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推荐16篇)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说 课
本文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泛读课文来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在中国文化中浸淫着颇为浓郁的道家思想,不了解老、庄我们会对后来的“无为”思想、“隐逸态度”无法理解。
本文文化知识含量较高,如果不了解庄子的生平和庄子的思想,有些东西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学习本文前要作一个铺垫,即对庄子要作一个比较具象的介绍,如果只是概念化的介绍,可能是无益的,所以在第一课时专门安排老师45分钟的畅讲,相信通过这次畅讲,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第二也可以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同时也应该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课时再来学习这篇课文,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对庄子的思想本课时不再作详细的品析,或对或错,或不对也不错,由学生自己去慢慢感悟,老师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所以重点应落实在对内容的整合和语言的品读与积累上。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4.了解庄子思想的实质。了解有关道家的文化。
●教学重点
整合内容,品读语句。
●教学难点
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庄子及《庄子》,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以教师讲解为主。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品读法。
●教学用具
有关老子、庄子介绍的讲义或幻灯片。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钓于濮水》等原文。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摘录优美词句;找出庄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分析庄子的“哲学困境”,进而理解庄子的思想。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但是他的文章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们来背诵他的《逍遥游》。引入对庄子和老子的介绍。
(老师一面出示庄子的有关文章,一面介绍他的经历及思想)
(一)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快吾志焉。”(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能,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来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做楚国的相。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是很贵重利益;卿相是很尊贵的地位了。你难道没有看到用来祭祀的牛吗?饲养它几年,给它披上锦绣,牵它到太庙,在这个时候,它虽然想做一个牛,哪里能够做得到呢?你快快离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泥浊水之中游戏而让自我快乐,不愿被那些享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一辈子不会做官,来使我心里快乐。”)
(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畈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四)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抬。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五)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六)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一个楚国人用白粉涂抹自己的鼻尖,就好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他让一个工匠用斧头把白粉砍掉。工匠轮起斧头呼呼如一阵大风,这个楚人听凭他去砍,结果鼻尖的白粉全被砍掉但是鼻子没受伤,这位楚国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周室已然衰微,诸侯纷争,并厚招游学之士,欲使其为己所用,而各方志士则欲救世弊,穷竭神虑,著述立说,于是以人力救世之学并起,这些学说绝大多数是人与人争斗之下的产物,是为诸侯所用的政治工具。身处乱世的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以政治理想的实现为目的的人道非但不能使人世契合于清静无为的天道,反倒是背离道途使人世愈加纷乱不堪的重要因素。因此庄子之道是在以天道批判人道,从保全生命本质出发形成的一套以养生和间世为内容的思想体系。
养生之道是庄子对生命本质的价值判断,在他看来道赋予人的惟一形式是生命,所以生命本身才是判断其价值的最高标准,而其他任何价值标准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因为像儒家那样只以生为基点的“有为”学说忽略了道赋予生命的全部是生与死的统一,是天命固然,人力无法控制。因此以人道来评价人世且欲尽人力以救世不仅是徒劳,而且还是对生命无谓的损耗。他认为人生应该做也是可以做的就是养生,即顺其自然的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使其不受来自生命以外的任何干扰。他以 “庖丁解牛”来形容养生之道:
他把生命视为庖丁手中的刀,要使其既锋利又耐用,就必须“以无厚入有间”的方法使用。这里的“无厚”可以理解为没有人为设置标准的生存状态,“有间”则比喻道赋予人由生至死的过程,“以无厚入有间”得到的就是游刃有余的养生境界;而与之相反的生存之道犹如“割之”“折之”的使用生命之刀,带来的就只有生命的损耗,且越无视天命固然,损耗就越快。
很明显养生之道不仅是庄子对生命存在的判断,更是在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人道思潮的批判与否定,指出了人道价值观念的局限和施行时必然面临的困境。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庄子对人道的批判与否定必须有“违背天道”这个前提,他只是对以人道为基点的价值判断进行的批判,且否定由此而形成的是非、成败、名利、荣辱等人世的价值标准,而不是在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否定。如果他连生命本身也否定,那就真像鲁迅说的“自无为而入于虚无”了,如此的话他就决不会提出养生,直接说生不如死岂不省事的多!尽管我们无法当面问庄子,但从庖丁在三年中逐渐领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解牛之法,就可以看出庄子还是很赞成了解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他认为因之固然要学会遵从,而不是“知天命不可为而为之”,因此我认为庄子绝不是个视生命如草芥的厌世之徒,而虚无主义则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庄子虽然提出了循天命而行的养生之道,但他毕竟生活在人道盛行的现实世界,在批判与否定人道的同时,还面临着人世的实际生活,还必须应付人道给他这个遵天道者造成的种种不便和麻烦,于是庄子得出间世之道。人们一般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处世之道只有两种,行人道者为入世,反之即是出世,庄子被习惯性的归入出世者的行列。其实以人道为界的两分法本身就有毛病:其一,人道不统一,儒家以仁为道,墨家以爱行道,法家以君掌道,以何为准呢?如果以天下盛行者为入世之道,那么仅以所举的三家中就必有两家为出世之道,然而事实上他们都应该是人道。这样一来出、入世的处世就变成了人道成败的标准;其二,人道以世用为目的,政治实用性太强,使得其界定范围不合理。入世者这一边特点鲜明,当然容易辨认,但出世者这里就有些鱼龙混杂。虚无主义者、愤世嫉俗者、悲观厌世者、愚笨无知者加上大彻大悟者抑或还有其他不以世用为目的者都扔进一个篮子里,难免让人对出世之道产生种种片面的误解,显然对不具有政治实用性的思想有“扔进篮子都是菜,不分萝卜和青菜”的弊病。再从庄子这里看,他并非对人世漠不关心,只是不愿意在他认为徒劳的价值体系中耗费精神,他是在另一条道路上探索有利于人世发展的途径,因此将他归入由人道为标准的出世者的行列是很不恰当的。
从所处的现实看,庄子尽管以独立于人道之外的态度处世,但这主要是由于潮流不合其理想,他要“立于天而间于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的间世之道更多的带有批判性,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间世之道的主旨就在于“无用之用”,是其对人道赖以施行的形式——政治手段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热衷于政治的人而言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树木是因为有用才招来的祸害,人的有为也同样啊!他深刻地揭示了宣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暗示宣扬人道救世者热切执著背后隐藏着的祸患,接着他以散木为喻: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 ,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来说明无用的用处,是对宣道者应尽早抽身的告诫。然而,后世却绝少有人能从他的告诫中真正领会间世之道的用途,反而滑进了出世的极端之中,不是厌世、愤世就是假借出世而入世,实在辜负了庄子的一番苦心。间世之道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在乱世之中也能得到符合天道的养生,具有很明显的实用意图。然而,思想一具备实用的特性,就难免会被人利用,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庄子这般的深刻思想与睿智的头脑,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所处的现实和应对的想法也不同,所以吸收庄子的思想也千差万别。纵观后世庄子思想的影响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儒家人道思想在人世的盛行,加上庄子之道那仅有的一点实用性,使得庄子理想中的无为变成了一种无能为力,甚至很不情愿的跑到了所谓人道的另一面去了。这位先秦时代最伟大的思想批判者在畅游天界的闲暇之时,如果回眸一眼人世不知能不能做到“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呢?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有用之用是每个人都知晓的。从俗世说,衣食住行都是,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可以无视有用之用。其实人间烟火不能不食,至多是少食而已,即使是古时之大隐。就科学而言,几乎无人不晓那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是必有用的。其实科学主义在近1XX年来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坚信不移的信念,而且是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1972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国际学术会议,讨论世界生态问题。会议纲领中有一个被当时世人皆能接受的观点,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是有限制的,但这个观点却不能被中国代表所接受。这是旧事,今天人们都能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了。可见有用的即使伟如科学也会被限制,这就是人文了。人文的好处不易识,正因为它不那么有用。
