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案(推荐5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教时安排:
三教时
教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
教学思路:
一、导入激趣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祖国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预习汇报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将预习中你借助工具书所解决的生字词里,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五个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共同认读。
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请用一句话说说读了文章后?愣远??街??性跹?娜鲜丁?/div>
三、范读课文
将你所喜欢的句子圈画下来,并注意老师是怎样朗读这些句子的。
四、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交流汇报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五、研读品析
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
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六、吟咏感悟
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写得好在哪些地方?
七、课外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2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教学目的]
1、描写游览所见景物的主要特色。
2、记游写景中比喻方法的运用。
3、游览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重点]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以山泉之美来体现山林之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谢大光 男 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 泉 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二、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问: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三、小结:
这篇游记散文主要写了鼎湖山听泉的见闻感受,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练习四
3、预习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课时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8节。
欣赏第8节:
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
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
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二、比较阅读并分析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1、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三、小结
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四、讨论课文后的练习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
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有关语段(练习四)
2、词语解释,完成练习册作业
3、课后练习题
板书
未进山
一听:泉之清吟 泉水泠泠淙淙 雀跃 泉影不现
如见姿影 身不由己
进山 泉声动听
泉脉处处 心旷神怡
二听:泉之浑鸣 泉影隐闪(拟人、联想) 泉是灵魂
泉声处处(比喻、拟人) 蕴育生机
夜宿 滋润万物
层次清晰 陶醉 净化心灵
三听:泉之交响 音色多样
节奏多变(比喻、联想、排比)
授后小记:
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范读,配画解说,感情描述等)激起学生诵读全文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领略文章感情的发展变化,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 分钟)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二、组织学生讨论
1.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品味文中优美语句。
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泉声,(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音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引读:(看到的)过了寒翠桥,进山一看……,草丰林茂,有时几股泉水……,愈往上走……,湿漉漉的绿叶……。直至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
2、听(点击播放“清纯悦耳、安祥厚重、欢快活泼”)
引说: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三个词语);对、好、听得很仔细。
过渡: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
3、(点击出现画面,看一看)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带感情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好吗?(希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意会实现的。(带摄拍)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4、过渡:这浓浓的绿意,这淙淙的泉声,使我们留连忘返。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像她那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三)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引读)……借宿。
(点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
(1)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
(2)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
(3)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过渡: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
1、(点击第四个按钮)配音范读
你聆听到怎样的泉声?(找出一组词: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板书)
过渡:这忽高忽低、忽急急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的泉声不禁使我们想起漫步山间的所见所闻。(语调低)
2、(点击看一看)
3、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
4、可以开始了吗?
5、哪一组先来?读得怎么样?(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范读,指原先组读)(好的不评)其他组呢?还有吗?
边小结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化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6、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辨识、品味……(点击听一听):齐读第四自然段。
7、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辨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8、你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自由说,评价。注意:点出泉声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相媲美了!真形象!很生动!真令人陶醉!美极了!是呀,没有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如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点击最后一个按钮)
1、浓密的树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
是清泉滋润着
是清泉蕴育出
2、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3、总结:短短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指说)不仅是这涌流的清泉,变幻的泉声,同学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感悟力以及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同样也在老师心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次旅行真令人难忘……(停留)
板书:
轻柔 忽高忽低
清脆 忽急忽缓
厚重回响 忽清忽浊
雄浑磅礴 忽扬忽抑
第四课时
一、激情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在雨后游览了鼎湖山,鼎湖山到处涌流着的清亮的泉水,发出美妙的泉声,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儿的泉声吧。
课文第二、第四小节写了作者二次听泉,分别是在哪里听泉呢?(板书:路上、枕边)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问题:;走在上山的路上,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2、边听课文录音、边思考划句子、圈词语。把找出来的句子自由轻声读,细细体会。
3、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并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学生回答、交流。
4、小结这一节:
我们走在上山的路上,看到草丛石缝到处涌流着清亮的泉水,听到清纯悦耳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5、指导朗读:多美的景色、多美的泉声啊,让我们来赞美这一切。齐读第二小节,老师帮你们配上音乐,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
三、学习第四小节
1、引读:作者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住宿,这时时间已是入夜,白天喧闹的山中,这时是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白天,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2、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到了怎样的泉声呢?
课件演示:边看录象、边听泉,我们也来试着聆听、辨识、品味。
3、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泉声的,默读第四节,找出句子,请一个同学读。
4、在这些泉声中你喜欢怎样的泉声,同桌互相读一读。
5、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泉声来读给大家听听?(请同学来读)
6、再次听泉、看画面:
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次聆听、辨识、品味这泉声,也可以跟着读。
7、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这种泉声的,请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
想象:还可能是什么声音?
对比读,指导背:你们想把这四种不同的声yin记下来吗?先自己轻声读读、背背。
8、作者仅仅听到这些泉声吗?文中还写了哪些泉声,找出来、读一读。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是这些泉声好吗?(看录象,听泉声)
师:这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因为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过花间。
9、让我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再来听一遍这样的泉声,捕捉最让你心动的声音,学着作者前面的描写,你也来想象一下,这些泉声可能是怎样的声音。
10、把你想象的与前后四个同学交流交流。
11、学生交流:
请你学着作者前面的描写,把你想象的,给大家描绘一下。
12、指导朗读:
作者了了几笔,把这些泉声描绘得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这几句再来读一遍。
13、朗诵:让我们齐读枕边听泉这一段,把泉声的美妙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
四、学习一、三小节。课文第二、四小节写了鼎湖山的泉声。
1、课文的第一、第三节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2、读第一节:这一节交代了什么?下了几天小雨与听泉有什么关系呢?
3、读第三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这里的景物与泉水有关吗?
五、学习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小节。
2、阅读自读课本上第九课《黄果树瀑布》,通过朗读,你也来体会黄果树瀑布的美。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4
倪明
课 时 :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 分钟)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二、组织学生讨论
1.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第l课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楹联怅惘污垢汩汩菩提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汩汩,怅惘万籁俱寂
3.背诵一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_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作者邮箱:
[1]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5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3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
听音乐,写片段
2
组织交流、评点
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
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
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
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
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
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
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