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新教材]教案(推荐15篇)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1
张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资料提供: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排挤 作者邮箱: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2
张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资料提供: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排挤 作者邮箱:
[1]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3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
《离骚》代表一种类型,它们大都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情愫;《天问》代表一种类型,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诗篇,表现了他的学术造诣以及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代表另一种类型,它是楚国祭祀乐曲,在人物感情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屈原创造《离骚》的原因
根据《史记》记载:“屈平疾王之不听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也,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作者也看出了屈原诗歌“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这一“温柔敦厚”的“诗教”特色。孔子曾说:“诗可以怨”,也就是可以发牢骚,但要“怨诽而不乱”,“怨”,也就是“牢骚”,是可以的;但“乱”也就是抗争、叛逆是不允许的。屈原未必经习儒教,但在遵奉“诗教”方面,与儒教所倡,是一致的。
三.屈原的美学品格
(1)“水的生命精神”
在人们认识屈原的时候,往往是从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出发来分析和评价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悲剧性的因素,使人们更加注重从诗人的“内美”和“耿介”的角度来认识他的人格精神。现在当我们重新面对《楚辞》时,有必要从屈原临水文化的特征,也就是有人所说的山水互依,情变以孕的东方气派的诗情与品格精神去解读,而并不是从单纯的景观美学的角度来看待屈原的作品,因为屈原作品中所经常引用的兰、芷、桂、若、蕙等草木,并不只是楚地的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诗人在这些楚地的草本身上,找到了可以寄托感情的载体的东西。
拒绝污浊,拒绝世俗的诱惑,坚信自己的理想与道德操守,屈原洗涤并撅取了浩淼水国精神层面之下的芷兰之根,表现出“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事实上,在《楚辞》的一些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恻锦丽而又恢宏放逸”的地域风格中,是有水的清流文化的渊源的。水的生命精神是我们对屈原人格崇高美审视的又一角度,我们的心灵可以因此再一次面对他人格美的博大情怀。
(2)水的生命归宿
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楚国的碧水所缔造的,水的生命精神在他身上还表现为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质,以水作为自己的生命精神归宿。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
屈原的人生归宿由于受水文化的滋润,使中国的传统文人的明志方式有了载体。几乎所有的传统文人都具有的洁身自好的品性,但正是从屈原始,文人对于这些令人无力承受的愁苦和感伤,心存一种抗争的勇气:当活着会更加痛苦,那就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就以芷兰之香抵御世间污秽之气;当所有的吟咏和酬唱没有任何的效果,那就清清爽爽地离世而去。正是这种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成为诗人人生放达和恢弘气势的心理展示。
(3)“弃妇式的审美心理”
《离骚》中,屈原为自己定位了一个美好高洁的女性形象。“她”爱好“蕙纕”“揽茝”;长着秀美的“蛾眉”,令众女嫉妒;其穿着美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配饰华丽——“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虽然“她”如此美好,但“众女”“谣诼”,“灵修浩荡”加上“时俗之工巧”,“她”只能“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对此,虽然他满腹牢骚之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但,内心十分坚定要守住节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的“弃妇式的审美心理”怎么理解呢?屈原把自己比喻为弃妇的心理,其实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不能实现的无奈势必演化为怀疑和抗争,这些就造成屈原的借问于天的不解和苦闷,并演化为一种狂狷精神。源于自身的弃妇形象和心理的文学创造形态的转换,在屈原作品中就是表现出了一种忧怨的哀婉,进一步深化就是愤恨难平,感伤色彩较浓。这种色彩的进一步强化,就表现为悲怆而有愤怨。诗人在不能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和实现美好理想的时候,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就是面前属于楚地地域的悠悠江水和楚地无处不在的香草佳木——在被弃的心态中,这是他伤感情怀和失落心态的寄托。
四.给下列红色词注音:
(一)《卫风·氓》
1.氓之蚩蚩 2.匪来贸丝 3.送子涉淇
4.匪我愆期 5.子无良媒 6.将子无怒
7.乘彼垝垣 8.载笑载言 9.尔卜尔筮
10.体无咎言 11.以我贿迁 12.于嗟鸠兮
13.犹可说也 14.其黄而陨 15.自我徂尔
16.淇尔汤汤 17.渐车帷裳 18.靡室劳矣
19.夙兴夜寐 20.靡有朝矣 21.咥其笑矣
22.躬自悼矣 23.及尔偕老 24.隰则有泮
(二)《离骚》
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3.终不察夫民心
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5.偭规矩而改错;
6.背绳墨以追曲兮
7.忳郁邑余侘傺兮
8.宁溘死以流亡兮
9.忍尤而攘诟
10.悔相道之不察兮
11.延伫乎吾将反
12.步余马于兰皋兮
13.制芰荷以为衣兮
14.高余冠之岌岌兮,
15.芳菲菲其弥章;
五.背诵下列诗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参考答案
(一)
1.chī 2.fěi 3.qí 4.qiāng 5.méi
6.qiāng 7.guǐyuán 8.zài 9.shì 10.jiù
11.huì 12.xū 13.tuō 14.yǔn 15.cú
16.shāng 17.jiān cháng 18.mǐ 19.sù 20.zhāo
21.xì 22.dào 23.xié 24.xí
(二)
1.kuā jī jī jiǎn zhāo suì 2.xiāng chǎi 3.fú
4.jí zhuó 5.miǎn 6.qū
7.tún chà chī 8.kè 9.rǎng gòu
10.xiàng 11.zhù 12.gāo