由于民间裹着破布的假道学多了,真正的道家思想也就难免处于弱势,找寻道家精髓就成了件颇为不易的事。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庄子,一位真正安贫乐道的逍遥派,尽管他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梦,有些不切实际,但至少比起那群两眼只瞧着腐肉的苍蝇可爱多了。
庄子喜欢谈论死亡,这一点与孔子不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题就这样被回避了。而庄子的逻辑是:懂得了死,生就不成为问题了。于是他开始谈论老子的死。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大叫三声而出。老子的弟子们都责怪秦失,说他不像话。秦失却反过来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不真正懂得老子。他说:“是(喜生恶死)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大概也就是庄子的生死观吧!既然死亡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那痛苦悲伤就是庸人自扰显得多余了。不要说对孔子守孝三年的礼,就是对墨子的三天之礼,庄子都觉得多余。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高兴得不亦乐乎,世人惊异也实在是对他的生死观不够了解的缘故。
既然死不足悲,那么生又何喜呢?在庄子眼里生不过是一场梦。“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与后世所谓人生若梦不同的是:庄子的梦是因为觉得生死归一,都是物化的自然现象,所以他梦为蝴蝶,享受浪漫带来的快乐;而后世的梦却是由于对现实的心灰意冷,悲观得不是遁世就是寻死,全然做不到笑看风云。因此庄子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眼光实为深远。
认识完生死,我们就不难看出道家思想为什么不易施行了。正如庄子自己的比喻:他的思想是大鹏鸟飞临于九万里之上,蜩和学鸠焉能理解,即便理解又焉能施行之。无法施行,这世上难免就会多一些扰人的苍蝇,不过偏偏有些苍蝇非要给自己安上蝴蝶的翅膀,你想想斑斓美丽的蝴蝶盯着一块腐臭的烂肉大快朵颐,多恶心啊!
二、课后练习
以“与庄子对话”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庄子之哀
伊人在林间遇见庄子,看到庄子神情凄哀,便上前询问:“先生,何故如此悲伤?”“哀悼呵!”庄子掩泪回答,“哀悼两个弟子。”“哀悼两个弟子?”伊人困惑地问,“他们遭到大不幸了吗?”“一个死,另一个算是活着。”
伊人更困惑了,问:“想当初,先生的妻子亡故,您不仅没有痛哭悲悼,还‘鼓盆而歌’呢。可是,对两个弟子先生却如此哀恸;难道对他们的亲情,反而胜过曾与先生耳鬓厮磨的妻子么?先生,您真叫人大惑不解!”庄子愀然喟叹一声,尔后徐徐说道:“那两个弟子怎么能跟我的亡妻相比呢!我的妻子如常人一般,得之于自然之气,化而为有形的生命。——孩提时,她嬉戏于乡野;少女时,她采薇于南山;桃花灼灼时,她做了庄周的新嫁娘,那一天她也宛如灼灼的桃花。随着庄周她无幸欢享奢华;然而,即使在艰辛困顿之中,她也没有弃失质朴的真性。我当漆园小吏,怅然若失;她洞知我的心骛,对我说:‘庄周,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我们回到了乡野。她的学识不丰,却有生命的感悟;她从不伤屈真性,而与自然厮伴;她活着的时候,她的心也同时活着的。她拥有生命,她珍惜生命,她衍育生命,最后她诀别了生命。来自于‘无’复归于‘无’。终于,她恬然寝息于茫茫的天地之间。我的妻呵,生也自然,死也自然,难道还需要我悲伤不已、凄凄哀鸣吗?”庄子平静地谈着他的亡妻,伊人感觉到了蕴于平静之中的挚情。庄子舒了口气,又接着往下说:“那两个弟子,又怎能相比呢?他们聪颖,有学识;当初,他们离开时,问我对他们有什么嘱言,我指着天空,说:‘你们看到那伯劳吗?它飞来时翅膀上是空的,在我面前飞去,它的翅膀也还是空的。空空的,没有赘物的负轭,它才能自如自得地高翔。‘你们若有自己的翅膀,就空空如也地离去吧!我能给你们什么呢?’可叹的是:他们却终于让‘翅膀’套上了重轭,在世事沉浮中迷失了自身。他们终日里惶惶然奔走竞逐,而不再深思如此奔竞究竟为什么;攫得虚物,他们洋洋自得,失却蝇利,他们便如丧魂魄;可怜的一颗心备受折磨,轮番地经受着浇淋和烤炙;他们学会了矫情和作伪,所言所行多与内心相忤;心的扭曲一旦成为常态,质朴的真性也就荡然湮失;娴熟了尔虞我诈,也擅长于勾心斗角;他们算计别人,更疑惧被人算计,如同行走在剃刀的锋刃上,战战兢兢,忐忑终日……他们将聪颖和机敏悉尽耗费于此了。我再与他们邂逅相逢时,不禁惊叹:‘你们竟如此衰老了么?’‘衰老?’他们摸了摸光滑的下巴,嬉笑着说:‘先生,不是您老眼昏花了吧?’唉!我还能说什么呢?‘近死之心,莫使复阳’,真是如此的吧。如今,他们俩,一个已死于非命,另一个被砍了双足。这讯息顿使我哀从中来,不能自已。我所悲叹的,并不是我对他们所说的一切如风过牛耳,也不是他们没有成为笃顺的弟子;我所哀悼的是:他们戕残了生命和真性,他们自己斫丧了自己。我哪能不为此而悲恸呢?”“也许,他们是早就徒有躯壳了。”伊人说,“先生不是说过‘哀莫大于心死’吗?”“是呵!”庄子点点头,说,“这正是我所要哀悼的。”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2
●教学重点
从整体把握课文,品读语句。
●教学导航
一、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1.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境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老师点拨: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指导学生梳理全文,理出头绪,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点拨:细读、品味胡文英的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明确)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2.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3.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4.整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5.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归纳提要
1.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地告诉人们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2.课文采用对比法(对照法)把庄子与姜太公作对比,二人同是垂钓,但心境不同。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回答。
(明确:姜太公,直钩钓鱼,用意在钓文王,并非真心钓鱼。他的心在为人赏识、为人所用上。庄子垂钓濮水,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甚至是希望有一条鱼来给他充饥)
3.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点拨方法:在这里乌龟是一个比喻,要从这个意象入手,从而体会庄子的精神世界。
(明确:他追求的是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清净生活。不与世俗为伍,追求个人的闲雅之趣。鄙弃富贵权势,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精神的自由)
三、重点解读
1.“我们不以此悬的”什么意思?(的:箭靶的中心,引申为“目标”“目的”“标准”)
(明确:我们不用这一个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
2.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明确: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
3.咬文嚼字: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崇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四、探究质疑
1.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明确: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入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2.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一点庄子和他的著作,请再联系读过的《秋水》《逍遥游》,谈谈你的见解。
解说:本题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本题又要求扩展阅读,温故知新。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找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读书卡片的一个栏目:挑战权威。课后交流。
推荐阅读:《永恒的乡愁》(鲍鹏山)(见高中第五册《语文读本》)
●延伸阅读
“老子”说
老子具有极其出色的逆向思维能力,所以他对当时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念都表示出怀疑,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他最终将怀疑变成了对现实的否定,这就似乎走的有些远了。
