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苏武牧羊(推荐13篇)

2023-04-19 12:05: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苏武牧羊(推荐13篇)

苏武牧羊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苏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认识苏武板书: 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 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 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渴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33、苏武牧羊

接 恭恭敬敬

握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坚贞不屈

持 忍受折磨

揣 含着热泪

教学效果反馈:

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故事,距今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所感染。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对学生进行了故事背景的介绍和对苏武的简介。

阅读理解向来是学生的弱项,尤其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加以指导。本文是以“旌节”为主线,从苏武是怎样对待旌节的内容中能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所以,首先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接着,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能够表现人物品质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评析人物。在理解时,我运用了或联系具体的语境,或设身处地想一想,或演一演等,最后通过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到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格,以培养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的能力。

苏武牧羊 篇2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nú( )yǒushàn( )shǐchén( )wūrǎn( )

zhōngzhēnbùqū( )yánggāo( )

二、给带点的字勾选正确的读音。

单于(dān chán)不屑(xiè xiāo)磨难(nán nàn)

居然(jū jù)娱 乐(yúyù) 侮 辱(wūwǔ)

三、比一比,组词。

娇()慌()赚()

骄()谎()歉()

四、选词填空。

1.出现 浮现

(1)近年来,儿童文学园地里()了许多优秀作品。

(2)一看见那所茅屋,往事又()在眼前。

2.飘拂 飘荡 飘扬

(1)起风了,小船在水中()。

(2)老水牛爷爷的下巴上()着花白的胡须。

(3)五星红旗迎风()。

五、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亲爱的老师,我们今后()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忘不了您对我们的辛勤培养。

2.夏天里,森林()闷()热。

六、修改一则日记。

早晨,我到学校去参加联欢会。走在路上,我尽情地呼吸着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到校不久,文艺表演就开幕了。同学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和唱歌、相声、小品等。秦俐朗诵很有精神,两只炯炯有神的双眼,忽闪忽闪的。她虽然受到大家的夸奖,只是一点儿也不骄傲。看了六(1)班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元帅的马

元帅是一军之主,他的坐骑当然也是百里挑一的。

战马勇勇因为“长一丈,高八尺,全身无一根杂毛”,而且在实践中练就一身铁胆和奔跑如飞的本事,被元帅一眼看中,成为令人羡慕的“帅马”。

元帅干的是“运筹帷幄之中”的活儿,偶尔用马也不过巡巡营房,查看地形而已。勇勇以前冲锋陷阵惯了,开始还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过慢慢也就习惯了。

它想:“以前拼死拼活不就想搏个功名吗?现在轻轻松松且比以前风光得多。”上次军队凯旋,皇帝亲自出城郭迎接得胜之师,勇勇走在万马之前,俨然是马中之帅,那得意劲儿就甭提了。

勇勇越发懒散了,有时元帅叫士兵带它去练练腿,它也只是小跑一阵就回来,士兵也不敢对它怎么样。有一次,前线被敌人突破,兵败如山倒,危及大本营。元帅骑上勇勇,带领侍卫赶紧撤退。勇勇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仍奔跑如飞,实际上它也是尽了全力的,可元帅不得不换了另一匹马。勇勇一下就被甩在后面,越落越远。

1.它想:“以前拼死拼活不就想搏个功名吗?现在轻轻松松且比以前风光得多。”这是描写_______,表现勇勇__________的心情。

2.“元帅不得不换了另一匹马”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启发是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成语中也有与“马”有关的,如“马到成功”。请你按下列给定的位置,填写出含“马”的成语。

马___________马____________马_______________

八、认真读下面的古诗。你能给它配上一幅美丽的画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苏武牧羊 篇3