13.jì 14.jí 15.fēi
彻头彻尾的中国教育模式下的悲剧
汪梅子
从《环球时报》看到一个嫁到中国的日本女人的文章说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在中国教育下学习扭曲的、抵制个性的艺术:她看到中国老师让孩子画一样的画,涂一样的颜色,那哪里是艺术,是复印。
所谓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过如此。
老师总说该做什么。他们总是在指路,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去找路。可我们是不一样的人,怎么可能全走一样的路——用全一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呢?神圣的、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成了“明天的栋梁”们个性的扼杀者。这是残酷的现实。
学校教给我们成人认为是对的,是好的东西。可我们与他们不一样,我们的对与好的标准也会不一样,为什么要拿别人看好的东西强加给我们?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思维模式:如果你要“教育”什么人,你定会千方百计将你认为正确的东西逼他同意。
我曾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一个喜欢画画和摇滚的人,思想很偏激很尖锐。可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能一眼看见真相。我们曾有一段时间关系很好,交换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有一天他提到他的一个看法,而我认为那是错误的,对他是不好的,于是开始试图说服他,他很不耐烦,置之不理,后来我们就断了联系。他把我完全从他的生活中抹去了——我对他来说仿佛死了一样——不,更甚于此,因为连有关我们的记忆他似乎也已全部删除了。
在我们最后的几次谈话中,他口气既冷淡又激动,尖刻得让人难以承受。而我那时一直都不明白我究竟做了什么以致于给予他那么大程度的刺激,使他的态度急转直下。直到他不理会我的每一句话,我找他从小学起就最好的、兄弟一样的好朋友谈了一次,是在电话上。他告诉我,无论他做什么,他作为他的兄弟、朋友都会支持他;如果他需要,他会帮助他,但不会去干涉他。那是他个人的自由。他还以一种略带嘲弄却依然真挚的口气问我:他自己不愿接受,你还非想要改变他——尽管也许是为了他好,可说句不好听的,你不觉得你有点贱吗?
电话另一端我沉默着。他们两人一样尖锐,词句富有穿透力,我无言以对。
我一直觉得悲哀,他只看到我那些对他来说无用而啰嗦的字句,却不明白那出自于一种多么真诚希望他能有很好的生活状态的心情。但我再回想我的那些话,很浓的说教味让我自己都恶心。他的朋友的那刺人但真实的话使我终于醒悟。
直到今天,状况依然未曾改变,没有他的音讯。我想这件事或许永远都无法挽回了。他烦我,这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我有生以来最愚蠢的错误——其实不一定真的是最愚蠢的,但它所带来的后果最严重。我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的成人的教育思维模式。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可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人执迷于此,并在心中非常伤感地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只有付出的神圣的事,睁开眼睛,他才会意识到,那是多么可笑而虚幻的自我安慰。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这都是一个讽刺的悲剧,其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希望沉睡者尽快醒悟,不要唱着《执迷不悔》,自以为具有无比牺牲精神和奉献地继续大步向前。
[评语]
做朋友、做老师,有相同的误区:想要同化对方,并占有对方——从思想上,这是不宽容的表现。
今年的教科书中有一篇房龙的《<宽容>序》,我看得心潮澎湃,如果世界只有一个声音,一种色彩,一种味道,那将是悲哀的。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4
●点击学习目标
▲ 知能目标
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 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
1.关于《诗经》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
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XX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5.字形辨析
謇:謇謇 陬:孟陬 毗:毗邻 摄:摄像
搴:搴阰 辄:动辄得咎 阰:搴阰 慑:慑服
●探究互动平台
探究平台
【整体把握】
1.节选部分的主旨与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节选部分通过诗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热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和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诗人的这种品质和精神,来源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贵的。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诗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因此,他在诗中尽管抒发了他追求美好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炽热情感,也夹杂着一种封建士大夫壮志未酬的哀伤和孤独傲岸、自命清高的感情。
2.本诗的结构思路如何?
※节选部分共十二节,可分为三段。前二节为第一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的主人公命名。显示自己的高贵血统、优越感、责任感以及内在美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中间四节为第二段。诗人通过一些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节末用比喻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这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铺垫。
最后六节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成败的教训,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最后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结构图示:
身世不凡
美德修养 忧国忧民 忠心劝告
为国操心
【内容探究】
1.课文中描写香草的诗句多,诗人描写这些物体的用意是什么?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作品中写他对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他的志洁行芳,即使在恶劣的处境中,他仍然坚持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佩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加强美德修养,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形象。
2.结合课文内容,下面诗句应如何理解?
