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课文分析教案(推荐12篇)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1
莫泊桑这篇小说实际上叙述了可怜的玛蒂尔德大半生的经历,从她还是一个迷人的姑娘之时起,直到她老得连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都认不出她来为止。但作家着力描绘的只有两小段时间,一是以那个倒霉的一月十八日(星期一)为中心的十天半月,一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邂逅的那一天。这十来天作者精雕细刻,“给予正确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描绘”①,其他岁月全都一掠而过。
这是大艺术家的气派,工笔也来得,写意也来得。忽而用墨如泼,忽而惜墨如金,挥洒自如,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记得在齐白石的花卉草虫小品中,往往花草是写意,而小小的虫鸟画得特别细,身上毛绒绒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写小说的道理也是一样。
路瓦栽夫人虽然活了多年,但决定她后半生命运的只有一月十八日那一天,而能解释她命运的也只有一天,那就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重逢的那一天。人生的关键时刻从来都是那么不多的几天。叙事要做到详略得当,节奏分明,敢于跳跃,勇于取舍,绝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手法问题,这首先要求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胸有全局,然后“裁之以识”,如此方能“洞见巨细”,“巨详细略”(唐彪《读书作文谱》引毛稚黄语)。
如果说掌握详略已经比较困难的话,那么保持全文的均衡则更不容易。这就要求在详写的部分有略笔,略写的部分则也要有相当的细节,略处像历史著作那样完全是一笔带过或安排大段的空白并不相宜。莫泊桑用简笔写新婚之初的路瓦栽夫人,尽管是大笔勾勒,但在提到她意不在肉汤而一味想人非非时,仍然有细腻的点染,让读者对她深入骨髓的富贵荣华梦先有一个深切的了解。如果是一般的作者,这里也许就简到只用粗略的语言作一概述。后来作者写到路瓦栽夫人在十年浩劫中过着清贫的生活,也是略中有详,粗中有细——
碗碟锅盆都得自己洗刷,她粉红的指甲在油污的盆盆盖盖和锅子底儿上磕磕碰碰磨坏头发乱糟糟,裙子歪歪斜斜,两手通红,说话粗声大气,刷地板大冲大洗。不过有时候她丈夫还在办公,她坐到窗前,就想起从前那次晚会,在舞会上她是多么美丽,真是出够了风头。
在概述之中仍然有这样意味深长的细节,真所谓简而不陋,与此相对的则是在详写的部分也有简笔,例如一月十八日的晚会,作者并没有去大写会上的红男绿女、交际应酬、旖旎风光,而只是着力描写出够了风头的路瓦栽夫人如何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看来宏观的详略和微观的详略不妨有一定的交错,形成富有张力的配合,这样才会有纵深感,全文也才能保持战略上的平衡。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然“无话”了为什么不是“无”而还要有“短”呢?恐怕也是要保持宏观上的某种均衡吧。
一直要看到《项链》的结尾,读者才和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同时得知,帮助她大出风头又让她大倒其霉的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只值五百法郎的假冒伪劣品。本来读者对路瓦栽夫人讲究信用毫不推卸责任的英雄气概和苦熬苦受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许还有相当的尊重,至此观点不免要忽然一变,觉得她其实也是活该,谁叫她那样虚荣呢!
知道了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假的,前文中的许多情节都有了崭新的丰富的意味。例如她去借项链吧,她东挑西拣,什么高级的都没有看好,偏偏选了一副假货,这一定让佛来思节夫人大跌眼镜,于是她十分爽快地同意借出;后来听说弄坏了—点正在修理(其实是丢了),当然毫不着急;当路瓦栽夫人去还项链的时候,她满脸不高兴,说自己可能要用,看来不过是拿穷朋友开玩笑,事实上她连盒子也没有打开。这才是贵夫人的架势。路瓦栽夫人成天梦想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其实她对什么叫高雅奢华一窍不通。作品开头处写她的白日梦,那梦中的客厅、家具、壁毯、筵席,在路瓦栽夫人心目中已经是够阔派的了,而其实彻头彻尾地带着小家子气,与真正的高雅奢华毫不相干。
路瓦栽夫人的慧眼既然只能看得见假钻石项链四射的光芒,既然她对几百法郎与几万法郎的货色都分不清楚,那么她在赔偿项链时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就由崇高一变而为滑稽,由可敬沦为可笑。她的生活悲剧就带上了浓重的喜剧色彩。
相对于这样一个神奇的结尾来说,前文几乎都可以说是冷峻的伏笔,处处都有深长的意味,例如在路瓦栽夫人去还项链时,如果将事情和盘托出,问题本来可以很容易就得到解决,但女主人公的性格决定了她一定不肯在朋友面前丢这份面子,她宁可打落门牙往肚里咽。由此再追溯上去,路瓦栽夫人要避免悲剧的命运本来是不难的,她可以根本不去参加那次舞会(可是这样的好机会断乎不容放过!),或者只带一朵鲜花(那样太寒酸了,还不如不去!),或者好好地跳舞,从容地回家,那也就什么麻烦也没有了;可惜她的丈夫太体贴她了,怕她着凉,送来家常衣裳,于是逼得她匆匆逃出,以便保持来之不易的大出风头的光荣,谁知竟在这仓皇出逃的慌乱中弄丢了项链!性格就是命运。直到最后,在得知那项链原来是假的以后,她也许才如梦初醒——也许竟仍然不醒。作品就在这里结束,留给读者一块很大的重新思索的空间。
一般认为《项链》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虚荣心也不单是小资产阶级妇女才有,而且小说的意义似乎也并不局限于此,它实际上揭示了某种人生的哲理。
鲁迅先生在课堂上曾经介绍日本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项链》的分析:“将刹那的幻觉当做生命现象之真,以致堕入悲剧的境地,影响一生的命运,这富有哲理的暗示,使读者读后如梦初醒,遂使它成为不朽的名篇。”2这一分析很有启发性,作品里明显可见的情节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而在骨子里贯穿全文的则是路瓦栽夫人那起伏变化贯彻始终的幻觉。两条线里应外合,沉潜往复,引人人胜,发人深省。到小说结尾真相大白:那项链原来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半生追求的幸福又何尝不像这假项链似的,乃是虚幻的东西!沉溺于幻觉之中的人们应当从这里得到极好的教训。
路瓦栽夫人那样深地沉溺于虚荣的幻觉之中,实际是一种病态。用医学的眼光来看,她有神经官能症,需要心理治疗。新弗罗伊德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理想自我、真我、实我。真我是生命的中心,是本来意义上的我;理想自我则是一个人为了满足内心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当完美以至绝对完美的理想化形象;而实我则是在客观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的综合,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实际的行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整合、协调这三者,使之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因此人格是统一的。神经官能症(或称心理症)患者则失去这种平衡,形成人格的异常发展,如果更严重些则可能发展为人格解体——那就不是神经官能症而是精神病,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了。
神经官能症患者虽然平时也能同普通人一样生活,可是一旦遇到某些事情,有什么波折障碍,他的官能症状就出来了,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理想自我过于膨胀,他会一头栽进自我理想化的迷梦中去而不能自拔,这在别人看上去就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自我理想化离不了自颂,它带给个人相当需要的意义感及凌驾他人的优越感,但决非盲目的自大,每个人都经由自己特殊的经验、过去的幻想、个人的需要以及他所具有的天赋,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形象。”3路瓦栽夫人凭借美艳动人的天生丽质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形象,她因此而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可惜实际情况与此极不合拍,她嫁给一个小小的书记,只能过平淡俭朴的日子,为此她不断地感到无限的委屈和痛苦,时时痛哭流涕,于是就一头栽进幻想中去寻求安慰,经常大做其内容相当丰富具体的白日梦,在梦中,她高雅华贵之至——这正是典型的神经官能症的强迫症状。大量的病例表明,神经官能症患者为了实现“理想自我”,总会不自觉地产生强迫性的要求和需要,从而深深陷入幻想,日甚一日地远离实际,远离“真我”;患者不断地增强自负的情感,往往会形成一个带有他个人特色的“自负系统”,“当自负系统仍未获得解决时,他会感到真正的痛苦”4。
参加舞会,大出风头,路瓦栽夫人的自负系统暂时得到满足,可惜好景不长,丢失项链给她极沉重的打击,自负系统迅速土崩瓦解,这时她的“理想自我”不得不大为收缩,“真我”有所复兴,面对现实她一度调整了自己的人格系统:“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生活中的巨变粉碎了她的幻想,重新确定自我的方向;现代精神疗法无非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患者破除迷妄,把自我的方向重新定准,以免在实际生活中付出惨重的代价。
新弗罗伊德学派指出,如果只发生了“破除迷妄的醒悟过程”而没有建设性的步骤加入,
“则他们亦无法而且也绝不会具有彻底而永久的解放效果”5。路瓦栽夫人的情况正是如此。她在十年辛苦不寻常之后外貌变化很大,而官能症状仍未彻底清除,此时路瓦栽夫人虽然活得很累显得老了,“不过有时候她丈夫还在办公,她坐到窗前,就想起从前那次晚会,在舞会上她是多么美丽,真是出够了风头。”原来这位夫人还在忙里偷闲,重温她的旧梦。一个病人膏肓的神经官能症患者要彻底走出幻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莫泊桑拿一条假冒伪劣的钻石项链来打破路瓦栽夫人虚幻的“理想自我”,以毒攻毒,妙不可言。小说超越了心理和病理的范围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上去,乃是这篇小说永久魅力之所在。
青年人最富于朝气和理想,同时恐怕也是梦幻最多的时期,如何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地前进,防止因溺于幻想而陷人麻烦和悲剧,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项链》在这一方面至今仍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① 莫泊桑《〈梅塘之夜〉这本书是怎样写成的》,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② 转引自孙席珍《鲁迅先怎样教导我们的》,载《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卡伦·荷妮《自我的挣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④ 前引书,第159页。
[1]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2
【导言】
如果按情节——人物——主旨的流程教学《项链》,往往会因缺少聚焦点,或者说缺少一条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而零敲碎打,旁逸斜出。笔者从作者的“感慨”入手,以探究主人公人生悲剧背后的思想根源为聚焦点,带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实录】
多媒体展示:“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语段)
师:作者的这番“感慨”,针对的是课文中的什么人什么事?