妻依窗 母依门

十八秋鸿雁

寄不回 一封家书

我哭 年年北海头

节杖在手 浩气犹存

卧雪啮冰咽毛

磨我男儿心似铁 肠如石

节旄落尽 节气长留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情义也难兼顾

母亲 儿尽忠不能尽孝

爱妻 夫割小爱存大义

齐家治国的书生梦

被北海无情的冰雪

封冻

雪域茫茫 谁来探我

我和李陵兄弟

抱头痛哭于羊群中

降与不降

都是锥心的痛

男儿有泪不轻弹呵

只因未到伤心处

面对血与肉的割舍

若不是心死

谁能不痛呢

痴心只守着大汉天子的梦

日日堆石 北海头

堆起我大汉臣子的夙愿

宁为玉碎 李陵兄弟

你要理解我

我知 公羊永远产不了羊羔

我永远走不出北海

年年叠石 不是数归期

岁岁雁书 不是寄伊人

我要让苍天鉴我心迹

我要故国知我心声

万里江山 是我永不断的节杖

十九冬残雪 终于挽来一春

上林花似锦 而我头己白

我哭 我己不是看花人

心中泪 滴湿北海的雁声

我的母亲 你在哪里

我的爱人 你在哪里

我的儿啊 你在哪里

苏武牧羊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资料,进入课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三、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四、小组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五、情景练笔,拓展知识。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苏武牧羊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诵读《苏武牧羊》,大体把握意思,想象这段经典爱国歌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主人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声调、节奏等诵读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感染和激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行。

教学重点: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这段词的大意,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作者对汉王朝汉、汉天子的忠贞不二。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雏音小试我能行

1、导入语:前一阶段,我们阅读了大量爱国志士的经典篇章,老师这有几幅图,看你能联想起哪个爱国名人或哪首爱国名篇?敢不敢挑战自己!

我知道同学们掌握的爱国经典诗词远不止这些,有的能熟练地背出来的,有的还能唱出来,真好!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经典文字,请看。(出示文字)要想得到它,请先记住老师的秘诀。(点击课件)

二、诵读要领一二三

一读通 读准自音,注意停顿

1、自由读,读正确。

2、指名读,相机正音。多音字“难”“教”。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段文字字数相等,还押韵呐,如果除了标点符号外,会断句的话,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更朗朗上口。

4、师生接读,读完画出停顿记号“/”。句号比逗号停顿时间稍长些,那节与节之间就更应停顿了。

5、生自由读:读对,读顺,读出节奏来。读给同桌听。

二读懂 对照注解,读懂大意

1、请大家对照注解默读,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段文字。

2、了解苏武的身份(使者),牧羊时间(20xx年)、地点(北海)、原因(被匈奴扣留)。【指名说大意】汉朝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20xx年,历尽艰辛,不辱使命。

三读好 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1、请女生读上段,男生读下段。听着这两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可抓住词语或句子来想象画面,再逐句指导读。

指导读“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环境气候:是啊,匈奴地处北方,气候非常寒冷。(冰天雪地、北风呼啸 、人迹罕至、辽阔又荒凉)

评价语:你可真会读书,还知道通过语气的延长来体现时间的漫长。

抓住“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指导读。

北海气候非常寒冷,特别是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在这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举目无亲,与他做伴的就是那群根本不会说话的公羊和那代表汉朝的符节。(评价语:你这样处理,读出了苏武的孤独,真好。)

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撕下身上一块羊皮毡片大嚼。你可知道,这实在难以下咽,难以消化,更难以抵御严寒呐。冷了,只能抱着羊儿取取暖。

(评价语: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了苏武生活的艰难。)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读。】

指导读“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那期盼的眼神,望眼欲穿啊。(引导语:老母亲盼儿归,心急切呀!提示学生语速加快)

是啊,妻子面容憔悴,人比黄花瘦。

苏武岂是铁石心肠,他也是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他又何尝不思念他的老母亲,还有独守空房的妻子呢!却只能在梦中相见!——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思念啊!