(1)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句中用“美人”代楚怀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2)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句中用“昌被”比喻狂乱不羁,写出了对楚怀王放纵糊涂的惋惜之情。
(3)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句中作者用“黄昏”比喻君臣亲密合作,表达了作者愿为楚国再尽衷心的强烈感情。
3.“兮”字在诗中有哪些作用?
※“兮”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中,表延长音;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节选部分看,均用在句中,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在句式角度看,本诗打破了《诗经》的那种以四言诗为主的限制,大大扩充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4.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诗句 高尚的品德、爱国的情怀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刚正不阿,赤胆忠心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及前王之锺武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5.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诗中常以采集花草来比喻自己美好的追求,以美丽的服饰来比喻自己高洁的精神世界,以“鸷鸟”来比喻自己的才能和品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行为高尚、品格圣洁的形象。
【特色析要】
※ 本诗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
节选部分以叙述为主,融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于一炉,优美和谐。诗人在揭露楚国黑暗的现实,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时,用香花幽草,奇妆异服来比喻自己德行的高洁。和楚国君臣的荒唐善妒及时俗的投机取巧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这些“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比兴”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设喻的意象华美,意境深远、优美动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相关链接
※了解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加深了解。
※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后人大多赞同司马迁及班固的说法。
点 睛 聚 焦
※从一分为二的观念看问题,但应充分肯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节选部分极富变化,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精辟的议论交织在一起,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作者以“香草”、“美人”自比,实则象征自己卓尔不群的意趣。
※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充分理解比喻的含义。
※本诗以大量运用的语气助词“兮”和楚国方言,带给本诗浓厚的地方色彩。
※作者在诗中反复达达了自己高洁情操的爱国情怀。
※作者的行、情、志高度一致。
※《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但是又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对应训练主页
基础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和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苗裔(yì) 孟陬(zōu)
揆余度(kuí) 重之以修能(zhòng)
b汩余若将不及(yù) 侘傺(chàchì)
骐骥(qíjí) 道夫先路(dǎo)
c.蕙茝(huìchǎi) 昌被(pī)
窘步(jiǒng) 踵武(zhǒng)
d.荃不察(quán) 驰骋(chěng)
謇謇(jiǎnjiǎn) 羌中道而改道(qiāng)
答案:a(重:chóng)
2、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朕皇考曰伯庸(大,美;指亡母)
b又重之以修能(修理;才能)
c日月忽其不淹兮(停留)
d来吾道夫先路(道路)
答案:c(考:亡父;修:长;道:向导)
3、填空: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唐以前古体诗的两大高峰。比较两者,在形式上,《诗经》多为 言句,《楚辞》则多为 的句子。《诗经》的篇幅 ,结构简单;《楚辞》的篇幅 ,结构 。在语言风格上,《诗经》的语言以朴素、简洁见长;《楚辞》以 瑰丽多姿著称。它大量运用了语气助词 和楚国的方言,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兮”字起 作用。
答案: 四 长短不一 较短 较长 复杂宏伟 瑰丽多姿 兮 舒缓语气
4、同“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的“穷”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吾闻穷巷多怪。
答案:c(不得志;a、走完;b、览尽;d、贫困)
5、选出与“将往观乎四荒”中“观”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答案:a(观看;b、景象;c、道观;d、欣赏)
6、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芳与泽其杂糅兮
与子同泽
长太息以掩涕兮
b 竟周容以为度
以尔车来
苛余情其信芳
芳与泽其杂糅兮
芳菲菲其弥章
唯昭质其犹未亏
步余马于兰皋兮
王于兴师
于嗟鸠兮
答案:c(a污浊/内衣;b而/把/用;d在/语助词/通“吁”)
7、选出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中“虽”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d.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答案:b
提升题:
8、阅渎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纯粹:指美德 b.纫:结成。
c. 耿介:正直 d.踵武:脚后跟;足迹。
(2)下列各句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桀纣之昌被兮。
b:夫唯捷径以窘步。
c.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d.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固众芳之所在。
本来是群贤聚集在他们身边。
b.既遵道而得路。
遵循正道而得以大路畅通。
c.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全然不了解我赤诚的心啊。
d.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我本来就知道忠言直谏会招来祸害。
(4)请归纳节选的这几句诗的主旨:
。
