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促织》教学设计(推荐14篇)

2023-04-18 10:34: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促织》教学设计(推荐14篇)

《促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创意]

本课的教学创意在于将评书艺术与文言小说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大部分的中学生而言,文言文从情感上说,始终是他们阅读视野中的盲区,而现实却是新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陡增,几乎成了教材中的半壁江山。因而如何消解学生对文言文的这份尴尬成了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课题。通过研读新课标,结合学生实际,思考的定位在于: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因而在教以故事性强见长的《促织》一文时,我作了这样的尝试:将中国传统的评书艺术引入课堂,开辟文言小说教学的新天地。

[教学依据]

1、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而评书恰恰能充分运用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把人物与故事表达得绘声绘色、神气活现,这是教学文言小说的一种很重要的资源。

2、“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将评书艺术引入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借助语调、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达作品内容,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平台展示]

下面是依据此创意设计的《促织》简案。

一、教学目标:

1、 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2、 理清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3、 分析描写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熟悉本文情节发展。

2、学生查阅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

3、介绍学生收听广播书场或观看电视书场等节目。

4、 学生公推一位表达能力强且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准备好服装、醒木、讲台布置饰物等道具。

三、教学过程:

(一)激疑入文:根据一文言材料改编成的动画短片,醒目地提出一疑问:

一只蟋蟀 = 两条人命

附材料: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貴至十金。枫桥(地名)一粮长(官职人员)以郡督遴觅,得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惧法,亦自经焉。

这可真是怪胎社会,无怪不有。一只小小的蟋蟀竟可以掌握黎民百姓的生死大权,无独有偶,在同一时 ,《促织》也上演了这样一个故事,欲知详情,且听慢慢分解。

(二) 知人论世(方式:学生先自主介绍而后教师总结)

1、蒲松龄:(1)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2)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3)仕途之忧怨化而为孤愤之书―――《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1)借談狐说鬼讽喻社会,熔铸蒲松龄一生的心血。(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沬若语)

(三)质疑解惑:学生交相问难,提出疑难问题,全班集体讨论。

(四)评书叙由: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经过认真的彩排,演绎该故事的学生应能通过自己的“评说”,让听众熟悉每一个环节,同时能真切、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五)对话明旨: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下列对话。

1、找出并分析文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1)“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2)天将以酬长厚者。

(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2、续写对话评点人事。

[与作者对话]

[与皇上对话]

[与官吏对话]

四、教学小结: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性注定了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与鲜活。对于一篇文章,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上,那么我们获取的知识就难免显得单调而贫乏,然而如果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与此契合的相关资源,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由此生动而富有灵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充分意到语文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养成一种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促织》教学设计 篇2

促织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沉浸: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松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特色等资料。课堂交流,教师总结重点:蒲松龄字号、作品类型、艺术特色。

2、学生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通解全文。按照教师课前提示的实词虚词列表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分小组汇报成果,教师梳理总结,要求学生课后上交此项作业。

3、学生通读全文,彻底解决疑难词句。

具体进程是:

①交代应解析怎样的词句、语段;②简略提示解析方法;③逐一解析一批词句、语段;④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关于应解析词句、语段的交代:

应选择比较典型的。所谓比较典型,是指:a有疑难,但课本未加注;b课本虽有注,但有别解;c反映一种词法、句法、修辞法,便于举一反三。具体选析哪些,由同学提出,教师确定。

关于解析方法的提示:

a有辞书作依据;b联系语境揣摩;c联系旧知识比较、拓展;d联系课文中其他词语顺带解释。具体做法是学生先答问(较长语段试译),然后教师点拨。

二、作业:

1、思考课后题。

2、完成练习册。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5、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二、作业:

1、试拟本文情节提纲。

2、简要分析成名形象。

三、教后记:

第三课时

一、鉴赏感悟:

1、生散读本文结尾,思考: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2、 如果是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还是个人悲剧?课文哪里点明必然是社会悲剧?

3、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借古讽今)

4、“异史氏”的评论如何理解?