生1:针对的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人生悲剧。
师:为什么会丢失?
生2:心慌意乱,忙中出错。
师:为什么心慌意乱?
生3:因为她觉得“临走时候加穿的衣服”“寒碜味儿跟舞会上的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师: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生4:虚荣心。
师:如果她没有项链,就不会丢失。哪来的项链?
生5: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师:为什么要借?
生6:因为她没有。
师: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呢?
生7:她认为“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再难堪也没有了”。
师:这又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生8:还是虚荣心。
师:如果她不参加舞会,就不会借项链。她为什么要参加舞会?
生9:她一直渴望这样的机会。
师:依据呢?
生10:小说一连用了八个“梦想”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其“梦想”的内容(从文中逐一指出)就是依据。
师:这些“梦想”说明她还有什么思想?
生11:贪图享乐。
师:要是没有丢失那挂项链会怎么样呢?她的人生悲剧能够避免吗?(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12:很难说。因为作者也感慨:“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生13:只要还有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虚荣心,她的人生悲剧迟早都会发生。不发生在这件事情上,也一定会发生在别的什么事情上。
生14:作者把玛蒂尔德的悲剧归结为人生无常,却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应该说,这是作品,也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掌声雷动)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大家的意见倾向,不用老师再画蛇添足了吧。
【后记】
玛蒂尔德人生悲剧,实际上隐含着“偶然与必然”的唯物辨证法关系(只是教学时没有使用其术语而已),组织学生加以探究,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的要求是一致的。组织学生去探究作品以及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上一篇:郭初阳《项链》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下一篇:《项链》教案2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3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项链》
二. 教学目标:1. 认知莫泊桑及其《项链》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 2. 通过赏析小说主题思想、结构艺术、人物形象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赏读,使自己进一步认知人生。三. 作者简介:莫泊桑,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和近三百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四. 时代背景: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五. 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情节大起大落,对照鲜明,效果强烈。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前一个矛盾的解决预示着新的冲突,直至发展到高潮。整个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情节的安排显示了作者独特精巧的艺术构思,人物的性格也在故事的发展中逐渐得以展示。1. 这是不是一个悲剧呢?矛盾的焦点是对“美好”的理解。2. 项链一去兮不复返,玛蒂尔德夫妇可以有什么选择?一是逃走或赖帐。二是向朋友说明真相。三是出卖色相。这倒是一条通向梦想的幽雅天堂的终南捷径。3. 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他们没有犹豫,没有争吵,他们悄然坚决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向明天。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砝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逼着她作出选择。她决定了,放弃了青春,选择了尊严。4. 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思考。作者没有耍花招,更没有欺骗读者。联系全文,就会发现前面已经有三处伏笔了,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5. 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大胆地往下推想(要有情节)。例如l:(1)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法郎,过上了浪漫幸福的生活。(2)玛蒂尔德百感交集,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崩溃了,整天念叨着:“项链,假的!项链,假的!”从此,她的身影出现在精神病院里。(3)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大战。(4)玛蒂尔德取回了那挂付出了她十年心血的项链,拿到珠宝店去换钱,可对方却告诉她:“这串项链是假的,至多值300法郎!”6. 作者戛然而止,不再往下写,这是为什么?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小说创作也一样,需要创设一个“空筐结构”,留下许多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读者有想象的最大主动性和自由度。 7. 悲剧根由:(1)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2)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六. 难点《项链》的主题关于人生的主题莫泊桑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是落在小人物头上的灾难,所表达的是对小人物人生命运的关怀,是对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安于现状、麻木不仁的小人物固然可悲;不安于现状,有所欲求而又不能得到的小人物,不是更为可怜吗? 每一个人的历史无不包含着偶然性。在个人成长、婚恋、生死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上,偶然无不起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作用,偶然既可以是成功的机遇,也可以是失败的契机。偶然失项链给玛蒂尔德夫妇带来了人生的悲剧,使他们遭受厄运和不幸。他们发掘家庭财政的全部潜力,用了整整十年节衣缩食、省下含辛茹苦挣来的钱,才还清了赔项链的债务。路瓦栽夫人是个不幸的人,她的不幸在于她不该去企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又是一个幸运的人,她丢了项链,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了: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遐想,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 选出对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跌宕(dàng) 佳肴(yáo) 供不应求(gòng) b.踱步(duó) 契约(qì) 锲而不舍(qì) c.赝品(yàn) 租赁(lìn) 果实累累(léi) d.帐簿(bù) 裙褶(zhé) 藏头露尾(lòu) 2. 选出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井然有序苦心孤诣维妙维肖 b. 草菅人命呕心沥血贪脏枉法 c. 承上启下怨天尤人不辍劳作 d. 如火如荼同仇敌忾周而复始 3. 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面面相觑(看) 粗陋(难看) 届时(到) b. 自惭形秽(肮脏) 寄放(托付) 凛冽(严厉) c. 天下大治(社会治理好) 翰墨(毛笔) 丰韵(容貌好看) d. 学以致用(使达到) 过从(交往) 自荐(介绍) 4. 下列四个词语中加黑的字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选出正确的一种 (1)克勤克俭( ) a. 克制 b. 能够 c. 战胜 d. 严格限定 (2)怨声载道( ) a. 年 b. 装载 c. 充满 d. 记载 (3)高雅( ) a. 不粗俗 b. 很、极 c. 敬辞 d. 合乎规范 (4)陈设( ) a. 旧的 b. 安放 c. 述说 d. 时间久的
(二)语言运用: 1. 选出加黑词意义全不相同的项( ) a. 不堪设想 难堪 狼狈不堪 b. 休戚相关 休会 闲话休提 c. 东张西望 东方 说东道西 d. 立竿见影 独立 不破不立 2.与“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意思相符的句子是( ) a. 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被它们学会了。 b. 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能被它们学会。 c. 难道它们不是把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学会了吗? d. 它们把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学会了。 3. 下面语段中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关联词、副词是( )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她( )只喜爱这些。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 )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 )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 a. 然而唯独然而因为甚至 b. 可是偏偏所以因为而且 c. 但是确乎可是由于由于 d. 然而偏偏可是因为由于 4.变换句式 (1)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改成以“她”为主语的单句: (2)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改成兼语式的单句: 5. 小说最后说出项链是赝品,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 a. 唤起读者对路瓦栽夫人的深切同情,真是极小的一件事败坏了她的命运,使她连遭不幸。 b. 债务还清,节奏平缓下来,忽又奇峰突起,使得情节跌宕起伏。 c. 表现出路瓦栽夫人性格当中的另一面:诚实、好强,看不透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 d. 突出主题,为一晚上的虚荣,付出十年的艰辛;而这挂项链竟是假的,多么不值得。
(三)文学常识: 1. 按写作时间先后排列,下列作品的顺序应是( ) ① 母亲 ② 项链 ③ 装在套子里的人 ④ 守财奴 a. ②③④①b. ④③②① c. ④②③①d. ②④③① 2. 从文学知识角度,对下列作品作两次筛选,应是( ) a.《母亲》b《筑路》c《套中人》d《祝福》 二. 阅读思考: (一)高高兴兴地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上面印着这些字:“教育部长乔治①郎伯诺及夫人②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③星期一④光临教育部礼堂⑤参加夜会。” 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a)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但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很喜欢的,你从来不出门,这是一个机会,这个,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你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 她用(b)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 “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 1. 为请柬①—⑤处选取恰当的标点( ) ①②③④⑤a.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2.为( )a、b处选取恰当的词语( ) a. 懊恼恼怒 b. 恼怒懊恼 c. 郁闷恼火 d. 怅惘气愤 3. 对路瓦栽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正确的理解是( ) a. 因为妻子从来不出门,这是一次夫妻出门娱乐的机会。 b. 这是赢得漂亮妻子欢心的好机会。平日妻子常常不高兴,甚至困苦 c. 这是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结交场面上人物的好机会。 d. 这是难得出门的妻子,向周围人展现自己美貌、丰韵的好机会。 (二)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 ),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1. 第一段方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慢慢悠悠b. 犹豫不决 c. 挑三拣四 d. 心中无数 2. 这部分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 行动描写 b. 肖像和心理描写 c. 肖像和语言描写 d. 行动和语言描写 3. 