答案:第1题,c(“耿”:光明 介:大) 第2题,c(“险隘”:凶险而狭隘) 第3题,c(荃:应该是指君王) 第4题,主旨是:表现了诗人追求美政、忠心劝告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9.阅渎下面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纷(众多)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chóng,加)之以修能(富有才能)。扈(披在身上)江离(香革名)与辟(通“僻”)芷(芳芷)兮,纫(联缀)秋兰以为佩兮,夕揽洲之宿莽(植物名,性坚固)。日月忽其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更代)序(次序),惟(思)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喻君主)之迟暮。不(即“何不”)抚(握持)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态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 (跟从自己的话)吾道(通“导”)夫先路。
(节选自《离骚》)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内美:内在的美质
b.惟草之零落兮 零落:飘零,坠落
c.恐美人之迟暮 迟暮:晚暮,指天黑
d.不抚壮而弃秽 抚壮:趁壮盛之年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重之以修能
②恐年岁之不吾与
③纫秋蔺以为佩
④乘骐骥以驰聘兮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相同
(3).对节选部分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三、四两句写披服幽兰花草,以喻自己博采众善。
b.七、八两句意谓自己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c.十三句中的“不”即“何不”,与十四句中的“何不”为互文。两句意为君王何不把握住这年岁壮盛的时候,丢弃秽恶的行径。
d.节选部分抒发了诗人因时光流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案:⑴ c(指年老) (2)d(①代词,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把 ④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 (3) d(叙述自己幼时的远大抱负)
创新题:
10、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2)两题。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全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十九首》最初见于代萧统的《文选》,是一批汉代五言诗,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1)下面对诗句的解释不能成立的一项是( )
a.“行行”句是说走了又走,越走越远;“生别离”指与“死别”相对的“生离”,“生离”总比“死别”要强,表明心存重见的侥幸。
b.“胡马”、“越鸟”句可以理解为比喻不忘本,也可理解为比喻同类相求,还可以理解为是比喻南北暌隔之感。
c.“浮云”“游子”句可以理解为是比喻邪佞之谗毁忠良,也可以理解为是比喻游子在外另有新欢而负心不归。
d.“弃捐”“努力”句,可以指被抛弃捐舍,也可以指把悲愁丢开不要再提起;可以理解为是自劝,也可以理解为是劝人。
(2)下面对此诗的分折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
a. 这首诗在语意上具有含混模棱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正可以使读者有更多种解说,感受意念活动更为深广丰富。
b.这首诗表现了深沉的离别之苦,而在明知“浮云蔽白日”的情况下不免走向绝望,绝望之后则是释然,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
c. 全诗16句,中间换韵;而换韵的地方也正是划分段落的地方。前后两大段,前一段重在写离别之苦,后一段重在写思念之切。
d.诗句显示了“回环复沓”的特点:“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意思相近而措辞不同。
答案:①a。“生别离”,是“活生生地”分离了,此种“生离”,其苦略同于“死别”,强调的是离别之苦,而不是“心存侥幸”。②b,诗中有一点绝望,但完全没有“释然”和“解脱”。这首诗的感人之处恰恰在于:明明知道相见的日子无期,相待的年华有限,但依然不肯放弃希望。
1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
别 歌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藬。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注] 这是李陵送苏武归汉时唱的告别歌。汉武帝时,李陵率兵5000人,长途跋涉攻打匈奴,战败后被迫投降。汉武帝族灭其家。
(1)下面对此诗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两句回忆当年为国家领兵出击匈奴,长途奔袭,不畏艰苦,表现出自己英勇无私、忠君爱国的情怀。
b.三、四两句写弹尽粮绝,士卒死伤殆尽,自己被迫投降,声名扫地,唱出失败而降的弥天大憾。
c. 最后两句说自己的老母已经逝去,再想报恩也无处可报了,诉说的是累母至死的愧疚之情。 d.此诗是受苏武荣归的刺激而作,表现了李陵处在激烈的民族矛盾时代的尴尬处境和沉痛的心情。
(2)下面对此诗艺术表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君将”一语表白了他英勇作战的动机,也为下文“老母”被杀一事从反面铺垫,有遥相映衬的作用。
b.由于众寡悬殊,终于损兵折将、无奈事敌,诗句只是从严以律己的高度述说艰难羞辱,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c. 全诗言简意赅,语短情深,从高昂豪迈到羞辱沉痛,再到婉惜怨愤,强烈而又富有变化,使人听到一种百感交集的心声。
d.为了一抒胸臆,作者精心构思,并学习(楚辞)而多用“兮”字,使诗句更有节奏感,更便于歌唱。
答案: (1)c。诗的最后两句实是向行者诉说自己不能归汉的原因。 (2)d。在送别宴上即席而歌,只有直抒胸臆,未必有什么“精心构思”,如果说是“脱口而出”也许更切合实际。诗用“兮”字,刘邦《大风歌》朋之,蔡琰《胡笳十八折》也有之,看来是一种用语习惯,未必从《楚辞》学来。
12、阅读下列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戏 答 元 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 这是诗人由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后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时,回赠友人元珍的一首诗。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戏答元珍”的“戏”是“随便”的意思,古人常常故意以反映其真实思想的严肃作品称为“戏作”。
d. 首联中“天涯”“山城”均指诗人贬官谪居之地夷陵,“天涯”表明此处是山高皇帝远的悠闲自在之地。
c.“惊笋”套用“惊蛰”,借此状写春笋,以“欲”字再赋笋以知觉,写出了春雷行天、春笋欲出的早春景色。
d.“物华”是指美好的风光景物,诸如上联所写的有橘竹之乡盛誉的夷陵地区特有的美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风疑不到天涯”句暗寓皇恩不至,其写法和内蕴与“春风不度玉门关”类似。
b.二、三联写由所见、所闻到所感,转接自然;景之鲜活,情之万端,尽在其中。
c.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抑郁低沉、怨恨难平的思想感情。
d.全诗写景自然清新,抒情一波三折,将诗人之笔与政治家之情融为一体,可见其大家风范。
答案:(1)b (2)d
13、《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答: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
。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一、对联导入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二、读《离骚》
1、听朗读正音
2、自由朗读读顺
3、接龙朗读,读清
三、说《离骚》
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
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四、品《离骚》
1、《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
“比”的手法主要在第五、七节中出现,学生大声朗读这两节,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比喻?)