二、比较反思: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提问: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三、作业:

1、完成下发的打印练习。

2、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四、教后记:

本篇教学主要重点是:1、文言语法现象的整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因在初中涉及较少,高中必须引入系统学习,从本单元及第五单元开始逐渐扎实基础。2、关于作者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主旨的揭示,以“喜剧”是否为“喜剧”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深意,以及对于蒲松龄的评论所蕴含思想的理解。

《促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

(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

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1][2][3]下一页

《促织》教学设计 篇4

[创新设计]

? 一、教学内容

?了解蒲松龄短篇小说的一般特点。指导学生联系《促织》的具体内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评论,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掌握古汉语的学习规律,进行文言句译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课时

?2?课型:教读训练型

?三、预习要求

?疏通词句,通读课文,熟悉内容情节,思考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对已掌握的文言词句知识再作一次较系统的整理。明确文言句译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蓝图

?《促织》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可读性很强。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特色。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同时应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词句和文言直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可安排如下三个环节:

1?教读——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上。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促织》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①题材的现实性

?借用狐鬼故事,生动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蒲松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促织》也不例外,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酷,蒲松龄出于全身远祸的考虑,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谈狐说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艺术效果,《促织》从明清之际现实中撷取的题材直接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认识封建剥削制度罪恶的生动教材。至于小说所采用的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的。

?②主题的深刻性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最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农民,而是“为人迂讷”“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生。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摧残,一介穷书生尚且如此,劳动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文中写的成名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所幻想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离奇情节,在它背后包含着人民辛酸的血泪。它向读者昭示,荒淫贪虐的封建统治者是造成成名一家悲剧的根源。小说的结局是成名由穷变富,这种“喜”,非但不能改变作品的基调,反而加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永恒的怀疑与否定。

?③情节的曲折性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波澜迭起,一波三折,这一特色在《促织》中体现得很充分。就以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的全过程而论,情节就相当曲折。至于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更是突出他被征促织弄得心力憔悴。《促织》富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吸引着读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尤其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促织》的故事情节能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更是服务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突现。

?当然我们在肯定《促织》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优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议论,就宣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此,我们应根据批判继承的原则,不要受作者观点的局限。

?2?疏通——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①古今异义。如“两股间脓血流离”中的“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儿涕而去”中的“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中的“是”:古义这(代词);今义判断词。“信夫”中的“信”:古义确实;今义书信。

?②一词多义。如“杖至百”与“乃强起扶杖”中的“杖”:前者为动词,解释“杖责”;后者为名词,解释“拐杖”。“举家庆贺”和“手裁举”中“举”:前者解释“全”;后者解释“举起”。“成顾蟋蟀笼虚”和“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前者解释“看”;后者解释“但是”。

?③通假字。如:直—值;而—尔;被—披;裁—才;翼—翌。

?④动词的特殊用法。属意动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成以其小, 劣之”中的“劣”。属使动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辄倾数家之产”中的“倾”。

?⑤其他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的有:“细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鸡犬”中的“仙”。形容词作动词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抚之”中的“近”。名词用作状语的有“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

?⑥各类倒装句式。如谓语前置句(例:“问者?NED64?香于鼎”;“覆之以掌”);宾语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 ⑦各类省略句。如“( )遽扑之,( )入?(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以上仅是举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式、各类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实例,进行归类、疏通。

?3?训练——重点放在文言句译的训练上

?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创意说明]

?与初中同学不同的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学习像《促织》那样的古代优秀作品,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读通读懂,还得在提高赏析能力上下功夫。这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教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段方面去理解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一指导思想是值得肯定的。这份教学设计还非常重视学生文言词句疏通和文言句译的训练,整篇课文的教学注重读练结合,这是非常合乎文言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的。这份教学设计体现了“客观把握,细部着手”的教学方略。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1]

《促织》教学设计 篇5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促织》。

一、教材分析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三、教学手段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1 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疏通文章重点词句(是对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的体现。)

假此科敛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为然, 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 离:通“漓” 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 展:展转,翻来覆去。 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如披冰雪 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 之:代蟋蟀 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 径:径直 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虫尽靡 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步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 信:确实,的确

4 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完成此课教学的重点,体现第一课时的高潮。)

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通读全文,编写情节结构。

[明确]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 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此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能力与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 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细腻,指导完成教学难点。)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7作业布置(锻炼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促织》教学设计 篇6

《促织》

文题解读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蟋蟀鸣,懒妇惊。”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的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但在当地却是大族,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背景纵览

《聊斋志异》所写的怪异故事,大多采自社会流传的故事或传说,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编造。脍炙人口的《促织》,正是这样的作品。《促织》所描写的幻异情节,当然是作者的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并不是凿空无稽之谈,而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事件的提炼和概括。