老子的“无为”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天道”的认识之上。他认为:天地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人也应该遵从天而“无为”。且不论,老子的“天道无为”是否正确,就以人的发展历史来看也远不是“无为”可以解释的。如果真的如老子所说“无为”是应了天意,那么人应该还是猴子,应该还爬到树上吃果子,而不是举着锄头种粮食。进化本身就说明人不可能安分,人总是在改善内外部环境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老子不认识达尔文,不知道进化论,他可能以为人从来就是人,没有猿猴的过去,自然也就没有更完善的将来,所以他的“无为”是静态的,不符合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动态事实。
当然,如果老子仅是因为对自然的认识上出现了错误,那我们应该原谅他,毕竟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的人们还热衷于祭天拜神,与他们相较即使是静态的认识人与自然却也还是一种进步。
但他的“无为”似乎还另有目的。据说老子写这本书是在他弃官归隐时,应守关者关尹的请求才作的,似乎本身就代表着他无所求的品格。但是,我不相信他真的无所求,因为写书时他还在发牢骚:“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见他在弃官前是有政治想法并行动过的,只是由于没能实现才无奈地归隐了。看完全书后,我发现“天道”其实不过是他以所谓圣人之言传授治国之道的借口罢了。这样看来老子并不那么单纯,换句话说就是有些狡猾。
在阐述治国理论时,老子充分展现了他逆向思维的特长,几乎每句话都充满了辩证性。例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仿佛任何被大家称颂的行为都是由于整体上的不善所造成的。又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好像在说明人在认知方面的缺陷。这些话独立起来看可算非常智慧的语言,很有深意也不无道理,但将它们摆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就不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更不可理喻的是老子对此得出的结论竟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虚无,仿佛世间的一切标准和概念都是空虚的幻象,根本无法实现。
其实,这正是老子的目的,否定现实是为了控制现实,他希望人们不要产生追求的欲望,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满足不了欲望的痛苦,没有痛苦也就不会反抗,不反抗国家不就长治久安了吗?他开动脑筋推理出了一种精神胜利法,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真可谓居心叵测啊!
然而,这种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不可遏制的欲望,特别是现实中束缚看来是最小的君王们,要他们做到“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简直比老百姓“生而不吃”都难!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注定不可能成功,也幸亏是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这一套在政治上注定是失败了,因为客观存在的“人道”恰好不适应他主观形成的“人道”。但“辩者不善”这句话在后世却无数次的得到了验证,很多巧舌如簧者也玩着与老子一样的把戏,把险恶的居心隐藏在各式各样的花言巧语之下,小到骗财,大到欺世,将善良却不辨是非的人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民间有句话很能形容这样的人:“他把你卖了,你还帮着他数钱呢!”因此我们要警惕,千万不能上了那些“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当。
《先秦学术》序言
一
儒家天真,道家率真,墨家认真,名家顶真。
政治上天真的儒家,在生活中一点也不率真,所以多是伪君子。生活中率真的道家,在政治上一点也不天真,所以多是真隐士。宗教上认真的墨家比儒家虔诚,他们把鬼神当真,因此避免了儒家的虚伪。知识上顶真的名家比道家真诚,他们把真理当真,因此避免了道家的虚无。
然而帝王专制需要政治上天真幼稚的儒家,因此儒家战胜了墨家,宗教信仰在中国成了民俗游戏。帝王专制需要生活上率真随便的道家,因此道家战胜了名家,客观真理在中国成了海外奇谈。
所谓真实,可分为真际与实际两部分。中华民族是个很不认“真”而颇为务“实”的民族。名、墨两家专注于真际,儒、道两家专注于实际。因此墨家和名家的中道覆灭,在中国历史一成不变的务实轨道上,几乎是逻辑的必然。名、墨两家的中道而绝,使真际文化成为绝响;儒、道两家的阴阳互补,使实际文明绵延久长。中国文化对“真实”的接受程度,以道家颇为务实的率真为最后界线。在率真的限度内,一定程度的狷介放达,成了中国文化最高的审美内容。作为对令人窒息的专制文化的必要调节,作为对高度紧张的脆弱神经的适度松弛,道家式的率真狂放,有时甚至可以表现为对帝王将相的某种不恭和傲慢。但任何狂士一旦越过了这个最后界线,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二
儒者弱智,道者狡智,墨者奇智,辩者大智。
儒者标榜仁义,贬低智慧,因为他们非常弱智。道者批判仁义,绝圣弃智,却自称大智若愚,然而若愚之智并非大智,只有老奸巨猾的狡智。墨者非难儒、道两家,无私无畏地神道设教,颇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智。辩者跳出世俗政治的污秽樊笼,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叩响真理之门,故有空谷足音的大智。在公孙龙的超绝智力面前,所有先秦诸子的智力都显得相当平庸。因此,当墨、辩之智成为绝响之后,中国文化从此就与真正的智慧永远绝缘——直到西方智慧进入中国以前,只有道家的狡智和禅宗的冒牌智慧——弱智的儒家信徒无不对取代了良币的劣币心悦诚服。
由于真正的智慧在中国文化中的缺席,于是智力水平连普通几何题也解不出的江湖骗子,就敢于自封智者。徐光启服膺西方文化,是从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开始的;康熙皇帝敬畏西方文化,也是从解几何题开始的。我敢断言,凡是贬低西方文化的人,都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反过来也一样,凡是拜倒在西方文明现有成就脚下,却对产生这些成就的原因一无所知的人,也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柏拉图学院门口之所以大书“不懂几何者免进”,就是为了预防弱智者成为以“超级智者”唬人的江湖骗子。众所周知,中国自古至今都盛产这样的江湖骗子。我认为,凡是会解几何题的人,就不会被禅宗式的江湖骗术蒙得晕头转向。我敢说,惠能以及所有的禅宗大师,他们的智力都不足以解几何题。不会解几何题并不可羞,因为他或许是个能够打破唯理主义的逻辑思维定势的艺术奇才(比如庄子),但艺术家不该冒充哲学家——正如不懂诗的哲学家不该冒充艺术家。
三
公元前八到二世纪,是人类现有各大文明的原始积累期,雅斯贝尔斯谓之“轴心时代”。这一时代,相当于中国历史分期中的先秦。本书试图描述的是,当苏格拉底及其弟子在雅典街头探讨哲学,当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在印度荒野传播宗教,与之同时代的杰出中国人,在街头、在荒野——事实上更多的是在庙堂之上——说些什么?他们的言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他们的言说,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最辉煌的顶峰,此后历经两千年而永难超越。为了使枯燥艰深的诸子思想形象易解,我选取了诸子寓言作为进入这座灿烂宝库的方便法门。虽然在学理上我服膺名家,在人格上我敬佩墨家,但是由于名、墨两家中道而绝,在本书中过多谈论名、墨两家,未免与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过于无关痛痒。由于儒、道两家事实上成了中国文化阴阳互补的主流思想,因此我还是把大部分篇幅给了儒、道两家,这样对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更为切中要害。并且毫不意外,专注于真际的名、墨两家确实也较少从事寓言创作;同样并非意外,先秦最杰出最多产的两位寓言巨匠——庄子和韩非,恰是专注于实际的一道一儒(法家只是儒家的同宗别派)。寓言正是一切表述思想的文学形式中,最实际的一种。而由于寓言同时又是一切表述思想的文学形式中,最具游戏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因此思想极度不自由的韩非,虽然寓言数量多于庄子,但其艺术水准与庄子却不可同日而语,也就并非意外了。在我这种毫不圆通的逻辑头脑看来,一切都是必然的。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有意外和偶然,长时段的历史走向,却一定是必然的,没有任何意外。这对于希望客观历史能够更符合主观愿望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吧。
●板书设计
1.庄子与姜太公
同样是垂钓,但心境不同。
姜太公垂钓,用意在钓文王。
庄子垂钓濮水,是真心真意的在钓鱼,无意于楚国的相位。
2.乌龟的故事
(1)以乌龟自比,说明自己的态度:吾将曳尾于涂中。
(2)他追求的是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清净生活。
(3)不与世俗为伍,追求个人的闲雅之趣。
●学习卡片
福祉(zhǐ)朝暾(tūn)聚讼(sònɡ)
濮(pǔ)水清风夜唳(lì)惊魂甫(fǔ)定
辨形:
消受——销售聚讼——惺忪谬悠——绸缪
怪诞——垂涎目不暇接——瑕不掩瑜
词语理解:
福祉:幸福。
甫定:刚刚才定下来。
谬悠: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
端崖:边际。
耿耿:老想着。
暾:刚出的太阳。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3
胡学文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甫定(fu)黄馘(guo)清风夜唳(li)
B濮水(pu)澄澈(che)聚讼(song)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犀利(xi)悚然(song)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朝暾(tun)妩媚(fu)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似曾相识芸芸众生超凡绝俗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解释加点的字:
先:笥:宁:涂: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3、完成课后练习二。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4、“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七.教学后记:
一、课文悟读