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说一说。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翻译。
由此引入第九、十一节的学习。教师范读,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五、知识整理
1、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2、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3、出示《离骚》节选原文和译文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译文
我是古代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
我的伟大先父名叫熊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
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
父亲端量我初降仪表,
通过卜卦赐予我美名:
给我本名叫做正则,
给我表字叫做灵均。
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
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
身披芳香的江离和白芷,
编织秋天的兰花当佩缨。
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
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
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
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
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
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 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
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为何不趁壮年摈弃污秽,
为何不改变原先的法度?
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
让我来为你在前方引路。
古代三王品德纯洁无瑕,
众芳都荟萃于他们周围。
花椒丛菌桂树杂糅相间,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
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
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
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
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
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
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
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
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
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
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
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
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
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
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
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
六、你怎么看待屈原的投江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6
离 骚
屈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
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探海导航
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三、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 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四、疑难指津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语言揣摩
1、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3、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运用:(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六、名题讲析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讲析:本题考文学常识。关于“骚体”和“楚辞体”的知识,是本课所应掌握的,学《离骚》一课即应学到这些知识,A项是对的。该题错项为B项,元曲的属种关系应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这些知识在以后的课文中亦会学到。象这一类重要的文学知识,要注意在平常课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答:诗中奇服喻指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作者描写这样的奇服主要为刻划人物起到了比喻、象征和衬托的作用。
讲析:本题原为高中老教材第五册《涉江》一课的练习题。学习了屈原的有关作品,了解了其惯用的比喻、象征等骚体手法和洁白清忠的人格个性后,解答此题就比较容易了。这些知识是应在《离骚》一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的。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7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
忠君爱国诗人
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 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
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忧愁
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
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
忧愁(民生之多艰)
(皇帝昏庸,贤愚不分)
(小人离间)
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
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
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8
一、基础知识巩固。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荃(quán) 险隘(ài) 惮殃(dān) 孟陬(zōu)b.搴(jiǎn) 蕙茝(chǎi) 踵武(zhǒng) 辟芷(zhǐ)c.扈(hù) 苗裔(yì) 庚寅(yín) 昌被(pī)d.謇(qiàn) 肇事(zhào) 骐骥(jì) 驰骋(chě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纷:盛多b.纫秋兰以为佩 纫:连缀、联结c.来吾道夫先路也 道:道理d.夫唯灵修之故也 修:远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肇锡余以嘉名b.来吾道夫先路也c.指九天以为正兮d.羌中道而改路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名余曰正则兮b.字余曰灵均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d.与子同裳5.下列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肇锡余以嘉名b.古之人不余欺也c.俟我于城隅d.吾属今为之虏矣6.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惟草木之零落兮b.帝高阳之苗裔兮c.朝搴阰之木兰兮d.及前王之踵武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昔三后之纯粹兮b.夫唯捷径以窘步c.惟夫党人之偷乐兮d.路幽昧以险隘8、填空(1) ,吾将上下而求索。(2) ,又重之以修能。(3)日月忽其不淹兮, 。(4)惟草木之零落兮, 。(5)扈江离与辟芷兮, 。二、课内精段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提贞于孟陬兮 摄提:星名,指寅年b.又重之以修能 修能:美好的才能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内美:内在的美德d.日月忽其不淹兮 不淹:不被淹没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朝搴阰之木兰兮 ②惟草木之零落兮③肇锡余以嘉名 ④又重之以修能a.两个“之”相同 两个“以”也相同b.两个“之”相同 两个“以”不同c.两个“之”不同 两个“以”相同d.两个“之”不同 两个“以”也不同3.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此句表明屈原出身于楚贵族正室,身世非常人可比。b.从“苗裔”来判断,屈原应是苗族人的后代。c.由“联”“皇”可以推断,屈原的太祖父曾经是皇上。d.此句表明屈原出身高贵,是楚王室后裔,所以他必须要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4.