这部分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路瓦栽夫人在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合理的一项是( ) a. 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 贪婪、挑剔——意外——焦急——狂热 c. 慎重而犹豫——高兴——迟疑焦急——狂喜而得意 d. 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4. 选出对“我只借这一件”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一个“只”字,强调给对方听,表现路瓦栽夫人怕对方不同意,自己失去好机会。 b. 突出“只”和“一”,强调自己借得少,表现路瓦栽夫人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c. 强调“只”和“一”,表明自己决不多拿,表现路瓦栽夫人坚决要把这挂项链借到手。 d. 突出“只”和“一”,说给对方听,表现路瓦栽夫人急不可待又怕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的心情。 三. 课外文言文:韦思谦名仁约,八岁丧母,以孝闻。及进士第,累调应城令,负殿(考核政绩为下等),不得进官。礼部尚书高季辅曰:“予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弃大德邪?”擢监察御史。常曰:“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中书令褚遂良市地不如直,思谦劾之,罢为同州刺史。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或吊之,答曰:“吾狷直,触机辄发,暇恤身乎?丈夫当敢言地,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焉能碌碌保妻子邪?”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引为仓曹参军,谓曰:“公非池中物,屈公为数旬客,以重吾府。”改侍御史,高宗贤之,每召与语,虽甚倦,徙倚轩槛,犹数刻罢。疑狱剧事,多与参裁。武侯将军田仁会诬奏御史张仁袆,帝廷诘,仁袆懦不能对。思谦为辩其枉,因言仁会营罔陷人不测者,词旨详畅,帝善之,仁袆得不坐。累迁右司郎中、尚书左丞,振明纲辖,朝廷肃然。进御史大夫。性謇谔,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宫,未尝屈礼。或以为讥,答曰:“耳目官固当特立,雕、鹗、鹰、鸇,岂众禽之偶?奈何屈狎之?” 1.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监察御史 擢:任命 b. 或吊之 吊:慰问 c. 仁袆得不坐 坐:罢免 d. 耳目官固当特立 固:坚决 2. 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 而不及今令长安君有功于赵 b. 韦思谦名仁约,八岁丧母,以孝闻 岂以小疵弃大德邪 c. 丈夫当敢言地,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 耳目官固当特立 d. 因言仁会营罔陷人不测者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词旨详畅,帝善之,仁袆得不坐 a. 武侯将军田仁会诬奏御史张仁袆,帝廷诘 b. 屈公为数旬客,以重吾府 c. 改侍御史,高宗贤之 d. 雕、鹗、鹰、鸇,岂众禽之偶?奈何屈狎之 4. 下列四组中,全都说明韦思谦为官刚正严明的一组是( ) ① 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 ② 焉能碌碌保妻子邪? ③ 中书令褚遂良市地不如直,思谦劾之 ④ 虽甚倦,徙倚轩槛,犹数刻罢。 ⑤ 思谦为辩其枉 ⑥ 振明纲辖,朝廷肃然。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5.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韦思谦因高季辅的推荐而任监察御史,他认为御史出使不能惊扰天下,否则就是失职。 b. 韦思谦弹劾了中书令褚遂良有不法行为,并对褚遂良明目张胆的在天子面前说坏话极为愤怒。 c. 韦思谦深受皇甫公义的敬重,任侍御史后,高宗更信任他,疑难之事大多和他商议裁决。 d. 韦思谦为人耿直庄重,不阿权贵,他表示决不充当王公的耳目之官而屈从他们。
试题答案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1. c 2. b 3. b 4.(1)b (2)c (3)a (4)b
(二)1. d 2. b 3. d4.(1)她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而苦恼。(2)那些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的宽敞的客厅使她神往。5. b、d
(三)1. c 2. dc二. 阅读思考:
(一)1. b2. a3. c
(二)1. b2. d 3. a 4. b三. 课外文言文: 1. b 2. b 3. c 4. d 5. c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客观公正的评价主人公玛蒂尔德。 3.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4.多层次性的主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难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漠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在生活的追求中付出什么代价呢?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情节1.玛蒂尔德命运怎样?指定学生概述玛蒂尔德命运。2.她的命运波折因什么造成的?明确:项链3.课文围绕“项链”写了那些情节?(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板书:玛蒂尔德命运曲线图(师生互动)二.透视人物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1.她为何要借“项链”,现实的玛又怎样呢?有那些“梦想”?指定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玛的“梦想”(板书)2.他的这些需要你们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3..得到请柬前,玛蒂尔德有那些想法?想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4.得到请柬后,情绪怎样变化? 懊恼地丢——恼怒地瞧——不耐烦地哭——迟疑地提出要求——似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5.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四个陶醉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6.舞会结束后,他想到的是什么?赶快逃走7.丢项链后,她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毅然打定主义,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8.怎么还债的?辞退女仆,迁移住所,自己做家务,讨价还价,受人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9.十年后,还清了债务,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十年前的事实?内心的坦然三.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同学讨论:你是如何中看待玛蒂尔德的?参照下面提供了对玛蒂尔德的三种看法,请同学选择或综合,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思考、研讨人物形象。1.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2.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3.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流程:教师布置-------同学思考-------整理材料-------小组讨论-------代表陈述教师点拨、归纳:渴望过上好日子,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并不为过,当然,这种追求不算高远。在捉弄人的命运面前,玛蒂尔德表现出向命运抗争的坚强、勇敢和果断。玛蒂尔德,凭诚实守信和勤劳坚忍为自己赢回了真正美丽。事实上,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程度有别而已。如果我们能把虚荣心化为进取心,直面现实,用辛勤的汗水去实现理想,生活就将变得充实而美好。
第二课时一.鉴赏精巧的构思1.前面的现实与梦想是借的铺垫,因有梦想才有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在借、丢、赔、识这一过程中,那些是偶然,那些是必然的?2.构思的“巧妙”体现在那里?铺垫与伏笔,为情节展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借 大方 买 只卖盒子 还 未看项链的假,衬托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也暗示上流社会的虚伪。二.领会小说多层次性的主题提供背景材料: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过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成为小资产阶级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小说的主题常常融合在题材、人物、结构以及高超的语言技巧之中。1.同学讨论:《项链》主题表现在那些方面呢?2.教师提供参考。《项链》写的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十年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三.讨论1.从玛蒂尔德这一形象中,他告诉了我们什么?参考: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莫泊桑对不小职员的生活状况及精神境界的认识:面对金钱的无奈,而对人格却有着不懈的追求。这也许是全人类“小人物”的共x##b!2.你读了《项链》之后,联系当今社会,你有什么感悟?思考:为什么文章开头用了一个“也”字? 作业:以《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或《项链续集》写篇幅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符合原文主题思想。 舞会(戴) 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图请柬 借 丢 赔 偿清 真相大白 谈 一串项链 十年辛酸 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住宅的寒伧 现实 墙壁的黯淡 住 家具的破旧 衣料的粗陋 幽静的厅堂 梦想 宽敞的客厅 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厅 现实 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简单的肉汤 吃 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 梦想 衣壁绣有人物、园林、奇异的禽鸟 名贵盘碟里的佳肴 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5
教案用纸
学科
语文 项链
审批签字
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⑴理解曲折的情节和精巧的艺术构思。⑵理解独具匠心的伏笔和暗示,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深刻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和 难 点⑴理解独具匠心的伏笔和暗示,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⑵把握小说的主题,深刻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
复习提问《项链》围绕项链安排了哪些情节?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 记(一)导入语面对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曲线,面对这十年青春换来的假钻石项链,不能不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是什么造成玛蒂尔德悲惨的命运?(出示幻灯片2)(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1、命运的悲剧其实就是性格的悲剧,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性格又是通过情节而获得具体的显现,教师提问:在莫泊桑曲折的故事情节,精巧的艺术构思中,向我们展现了玛蒂尔德怎样的人物性格?(出示幻灯片3、4、5、6)学生分析回答:强烈的虚心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 记2、“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内心就会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玛蒂尔德人物的双重性格,全面的、正确的评价小说人物。(出示幻灯片7)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的玛蒂尔德是不是仅仅只有强烈的虚荣心,她的身上是不是还有闪光的一面?学生回答:项链丢失后她一下子显出英雄气概,毅然决然偿还偿还项链,偿还为还项链欠下的可怕债务,她辞退了女仆 ,迁移住所,租赁小阁楼,她刷洗杯盘碗碟,用肥皂洗衬衣,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这说明玛蒂尔德身上还有可爱之处:她诚实、守信、吃苦耐劳。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玛蒂尔德的双重人物性格。(出示幻灯片8)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丰满的,栩栩如生的。玛蒂尔德身上既有强烈的虚心,同时她又诚实、守信、坚强、能吃苦耐劳。