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辛劳业绩不容低估,但真正为庄子和庄子哲学提供确凿证据、使世人幡然省悟的则是现实的发展、历史的运行。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物质享受,也给人们造成心灵的空虚,使人在精神上陷入难以摆脱的烦恼与困扰。于是,以领导科技新潮流自居的西方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哲学,解读《庄子》成了他们的热门功课。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像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学习,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探究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人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3.庄子用“乌龟的选择”设喻,向楚大夫表示“吾将曳尾于涂中”,课文作者称赞这是“清洁的精神”。对此有人说,这里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不是有点“圆滑主义”?到底该怎样理解?
探究学习:作为一代思想大师,庄子的性格的确鲜明奇特:一方面,他清高孤傲,生平穷困却拒绝人仕,甚至不肯做清客吃口现成饭,坚决不与权势者合作,在精神世界里保持着自由独立的准则,固守本心本性而不稍微移易;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凡事不要认真,一切都无所谓,行动上不仅与世无争,而且顺世随俗,不固守一端,以便与世俗和谐相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差”,即“内不化”而“外化”。必须指出:“反差”绝对不是“二重人格”,“外化”是与污秽、荒唐、罪恶的现实世界“周旋”,目的是实现心灵的坚守,保证“内不化”。如果说庄子以“乌龟的选择”为喻,婉转诱导奉命前来的两位大夫理解自己的心迹,更没有仿许由“洗耳”使对方太过难堪由此激化矛盾,算是“外化”的习惯表现。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取悦、得利,而是要推掉那个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维护自己那片晶莹宁静的心灵的天空,从而保全生命的自由、独立和孤傲。说“圆滑主义”显然是浮光掠影,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在这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内力拒绝了常人无法摆脱的巨大诱惑,否定的不仅是世俗的利欲观念,还有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意识”,让生命达到了清新明澈的“无我”的境界。惟其如此,作者称赞庄子拒聘是“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
4.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探究学习: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
5.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探究学习: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三、选题设计
1.有人说,提起庄子就会想到屈原,这不仅因为二人性格颇为相似,都愤世嫉俗,孤傲清高,同时还因为二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截然相反。试就后一层面对庄子和屈原进行比较研究,看看自己在这一活动中能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研究方法:
(1)计划——锁定目标,确定要点及所涉材料的大致范围。
(2)实施——按计划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将材料精选后分别归人各要点,以要点为单位制成卡片。
(3)结果——整合卡片为《庄子与屈原人生道路比较研究报告》。
参读书目: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屈原《离骚》。
(3)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肤箧》《至乐》。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
(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
2.有人说,庄子主张安命顺时、与世无争,追求精神逍遥,实际上是一个不胜现实折磨的痛苦灵魂的自我解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没什么两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将庄子精神同阿Q精神做一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阅读作品及有关评析论文、论著,一一作札记。
(2)分解“阿Q精神”内涵,设定比较的“项”。
(3)逐项比较,由表及里,适当引申(指两种精神的社会影响和人生意义)。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俄译本序》《寄周刊编者信》。
(2)《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4)刘笑敏《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5)庄子《逍遥游》《山木》等。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4
设计者:金老师
一、知识点类型分析
能够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思想。
这一知识点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设计
文章思路: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
1、当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们会有什么选择呢?请大家说说。
学生1:投江,如屈原。
学生2:归隐,如陶潜。
学生3:冒险,如拿破仑,项羽。
老师:这所谓的无路与有路是针对这个人本人而言的。
2、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什么?请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学生1:有隐士风度。
学生2:不屈从权势。
学生3:自由地活着。
(二)理解作者怎样赞庄子的“清洁精神”
1、这篇哲学随笔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具体材料只有一个,你们能找到吗?
学生1:有,是“庄子钓鱼的故事”。
学生2:是“乌龟的故事”。
2、那么先请一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略。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累、顾、曳。
3、如果现在我们给这个故事一个题目,哪个比较好?
学生:“乌龟的选择”比较好。
4、作者紧接着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解读,大家读一读第3、5、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子的做法的?请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先请同桌相互交流,看看同桌划出的和自己是不是一样。
请同学发言,也可以同桌推荐。
学生1:“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这句话,我认为“不经意”说明他一点不在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本能的反应。他老早已经想清楚了,对人生的真谛已经彻悟了。
学生2:他是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做出这种选择的。这可以从这句话里看出来: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所以我很佩服他。
学生3:“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里“威福”和“闲福”进行了对比,说明官僚们不理解庄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像庄子那样享受“闲福”的;“闲福”也反映了庄子是以享受的态度来面对他选择的人生的。刚才同学说了,他在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选择的,他却以享受的态度面对,说明他享受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快乐。
学生4:这说明庄子拥有别人没有的“超凡绝俗的大智慧”,这种精神是“清洁的精神”。说“清洁”,也就是很干净,很高洁。他拒绝了权势的诱惑,洁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学生5:把庄子比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很美。说他是树,是因为高大,独立。说心灵是月亮,月亮皎洁,说明灵魂高洁,说明精神世界纯洁。庄子看守这这样的精神世界,说明他孤独地坚持守住这样一片天地。
学生6:作者对庄子评价很高,他说这是“不可企及的妩媚”,也就是根本无法超越的审美的世界。
5、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与权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看守着纯净的心灵,作者把这种精神称做“清洁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老师:为什么我们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不会迷失自我?那是因为有几位像庄子那样的哲学大师,他们的智慧、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这是对庄子精神的高度赞美。
(三)探究作者怎样分析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
1、庄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请大家从下文两段里找找原因。
学生1:对人类的怜悯。
学生2:作者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那是跟他生存的时代有关系的。
2、让我们来看看庄子所处的时代。读第10段。找出反映时代的词。、
学生:荒唐与罪恶,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天下污浊,无赖,无理,无情,无聊,无所顾忌,无所关爱,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
3、庄子面对的人世,是“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这样的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清的,但是庄子能看到人民的灾难,战争的残酷,那是因为什么原因?
