因之而誉满神州,是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王羲之的文名反被掩盖。其实《兰亭集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本文虽为序体。但不同于一般前言,从内容上说也非一般的游览纪事。全文三百二十五字,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描写了广阔的自然风光,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一反谈“玄”、崇“老”、尚“无”的腐朽社会风气和盛行骈俪讲究词藻的形式主义文风,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对待世事和人生,以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文章实践提倡为文应正视社会现实,对后人有所激励。《晋书,王羲之传》中评述说:“羲之自为作序,以申其志”,本文确可以视为作者抒怀述志之作。
从整体看,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叙述为主,写兰亭盛会,贯穿并突出“乐”字,并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全文的后2段是第二部分。紧承上文“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挥议论。最后叙作序的意图,强调死生问题,古今的感慨是一样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扩展]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颉(yǐ),颉察而异之。特重牛心炙,坐客朱啖,颉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曰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广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
1.翻译下列句子
①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②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导与王敦是伯仲关系,与王羲之是叔侄关系。
B.第一段主要说王羲之是王氏佳子弟,在王氏诸少中无人能够相比。
C.这两段文字能够比较真实地展示王羲之的为人处事态度及性格的特征。
D.王羲之东床袒腹的故事古今流传,“东床”也便成了“女婿”的代称。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凯因看重乏羲之为人正直,才以牛心炙先“啖羲之”。
B.由于王羲之的隶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因此王敦、王导都很器重他。
C.太尉选婿一事,既表明王羲之的自然,不拘谨,也显示了郗鉴识人独具慧眼。
D.本文说明王羲之才华出众,为人正直,但不注重社交。
[参考答案]1.①王羲之很看不起他,感情上(和他)合不来。②(王述)将要应召就职,走遍会稽郡城,却不去探望王羲之。2.A3.C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7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癸(ku)丑 修禊(al) 流殇fallozls) 游目骋(汕ellg)怀
B.激湍(tuAn) 形骸(hi) 嗟(仰)悼 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 管弦(d加) 虚诞(dbo) 趣舍万殊
D.悲夫(fo) 锋镝(df) 瓮牖(…加) 度长挈( )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 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9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 诵读、讲解; 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3、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XX年是庚辰年;XX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 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1)、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⑴.(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⑵.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 (《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⑶.《兰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识:
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仰观,俯察" 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
第二段: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链接: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5、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梳理探究: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a级)
癸丑( )修禊( ) 流觞( ) 形骸( ) 彭殇( )游目骋怀( ) 感慨系之( ) 趣( )舍 激湍 ( )会稽( )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b级)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_____通____ 悟言一室之内 ____通____
趣舍万殊 ____通______
(二)课文朗读,分清结构
第一次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分组齐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组边听边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为段落探究做准备。
3、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c级)
————————————————————————————————————
(三)课文内容探究
探究第一、二段.(d级)
朗读第一、二段,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1、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分析用法
暮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湍:____________________。次:__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当堂背诵第一段。
齐读第二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总结:王实甫《西厢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在这里都有了体验。
5、翻译下列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探究第三段。(d级)
1、齐读第三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终期于尽:
3、探究下列词和句子的含义。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4、教师总结:本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5、集体朗读这一段。
探究第四段。(d级)
1、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临文嗟叹 一死生为虚妄 齐彭殇为妄作 殇:
3、翻译下列句子。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4、集体朗读第四段。
5、教师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难点探讨:(d级)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随堂练习:
1.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b级)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2、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c级)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3.汉字中有不少会意字,今人也可以结合个人的感悟进行新的理解,并且有的还不止一种理解。请仿照示例,从“诗”“挣”“舒”“劣”这四个会意字中任选两个进行重新“会意”,每个字只写出一种理解。(c级)
示例:选 ⑴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⑵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
答:
⑴
⑵
4、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d级)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5、默写:
(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写出文中谈“人之相与”的两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11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
二、学习过程
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修禊 兰渚 激湍 流觞 游目骋怀 晤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蕲 曾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夫人之相与 虽趣舍万殊
当其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三、反思总结
学生诵读课文,总结各段主要内容
四、当堂检测
1、指出通假字并翻译。
虽趣舍万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今义。
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修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期
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致
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 颇有野致
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④临
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次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某所,而母立于兹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晤言一室之内
2、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这娱,信可乐也。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古人生死观,为理解文中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打基础。
二、预习内容
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
(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
二、学习过程
诵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三、反思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四、当堂检测
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死观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只有一次的生命?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骨鲠称 b.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 而羲之竟不顾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兰亭集序>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
二、学习过程
1、注音1、 hái
癸guǐ丑 修禊xì 兰渚zhu 激tuān湍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晤wu言 趣舍万殊qu 齐彭殇shāng 会kuài稽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i 蕲 qi 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全、都 少长咸集 全、都
茂林修竹 高高的 列坐其次 它的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热闹 亦足以畅叙幽情 用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
信可乐也 确实 取诸怀抱 之于
夫人之相与 夫为发语词 虽趣舍万殊 同“取”
当其欣于所遇 对于 向之所欣 以前
或因寄所托 凭借 曾不知老之将至 竟然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到 感慨系之矣 代词,这
修短随化 寿命长 喻之于怀 明白
终期于尽 注定 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
四、当堂检测
1、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
2、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① 修
乃重修岳阳楼 维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高 内修政理 修治
茂林修竹 高 修禊事也 举行
②期
终期于尽 注定 度已失期 期限
不期修古 期望 行有期年 一整年
③致
其致一也 情致 颇有野致 情致
以致臣节 表达,尽 致市民,聚万货 招致
④临
临文嗟悼 面对 把酒临风 面对
曹公已临其境 到达 哀临三日 到场
⑤次
列坐其次 旁边 引次江北 驻扎
破军次之 第二等的 贤能不待次而举 次序,引申为资历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所以兴怀 表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东西|人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吾知所以拒子矣 表原因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数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全,整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做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样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
当其欣于所遇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及其所之既倦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
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二、学习过程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1)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 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4)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这种雅致的景色是“乐”的重要方面,而优美的景色又容易触发作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发了作者的“痛”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目”应为“认为、品评”)
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
4.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
6、 (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篇12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文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