(三)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1、人物性格越复杂、越丰富,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感就越强,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塑造了这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呢?(出示幻灯片9)教师点拨:在序幕中作者介绍了玛蒂尔德的 “梦想”,她“觉得”,在夜会上得到极大成功她“陶醉于”,这是她的什么活动?(出示幻灯片10)学生回答:心理活动2、教师进一步点拨:这是直接描写她的心理活动,还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她的心理活动?学生回答:获得请柬要做新衣时夫妻对话,借项链时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都能反映她的心理活动。教师明确:小说运用了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细腻。(四)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1、玛蒂尔德由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妇现在变成了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好像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作者是对玛蒂尔德的悲惨命运是怎样认识的呢?课文中哪一段话流露出作者的观点?(出示幻灯片11、12)学生回答: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2、教师提问:作者把主人公的命运归结”极细小的一件事”你对这样的议论,有何看法?教师点拨: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小说最后这一“偶然性”结局也有其必然性因素,那么造成这一偶然性结果的必然性因素有哪些?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观点一:如果没有虚荣心,就不会借项链了,不借自然不会丢;学生观点二:如果在夜会上不那么忘乎所以项链也不会丢,即使丢了也可能注意到;学生观点三:如果还项链时能具实以告,还可以避免最后的悲剧。……教师明确:这是玛蒂尔德身上强烈的虚荣心造成的,这是她的主观因素,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法国社会十九世纪盛行的什么风气?学生回答: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和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追求享乐与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教师点拨:这种社会风气正是玛蒂尔德强烈的虚荣心产生的土壤,这才是形成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客观原因。(出示幻灯片13)教师归纳: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否定人物形象的艳羡虚荣和追求享受,人物的悲剧还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强烈的警策作用。(出示幻灯片14)3、莫泊桑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揭示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本质时代特征,传统上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批判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 。那么同学们通过阅读作品的背景资料、作家的有关材料,你对小说的主题有何看法?让学生各抒已见,教师不做过多的影响。(五)课堂讨论(出示幻灯片15)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社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一、假如项链没丢,主人公现在的境况如何?(出示幻灯片16)(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二、“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谈你对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的认识。(出示幻灯片17)(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三、“爱美”与“爱虚荣”、“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有哪些本质不同? (出示幻灯片18)提示:本质不同参考:姑娘们都希望拥有美貌,拥有能展现自己魅力的衣饰,都希望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为了炫耀自己的优越,不从自己的经济情况出发,甚至不择手段去占有、去获取,那便是虚荣,那便是贪图享乐。 “爱美”与“爱虚荣”的不同,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认定:一是看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二是看有无相应的经济能力;三是手段,是通过正当途径拥有,还是不择手段占有。区别“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主要看其手段是否正当,前者是通过诚实的劳动或其他合法途径去实现,后者往往是通过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获得。)(三)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19)1.完成《习题册》“课文理解”“语段精读”及“延伸训练”的练习。2.预习《小小说两篇》。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本课拟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索语文学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应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与传统教学也有所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种: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评价者。
教学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
(一)导读
1、激发兴趣
《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2、目的、方法
教师强调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
(二)文本阅读
1、想象、对比
学生在阅读好作品时,一般无法克服“一气呵成”的心理,这种阅读热情应该肯定,但同时也有负面影响,重情节、轻思考无疑是突出的现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控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上述毛病,有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在课件中我有目的的把原文分成四个部分(详情见课件)。学生每读完一部分都要按要求对下文进行“原创”,否则就无法继续下一部分的阅读。
第一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收到参加上层社会的舞会请帖,她会怎么做?
第二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把借来的项链丢了,她会怎么办?
第三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再次遇见佛来思节夫人,会发生什么事?
第四部分的问题: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夫人项链是假的,对此你感到惊讶吗?
学生在“求知欲”的激励下,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接龙”。最终通过自己的“原创”(想象作文)与作者原著的对比,来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这里,学生或多或少的收获完全是通过比较而悟出来的,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满堂灌”。
2、交流、借鉴
阅读完全文后,接着,学生陆续在课件中的留言板上张贴自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第一印象”。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隐私”的说话环境,有利于他们畅所欲言。而且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有发言权的局限。这两点提高了学生说话,尤其是说“真话”的积极性。这样,众多的有个性的意见的多元化的撞击,必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在这时适当的“挑拨离间”,引发意见相左的同学之间的“学术”争论,引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支持自己观点,驳斥别人的观点。
为了让人信服,学生就要学会利用课件中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如果感到课件中提供的材料还不能满足自己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中提供的站外链接或搜索引擎进入internet直接查找相关资料。
教师主要的工作则是引导学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要防止学生在信息流中淹没自己,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借鉴,更要善于创造。
3、协作
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研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中的留言板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研究的结论,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形成小组,充分交流,利用集体智慧形成更具建设性的观点。
这里的协助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高低不平,教师要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成为教学助手,一起来引导、辅导暂时落后的学生。
(三)拓展阅读
在课件中,我还提供了《简·爱》《玩偶之家》《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作品的内容简介以及全文阅读的网站链接。目的在于启发学生通过与简·爱、娜拉、爱玛、苔丝和安娜等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从而加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理解把握。
另外还提供了莫伯桑的其它作品以及契诃夫和欧•亨利的主要作品,力求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把握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及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二、持续性学习
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上校园的局域网随时查找所需的材料,随时发表自己的文章。套句时尚的话就是可以“将学习进行到底”。
而教师则要定期到网上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去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
上一篇:《项链》教案1
下一篇:《项链》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7
《项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保留的名篇,但是,以往的解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附着上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评判,难免失之偏颇,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和老师已经对这一文章的传统解读提出了异议,我也在拙作《灰姑娘之梦》里谈到这一点,在此不必赘述。
今天在我们高二(三)班,我上了一堂课,感觉还不错,在此贴上实录。
课题:《项链》
时间:2005年3月5日星期六上午第四节
授课班级:盐外高二(三)班
教师:夏琨
教学过程: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药》,我们说过,这篇课文是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通过对革命者夏瑜为民众革命被杀,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民当作治病的“药”吃掉这个悲剧,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将灭亡的历史规律。而今天,我们将走出中国,来欣赏一位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名作:《项链》。
其实这篇文章的情节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了,因为高一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英语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大多都很清楚)。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是很熟悉的,那么我们就跳过情节,直接思考一下: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教师板书“根源”)
学生:由于虚荣,不切实际
教师:(板书“虚荣不切实际”)看来大家的观点很一致啊,但是我又要问一下:什么叫虚荣呢?