清初诗人吴梅村《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有云:

宣宗在御升平初,便殿进览豳风图。煖阁才人笼蟋蟀,昼长无事为欢娱。

……

君王暇豫留深意,棘门霸上皆儿戏。斗鸡走狗谩成功,今日亲观战场利。

诗中所说的“宣宗”就是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诗中所写的正是宣德年间宫中崇尚促织之戏的情景:不仅宫中才人斗蟋蟀以消磨光阴,而且宣宗本人也亲临观赏。在封建社会,宫中所需,必然要取自民间。王世贞《国朝丛记》曾记载宫中“采取促织”之事: 宣德九年七月,敕苏州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他所进数少,又细小不堪,已敕他末后自运,要一千个。敕至,你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这道“御敕”正是封建统治阶级向民间强征促织的罪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宫中不仅专派内官四出“采取”,而且敕令地方官员“协同他干办”。朝廷的这道敕令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吕毖《明朝小史》有过这样的记载: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以上三处引文均转引自《梅村诗集笺注》卷四)

这个枫桥粮长的悲剧,控诉了现实生活中封建统治阶级玩物殃民的血腥罪行。

字词梳理

1.字音

迂讷(nè) 裨益(bì) 爇香(ruò) 翕辟(xī)

稿葬(gǎo) 觇视(chān) 惭怍(zuò) 邑庠(xiáng)

蹄躈(qiào) 不啻(chì) 惙然(chuò) 龁(hé)

蠹(dù)

2.通假字

(1)昂其直 “直”通“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

3.词语活用

岁征民间 名词作状语,每年

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早出暮归 名词作状语,早上、晚上

取儿藁葬 名词作状语,用草席

日与子弟角 名词作状语,每天

旬余,杖至百 名词作动词,打板子

大喜,笼归 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

上于盆而养之 名词作动词,放

仙及鸡犬 名词作动词,成仙

此物故非西产 名词作动词,特产

试使斗而才 名词作动词,显示才能

裘马扬扬 名词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昂其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而高其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尽

成然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

益奇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奇特

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劣

而心目耳力俱穷 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近抚之 形容词作动词,走近

蟹白栗黄 形容词作名词,白肉、黄粉

成述其异 形容词作名词,非凡本领

以塞官责 动容词作名词,差役

4.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 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 如,“又试之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促织》教学设计 篇7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促织》。

一、教材分析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三、教学手段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1 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疏通文章重点词句(是对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的体现。)

假此科敛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为然, 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 离:通“漓” 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 展:展转,翻来覆去。 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如披冰雪 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 之:代蟋蟀 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 径:径直 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虫尽靡 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步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 信:确实,的确

4 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完成此课教学的重点,体现第一课时的高潮。)

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通读全文,编写情节结构。

[明确]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 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此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能力与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 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细腻,指导完成教学难点。)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7作业布置(锻炼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促织》教学设计 篇8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题 解:

《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内容大致可以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内容是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第二种类型的内容是对真挚爱情的热烈颂歌,这是全书中数量最多,写得也最精彩的部分。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聊斋志异》另一个重要类型,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批判。代表作有《促织》、《席方平》等。

第四种类型是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志异》所写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却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谈狐说鬼,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对清代文言小说产生过深刻影响。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文言短篇小说集。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晓岚)

《子不语》 袁枚

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

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 蒲松龄自己的一首小诗,对他一生的经历与心境作了概括。

郭沫若:写鬼写妖 高人一等;刺贪刺虐 入木三分。

结 构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祸起宫廷

第二部分(2),故事的开端:

会征促织,无所赔偿

自行搜觅,不中款式

追比杖责,陷入绝境

第三部分(3-4),故事的发展:

求神问卜,神示图画

按图苦搜,终得佳品

第四部分(5-7),故事的高潮:

虫子死亡,更陷绝境

忽又得虫,将献公堂

与人使斗,虫显异能

第五部分(8),故事的结局:

层层进献,迭显其能

皇上喜悦,抚宰蒙恩

成名家富,裘马扬扬

第六部分(9),作者的评语: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寄讽谏之旨

天将酬长厚者 宿命论思想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抒不平之感

古今异义:

两股间脓血流离 股,大腿 屁股

儿涕而去 涕,眼泪 鼻涕

久不售 售,考取 卖物出手

亦无售者 售,买 卖物出手

败堵丛草 堵,墙 堵塞

宰严限追比 宰,县令 主管、主持或杀

抢乎欲绝 抢,碰撞 抢夺、争夺

一词多义:

杖 杖至百 动词,杖责

乃强起扶杖 名词,拐杖

发 探石发穴 动词,开掘,掏

窃发盆 动词,打开

责 因责常供 动词,责令,要求

责之里正 动词,责成,索取

以塞官责 名词,责任,差事

受扑责时 动词,责罚,责备

靡 靡计不施 副词,无,不

虫尽靡 动词,溃败

词类活用:

成然之 意动 认为……对

成以其小,劣之 意动 认为……差

益奇之 意动 以……奇特

昂其值 使动 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 使动 使……完

细疏其能 名词作动词,呈报,陈说

仙及鸡犬 名词作动词,成仙

欲媚上官 形容词作动词,讨好

岁征民间 名词用作状语

取儿蒿葬 名词用作状语

惊起觇视 名词用作状语

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用作状语

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食顷:一顿饭功夫

斯须:一会儿

少间:一会儿功夫

既而:不久,过一会

无何:没多久

未几:没多大功夫

旋:刹那

俄:忽然

猝然:忽然

作业: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成子精神复旧 2、隐中胸怀

3、日与子弟角 4、民日贴夫卖儿

5、为人迂讷 6、尚促织之戏

7、如被冰雪 8、此物故非西产

9、故天子一跬步 10、惊起觇视

11、惴惴恐不当意 12、当其为里正

二、句子翻译:

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2、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3、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已卓异闻。

4、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作者邮箱:

[1]

《促织》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促织》是一篇长篇文言课文。但学习起来有两个便利条件:一是该文的故事,大多学生已相当熟悉;一是课文注释相当详细,高三学生大多数能独立读懂课文。教学应走在学生智能发展的前头,而高三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向,已比较注重研讨的探索性、深刻性和广阔性,因此本文的教学必须具有适当的难度,无论词语解析、内容和写法分析,都要带有往深一层探究的因素。有些问题的探讨,要介绍一些有关文史知识,来丰富学生头脑,开拓学生的思路。

具体设想如下:

1.不在课堂上通读全文,不逐字逐句逐段串释,以免把有限课时过多用在这两方面。初读阶段的词句理解,只重点挑出一批词句、语段来引导解析,并交给解析方法,力求使学生能获得较深的印象。其他词语容许学生“不求甚解”。

2.贯彻教师指导下的独立自学原则,不追求课堂讨论的热闹,师生问答也适可而止,以免耗时过多而学生所得有限。词语解析、情节提纲的编写、创作构思和手法分析,是本课教学的三个重点。或问题导路,或提供样例,或介绍有关知识,目的都在使学生的每一步探讨都有门径可循,不致茫无头绪。

3.用3课时教完。一、二两课时着眼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和情节分析,并着重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第三课时则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创作构思和手法,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写。

课前两天,布置如下预习作业:

1.细读“预习提示”,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逐段读完课文。读完后试作课文内容的口头概述。

2.用比较舒缓的节奏朗读课文一遍。

3.解析下面两组常用实词(用板书出示):

A岁、顾、报、令——根据“思考和练习”第六题解析;

B邑、靡、纳、复——联系以前所学课文,想一想,各有几种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进行常用解析和朗读指导,介绍作者和《聊斋志异》,提出研读任务和研读方法;提供疑难词句解析和情节提纲编写的样例,为下一节课的研读导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顾”、“报”、“令”的常用义。

参考答案: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顾”:A但、但是;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报”;A报告、告知;B报复;C报答;D报仇。“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参考答案: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墙的县城。

参考答案: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靡

参考答案: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参考答案: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节。

读后点拨:一是纠正读音,特别是容易误读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与“披”通假,读“披”;“抢呼欲绝”的“抢”,读qiāng;“亦厚赍成”的“赍”,读jī,不要读成“赉”(lài),等等。二是重提读得舒缓,从容,有抑扬顿挫的要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二、介绍作者和《聊斋志异》,提出进一步的研读任务和研读方法。

关于作者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作者和《聊斋志异》的知识。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我们初中时读过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扬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忌”。至于艺术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斋志异》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迭伏,运笔跌宕多姿。这些都是我们研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分析的。