学生1:因为庄子在冷眼旁观。
学生2:因为庄子同情百姓的疾苦,庄子对人类有着怜悯。
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9段以及胡文英的评论。说说你们的理解。
学生:庄子的表面看起来是“无情而坚强”,“眼极冷”的,那时因为他内心“最多情”,“心肠极热”。
老师:庄子内心对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有着理想和期待,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像个人那样活着,所以庄子只能以拒绝入世来拒绝“污浊”。通过对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悟到庄子对社会的批判、对世俗的绝弃和反叛、对自由的追求,都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对生命的热爱。
学生:老师,我不懂这句话: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老师:我给大家提供几则资料。你们说伯乐是谁?
学生:是家喻户晓的相马大师。
老师:对。但是庄子认为,他是残害马的罪魁祸首。
学生先沉默了一会,接着就明白了:因为他不让马过自由的生活。
学生(蔡侠):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见每匹年轻的马都向往自己能“建立功业”。而正是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挖掘了潜在的人才,才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英雄。一些有才能的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能的高低是其中的原因,但才能的施展需要有人挖掘,这些挖掘的人便是一个个伯乐。
老师:不错,你的说法代表社会普遍的看法,人一定有有所作为,需要伯乐。你看庄子是不是就是跟你唱反调?再说说一段更令大家吃惊的话。儒家推崇圣、勇、义、智、仁,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不进室就知道室内有没有东西,是圣;入室一马当先,是勇;退出时先人后己,是义;预测是否成功,是智;分赃公平,是仁。合情合理到践踏了神圣的道德教条。
学生大笑,在笑中他们明白了:表面上看,他的语言形式是荒唐、偏激的,其实这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有心人能悟到满纸荒唐言后的一把辛酸泪。
4、对这样的《庄子》,作者说“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这三个词顺序能否换?
学生:不能,反映从惊到敬到爱的心理过程。一开始,他和别人一样,听到庄子的言论觉得很吃惊,但是当他理解了庄子的满纸荒唐言中含着一把辛酸泪之后,对庄子产生了热爱之情。
(四)感受作者读庄子之后的特别感受
1、作者对庄子是推崇备至。他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美。他在第一段谈了自己阅读庄子的特别的感受。让我们来读读第一段。你觉得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学生1:“无所适从”是手足无措,十分崇拜。
学生2:“拨弄”说明自己被彻底征服了,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学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实在不能用言语表达。
老师:我补充一段话。这原是说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美得让人无法言表。
学生4:还有,他说,庄子的境界我们无法懂得,还用了评价孔子的话来赞叹庄子。
2、我们能从中了解是《庄子》的特点让作者如此心醉?你能联系学过的文章谈谈吗?
学生:想象力丰富,说“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像《逍遥游》中讲那大鹏有多大飞得多高。
老师: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
(五)思考题意
1、这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可是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是解读《庄子》的心得吗?
学生:不是。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意思是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庄子对我们有帮助。
老师:不错。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作者用这样的标题,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把钥匙:从历史背景和心灵世界中寻找解释。二是含蓄地告诉人们物欲横流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的今天,应该学习庄子。
2、不过,这篇文章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希望你们课外再去读《读本》上的两篇文章以及其他资料,拥有自己对《庄子》的理解。
三、教学板书
赞庄子的清洁精神:自由权力
析庄子的哲学困境:热肠冷眼
读庄子的特殊感受:惊敬爱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这个贴子最后由湖畔初阳在 2004/08/02 05:25pm 第 1 次编辑]
初阳评金老师的课例:
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阅读课,对观点的把握,对语言的品味,对庄子的解读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它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课堂教学水平可能位于我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思路之清晰、语言之干净、认识之深刻令初阳叹为观止。
可是,我不喜欢。因为我感觉到在课堂上师生只是就文本论文本,就语言谈语言,没有触发学生对于历史和生活的独特的感悟,没有在理解庄子的基础上认同或者反对的激情,没有因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产生的激烈的碰撞。另外,也许是嫉妒,学生说的都太好了,太对了,我感觉不到认识上或情感上的变化。学一篇课文,作为学习者,如果只有回答,没有疑惑,只有表达,没有领悟,那么这样的学习应该也是有缺憾的。
“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一说非常有趣,学生听了大笑,我也大笑,请问它在《庄子》中的出处。
编辑 删除 2004/08/02 05:24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792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盗亦有道”的出处我找到了!
初听这话,就觉得它应该是盗跖说的,于是我就在《庄子。盗跖》篇中查找,遍寻不着,但觉得庄子文章实在精妙,值得一读再读。于是,我痛下决心,多读它几篇,终于在《月去箧》篇中找到。原文为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译文: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
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断章取义地初读,觉得非常荒谬可笑;联系庄子和盗跖生平,在语境中一读再读,便笑不出来了。不得不承认,成大事者,其理一也。盗跖其人,与圣人比绝不逊色,难怪孔子在他的雄辩面前落荒而逃了。
于是想,怎么理解庄子其人,怎么理解鲍氏其文,仅仅死抠文句,其得便有限,如果联系《庄子》一书的名句,那么学生必然对鲍文中的难句有自己的领悟。
编辑 删除 2004/08/03 07:18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03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6 楼]
联系《庄子》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觉得收获更大。下面摘录《庄子》中我喜欢的句子以飨网友。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祛箧》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你唯独不知道盛德的时代吗?……在那个时代,人民用结绳来记事,有甜美的饮食,好看的衣服,欢快的习俗,安适的居所,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到,人民从生直到死也互不往来。像那样的时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
12、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13、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14、庄子曰:“虎狼,仁也。”……“至仁无亲。”《天运》
15、老子曰:“……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生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天运》
(名誉,是众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仁义,为先王暂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把仁义昭示于人,会招致众多责难。……以富有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俸禄;以名声显赫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名誉。贪恋权势的人,不能把权力让给他人。)
16、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1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1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9、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为趋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20、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21、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22、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23、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24、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相互容纳与相互遗弃相差甚远,而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君子淡漠而相亲,小人甘美而易断绝。)
25、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26、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2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2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29、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30、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
31、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我到哪里去寻找遗忘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5
邓浩
鲍鹏山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 甫定(fu) 黄馘(guo) 清风夜唳(li)
B.濮水(pu) 澄澈(che) 聚讼(song) 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 犀利(xi) 悚然(song) 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 朝暾(tun) 妩媚(fu) 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1.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a.解释加点的字:
先: 笥: 宁: 涂:
b.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2.完成课后练习二。
a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b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c“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d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6
时间:2004年3月24日
地点:杭州二高
执教教师:楼老师借班上课
一、导入新课
1、课题是什么?