【齐读,师范读,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语速由快到慢,语调逐渐变轻,谁梦谁三个字断开,但音断气不断。生练读再齐读。】

过渡:同学们,苏武在北海牧羊整整20xx年,6935个日日夜夜啊,寒冷、饥饿、孤独,思念,个中艰难只有苏武自己知道。但他心里想的是什么?(直接出示句子)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指名读【点评:对,关键词就是要重读。】

过渡:单于曾先后派谁和谁来劝苏武归降匈奴?任你单于怎么威逼利诱,我苏武“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绝不归降。(直接出示句子)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苏武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志,让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

【这里可读得激昂些。师边范读边加动作,生齐读。】

3、读到这儿,你想到用哪些词来形容苏武呢?

对,这就叫气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像我们读过的朱自清、陶渊明等也都具有这样的民族气节,可敬可叹啊!

三、声情并茂有妙招

1、同学们,诗也好,词也罢,如果不能像演奏家那样将它朗诵出来,实在不能体现它的魅力,不足以吸引人。谁愿意让我们领略一下这段文字的魅力。

(指名一男一女分读。)

2、知道他们为什么能读好吗?不一定每一篇都读得字字铿锵,句句激昂。

(点击课件:标题三) 语速有快慢 语调有高低 语气有轻重

3、过渡:让我们带着敬佩,伴着音乐,一齐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段文字。

4、同学们,爱国志士苏武的光辉形象与天地同在,于日月同辉,课后推荐大家阅读《苏武传》。

苏武牧羊 篇6

《苏武牧羊》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一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

苏武牧羊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渴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一)

北风刮得正紧。漫天雪花,被卷成一条条白色的鞭子,直鞭向白茫茫的大地,直鞭向湖畔那个白须白眉、手握节杖,颤巍巍地站着的老年人。

老年人望着结了冰的湖面。他的眼神茫茫然。没人知道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他手中那节杖上的白毛已经脱落得七七八八,剩下稀稀疏疏的几小撮,和他下巴的胡须一起在北风中飘动。

这是北海,也就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老年人已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十九年。

老年人名叫苏武。他原本是汉朝的使节,十九年前,被派出使到匈奴。谁知道这一出使,竟然长达一十九年!

他就在这片辽阔而荒凉的土地上挨了十九年。他的"任务"很简单:牧羊。他从汉朝的使者,变成了一个"牧羊人"。

(二)

草原上鼓乐喧天。这是匈奴的国土。匈奴单于(chan2yu2 匈奴领袖的称号)正大摆宴席,宴请汉朝派来的使节。

"大王这次将汉朝的使者都释放回去,皇上非常高兴,特地派我们前来答谢,同时献上一些薄礼,希望大王笑纳。"一个手持节杖、身穿汉服的中年汉朝官员对单于说。这个官员身材高大,威仪凛然,令人望而生畏。

"使者不必多礼。请回去告诉贵国皇上,多谢他的赏赐。"

"大王放心。我一定会转告您的话。"汉朝官员说。

这位汉朝官员正是苏武。

汉朝自从建立之后,就一直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人的威胁。匈奴军队不断侵犯汉朝边境,使汉方不胜其烦。汉武帝曾经派大将卫青与霍去病三次出兵讨伐匈奴,使匈奴的元气大伤。每当战败,匈奴便派使者求和,而汉朝天子也乐于与匈奴修好双边关系,双方时常派遣使者互相往来。但匈奴常常借故扣留汉朝使者。这一年,匈奴又扣留了汉朝的使者,汉武帝很生气,正想出兵教训匈奴,匈奴却前来求和,而且愿意把以前所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回。汉武帝为了报答匈奴单于的善意,于是派遣使者苏武,与副使者张胜、随员常惠,带领许多礼物送给匈奴单于,并且护送以前被匈奴扣留的使者回国。

(三)

"去把苏武给我捉来,我要亲自审问他!"单于大声喊道。他吩咐官员卫律去捉苏武。

"我是堂堂的天朝使者,怎能让你们当犯人审问!"苏武说罢,一手拔出佩剑,立刻往颈项抹去。卫律赶忙抱住他,但苏武已受了重伤,血流如注。

事情所以会这么直转急下,正是和卫律有关。

卫律原来是以前的汉朝使者。他出使之后,投降了匈奴。卫律的部下虞(yu2)常,由于不满卫律,便鼓动苏武的副使张胜,想暗中杀害卫律。怎知事机泄露,虞常被捉。在卫律酷刑的折磨下,虞常终于把张胜供了出来。这就牵连到正使苏武了。