关于研读任务和研读方法。

先让学生根据上述关于作者、《聊斋志异》的介绍谈点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直截了当地提出来,目的是为研读导向。

关于研读任务,教师板书为下述三项。

一、重点解析若干疑难词句、语段。

二、故事情节部分的要点和线索分析。

三、作者创作意图、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关于研读方法,教师指出:重点疑难词句、语段的解析要注意词句、语段的挑选,要挑选出典型的,能带动其他词语理解的,其他可暂“不求甚解”。具体解析方法见下面示例。情节分析,要抓住编提纲一环,具体编法也见下面示例。创作意图、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的分析,要以创作意图为纲,运用前面所介绍的知识来观察、探讨。

三、疑难词句解析和情节提纲编写示例。

关于疑难词句解析示例:

“令以责之里正”、“里胥猾黠”——“里正”、“里胥”,课本均有注释,你是否觉得还有疑问?下一段的“猾胥”是否就是指的“里胥”?课本是这么理解的。

点拨:国内已有人对课本上“里胥”的解释提出怀疑,认为“里胥”就是“里正”,胥是小吏,“里正”也是一种小吏,至于下一段的“猾胥”,是别指县城负责征收工作的胥吏,这样的解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别的“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为什么成名却“不敢敛户口”?二是成名既这么“迂讷”,为什么县里“猾胥”要上报他充当“里正”?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解说者提供了如下史料:原来明清时代的“里正”,又叫“富户役”,负有替官府征收捐税、摊派徭役,以及驿递、供应的责任。许多富户不愿充任,结果就落到“中等人家”。“中等人家”当上“里正”的,有的就和官府、豪绅勾结,共同鱼肉人民,而像成名那样忠厚、“迂讷”的,就只好倾家荡产“赔偿”。这一说虽然顺通,但还不足以推翻课本上的注释,因为把“里正”看成“胥吏”,似乎抬高了它的品级。当然,“里胥”也不能看成是吏职的一个专有名称。这两种解释可以并存。提出来讨论,是要让大家明白,对课本上的注释是可以怀疑、商讨的。

关于情节提纲编写的示例:

提问:我们前面说过,小说的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你们看,本文的故事开端从哪里写起?整个故事的开展以什么为线索?

学生简答后,教师指出:本文的故事开端应是课文的第2自然段。第1自然段没涉及成名的故事,只是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它和结尾一段的议论一样,均不属情节的范畴。关于《促织》的情节线索,同学们指出是蟋蟀的求而不得,得而忽失,失而又得,这是对的。但还要注意它的内在感情线索,即由悲而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揭示主题,主要依靠的是这条内在的感情线索。

教师出示故事开端提纲(板书),并作说明。

说明:“开端”,表明情节的阶段性质;中间三项表示三个细节;最后二语,点明线索,揭示这一阶段内容的总特点。提纲用语要极其简明,尽可能援用课文词语。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不把开头三句概括进去?要进一步指出,开头三句仍属交代性质,即交代成名的为人和当上“里正”后的处境,不是故事矛盾的发生(开端)。学生可能还会问:为什么不把成名妻子的建议也概括进去?要进一步强调:提纲只能点到为止,什么都写,就会眉目不清。

四、布置作业。

1.借助注释,边读边口译课文一遍,然后挑出10个左右的词句、语段,以备下一节课共同解析。

2.试编课文的故事情节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继续解析疑难词句、语段;指导学生完成情节提纲的编写。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一节课作业完成情况。

课前收缴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语段若干份,编写的情节提纲上、中水平各一份。

指名一个学生口译课文第1段,指名一个学生口译课文最后一段。

二、疑难词句,语段的解释及方法指导。

具体进程是:①交代应解析怎样的词句、语段;②简略提示解析方法;③逐一解析一批词句、语段;④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关于应解析词句、语段的交代:应选择比较典型的。所谓比较典型,是指:a有疑难,但课本未加注;b课本虽有注,但有别解;c反映一种词法、句法、修辞法,便于举一反三。具体选析哪些,由同学提出,教师确定。

关于解析方法的提示:a有辞书作依据;b联系语境揣摩;c联系旧知识比较、拓展;d联系课文中其他词语顺带解释。具体做法是学生先答问(较长语段试译),然后教师点拨。

关于重点词句、语段逐个解析: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累”,课本的注释是“亏累”,你们是否有怀疑?