2、我们来看看庄子是谁,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和他有关。他很穷,大部分时间靠编草席为生。但他穷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盘而歌。他给我们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庄子,了解他,思考他。通过我们的质疑、思辨,思考庄子对于个体价值、文明社会的意义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读后说说庄子是个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补充一句:课文就是由这段文字开始的。
幻灯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约三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
针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这是个隐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为一体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不顾、吾将曳尾于涂中
三、作者怎样看庄子,对庄子精神作何评价
要求学生速读2-6段,划出评价语句
1、清洁的精神:可以……
师:清洁什么意思?
生5:可以抵御一切的诱惑。
师:还是什么?
生6:不同流合污。
师: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对庄子的崇敬、激赏。
四、出示整理过的学生提问
(在这堂课之前,布置学生自读本文,并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教师根据学生问题整理出最有价值的几类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第1段“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落崖惊风”怎么理解这句话,特别是“吓”字?(余均、杨瑜)
·作者为什么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陈春梅、马郑列)
·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作者为什么用一连串否定的表贬斥的词语?
·庄子为什么不做官?为何能对做官之事如此释然?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后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
师: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后一段。现在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生8:庄子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吓”着人们。(结果呢?)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比较矛盾。当时社会重权势,而庄子不愿同流合污。而当人们仔细思考他的意见时,发现他是正确的。
齐读: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师:我们今天来读读庄子,会给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境界,柳暗花明。
师:齐读第四段,来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生9:叛逆者。
生10:战国时期,月亮是庄子心中的道德象征。
师:一个“槁项黄首或”的老头子,怎么会妩媚呢?
生11:精神妩媚。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权力是很好的东西,但他只喜欢自由。
师:普天之下,能这样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独”。
生12(接着):“妩媚”是不被认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这种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坚守。
师: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可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她的话。吟诵《江雪》。
师:庄子的行为都是跟当时的情、理、逻辑相违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齐读最后一段。
庄子怎么会出现眼冷心热?庄子眼前的客观世界是怎样的?黑暗、残忍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偏激、反叛、哲学困境。于是就出现了“眼冷心热”。“眼冷”是出世的,“心热”是入世的。他的处世态度是反叛的。但仅仅读出“反叛”,还不是真正读懂庄子。
与之“周旋”什么意思?周旋的目的是为了“外化”而保持“内不化”。
对第6个问题词序能否掉换的回答:
生13:逻辑上看应该不能互换。
师:这代表我们走近庄子的一种规律。你们现在有无对肃然起敬?
下一个问题:庄子认为天下污浊,但为什么他没有做官呢?他只会用文字抨击社会,但为什么不想去做点什么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庄子既然对世俗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做官,通过自己的努力云改变社会的现状?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不是很自私?
讨论:你如何看待庄子的“拒绝入世”?你觉得庄子的精神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文明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师提问:中国历史上哪些人与庄子有渊源?
生:李白、陶渊明、苏东坡、阿Q
其中一生问:阿Q怎么会和庄子有渊源?
一女生回答,因语速过快,听不清。
师:庄子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庄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济世?请思考。
好了,我们的课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庄子又何来引导我们的精神呢?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7
●备课资料
1.作者简介:张志公先生,河北省南皮县人,1918年11月生于北京。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几十年来,一直不间断地从事研究工作,在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现代语文教育等领域多有建树,著作甚丰。对中国语言学、语文教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语言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汉语语法常识》《语法学习讲话》《现代汉语》《修辞概要》。
2.张志公和现代修辞学:张志公对现代修辞学有重大贡献。在修辞学研究上,张志公更为科学地定义了“修辞”,将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从词句扩展到篇章,摆脱了历来侧重讲词格的窠臼。他认为修辞学研究和运用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运用语言的效率。概而言之,“讲究修辞就是要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大的信息量,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从对修辞的这一理解出发,以词句段篇的顺序来谈修辞,并结合语音、词汇、语法、逻辑来谈修辞,十分有新意。
3.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修辞,就是研究语言形式的表现方法,语言手段的选择,语言技巧的运用,从而使语言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不同的写作要求,不同的表达形式,对于语言的要求也不一样。怎样使语言表达得简洁、准确、明白、通顺,这就是所谓的消极修辞。如何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形象,是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是修辞学上的两大分野。
4.生活阅历、思想情趣和修辞:同是咏梅,陆游和毛泽东都用了拟人手法,但创造的艺术形象却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两人的生活阅历、思想情趣差异较大。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8
精妙教案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本人主页地址: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的思想及《庄子》书的特点?
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 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
1、 体味语言美
2、 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的意图?
三、 研究课文
(一) 课文语言
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优美?
明确:由学生自由讨论。但是要突出课文第7段有关“月亮”的语句,这是诗的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二) 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的庄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完成练习二1-2题。
明确: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的意识上的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
(三) 写作意图
思考:我说,本文是作者有感而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作者特别肯定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标题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路可走”,“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样?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吗?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好在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的几位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找回失落的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四、 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两个理由》。
地址:(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设计:张广祥
欢迎登录本人主页:
欢迎对本教案提出意见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9
中学语文
汪南松
一、课文悟读
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辛劳业绩不容低估,但真正为庄子和庄子哲学提供确凿证据、使世人幡然省悟的则是现实的发展、历史的运行。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物质享受,也给人们造成心灵的空虚,使人在精神上陷入难以摆脱的烦恼与困扰。于是,以领导科技新潮流自居的西方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哲学,解读《庄子》成了他们的热门功课。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0
鲍鹏山
学过《秋水》《逍遥游》等文章之后,你对庄子的精神世界有什么认识?本文从《秋水》中的一个故事出发,由点到面地对《庄子》作了解读。阅读本文,要不断质疑,深入思考,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优美的语言。
积累下列词语:
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课文 练习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练习
一 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追求的是什么?
二 研读第2-7段,探究下列问题。
1.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2. 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3. “当我们大都在黑暗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你对这句话如何解读?
三 讨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课外了解一点庄子和他的著作,联系读过的《秋水》《逍遥游》,谈谈你的见解。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1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甫定(fu)黄馘(guo)清风夜唳(li)
B濮水(pu)澄澈(che)聚讼(song)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犀利(xi)悚然(song)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朝暾(tun)妩媚(fu)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似曾相识芸芸众生超凡绝俗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解释加点的字:
先:笥:宁:涂: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3、完成课后练习二。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4、“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七.教学后记:
一、课文悟读
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辛劳业绩不容低估,但真正为庄子和庄子哲学提供确凿证据、使世人幡然省悟的则是现实的发展、历史的运行。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物质享受,也给人们造成心灵的空虚,使人在精神上陷入难以摆脱的烦恼与困扰。于是,以领导科技新潮流自居的西方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哲学,解读《庄子》成了他们的热门功课。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像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学习,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探究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人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3.庄子用“乌龟的选择”设喻,向楚大夫表示“吾将曳尾于涂中”,课文作者称赞这是“清洁的精神”。对此有人说,这里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不是有点“圆滑主义”?到底该怎样理解?
