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推荐4篇)

2023-04-21 07:31: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推荐4篇)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二、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体会作者出人意料的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处。

四、品味剧本幽默的语言风格,继续培养学生比较评价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教学法中,可采用突破法,即举一反三法,是指以选取单元中最典范,最能完整地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一二篇课文为范例,教师重点进行研讨,然后指导学生在突破的基础上,模仿教师的方法自学其他课文,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又掌握到方法,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学习本课,在前两篇教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能,利用这个剧本给他们一次大胆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在教师有机的指导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鉴赏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并能写出有条理的鉴赏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表演剧本,整体感知,了解剧情及冲突。

教学过程

一、表演剧本、整体感知

在课下编排和表演剧本的基础上,把精彩片断引入课堂,让学生具体感知戏剧人物形象,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进入自学情境。

二、电脑提供如下背景材料

1.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

郡副部长等职。

2.丁西林的喜剧风格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尤以独幕喜剧见长。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他的作品多为带有诙谐意味的趣剧,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能在较为轻松平淡的戏剧冲突中反映社会现实,寓庄于谐,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其中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不仅技巧圆熟,而且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人所称道。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其中虽然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但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剧。

3.关于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69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肘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三、学生在背景材料的帮助下,围绕教学目标、深入解读,质疑解疑

1.学生自主阅读,结合目标和课后练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2.小组同学交流探讨,结合自己解疑的过程展开讨论,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把全组同学存在的共性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交全班同学讨论。

四、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别就本课的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谈本组鉴赏的结果,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修正

1.鉴赏戏剧冲突,评价剧本结构及剧情。

学生甲: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也一定程度上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该不该押,杨与吴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学生乙:剧本结构严谨,矛盾集中,虚写女仆赔不起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情节,而将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作为矛盾的焦点,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学生丙:

作者这样安排剧本的结构与冲突,能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问题。如果只写李嫂打碎花瓶,赔不起,被辞退等,而没有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很单调,而且不足表现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吴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人的欺凌压迫。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2.通过舞台提示和情节鉴赏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生丁:

剧本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于个性。舞台提示与剧本情节相乎应,惟妙惟肖地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吴太太: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可见,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从后面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尖酸刻薄,出言不逊,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在与大学生的三次交锋中,她总是主动进攻,大学生则是被迫抗战。特别是当她听到大学生说她是“泼妇”时,不依不饶,争吵、谩骂,一逼、再逼、三逼,直到大学生忍无可忍,打碎花瓶,掏出国币,她才一时语塞……这是一个自私、吝啬、毫无同情心的有钱阶层的典型。

学生戊:

杨长雄: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可杨长雄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面对一个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女人,他仗义执言,锋芒毕露,据理力争,在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中,他先是辩论,为李嫂鸣冤,当吴太太的矛头直接指向他时,他是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时,他只用两个动作便结束了全剧,给人留下较大的回味余地。这是一个正直、善良、富于同情心的青年的典型。

3.结合练习三,与(茶馆)比较,鉴赏语言的不同特征:

学生乙:

本文和《茶馆》的语言都很幽默,富有讽刺意味,但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例(详见课后练习题)杨长雄先是发牢骚,通过对比发泄不满,对比中见幽默。接着又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语调,好像是抱怨,实际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茶馆》中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对于王利发的不满,(详见练习三例2)唐铁嘴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让人误以为他已经去掉了不良嗜好。正当王利发感到惊讶时,他出人意料地紧跟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啦。”听到这里,观众一定会哄然大笑。而他接下来的夸耀,虽然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悲哀:明明是帝国主义侵略,自己受了毒害,他却偏偏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他的无知、无耻,他的奴性就不言而喻了。

四、总结归纳,理顺思维

经过“自读——质疑——讨论——评价”,学生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再帮助学生跳出文本的圈子,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论联系实际——写出有条理的鉴赏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知识的误解与能力的运用

结合上节课的鉴赏过程,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鉴赏,抓住关键问题写出自己的评论文章。

提示:抓住一点去评析;最好不要面面俱到,以免空泛肤浅。

三、互相交流,分组品评

就自己的观点和鉴赏文章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互相吸取好的观点和看法。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文章: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最后评出最佳者交给老师。

四、成果展示

把各组推选出来的优秀文章读给大家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戏剧单元中的一篇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一)、说教材及教学重点、难点

《三块钱国币》是戏剧单元中的一篇独幕剧,戏剧主要通过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现实。因此,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看看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地把握戏剧的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思想性格得以突显。因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1.弄清矛盾冲突的展开。2.借助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中国,能跨文理两域的通才并不多见。五四时期的著名学者丁西林先生,既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又是著名的剧作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剧本《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是少见的文理通才,以介绍作者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然后从解题导入背景,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剧情。