学生:就是跟现实相差太远的目标
学生:虚就是假的,荣就是光荣,所以虚荣就是虚假的光荣。
教师:哦,原来虚荣就是虚假的光荣啊。那么,大家有梦想吗?
学生:有
教师:虚荣跟梦想有区别吗?
学生:梦想是切合实际的,可以实现的
教师:还没有实现之前,你就知道它能实现吗?
学生笑,没有回答。
教师:那么让我们暂时忘掉玛蒂尔德,来看看另外一位充满了梦想的女孩子:灰姑娘
(学生若有所悟,出现一阵小小的骚动)
教师: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讲一下《灰姑娘》的故事梗概?
(一位学生起来为大家讲述了《灰姑娘》的故事)
教师:灰姑娘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很广的一个著名童话,灰姑娘这个名字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名字了,已经成了一个成语,每一个女孩子的心中,可能都藏有一个灰姑娘的梦吧?是吗?(有些女生笑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灰姑娘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她的家庭——
学生:母亲去世,继母虐待
(教师板书)
教师:此时她面前出现了一个机会——
学生:王子的舞会
(教师板书)
教师:但是,她能参加吗?
学生:不能,没有衣服,马车
(教师板书)
教师:这时候,帮助她的是——
学生:仙女
(教师板书)
教师:在舞会上——
学生:大获成功,王子爱上她了
(教师板书)
教师:对,王子爱上她是很重要的,也是故事的本质所在
学生笑
教师:舞会结束之后,灰姑娘——
学生:丢了水晶鞋
(教师板书)
教师:水晶鞋丢失之后,王子——
学生:寻找灰姑娘
教师:当然,最后找到了,于是,王子和灰姑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学生笑。
教师:那么,我们如果来看看《项链》的话,就会发觉,两个故事的梗概几乎一模一样:玛蒂尔德出身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又嫁给一个小职员。灰姑娘受到继母和姐姐的虐待,生活艰难,而玛蒂尔德的家庭生活幸福吗?
学生:不幸福。
教师:对,至少她自己不觉得幸福。和灰姑娘一样,玛蒂尔德也有一个机会,只是这个舞会主办者是教育部。在舞会上,灰姑娘得到了王子的爱,而玛蒂尔德得到的是部长的注意(学生笑)灰姑娘在舞会结束的时候丢失了水晶鞋,而玛蒂尔德丢失的则是项链。灰姑娘丢的鞋成为王子寻找她的线索,最后促成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却让她付出了十年辛劳的代价。
从某个角度说,《项链》可以说是《灰姑娘》的颠覆版。
而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说,《灰姑娘》是童话,而《项链》则是小说。
教师:那么咱们对比一下,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的梦想,谁的更远大?
学生:灰姑娘。
教师:是啊!我们刚才说玛蒂尔德的梦想是不切实际,是虚荣,玛蒂尔德最多只是想得到更好一些的生活,吃点鲈鱼和松鸡翅膀,得到部长的注意,但是灰姑娘却是想要找到白马王子,当王妃,这个志向可以说是比较远大的了,但是,灰姑娘似乎更不切实际的梦想却成功了,而玛蒂尔德相对来说比较渺小的愿望却让她付出了十年辛苦的代价,为什么呢?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笑):那么让咱们先忘掉灰姑娘和玛蒂尔德,来看看另外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人——韦小宝。
学生大笑。
教师:一个扬州妓院里面的妓女的儿子,出身不可谓不低,但是由于因缘际会却平步青云,最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让男士感到郁闷的是他居然娶了七个老婆,而且个个美若天仙,真是没有天理啊!
(学生大笑)
教师:我想,在座的女同学心里可能或多或少都做过灰姑娘的梦,那么在座的各位男士是否做过韦小宝的梦呢?
(学生笑)
或者是否可以这样说:《灰姑娘》是童话,《鹿鼎记》是武侠小说童话,《鹿鼎记》是武侠小说没人会当真,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夜成功的梦人人都有,有梦,不是错,更不能算虚伪?
学生:不能
教师:但是我们的理论家们却一直认为她的梦想是虚荣心在作怪。这里我想谈谈我个人的观点,我以为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男权社会评价体系对女性的误读。
学生有些诧异。
教师朗读了自己的文章《灰姑娘之梦》的片断:
女人和男人一样,其实都有梦想,女人渴望美丽、高雅和爱情,男人渴望成功、征服和占有,但是,在男权社会的评价体系里,女人的梦想是上不了台面的。男人可以骄傲地宣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不管他自己究竟是块什么材料,即使失败,还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即使摔得鼻青脸肿也可以说是“壮志未酬”,但是女人就不一样了,女人是不能失败的,失败了之后,就会有很多理论家跳出来,说你的悲剧从开始就已经注定,说你的不切实际应该叫虚伪梦想叫虚荣,玛蒂尔德就是一个榜样。其实女人的那点小梦想跟男人的相比实在太可怜太庸俗了,但是,这个奇怪的社会,能对男人的众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大加赞赏,却对女人可怜的一点点梦想嗤之以鼻。
女人的一步登天,是以灰姑娘为范本的,男人的一步登天,则是以韦小宝为榜样。其实,一夜暴富的梦谁都有,何必以成亡败寇的眼光来对一个女人偶然的失败幸灾乐祸,为了证明自己意识形态的正确是否就要以我们的不厚道来换取呢?
(有女生脱口而出:就是!很多孩子笑了)
教师:因此,我以为,因为玛蒂尔德希望拥有美貌、高雅和爱情等幸福就认为她是“虚荣”是不恰当的。
还有,刚才同学们说玛蒂尔德的梦是不切实际的,那么作为文科班的学生,我们来想一下,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地位迅速上升的年代,有没有这种一下成功的人呢?
学生:有
教师:举例?
学生一时想不起来
教师:一个地位低贱的箍桶匠,靠着趁革命时期倒买倒卖行贿受贿搞投机生意而迅速起家,赚取了大量金钱,有了钱以后,也拥有了社会地位,这个人就是葛朗台。
学生若有所思。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率先在法国开始,只能依靠血统和族徽来占有高等的社会地位的时代逐渐过去。最先下水的资产阶级靠着投机和出卖一切迅速致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对这巨大的变化做了详尽的描写。韦小宝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那么,男人可以想成为韦小宝,女人想成为灰姑娘那还算不切实际吗?
教师: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教师板书:于连,《红与黑》)
学生若有所悟。
教师:当你的邻居葛朗台上星期五突然成了富翁的时候,几乎是没有人再能坐得住的,于连就是这样。但是他失败了,并走向毁灭。从本质上来说,于连的失败跟玛蒂尔德的失败虽然表现形式和结果并不一样,但是实质是一样的。
现在咱们再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到底是什么?
学生:时代的悲剧。
教师:很好!玛蒂尔德的悲剧实质上是等级社会的悲剧。每个人都想得到更高的地位,过上更好的生活,尤其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仿佛每个人都拥有一夜暴富的机会和可能,那么,机会就没有什么梦想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了。
刚才我们其实基本否定了传统评论家对玛蒂尔德的两个断语:认为她追求虚伪和梦想不切实际,那么,大家能否找到文章中作者认为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呢?