探究学习:作为一代思想大师,庄子的性格的确鲜明奇特:一方面,他清高孤傲,生平穷困却拒绝人仕,甚至不肯做清客吃口现成饭,坚决不与权势者合作,在精神世界里保持着自由独立的准则,固守本心本性而不稍微移易;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凡事不要认真,一切都无所谓,行动上不仅与世无争,而且顺世随俗,不固守一端,以便与世俗和谐相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差”,即“内不化”而“外化”。必须指出:“反差”绝对不是“二重人格”,“外化”是与污秽、荒唐、罪恶的现实世界“周旋”,目的是实现心灵的坚守,保证“内不化”。如果说庄子以“乌龟的选择”为喻,婉转诱导奉命前来的两位大夫理解自己的心迹,更没有仿许由“洗耳”使对方太过难堪由此激化矛盾,算是“外化”的习惯表现。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取悦、得利,而是要推掉那个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维护自己那片晶莹宁静的心灵的天空,从而保全生命的自由、独立和孤傲。说“圆滑主义”显然是浮光掠影,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在这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内力拒绝了常人无法摆脱的巨大诱惑,否定的不仅是世俗的利欲观念,还有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意识”,让生命达到了清新明澈的“无我”的境界。惟其如此,作者称赞庄子拒聘是“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
4.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探究学习: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
5.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探究学习: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三、选题设计
1.有人说,提起庄子就会想到屈原,这不仅因为二人性格颇为相似,都愤世嫉俗,孤傲清高,同时还因为二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截然相反。试就后一层面对庄子和屈原进行比较研究,看看自己在这一活动中能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研究方法:
(1)计划——锁定目标,确定要点及所涉材料的大致范围。
(2)实施——按计划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将材料精选后分别归人各要点,以要点为单位制成卡片。
(3)结果——整合卡片为《庄子与屈原人生道路比较研究报告》。
参读书目: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屈原《离骚》。
(3)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肤箧》《至乐》。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
(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2.有人说,庄子主张安命顺时、与世无争,追求精神逍遥,实际上是一个不胜现实折磨的痛苦灵魂的自我解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没什么两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将庄子精神同阿Q精神做一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阅读作品及有关评析论文、论著,一一作札记。
(2)分解“阿Q精神”内涵,设定比较的“项”。
(3)逐项比较,由表及里,适当引申(指两种精神的社会影响和人生意义)。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阿Q正传>的成因》《俄译本<阿Q正传>序》《寄<戏>周刊编者信》。
(2)《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4)刘笑敏《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5)庄子《逍遥游》《山木》等。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1]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2
教案示例
由于是高三年级的教学,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高考,所以,本课教学以一课时为宜。为了在这一课时里充分提交教学效率,如大教学密度,一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要在课前熟读课文,深思质疑,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深化讨论,以收到自主学习之功效。
在向学习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只提出一条要求:熟读课文,熟读注释。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这个最基本要求基础,进一步提出预要求,这些要求越具体,预习时所收到的效果驮酱螅?虼吮究挝牡慕萄?招Ь透?灾??/P>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 庄子辞楚周相位不就,是他的清高,孤傲,是他拒绝权势的诱惑,不和统治者合作呢还是他的自私利已在作崇呢?2. 我们应该理解“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这一判断? 3. 屈原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而庄子却愿“尾于涂中”,你应该如评价这两伟人呢? 4. 文章中说:“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全靠了这棵树去守护着我们。那么,庄子为什么不去唤醒那些错睡的人呢?他是个坚强者还是脆弱者?
诸如提出一个要求,在预习时,再个人至少要提出1—2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步思考,以备课上讨论之用。
有了以上要求,首先要熟读,其次要带着问题读,最后是读了之后自己提问题,有了这三箭齐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开始课堂教学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这样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文规定的氛围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本文就可以下方式导入:
在我们古代的思想史上,有一位学者,他的态度偏激,他表述思想的语言荒唐甚至有荒诞无稽之嫌,而这位学者,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他就是庄子。这堂课,让我们尝试着走近庄子,走进庄子的思想。
导入之后,将课文做一大致介绍,然后由学生回答自己的预习回答。就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时,不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答案。可以将各自不同的理解各自陈述,甚至可以相互争辩。
教师在小结时不妨提出自己个人的看法。注意,这个看法最好是和同学平等地位的提出,不要试图去纠正学生的什么,去改正学生的什么。那样会打消学生质疑思辩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小结可谈如下几点:庄子思想和作为在那个时代有其积极意义和进步性。他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操守。但他的思想和作为,同时又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和消极色彩。他的退隐,他的迹近荒唐的嬉笑怒骂,夸张比喻,实际上无补于百姓苍生。最后要点明的是,时代变了,社会上尽管还有不如人意的事情,有时这些事情甚至还很多,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担任青年人所应提任的那一份责任。
探究活动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己⑤!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可以保身⑩,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 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 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③知——知识。 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 ⑤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 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 ⑦为善无近名——即“无为善近名”,养生的人,不可做善事,因为善就接近有名誉。 ⑧为恶无近刑——语序与前句子,指不可为恶,因为为恶就会受刑戮惩罚。 ⑨缘督以为经——缘,顺。 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 ⑩“可以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3
教案示例
由于是高三年级的教学,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高考,所以,本课教学以一课时为宜。为了在这一课时里充分提交教学效率,如大教学密度,一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要在课前熟读课文,深思质疑,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深化讨论,以收到自主学习之功效。
在向学习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只提出一条要求:熟读课文,熟读注释。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这个最基本要求基础,进一步提出预要求,这些要求越具体,预习时所收到的效果就越大,因此本课文的教学收效就更显著。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 庄子辞楚周相位不就,是他的清高,孤傲,是他拒绝权势的诱惑,不和统治者合作呢还是他的自私利已在作崇呢?2. 我们应该理解“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这一判断? 3. 屈原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而庄子却愿“尾于涂中”,你应该如评价这两伟人呢? 4. 文章中说:“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全靠了这棵树去守护着我们。那么,庄子为什么不去唤醒那些错睡的人呢?他是个坚强者还是脆弱者?
诸如提出一个要求,在预习时,再个人至少要提出1—2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步思考,以备课上讨论之用。
有了以上要求,首先要熟读,其次要带着问题读,最后是读了之后自己提问题,有了这三箭齐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开始课堂教学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这样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文规定的氛围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本文就可以下方式导入:
在我们古代的思想史上,有一位学者,他的态度偏激,他表述思想的语言荒唐甚至有荒诞无稽之嫌,而这位学者,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他就是庄子。这堂课,让我们尝试着走近庄子,走进庄子的思想。
导入之后,将课文做一大致介绍,然后由学生回答自己的预习回答。就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时,不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答案。可以将各自不同的理解各自陈述,甚至可以相互争辩。
教师在小结时不妨提出自己个人的看法。注意,这个看法最好是和同学平等地位的提出,不要试图去纠正学生的什么,去改正学生的什么。那样会打消学生质疑思辩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小结可谈如下几点:庄子思想和作为在那个时代有其积极意义和进步性。他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操守。但他的思想和作为,同时又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和消极色彩。他的退隐,他的迹近荒唐的嬉笑怒骂,夸张比喻,实际上无补于百姓苍生。最后要点明的是,时代变了,社会上尽管还有不如人意的事情,有时这些事情甚至还很多,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担任青年人所应提任的那一份责任。
探究活动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己⑤!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可以保身⑩,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 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 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③知——知识。 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 ⑤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 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 ⑦为善无近名——即“无为善近名”,养生的人,不可做善事,因为善就接近有名誉。 ⑧为恶无近刑——语序与前句子,指不可为恶,因为为恶就会受刑戮惩罚。 ⑨缘督以为经——缘,顺。 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 ⑩“可以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4
时间:2004年3月24日
地点:杭州二高
执教教师:楼老师借班上课
一、导入新课
1、课题是什么?