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诗人具有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 b.说明诗人在被楚王放逐后,曾经管理过花草树木。 c.此句运用了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即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 d.句中的木兰喻指美好的事物;宿莽喻指丑恶的东西。5.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诗人自述了家世、出生年月和名字的由来。表现了诗人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b.三、四节“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写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品行。c.第五节写诗人深感时不我待,借以慨叹时光飞逝,引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d.最后两节用“美人”比喻诗人自己,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三.课外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屈原的《湘夫人》,回答后面问题。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子降兮北渚 渚:洲
b.蛟何为兮水裔 裔:边
c.夕济兮西澨 济:成功
d.将腾驾兮偕逝 偕:同
2.下列诗句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葺之兮荷盖”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b.“灵之来兮如云”—— 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c.“时不可兮骤得”——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d.“聊逍遥兮容与”——暂且一起逍遥快乐。
3.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离合。
b.第一节写男神焦急地等待和张罗着女神的到来。
c.第三节写男神到处寻觅心上人,想和她一起比翼双飞。
d.第四节写到精成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与女神恩爱相聚。
4.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多处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一类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b.本诗作为抒情诗完全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景物描写。
c.本诗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诗、乐、舞相配,表演性较强。
d.诗中用佳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屈原惯用的艺术手法。(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屈原庙赋
苏轼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扁舟以适楚兮 适:到b.去家千里兮 去:离开c.又或为之臣佐 佐:辅佐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勉:鼓励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赋《怀沙》以自伤兮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b. 独嗷嗷其怨慕兮 其如土石何c. 独茕茕乎中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3.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子孙散兮安在 b.宜夫人之不吾与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d.句读之不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记念“骚体赋”的创使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给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他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建立匡时济世的情感。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2)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3)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四、语言运用 15.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我认为源于纪念投旧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过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端午节是 16将下面标有序号的六句话依次填到空白处,使之构成衔接连贯的一段话。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过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窗口17、屈原自沉入水底,但他的精神仍对我们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屈原是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学过《离骚》后,你对屈原有怎样的评价呢,结合课文,以“我眼中的屈原”为题,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巩固1.c(a“惮”读“dàn”,b“搴”读“qiān”,d“骞”读“jiǎn”)2.c(“道”通“导”,先路,前面的大道)3.d(a锡——赐,b道——导,c正——证)4.c(a、b、d为名词用作动词,c为形容词用作名词)5.b(b和例句为宾语前置,a、c为介词结构后置,d为被动句)6.a(a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c、d为结构助词“的”)7.d(a纯粹:美德。b捷径:邪出的小路。c党人:结党私营的小人)8(1)路漫漫其修远兮(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3)春与秋其代序(4)恐美人之迟暮(5)纫秋兰以为佩。二、课内精段阅读1.d(不淹:不久留)2.d(①为结构助词“的”, ②为主谓之间,③为介词“把”, ④为连词,不译)3.a4.c5.d(“美人”指的是“理想中的君王”)
三、课外延伸阅读(一)
1.c(济:渡)
2.d(应为“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3.d(男神没有与女神相聚)
4.b(“没有什么景物描写”说法错误,第一节主要是写景)(二)1.d(勉:努力)2.c(都是介词,相当于“于”;a为连词“来”和介词“把”;b为“助词”和副词“将、将要”;d为连词,分别表“转折”和“递进”)3.c(c为介词结构后置,a、b、d为宾语前置)4.c(“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说法错误,应是“哀叹孤独的个人面对社会压力和人生必死的脆弱性,也是他流放后的理性思索”。)
5(1)答案: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解析:注意重点词语“争”“ 谏”“ 冀”“ 改行”的意思。
(2)答案: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解析:“怀”名次作动词怀揣;“归”: 容身;还要注意“独”“ 茕茕”的意思。
(3)答案: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畏讥”“ 改度”“ 斫”“以为”的正确意义。四15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中下定义的知识点。做此题时现找出主干:端午节是节日,然后根据所给材料在宾语中心语前边依次添加修饰成分,哪个国家、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有什么意义、是什么性质等,就可得到答案。
16答案:③ ⑤ ② ⑥ ④ ① 解析:所给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古村落”,前四个空的内容应当同“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一句所表现的信息一致,而一致的句子为②、③、⑤、⑥。其中③句的主语应该就是“乡土建筑的精华”,所以应该排在首位;⑤句恰恰是对③句解释,应紧接其后,然后是②句,⑥句应该是上述文化价值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④句中的“它们”,应指代前面的内容;“看似陈旧”与①句中的“却”联系紧密,构成转折关系。由此可知①④的排序应为④①。17、参考提示:我想屈原首先是一个诗人,因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完美,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境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这是屈原的风骨,也是屈原所具有的诗人的气质。我觉得屈原不该是个政治家,他所具有的品质使他难以在名利场上立足,他遭谗被贬,所幸的是,愤怒出诗人,他把他的愤慨用笔留给了后人。
屈原是一种精神,每次诵读《离骚》,我就会觉得周身的血液在涌动,我总是很激动,我仿佛能看到屈原临江而立的那一种悲壮。在我们的历史上的确有过很多出色的政治家,他们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但请不要忘了,我们同样需要诗人,没有他们留下的文字,没有他们的那一种精神,历史又如何得以血肉浑然一体?