(学生翻书查找)
学生:18页上面的话:“人生是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
教师:对,这其实才是作者真正的看法。也许我们受传统理论的影响,觉得这个解释好像太不“高深“了,但是,我倒是觉得,莫泊桑在这篇文章里其实就是我们学校这个学期经常提的一句话。
学生插嘴:细节决定成败。
(其他学生笑)
教师:是啊,其实这个观点现在是很时髦的。呵呵。
当然,关于作品的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多元的思想其实才产生了多元的解读,我说的其实也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但是我们其实还应该注意到的是,作品通过叙述一个近乎传奇的曲折故事,来传达了作者自己对人生的见解。而既然是小说,就必须符合生活真实,叙述情节离奇的故事的小说更是如此。因此,莫泊桑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比如,小说的结尾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但是又太让人意外,那么,在小说中,作者对这个结尾在事先是否有交代和伏笔呢?
学生:有
教师:请大家看书找出来。
学生:买项链来赔的时候,老板说只卖盒子没卖项链。
教师:很好!大家试想一下,一件价格需要十年的辛劳才能偿还的物品,就相当于现在十年按揭的房子吧,可能只卖盒子不卖项链吗?假如你去买XO,老板会不会对你说:我只卖瓶子,至于酒请到对面的铺子里面打散装的,用水壶装来灌上?
(学生大笑)
教师:还有呢?
学生:借项链时候对方的随意,还项链的时候没有打开盒子,装项链的方式很随便。
教师:对,很好,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他高妙的文笔,为我们叙述了一个看似离奇,但是又切合生活实际的故事,并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看法。
同时,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也是比较生动的。大家想想,假如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的时候直接去告诉朋友,朋友一定会告诉她项链是假的,那么她赔个五百法郎,就不会有那十年的辛劳了,可是她为什么没有告诉朋友呢?
学生:因为她爱面子
教师:只是爱面子?
学生:因为她守信
教师:不管在法国还是中国,有借有还,完璧归赵都是做人应该信守的承诺,而此时她丢失了借朋友的项链,为了守信,她必须完好无损地归还,这实际上也是她保持自己尊严的一个体现。而更能表现她的尊严的是另外一个情节:
学生:付出十年的辛劳
教师:对。对十年前的玛蒂尔德来说,美丽动人和青春是她最大的追求。但是,为了还债,她毅然显出了英雄气概,不惜变成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连她的朋友都认不出她来了。我们可以看到课后的莫泊桑介绍,莫泊桑总是喜欢刻划下层人民的特点,并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发掘出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项链》里面的玛蒂尔德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在承受生活艰难的时候,她能坚强地面对,战胜困难,我想,这也是我们能从小说中获得的另外一个启示吧。
(下课铃响起,下课)
白银溪流评:
我认为学生听了这节课后定会有所悟,特别是“虚荣”这个字眼已经牢牢地固化在学生的脑海中的时候,摩西的课对学生一定会有所启发。
我觉得很多时候大家都成了所谓课改奴隶(原谅我不当的措辞),一上课就是学生为主体,大家展开热裂讨论,学生的回答充分显示了个性。腻啊,同志们。我们不可想象鲁迅等大师们站在讲坛上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说的对,恩,你说的也对,XX同学的看法很有创意。我相信他们一定是个性十足观点鲜明掷地有声!
东方有句话我印象很深,用自己的方式教学,就象用自己的方式爱一个人。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当对学生千依百顺的小男人好男人充斥耳目的时候,我更欣赏摩西这样的“大男子主义者”,我个性十足,我风度翩翩,我刚猛无俦,学生因我而爱思索,因我而爱语文,因我而爱文化!
东方雪评:
摩西的课已经形成既定的风格,这个说法比较好听,但是我还想说定型后的悲哀,希望摩西不要生气。
一如以前,摩西的菜篮子里总是有几样新鲜的蔬菜,看起来色彩夺目,其实也就是青菜、番茄之类。灰姑娘、哈姆雷特、葛朗台、也许还会有小王子、简·爱、苔丝、冉阿让等等。我想说的是,用作对比教学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经典性,自然而然的带上批评家的东西,平民化和现实性多多少少的被忽略了。当然,这也足够唬弄学生一阵子了,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且从教学内容需要的程度已经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说,这样的比较还略显粗糙。同时,学生因比较而生成的基本上不是富有个性印记的东西,基本与教师预设雷同。
那么,我们必须要问摩西和我们自己:我们要追求到底是什么?
月无影评:
精彩!
近似天马行空的课堂设计:>和>,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男人和女人,灰姑娘和韦小宝,太棒了!这样的大胆而且基本合情合理的联想,基本否定了传统评论家对玛蒂尔德的评价:认为她追求虚伪和梦想不切实际,也基本否定了造成玛蒂尔德的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性格悲剧,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张了本。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摩西脑袋确实是菜篮,不过是菜篮子工程,无所不有呀,所以才能如此纵横驰骋,信手拈来。
精彩!!
老师是灌篮高手,是煽情能人,是杰出导演。有着深邃的思想+雄辩的口才+横溢的才华,学生面对这样的老师充满羡慕和景仰,面对这样的课堂充满激动和期待也就不足为奇了。
遗憾:
我看到了老师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呢?
既然主要要讨论小说的主题,为什么不把社会悲剧论进行到底?后面加上了为什么要加上“细节决定成败”论呢?准备把课堂继续拓展延伸?但你下面又是话锋一转(追求跳跃性思维?)讨论起小说的结构艺术。
春姑娘评:
我想,如果,摩西把自己的观点抛给学生之后,给学生时间思考,给学生跟老师交流的空间,情况是不是会不一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学生,还应当听听学生的观点,而后者,应该更重要吧?