(对学生解答情况的估计,略。下同)

点拨:把“累”解释为“受累”,是说得通的,《促织》初选为教材时,“累尽”的注释就是“受累而赔尽”。但辞书中,“累”还有“负欠”、“贴损”等义,所以课本再版时,注释改成“亏累”。这一义,同学们比较生疏,要特别注意。“累”,无论是作“受累”、“亏累”,都读第四声(lèi),只有在“堆叠”(“累土为山”)、重叠(“层楼累榭”)、屡次(“累战皆捷)时,才读第三声(lěi)。

“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然”、“败堵”、“发”、“迄”、“济”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点拨:“然之”是意动用法,以妻子的话为对;“然:是不及物动词,意为“对,是的”,表肯定。“败堵”,破旧的墙壁。“败”作墙壁解,是它的古义与今义的重要区别之一;“堵”作墙壁解是它的本义,如“环墙萧然”,后来才用作量词。“发”的基本意义之一是“开”,具体解释应视具体语境而异。“探石发穴”的“发”是掘开;下文的“窃发盆”的“发”是打开。“迄”有“至、到”和“终究”两义;“济”的意义很多,这里是“成功”的意思。“迄无济”可译为“一直没有找到”。以上词语,课本均无注释,要联系旧课准确理解。特点是要注意“成然之”这种意动句法,因为这种现象文言中很普遍,不但不及物动词可用作意动,名词和形容词用作意动的现象更多。如本文中的“试使斗而才(之)”、“成以其小,劣之”,“益奇之”等句中的“才”、“劣”、“奇”就是。

“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具”,意为“准备”,“诣”,意为“往”,这是我们已学过了的。“红女”,课本注为“红妆的少女”,你们看,是否妥贴?

点拨:把“红女”解释为“红颜少女”,比课本上的注释精当。“红颜”对“白发”,都就容貌而言,在逻辑上更严密。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针针”、“伏”、“玩”,应怎样理解。

点拨:“针针”是“丛棘”的定语,解释为“又尖又密”是可以的。按“针针”连用,通常指“一针一针的”,作者显然不是此意。课本没有加注,可能不便说死,就留给我们意会。“伏”在这里应解作“藏匿”,“伏焉”就是“藏在那里”。后文的“小虫伏不动”,才作“趴伏”解。“玩”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展玩”的“玩”,是“琢磨体味”;下文“方共瞻玩”、成语“玩物丧志”的“玩”意为欣赏”;“玩法徇私”、“玩火自焚”的“玩”,又是另一个意思:“玩弄”。总之,文言词义要仔细辨析,不要因用通常义解释勉强可通就放过。如后文的“虫暴怒”的“暴”意为“猛然、突然”,不是“暴烈”;“一鸡瞥来”的“瞥”是“突然出现”,不是“瞥视”。查查字典,就会明白。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从语境看,“走”、“俨然”,应怎样理解才恰当?

点拨:从语境看,这句的“走”,义同现代汉语的“行走”,不是“疾行”,因为成名这次是忍着“股血流离”之苦“扶杖而来”,是寻觅蟋蟀,当然不能迅跑。作者用“走”而不用“行”反映明清时代,这个词的词义已不像古代那样专指“疾行”了。“俨然”在这里义同“宛然”。按“俨然”这个词有三义:“庄严貌”;“整齐貌”、“宛然、真的”。三义的区别很鲜明,根据语境,很容易看出用的是哪一义。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用的是“整齐貌”一义;“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诗经》),用的是“庄严貌”一义。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的意思是什么?“复算”,课本注释是“算帐”,是否准确?

点拨:“而”,通“尔”,你;“而翁”,你的爸爸。以前学过,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就有这样的句子:“而翁长铨”。“复算”,课本注释准确,“算帐”本含有“复核”的意思,“复”不要另解为“再”。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向隅”、“聊赖”应怎样翻译,文意才顺通?