苏武的剑伤治好之后,匈奴单于千方百计劝他投降,但苏武宁死不屈。单于更加佩服苏武的硬骨头,于是将他关进地窖(jiao4),不给他吃、喝,想迫使他就范。但倔强的苏武在严寒的隆冬里,以雪解渴,扯下棉袄(ao3)的皮毛充饥,却怎么也不屈服。单于没法子,只好将苏武流放到北海牧羊。

(四)

在严寒的北海,苏武每天孤零零地牧羊。每天牧羊时,苏武总是手持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那支节杖。他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手持节杖,再踏上祖国的土地。

苏武等待这一天,足足等了十九年。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公元前85年,匈奴因单于去世发生内乱,新的单于知道没有力量跟汉朝打战,又派使者到汉朝求和。这时候汉武帝也已经去世了,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

苏武终于回到祖国。当长安的人民夹道欢迎他时,他的手中仍然紧握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毛已经脱落得七七八八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从此传诵千古。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许多同学都为苏武的伟大精神所感到。我们应向们学习,学好本领,心系家乡、心系祖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苏武牧羊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2、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3、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2、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苏武牧羊 篇9

一、看拼音写汉字

sheji keyinxue jitunzhan jiasheng hongzhuang yanqun haikushilan xinjingdansui

( ) ( ) ( ) ( ) ( ) ( ) ( ) ( )

xiongnu gongfu dewei kongwei

( ) ( )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社稷( ) 旄( )落犹未还( ) 红妆 空帏( ) 饥吞毡( )

三、多音字组词

饮 还 塞 难 更 任 教

四、回答问题.

1、按原文填空,并在横线上写出从句中体会出的意思。

苏武留胡( ),

( )又( ),穷困( )年。

渴( ),饥( ),( )北海边。

心存( ),旄落( )。

历尽( ),心比( ),

夜在( )时听( ),入耳( )。

转眼( ),雁群( )。

白发娘( ),红妆( ),

三更( ),两地( )?

宁( ),大节( )。

终教( )心惊胆碎,( )。

2、通过课文,简介苏武其人。

3、为什么称苏武为英雄?

4、《苏武牧羊》这首歌词写于( )年,你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吗?

苏武牧羊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苏武牧羊 篇11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约产生于1915年左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泛流传。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贵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它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19年二终不屈服。

教学目标: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诵全诗,理解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构想在教学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苏武牧羊的资料,了解历史情况。指导用悲愤、激昂以及崇敬之情读出。给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在文中寻找英雄的气节,体会这种情感产生的动力。

教学准备苏武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认知情况。

2、学生讲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三、学习新课:

1、师范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理解内容:

《苏武牧羊》展示一位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信念,誓死不屈的古代英雄。

这是一首歌词,共分两部分。

上片:交待了苏武在匈奴19年的悲惨遭遇和心理压力。突出了他性格坚韧,立场坚定,有民族气节,有爱国思想的特点。下片:写苏武对家乡祖国的思念,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念使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全诗写了苏武在匈奴19年的悲惨经历,经过无数次磨难,最终回国的事,表现了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全诗运用环境的渲染烘托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找出上片中用凄凉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表现19年艰苦生活的句子。

3.“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一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苏武坚贞不移、效忠汉室的志向?

4.写出表现苏武的坚定立场,体现他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句子。

5.写出亲情的呼唤没有使苏武投降,更加忠贞汉王朝气节的句子。

五、练习背诵课文。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

坚持信念,誓死不屈

苏武牧羊 篇12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觉得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领会中心;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

合理的想象易于文章中心的领会。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苏武牧羊 篇13

篇一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教学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