解析:通过学习《离骚》以及对屈原的综合了解,能够对屈原有着独特的见解,那就是屈原是一个精神重于形象的诗人。然后可以谈论他作为一个大诗人的气质和和贡献,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才华和遭遇。对其独特性有所分析。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9
离 骚
屈原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有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自读感知
1、关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时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关于楚辞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 )(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
“离”通( ),意为( )。“骚”意为( ),“离骚”即( )。
(2)诵读课文
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
苗裔
揆
搴
扈
骐骥
蕙茝
惮
荃
羌
孟陬
汨
阰
辟芷
申椒
昌被
踵
謇謇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
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语句,并摘抄赏析。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五)探究阅读
1、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班内交流。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10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多媒体
第 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第 课时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 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 课时
4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1)(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教后感: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⑴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⑴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多媒体
第 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第 课时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 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 课时
4品读鉴赏
(1)你对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1)(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13
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归来。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楚怀王非常信任他。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屈原审时度势,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对旧贵族势力很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公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头脑简单,无一定主见。怀王经不起郑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搞通撤掉屈原左徒职务,任命他掌管王族三姓事务,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楚怀王十六年,秦相张仪入楚,用重金通过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楚、齐关系破裂,六国联盟瓦解。怀王受了张仪的欺骗,几次兴兵伐秦,都大败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齐国,修复楚、齐关系。此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国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找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怀王一意孤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怀王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怀王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三年后死在秦国。太子熊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以其异母弟子兰为令尹。这时伸展的楚国已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兵无斗志,元气大伤。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趁着怀子耿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击。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粽子、赛龙舟的习俗。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沙士比亚、意大利单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2.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3.关于楚辞“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三.解题《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四.诵读1.播放录音2、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如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五.具体分析1、①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老娘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老妈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②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注释:高阳:高阳帝名颛(zhuān)顼(xū),是轩辕黄帝之孙。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死后,由颛顼嗣帝位,建都高阳,故以高阳为帝号。后来迁都帝丘。朕: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无分贵贱等级的,人们一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秦始皇立国之后,才把“朕”字定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皇考:“皇”是德行光大的意思;“考”是指亡父。伯庸:是屈原父亲的表字。古人讳名不讳字,所以屈原讳他父亲的名而叙他父亲的表字。注释: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即指寅年。古历法把天宫分成十二等分,谓之十二宫,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各宫又轮转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岁星(木星)在天空运行,每年所指向的这个宫来命名纪年。比如岁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宫,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简称寅的,寅年名为摄提格。十二年里才有一个寅年,十二个月里才有一个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个寅日,一个月三十日里会有二个或三个寅日,所以十二年里,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贞:正,当的意思。孟陬:“孟”,始也,孟春;“陬”,正月;孟陬,孟春正月。在古历法上又称正月为寅月。注释:《离骚》是屈原的自叙诗,诗中记叙了远祖的称号、父亲的表字,自然也要写上自己的名字。但屈原在《离骚》中把自己真名隐去,而用含蓄隐括的方法把自己名字的含义表达出来。屈原名平,《离骚》把“平”字隐去,而用“正则”。把“原”字隐去,而用“灵均”。把“平”与“原”的含义再表达出来。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所以“正则”就是“平”,“善而均平”的土地就是“原”。“善均”的“善”又与“灵”通义,故“灵均”亦隐存着“原”的意思。王夫之又说:“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赏析小结:此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2、请学生朗读3、4节。①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②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③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明确: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3、请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①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②“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4、分析诗歌的6—12节。①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②如何才能实现些理想?诗中是怎样阐发的?③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④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明确:①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这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②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屈原认为只要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能君临人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上天无所偏私,只有“圣哲茂行”,才能“用此下士”。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③屈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楚怀王时期,他担任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两项官职。三闾大夫掌管五族三姓(屈、昭、景)之事,屈原在这个职位上曾努力栽培王族子弟,希望他们成为优秀人才,为国效力,当他任职左徒时,更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所以屈原很想利用这些条件来实现他的远大政治理想,既首先使楚国富强壮大起来。于是,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起振兴楚国的重任。④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内容梳理:1:自叙自己的出身之高贵、生日之奇异。2:写自己是承受上天托任而来到人间的,再次表明自己的责任。3:表明自己注重拥有美好的才能。4:前句表达诗人时不我待的心情,后者表达诗人好修为常、守正不移的德操。5:本节写时日流逝,而国君来日无多。其中蕴含着诗人的焦虑感。6:讽劝怀王任用忠贞贤能之士,以图富国强兵。末一句表现自己积极辅佐怀王的态度。7:劝导怀王应以古代先贤为榜样。8:讽谏怀王要遵循三后公正无私、广纳贤才之道,来求取中正之路,并用桀、纣作比来指出走捷径将寸步难行。9:揭示结党营私的群小只顾贪图个人享乐,不能为国家前途着想,国家将会因此而倾覆,透出作者的忧虑。10:前忧劳于怀王朝廷内外,以使怀王步趋先王之德政,后两句写自己“忠而被谤”的痛恨。11、12:表明自己的耿耿忠心。虽知忠言直谏,必招祸患,但仍坚持自己理想,为君王着想。全文思路1-2节:抒写自己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赐予的美名。3-5节:写自己的品德、才能、理想。6-12节:写君王昏庸,群邪蔽贤,壮怀难伸(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忠君爱国、嫉恶如仇、失意忧伤。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3)《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4)“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诗歌中的移情入物,托物言情的方法: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隐居田园,清淡朴素,不感寂寞)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追忆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5)诗歌除了使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外,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圣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古代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如今“党人”贪图个人享乐,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6)《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第1、2小节) 他身披花草,美丽华彩:(第3小节)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第4、5、6小节)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第7、8、11、12)他疾恶如仇,鄙视群小:(第9小节) 他执著理想,不惧安危:(第9小节)六.深入讨论(1)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本文中浪漫主义有两方面表现:一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一是奇异的比兴和象征。联想和想象几乎贯穿全文,作者借助自然和社会中的一系列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如扈江离与辟芷、纫秩兰为佩表明自己的志行高洁;以朝搴栏,夕揽宿莽比喻勤勤恳恳地培养才德。比兴和象征的运用也是俯拾即是。文章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②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③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2)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明确: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对屈原的评价应该分两个方面:作为一位诗人,屈原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是失败的。屈原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3)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4)名句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与大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清廉正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饮秋菊之落英。(高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5)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明确: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你赞成他的沉江的举动吗?