点拨:“向隅”,课本已注明是化用了《说苑》中“一人索然向隅而泣”一语,实际上是代指“哭泣”,坐实译成“面对墙角哭泣”,反而不妥。“聊赖”,课本未加注,意为生活上或精神上的凭借;“不复聊赖”,也是化用蔡琰《悲愤诗》中“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的句子,可活译为“不再有生趣”,死译成“不再有生活、精神上的凭借”就会显得生硬。这种化用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种修辞方法,目的是使平实的语句带有“古色斑斓”的韵味(旧时评注家冯镇峦语)。这种化用,本文中还有许多。如“东曦既驾”,化用了古代日神驾六龙的传说,“掩口胡卢而笑”,化用了旧注所引《阚子》一书中“宋人得燕石,以为大宝,周客见之,掩口胡卢而笑”的笑话,“胡卢”是笑在喉间;“蠹若木鸡”,化用了《庄子·达生》中“纪渻子为王养斗鸡”的寓言,原意是说把斗鸡训练到“望之似木鸡”的程度,其他斗鸡就“无敢应者”,只好赶快逃走;“裘马扬扬”、“裘马过世家”,化用了《论语》中子路的话:“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的“裘马”代指衣食往行方面的排场,不能只理解为穿皮袍,骑大马。此外,作者在一些浅显的语句中常常夹用一两个古义词,如“问者爇香于鼎”的“爇”,“唇吻翕辟”的“翕辟”、“中绘殿阁,类兰若”的“兰若”,“无毫发爽”的“爽”、“直龁敌领”的“龁”、“天子一跬步”的“跬”,目的也在增加语言的古雅韵味,阅读时也要注意。

“忽闻门外虫鸣……喜而收之”——在这个语段里,“超忽而跃”,课本的注释是否妥贴?“顿非前物”、“意似良”,课本均未加注,应怎样解释?

点拨:把“超忽”解释为“跳得远而快”,比课本注解“跳得轻快而高”,似乎更妥贴;“超”的在辞书里本有“远貌”一义,从紧接着的“急趋之”一句看,也以这样去解释才符合文中情景。“顿非前物”即“顿时觉得并非前物”的意思。“意似良”的“意”,最好解释为“意态”,因为前数语是列举蟋蟀形态上的几个特点,这一句可看成是承上总写其意态。但解释为“料想”,也说得通,两说可以并存。

“牛羊蹄躈各千计”——“蹄躈”,课本笼统地注为“脚”,你们是否有不同看法?

点拨:大家提不出意见是必然的。按:“蹄躈”这个词语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和《议书·货殖传》,原句是:“蹄躈各千”,用个“各”字,显然“躈”与“蹄”有区别。但旧时注家对“躈”的解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是认为同“噭(jiài)”“口也”;一是认为读qiào,即“尻(kǎo)窍”,肛门;一是认为“马四蹄为一躈”。均非确解,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让大家明白,读古书,有些难懂的词语,要多看几种注解本,一时无法弄懂的,只好存疑。

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重提前面所提示的发现疑难和解析的方法。进一步强调两点:一是要善于发现疑难,不要因有注解就轻易放过,要想想是否还可作别的解释,不要因按通常义理解勉强可通就轻易放过,要想想是否有根据;二是要养成勤查工具书习惯,单查现代汉语词典不够,还要学会查阅新版的《辞源》、《辞海》。一些有关文言诗文的词语汇释小册子也要注意。

三、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教师所编的情节提纲,板书如下: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自己所编的情节提纲。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2)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作者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导入课文分析。

巡视行间,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指名学生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然后教师宣布: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一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怎样虚构情节,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二、作者创作意图和情节虚构分析。

[1][2]下一页

《促织》教学设计 篇10

重庆武隆白马中学 文晓林

一、教材分析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三、教学手段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1 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疏通文章重点词句(是对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的体现。)

假此科敛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为然, 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 离:通“漓” 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 展:展转,翻来覆去。 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如披冰雪 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 之:代蟋蟀 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 径:径直 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虫尽靡 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步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 信:确实,的确

4 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完成此课教学的重点,体现第一课时的高潮。)

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通读全文,编写情节结构。

[明确]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 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此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能力与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 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细腻,指导完成教学难点。)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7作业布置(锻炼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作者邮箱:

[1]

《促织》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⑥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

(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

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②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贪”译“贪婪”为好。

④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⑤以蠹(d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

(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结构提纲:

边讨论边修改学生的提纲。

〔附〕板书设计(见下页)

2.分析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各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3.布置作业:

做“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四。

第三教时

一、教学要点。

对照比较阅读,揣摩文意,局部改写课文。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检查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二题,参见第二课时教案,第三、四题参见人教社编教学参考书。第一题中,关于作品的消极方面,要注意蒲松龄生活的时代(17世纪),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加以苛求。作者把成名的逆来顺受称作“天将以酬长厚者”,就是这种历史局限的反映。