2、我们来看看庄子是谁,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和他有关。他很穷,大部分时间靠编草席为生。但他穷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盘而歌。他给我们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庄子,了解他,思考他。通过我们的质疑、思辨,思考庄子对于个体价值、文明社会的意义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读后说说庄子是个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补充一句:课文就是由这段文字开始的。
幻灯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约三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
针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这是个隐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为一体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不顾、吾将曳尾于涂中
三、作者怎样看庄子,对庄子精神作何评价
要求学生速读2-6段,划出评价语句
1、清洁的精神:可以……
师:清洁什么意思?
生5:可以抵御一切的诱惑。
师:还是什么?
生6:不同流合污。
师: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对庄子的崇敬、激赏。
四、出示整理过的学生提问
(在这堂课之前,布置学生自读本文,并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教师根据学生问题整理出最有价值的几类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第1段“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落崖惊风”怎么理解这句话,特别是“吓”字?(余均、杨瑜)
·作者为什么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陈春梅、马郑列)
·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作者为什么用一连串否定的表贬斥的词语?
·庄子为什么不做官?为何能对做官之事如此释然?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后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
师: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后一段。现在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生8:庄子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吓”着人们。(结果呢?)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比较矛盾。当时社会重权势,而庄子不愿同流合污。而当人们仔细思考他的意见时,发现他是正确的。
齐读: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师:我们今天来读读庄子,会给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境界,柳暗花明。
师:齐读第四段,来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生9:叛逆者。
生10:战国时期,月亮是庄子心中的道德象征。
师:一个“槁项黄首或”的老头子,怎么会妩媚呢?
生11:精神妩媚。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权力是很好的东西,但他只喜欢自由。
师:普天之下,能这样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独”。
生12(接着):“妩媚”是不被认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这种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坚守。
师: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可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她的话。吟诵《江雪》。
师:庄子的行为都是跟当时的情、理、逻辑相违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齐读最后一段。
庄子怎么会出现眼冷心热?庄子眼前的客观世界是怎样的?黑暗、残忍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偏激、反叛、哲学困境。于是就出现了“眼冷心热”。“眼冷”是出世的,“心热”是入世的。他的处世态度是反叛的。但仅仅读出“反叛”,还不是真正读懂庄子。
与之“周旋”什么意思?周旋的目的是为了“外化”而保持“内不化”。
对第6个问题词序能否掉换的回答:
生13:逻辑上看应该不能互换。
师:这代表我们走近庄子的一种规律。你们现在有无对肃然起敬?
下一个问题:庄子认为天下污浊,但为什么他没有做官呢?他只会用文字抨击社会,但为什么不想去做点什么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庄子既然对世俗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做官,通过自己的努力云改变社会的现状?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不是很自私?
讨论:你如何看待庄子的“拒绝入世”?你觉得庄子的精神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文明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师提问:中国历史上哪些人与庄子有渊源?
生:李白、陶渊明、苏东坡、阿Q
其中一生问:阿Q怎么会和庄子有渊源?
一女生回答,因语速过快,听不清。
师:庄子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庄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济世?请思考。
好了,我们的课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庄子又何来引导我们的精神呢?
[1]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5
教案示例
由于是高三年级的教学,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高考,所以,本课教学以一课时为宜。为了在这一课时里充分提交教学效率,如大教学密度,一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要在课前熟读课文,深思质疑,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深化讨论,以收到自主学习之功效。
在向学习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只提出一条要求:熟读课文,熟读注释。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这个最基本要求基础,进一步提出预要求,这些要求越具体,预习时所收到的效果就越大,因此本课文的教学收效就更显著。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 庄子辞楚周相位不就,是他的清高,孤傲,是他拒绝权势的诱惑,不和统治者合作呢还是他的自私利已在作崇呢?2. 我们应该理解“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这一判断? 3. 屈原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而庄子却愿“尾于涂中”,你应该如评价这两伟人呢? 4. 文章中说:“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全靠了这棵树去守护着我们。那么,庄子为什么不去唤醒那些错睡的人呢?他是个坚强者还是脆弱者?
诸如提出一个要求,在预习时,再个人至少要提出1—2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步思考,以备课上讨论之用。
有了以上要求,首先要熟读,其次要带着问题读,最后是读了之后自己提问题,有了这三箭齐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开始课堂教学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这样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文规定的氛围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本文就可以下方式导入:
在我们古代的思想史上,有一位学者,他的态度偏激,他表述思想的语言荒唐甚至有荒诞无稽之嫌,而这位学者,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他就是庄子。这堂课,让我们尝试着走近庄子,走进庄子的思想。
导入之后,将课文做一大致介绍,然后由学生回答自己的预习回答。就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时,不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答案。可以将各自不同的理解各自陈述,甚至可以相互争辩。
教师在小结时不妨提出自己个人的看法。注意,这个看法最好是和同学平等地位的提出,不要试图去纠正学生的什么,去改正学生的什么。那样会打消学生质疑思辩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小结可谈如下几点:庄子思想和作为在那个时代有其积极意义和进步性。他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操守。但他的思想和作为,同时又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和消极色彩。他的退隐,他的迹近荒唐的嬉笑怒骂,夸张比喻,实际上无补于百姓苍生。最后要点明的是,时代变了,社会上尽管还有不如人意的事情,有时这些事情甚至还很多,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担任青年人所应提任的那一份责任。
探究活动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己⑤!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可以保身⑩,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 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 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③知——知识。 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 ⑤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 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 ⑦为善无近名——即“无为善近名”,养生的人,不可做善事,因为善就接近有名誉。 ⑧为恶无近刑——语序与前句子,指不可为恶,因为为恶就会受刑戮惩罚。 ⑨缘督以为经——缘,顺。 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 ⑩“可以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6
安徽繁昌第二中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精神世界;
2、体会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3、训练质疑——探究——归纳的阅读方法。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1、通读全文,思考
(1)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告诉我们,中国的圣贤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庄子为什么拒绝“出世”?
(2)庄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与世道的对立的?
(从文中找出答案,进而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思路
(1)阅读《庄子》的感受
(2)解读《秋水》中的故事
(3)用庄子的心灵和历史背景解释《庄子》
二、亮点探究
1、“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穷,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怎么理解?文中哪些话是对此句的诠释?
2、庄子用“乌龟”的比方意在说明什么?
3、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是指什么?
4、怎么理解庄子是“一株孤独的树”?
5、品味“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的诗般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三、归纳庄子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矛盾的双方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的黑暗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他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超凡脱俗,拒绝诱惑,以整个生命追求人生境界的自由,不屑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四、拓展联想
1、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你觉得怎样把庄子的精神与现实结合起来才有积极的意义?
2、从孔子周游列国与庄子“持竿不顾”的对比中谈谈你看法。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