主要的一些观点——
※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昏君身上。他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辅佐秦王,或著书立说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虽说人活着要有气节!但有气节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国。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现于文学创作上,他完全可以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对他自己,对后人都更为有价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
※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字音·字形辨识朝搴阰 qiān 申椒 jiāo 扈江离 hù命运多蹇 jiǎn 菽(shū)麦 悒悒不乐 yì张骞 qiān 险隘 ài 尧舜 yáo 信谗 chǎn谥号 shì 阻挠 náo 谄媚 chǎn黄金百镒 yì 侥幸 jiǎo 陷害 xiàn自缢而死 yì 妖娆 ráo 饺子馅 xiàn溢于言表 yì 环绕 rào 贬谪 zhé 惮殃 dàn 纯粹 cuì 苗裔 yì殚精竭虑 dān 鞠躬尽瘁 cuì 滴水穿石 dī箪食壶浆 dān 群英荟萃 cuì 销锋镝 dí禅让制 shàn 憔悴 cuì 嫡长子继位dí掸土 dǎn 淬火 cuì 摘抄 zhāi婵娟 chán 仓猝之间 cù 墒情良好 shāng搴阰 pí 蚍蜉 pí 毗邻 pí 枇杷 pí 纰缪 pī砒霜 pī 考妣 bǐ 秕谷 bǐ 包庇 bì1. 一词多义皇览揆余初度兮。 【器度】何不改乎此度也。 【法度】度 物转星移几度秋。 【量词,表示次数】《腾王阁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限度】 《论积贮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uó,量长短】《过秦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duó,揣度,推测】《陈涉世家》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好】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兰亭集序》修 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修造】《过秦论》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岳阳楼记》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研究学习】《五蠹》掌修国史。 【著,撰写】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相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语真实】信 言必信,行必果。 【讲信用】人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 【守信】《过秦论》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随便】《琵琶记》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呵。 【忠诚可靠】《过秦论》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缘故】故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老朋友】《过故人庄》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鸿门宴》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曰黄昏以为期兮。 【时】不期而遇 【约定时日】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约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五蠹》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读jī,周(年、月)】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14
小黛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3.研习课文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帝高阳之苗裔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险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4.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
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
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
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学重难点:
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
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
四、教学过程:
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
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
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
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
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
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
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
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
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
2)句中有楚声“兮”字
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
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
9.布置作业:
1)总结“以”的用法
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
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
4)背诵《离骚》节选部分
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后记:
作者邮箱:
[1]
《离骚》[新教材]教案 篇15
离 骚
屈原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影响、体裁、重读);
2、诗的鉴赏
[教学重点]
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1. 屈原和《离骚》简介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播放《中华文明之光》第15集,北京大学中文系金开诚教授介绍《屈原和他的代表作》。30分钟。要求学生作必要的笔记。看后检查。
3.范读——自读——诵读。
[作业]连排课,下节再布置。
第 二 课 时
4.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5.讲析选诗——
(1)《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13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鉴赏品味。
(2)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第一节: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A.“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
B.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C.“众女嫉余之娥眉,摇诼谓余以善淫”。
D.“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3) 后六节(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xi ng,观察,选择。“朕”:zh 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 ,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 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泽”:污浊。“章”:通“彰”。“惩”:挫败。
3.《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在上个单元中已经接触过,我们说“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4.《离骚》节选今译欣赏
(1) 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
我长太息地禁不住要洒雪眼泪。
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
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
(2) 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
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
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
(3) 我怨恨你王长者呵其是荒唐,
你始终是不肯洞鉴我的心肠。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
造出谣来说我是本来淫荡。
(4) 固然是胡涂的人们善于取巧,
不守一定的规矩而任意胡闹。
抛却了一定的准绳只图迁就,
竞争着在依阿取悦以为常套。
(5)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
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
我就使奄然死去而魂离魄散,
也决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
(6)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
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
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
(7)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
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
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8)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
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
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
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9)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
让它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
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
(10)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
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没人知道我也就让他抹杀吧,
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11)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
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
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
(12)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
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
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
(13)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
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
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
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作业]
1.背诵选诗的前6段。
2.完成关于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的搜索: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3.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