2.对照比较阅读:

(1)《聊斋志异》有几种不同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加以比较,作出评价。

讨论。明确:例句,b只写成名夫妇对子之爱,而例句a写失虫之忧甚于失子,是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控诉。

(2)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明确:《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经。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3.练习局部改写:

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

4.布置作业:

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1]

《促织》教学设计 篇12

重庆武隆白马中学 文晓林

一、教材分析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三、教学手段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五、教学过程(www.wenmibang.com)设计(第一课时)

1 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疏通文章重点词句(是对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的体现。)

假此科敛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为然, 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 离:通“漓” 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 展:展转,翻来覆去。 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如披冰雪 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 之:代蟋蟀 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 径:径直 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虫尽靡 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步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 信:确实,的确

4 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完成此课教学的重点,体现第一课时的高潮。)

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通读全文,编写情节结构。

[明确]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 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此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能力与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 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细腻,指导完成教学难点。)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7作业布置(锻炼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作者邮箱:

[1]

《促织》教学设计 篇13

文晓林

一、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二、 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三、 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四、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语设计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终于创作了《聊斋志异》。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疏通文章重点词句

让学生通读全文,教师点拨重点疑难词句。

假此科敛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为然, 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 离:通“漓” 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 展:展转,翻来覆去。 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如披冰雪 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 之:代蟋蟀 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 径:径直 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虫尽靡 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脚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 信:确实,的确

4 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

在上面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带着目的读全文,然后给每个小段拟定一个小标题,(注意,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个字,其中一字必须是“虫”字。)

[明确]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 提问: 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 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内,鉴赏心理描写的好处。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受难的罪恶现实。

7 作业布置

思考: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作者邮箱:

[1]

《促织》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三、教学设想: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三)检查预习(四)疏通课文(五)布置作业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ruò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厚赍jī 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蹄躈 qiào龁hé觇视 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教师纠正补充翻译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例如:通假字(1)昂其直 “直”“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4)如披冰霜 “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一词多义(略)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3)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4)介词结构后置句 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3、抄写课文注释学生回答蟋蟀;促织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小组代表然后交流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激发兴趣掌握促织的概念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理清文章情节结构(三)鉴析小说情节(四)赏析文章心理描写(五)理解结尾的处理(六)概括主题(七)拓展思路(八)布置作业出示王安石的《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解释:帷幔是丝做的,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诗中,诗人借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却把讽刺矛头指向了豪门贵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样题为《促织》的文章,看看蒲松龄笔下的促织是如何牵动主人公一家命运的!1、引导学生找出线索问题一: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注意不能表面化)

明线:促织(虫)

暗线:成名的心理变化:悲---喜---悲---喜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主要情节展开复述,要求简述,不必细枝末节

1、问题一:你最喜欢小说哪部分情节,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加以说明。2、问题二:同样写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文章《捕蛇者说》,在写法上与本文是否相似?明确:不相似。《捕蛇者说》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复赋”还比不上捕蛇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而《促织》是借用了怪诞的、奇幻的想像、虚构的情节,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得以解决,它反映的主题更深刻,它的表现形式更具震撼力。3、问题三:能否找出小说两处充满了幻想的情节?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情节?问题一:阅读课文第6、7小节,请问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填上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1、问题一:文中写道:“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2、问题二: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骏马易虫》,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2、问题三: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请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

请学生归纳主题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把宠物等看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的人和事?对此你有何看法?组织交流1、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如“奇货可居”、“奄奄欲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并知其由来。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①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②“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对天子来说,玩物会害民;对我们青少年来说,玩物会丧志。请以“玩物丧志”为题,写篇短文。学生个别朗读这首小诗交流阅读感受学生迅速浏览并思考个别学生口头交流其余学生为主要情节取个标题征虫(起因)----捉虫(开端)----卜虫、得虫(发展)----毙虫(再发展)-------化虫、斗

学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学生回忆并比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求神问卜得佳虫” “成子魂化成促织”速读课文,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然后在空格处说出正确的词。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讨论交流学生阅读《骏马易虫》,比较思考学生圈划、交流思考本文的主题联系生活,讨论交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引导学生明确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了解小说创作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了解作者这样一处理结尾的原因完整掌握小说主旨巩固对小说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