[1]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难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谁? 明确:他们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他们的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文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板书课题),亲身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先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课前已布置过自读)。为下面的讨论作好知识准备。第一课时。通过赏析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理性思考。请同学们来进行玛蒂尔德其人谈领会的途径是作品的语言(切忌脱离语言架空分析)。着重从两种描写入手,一是心理描写,二是动作描写。阐述的观点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正反面兼有的。“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心理描写方面重点赏析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从“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到“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赏析方法是让同学闭上眼睛,静听这段话的朗读,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让主人公的种种“梦想”场景活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教师抓住“梦想”一词,问同学:“刚才我们美美地畅想了一番,感受到了玛蒂尔德丰富的想象力。可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 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让同学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上有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查阅之后再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同学先自由讨论,之后再抽请一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动作描写方面则重点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先作个引子,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品味:“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各位好好欣赏,细细品味,并向同学介绍你的感受,让大家共享。”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意,同时又要敢于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文学欣赏课,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让我们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展开讨论: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 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 是古代奴隶身 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第二课时让学生“聚焦”结尾,你怎么看?突兀吗? 联系全文,就会发现前面已经有三处伏笔了,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 “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学生领悟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和项链之假的必然性后,再让他们展开自由想象:“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大胆地往下推想(要有情节)。”每人先自己想,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每小组推出一位最有新意的参加全班交流。交流结束后,教师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刚才我们想象丰富,新意迭出,可作者却戛然而止,不再往下写,这是为什么?”先让同学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概括 刚才我们能接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文学欣赏上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作者再往下写,就剥夺我们的思考了,让我们每个读者都接受他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小说创作也一样,需要创设一个“空筐结构”,留下许多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读者有想象的最大主动性和自由度。本文构思非常巧妙,结尾有两个特点,一是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掩卷回思,却又发现在情理之中;二是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根据读写一体、以读促写的原则,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提供一篇构思巧妙却已删去结尾的小小说,让他们根据巧妙结尾的两个原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小小说接上“龙尾”。
上一篇:《项链》第一课时教案
下一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9
基础练习
1.加粗字的形、音、义全对的一组是:()
a.自惭形秽(huì丑陋)艳(羡慕)羡佳肴(yáo饭菜)寒伧(chen)
b.裙褶(zhě)面面相觑(qù看)账簿(bù)丰韵(优美的姿态)
c.契(qì)约誊(téng抄)写赝(yīng)品端祥(仔细地看)
d.亲呢(nì)兴高采烈租赁(lìn)请柬(子)
2.含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丰韵咕侬惆伥粗陋
b.奢华郁闷颈项赔偿
c.挈约仰慕陶醉尝试
d.帷幕矫媚寒伦惊赅
3.选词填空。
(1)恼怒懊恼烦闷
①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______________
②她用______________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
③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______________地把请柬丢在桌上。
(2)艳羡羡妒仰慕
①她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______________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②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______________,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③她梦想跟那些女人所最______________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住宅的______________,墙壁的______________,家具的______________,衣料的______________,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a.破旧黑暗黯淡粗陋
b.寒伧黯淡粗陋破旧
c.黯淡破旧寒伧粗陋
d.寒伧黯淡破旧粗陋
5.把下面的四个句子重新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②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③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④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④③①d.②④①③
6.文中一再写归还项链后,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这样写的目的是:()
a.表现资产阶级虚荣心给路瓦栽夫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b.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丑恶现象
c.描写路瓦栽夫人从小资产阶级妇女变成普通劳动妇女的过程
d.说明诚实善良使路瓦栽夫人为归还项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7.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改写成祈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叫我发愁的是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没有什么戴的。我处处带着穷酸气,很想不去参加这个晚会。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说的结尾,通过佛来思节夫人道破,所借项链是假的,但在前面作者已做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做必要铺垫和暗示的三项是:()
a.玛蒂尔德做了衣服,没有首饰。所以去向佛来思节夫人借
b.玛蒂尔德向朋友借项链时,朋友立刻说:“当然可以。”
c.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d.佛来思节夫人很有钱,但未收到舞会请柬
e.玛蒂尔德还项链时,朋友没有“打开盒子”
9.小说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小说这样安排的妙处是:()
a.双方都知道了真相,佛来思节夫人占了便宜,路瓦栽夫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b.双方都知道了真相,路瓦栽夫人为爱慕虚荣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小说的情节又一次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毒害,深化了主题
c.小说的情节又一次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佛来思节夫人白白地赚了一串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而路瓦栽夫人十年辛苦,结果白搭。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路瓦栽夫人为爱慕虚荣,艰苦倍尝,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从而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严重毒害,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10.如果小说用下列四种构思中的一种作为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1)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当年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顿时惊呆了,便两眼一黑,晕倒在地。
(2)玛蒂尔德得知那项链是假的之后,便向佛来思节夫人要回真项链,并大吵一场。但终因手头无凭据而打输了官司,一气之下,含愤而死。
(3)佛来思节夫人为玛蒂尔德十年来的艰辛遭遇而感动,爽快地归还了真项链。不料玛蒂尔德在归家途中,遭到歹徒抢劫,又空欢喜了一场。
(4)佛来思节夫人把真项链归还给了玛蒂尔德,玛蒂尔德有了钱之后,重又染上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恶习,过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的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前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对面,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一连好几天。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①寒伧②打盹③鲈鱼④佳肴
a.①chen②dūn③lù④xiáo
b.①chen②dǔn③lú④yáo
c.①chěn②dǔn③lù④yáo
d.①chěn②dūn③lú④xiáo
2.简析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文字表现了玛蒂尔德()
a.对美的追求
b.希望能有漂亮的衣服和珠宝
c.想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贵夫人
d.想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尊重的小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5.“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是:()
a.为能借到这样昂贵的项链而高兴得发抖
b.为自己的梦想就要实现而兴奋得发抖
c.为急于用它打扮自己又担心不能如愿而激动得发抖
d.为好朋友这样信任自己而终于借项链而满意得发抖
6.文中的“迟疑”表现了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的句子表现玛蒂尔德什么样的心态?
“我只借这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部分文字写出了玛蒂尔德借项链过程的心理变化,这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部分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饱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象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申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如如何。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迎了过来,将支票还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专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甲)这篇文章共写了两件事,请你概括写出,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乙)根据第二自然段加粗的词语,可以看出本段的作用有三个:(不得超过空格字数)
①□□□□□□□□□□
②□□□□□□□□□□
③□□□□□□□□□□
2.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请你写出当乞丐讨要一本书时,方先生为什么“惊奇”、“羞愧”和“窘迫”。
直接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文章推测,设想一下,在听了书店小姐转告的经理的话后,方先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你这样设想的理由是什么?(理由不少于两条)
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主要采用语言对话和行为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的方先生财大气粗,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能办到任何事情。没有想到因为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文章表明了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d.乞丐的形象表明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e.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乞丐原来就是书店的经理,使这篇小说的构思显得很巧妙。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b2.a
3.(1)①烦闷②恼怒③懊恼(2)①羡妒②艳羡③仰慕
4.d5.d6.a
7.1.你借给我这件吧2.难道想去参加这个晚会
8.bce9.d
10.用题中的四种构思来收尾都不好,因为:小说的原结尾正是妙笔生花之处,它使情节曲折生姿,奇峰突起,出人意外,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另外,这个结尾既形象而又尖锐地告诉读者,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付出的代价是何等昂贵,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毒害,深化了主题。至于题中关于结尾的四种构思,虽然也都具有推断的某种合理性,但失去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比起小说的原结尾来要逊色多了。
综合练习
1.b
2.(1)表明当时以美貌为资本嫁给有钱人是普遍现象
(2)表明不情愿,违背初衷
(3)表明玛蒂尔德的喜爱与追求和现实生活条件之间有巨大的反差。这说明她是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典型。
3.排比爱慕虚荣4.c
5.c6.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7.惟恐对方不借
8.(1)发现项链时高兴(2)开口借时的担心(3)借到后的狂喜
9.语言、行动描写
拓展练习
1.甲①乞丐向方先生讨书②方先生买书
乙①设置人物活动环境②展示主要人物的身份特征③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2.直接原因:①他认为乞丐只会讨饭要钱,没想到乞丐会要书。②他没有书给乞丐。③在申小姐面前丢了脸。
深层原因:①人活着有钱就行了。(钱)②不愿读书,购书只为装门面。(懒)③不读书又死要面子。(面子)
3.表现:改悔或:顽固理由:依据文意找出两条根据即可。
4.de
上一篇:《项链》综合能力测试题
下一篇:《项链》练习卷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10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 选出对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 跌宕(dàng) 佳肴(yáo) 供不应求(gòng)
b 踱步(duó) 契约(qì) 锲而不舍(qì)
c 赝品(yàn) 租赁(lìn) 果实累累(léi)
d 帐簿(bù) 裙褶(zhé) 藏头露尾(lòu)
2 选出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井然有序 苦心孤诣 维妙维肖
b 草菅人命 呕心沥血 贪脏枉法
c 承上启下 怨天尤人 不辍劳作
d 如火如荼 同仇敌忾 周而复始
3 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面面相觑(看) 粗陋(难看) 届时(到)
b 自惭形秽(肮脏) 寄放(托付) 凛冽(严厉)
c 天下大治(社会治理好) 翰墨(毛笔) 丰韵(容貌好看)
d 学以致用(使达到) 过从(交往) 自荐(介绍)
4 下列四个词语中加黑的字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选出正确的一种
(1)克勤克俭( )
a克制 b能够 c战胜 d严格限定
(2)怨声载道( )
a年 b装载 c充满 d记载
(3)高雅( )
a不粗俗 b很、极 c敬辞 d合乎规范
(4)陈设( )
a旧的 b安放 c述说 d时间久的
二、语言运用
1 选出加黑词意义全不相同的项( )
a不堪设想 难堪 狼狈不堪
b休戚相关 休会 闲话休提
c东张西望 东方 说东道西
d立竿见影 独立 不破不立
2 与“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意思相符的句子是( )
a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被它们学会了。
b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能被它们学会。
c难道它们不是把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学会了吗?
d它们把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学会了。
3 下面语段中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关联词、副词是( )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她〔 〕只喜爱这些。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 〕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 〕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
a然而 唯独 然而 因为 甚至
b可是 偏偏 所以 因为 而且
c但是 确乎 可是 由于 由于
d然而 偏偏 可是 因为 由于
4 变换句式
(1)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改成以“她”为主语的单句:
(2)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改成兼语式的单句:
5 小说最后说出项链是赝品,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
a唤起读者对路瓦栽夫人的深切同情,真是极小的一件事败坏了她的命运,使她连遭不幸。
b债务还清,节奏平缓下来,忽又奇峰突起,使得情节跌宕起伏。
c表现出路瓦栽夫人性格当中的另一面:诚实、好强,看不透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
d突出主题,为一晚上的虚荣,付出十年的艰辛;而这挂项链竟是假的,多么不值得。
三、文学常识
1 按写作时间先后排列,下列作品的顺序应是( )
①母亲 ②项链 ③装在套子里的人 ④守财奴
a②③④①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2 从文学知识角度,对下列作品作两次筛选,应是( )
a《母亲》 b《筑路》 c《套中人》 d《祝福》
阅读思考
一、她高高兴兴地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上面印着这些字:
“教育部长乔治①郎伯诺及夫人②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③星期一④光临教育部礼堂⑤参加夜会。”
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a〕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但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很喜欢的,你从来不出门,这是一个机会,这个,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你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
她用〔b〕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
“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
1 为请柬①⑤处选取恰当的标点( )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b· , ( ) ,
c· ; ( ) 。
d· , , ,
2 为〔 〕a、b处选取恰当的词语( )
a懊恼 恼怒 b恼怒 懊恼
c郁闷 恼火 d怅惘 气愤
3 对路瓦栽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正确的理解是( )
a因为妻子从来不出门,这是一次夫妻出门娱乐的机会。
b这是赢得漂亮妻子欢心的好机会。平日妻子常常不高兴,甚至困苦。
c这是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结交场面上人物的好机会。
d这是难得出门的妻子,向周围人展现自己美貌、丰韵的好机会。
二、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 〕,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1 第一段方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慢慢悠悠 b犹豫不决
c挑三拣四 d心中无数
2 这部分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行动描写 b肖像和心理描写
c肖像和语言描写
d行动和语言描写
3 这部分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路瓦栽夫人在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合理的一项是( )
a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贪婪、挑剔意外焦急狂热
c慎重而犹豫高兴迟疑焦急狂喜而得意
d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4 选出对“我只借这一件”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一个“只”字,强调给对方听,表现路瓦栽夫人怕对方不同意,自己失去好机会。
b突出“只”和“一”,强调自己借得少,表现路瓦栽夫人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c强调“只”和“一”,表明自己决不多拿,表现路瓦栽夫人坚决要把这挂项链借到手。
d突出“只”和“一”,说给对方听,表现路瓦栽夫人急不可待又怕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的心情。
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1 c(a项“供”应读gōng b项“锲”应读qiè d项“褶”应为zhě “露”应为lù)
2 b(“脏”应为“赃”)
3 b(“秽”意应为丑陋,“凛”意应为寒冷)
4 (1)b (2)c (3)a (4)b
二、1 d(d项的“立”依次为竖起、生存、建立)
2 b
3 d
4
(1)她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而苦恼。
(2)那些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的宽敞的客厅使她神往。
5 b、d
三、1 c 2 dc
阅读思考
一、1 b 2 a 3 c
二、1 b 2 d 3 a 4 b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11
陈海光
设想:
在把握形象的基础上多角度探讨主题
1、梳理情节,构成项链式板书。
2、从末节入手,溯源而上,落实对结尾及女主角的形象把握
1)、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探讨
2)、作用
3)、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在玛蒂尔德身上发生?
抓第一、二……段细腻的心理描写加以揣摩,如“也”字,如“痛苦”、“梦想”
4)、经历过这样的事后,她怎么样了?
结合真相大白前的几段文字加以讨论,基本归结到从错位到复位,从物质的贫瘠到精神的富有的转变上。
5)讨论一难点和争议点:是否虚荣依然?
她坐窗前怀念的那段描写很有味道,值得咀嚼。就我看,从后文的议论来说,这是人之常情,符合艺术和生活的真实。
3、归纳主题一:人生是多么奇怪啊,成全与败坏尽在一念间
4、发现路瓦栽
1)、再次跳读课文,找其语言、动作诸细节感受这是怎样的男人。
如喝汤时夸张的话语、面对落泪的妻子“惊慌失措”“你怎么啦,你怎么啦?”可和“怎么啦,你?”比较、如舞会带衣叫车、如镇定面对突发事件、无怨无悔还债……
2)、十年后,她会如何评价他?想象发挥。可和十年前比较
3)、 用一两句话写“爱就是……”
(……付出,为了让你爱的人幸福;容忍,包容你爱的人的种种缺陷;责任,撑起一个叫家的地方……)
5、归纳主题二:一曲爱的赞歌
6、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假如你为当事人会如何?(逃、离、跳……)
但他们选择了还债,而且决然毅然,在他们眼里,什么东西最重要?那是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线!
(诚信、尊严、信用)
7、|归纳主题三:……无价
8、作业
1)、两篇作文,一是续写,二是假如舞会后,项链没丢,情节如何?合理想象。
2)、对下联:一夜风光项链成锁链
板书:
丢 赔
借 爱
项链 人生
……
识
作者邮箱:
[1]
《项链》课文分析教案 篇12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导言】
《项链》历来也构思新颖著称。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学语文的教材里,还没有哪一篇课文比它更适合对学生进行续写训练,而续写训练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机会。
【实录】
多媒体展示:“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师:这是《项链》的最后一段。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生:删掉不好。为一挂假项链,玛蒂尔德竟“花了十年的工夫”。这是对她的享乐思想和虚荣心的极大讽刺。
生:我也认为删掉不好。这个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师:留下了什么想象空间,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a、玛蒂尔德悔恨不已,从此抛开享乐思想和虚荣心,开始脚踏实地地生活;
b、玛蒂尔德百感交集,从此喜怒无常,精神崩溃,最后郁郁而终;
c、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五百法郎,又出入于上流社会,重新追求她梦寐以求的生活;
d、玛蒂尔德为夺回那挂钻石项链,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不得不对簿公堂;
e、最后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都惊讶地发现,赔偿的那挂项链也是假的。
师:这实际上是对《项链》的续写。看看哪些方案与课文提供的信息不大一致。(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既然佛来思节夫人肯当面承认自己当初借给玛蒂尔德的项链是假的,就不大可能不愿归还。所以“d”与课文提供的信息不大一致。
生:“c”也有同样的毛病。课文第二段写到:“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雅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既然现在她已经“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的妇女”,也就丧失了出入于上流社会、做贵夫人的唯一资本了。
生:一个人只有首先认识到错误,然后才会改正错误。课文上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说明她仍对那片刻的虚荣念念不忘,并没有意识到其悲剧的思想根源。所以,“a”项与原文提供的信息也是矛盾的。
师:“b”“ e”两个续写方案,哪个更好?
生:玛蒂尔德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做贵夫人,所能凭借的唯有姿色而已。这一点,她自己非常清楚。可如今呢?年华已逝,容颜衰老,不再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何况,十年的辛酸竟是为了一挂假项链。从而导致她喜怒无常”,甚至精神崩溃,郁郁而终,都是可能的。但比较而言,“ e”方案更新颖一些。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e”项与原文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给人留下了丰富的联想空间。
生:从思想内容来看,“e”项把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个弄虚作假的社会,从而深化了原作的思想意义。
师:说得真好。大家能不能从上面的讨论中归纳出“续写”的一些要求呀?
生:“续写”要与原文已有的信息保持一致,至少不能发生冲突。
生:“续写”还要注意新颖性,最好能作到出人意料。
(多媒体展示续写的要求:1、合理;2、新颖。)
师:好。请大家根据“续写”的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多媒体展示:下面提供的是《抉择》的开头,完成主体部分的写作:
监考老师坐在考场前的椅子上,低着头看一本书。整个考场除了“沙沙”的写字声外没有半点其他声音,宁静中不免掠过一丝紧张、焦急的气氛……
【后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应该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没有思维的发散,就不能得到可供比较、选择的多种假设和途径,思维就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进行,因思路狭窄而答案缺乏创造性。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否则,思维便只会漫无边际地发散,即使其中有正确的、新颖的答案,也会因不能集中而寻找不到。事实上,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如同创新思维的两翼而缺一不可。
作者邮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