“国币”指什么?“国币”是旧中国人们对货币的通称。

《三块钱国币》写与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华北、华东、华南、华东等地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跟随机关、工厂、学校搬迁的成千上万的职员、工人、教师、学生、百姓、难民们颠沛流离,辗转拥向西南各大城市。军阀、奸商、没良心者在大后方盘剥、欺凌下层人民。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给我们讲述了三块钱国币的故事。

三、熟悉剧本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不同的人物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不同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含有哪些言外之意等,这些都必须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如果只是让学生坐在那儿一遍一遍地默读或朗读,就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我觉得应该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而且这样还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读受到感染,从而会对戏剧情节及戏剧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研讨剧本,展开讨论弄清吴杨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块钱国币》中的辩论技巧是一大亮点,在第四册书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中也有“辩论”的活动设计,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辩论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辩论中来,因此,把辩论这一环节作为重点,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弄清吴杨之间的矛盾冲突,于是把“赔”与“不赔”作为一个辩题,让学生从文本本身出发思考、归纳、总结“赔”与“不赔”的理由,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口语得到了训练。

1.戏剧的矛盾冲突发生在哪两个人身上?

明确:吴太太 杨长雄

2.他们为什么而发生冲突?

明确:因为一只花瓶,吴太太的女仆李嫂不小心打破了主人的一只心爱的花瓶,吴太太要求她赔偿,杨长雄认为不要赔偿,于是他们争辩起来。

3.默读课文,思考归纳“赔”与“不赔”的理由。

吴太太要求赔偿的理由:

①打破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赔,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不穷呢?文中开头吴太太的直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这只花瓶是悟太太五年前从牯岭避暑回上海的时候在九江买的,人家要二十块钱一对,她还了六块钱买下的。吴太太很喜欢这对花瓶,把它当作宝贝似的带在身边,现在一只被打破了,吴太太有多伤心啊!当然要赔了。

③现在别人就是出十块钱买一只也买不到啊!人家吴太太只是照原价让李嫂赔三块钱,已经是“十二分”客气了呢!

④当时那三块钱根本不值个钱,人家吴太太损失的可是自己的最爱啊!但是人家吴太太既然已经说出口了就不反悔,只要李嫂赔三块钱,已经是最底线了,要是连三块钱都不赔,肯定是不行的。

杨长雄说不赔的道理。

①吴太太说那个年代谁不穷呢?是啊,都穷,可是穷也有区别啊!你吴太太一个用得起娘姨的人是高级的穷人,而李嫂是服侍太太的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的穷人,她赔不起,没钱赔。

②吴太太说打破了“别人”的东西要赔,可是你吴太太不是“别人”啊,李嫂是你吴太太的佣人,是与你关系密切的人,佣人替主人做事,替主人擦花瓶就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的权利而没有赔偿的义务。

③你吴太太明知道李嫂身上只有三毛钱,却要人家赔你三块钱。

4.小结:杨长雄说的也很有道理,李嫂只有三毛钱,你非让她赔三块钱,赔不起,可吴太太又想出个什么招?

明确:当铺盖,而且还叫来了警察,法律是公正的,我们看看警察是如何评判的?

明确:警察按吴太太的吩咐拿着李嫂的铺盖去了当铺典当。结果怎样?

当铺的少奶奶不但没要李嫂的铺盖还人家给了李嫂三块钱。

5. 吴太太得到了三块钱的赔偿之后,她和杨长雄二人的矛盾冲突是否就结束了呢?那戏剧情节又有何发展?

明确:杨长雄冒出“泼妇”这个词,这下吴太太可是得理不饶人了,一逼再逼,甚至谩骂,而血气方刚的杨长雄是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最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赔上她三块钱国币。

6. 小结:“赔”与“不赔”的戏剧冲突,最终鹿死谁手?

“和棋”

7. 如何理解“和棋”?

吴太太得到了三块钱的赔偿,但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也被打碎了。杨长雄最后出了一口气,但作为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出三块钱。所以说双方都有赢有输:吴赢在理输在情,大学生赢在情输在理。

五、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在弄清戏剧的矛盾冲突后,学生对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以有深刻印象,但是需结合前面的舞台说明以及人物对白来具体分析概括,以完成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经过一番讨论,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大家结合前面的舞台说明以及人物对白来谈谈你对这两个主人公性格的理 解。

吴太太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杨长雄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分析:舞台提示中有两个词“公例”、“例外”很显眼。这个人肯定是不会受本省人的欺负的,只有她欺负别人的份;杨长雄和吴太太同样是外省人,本来应该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但是他却没有袒护吴太太,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帮理不帮亲的青年,有正义感。两个人都挺能说的,特别是杨长雄无理还能辩三分,和水平不高的吴太太讲情、谈理、说势,有条有理有据,能言善辩。生:杨长雄有同情心,当听说吴太太要押李嫂的铺盖是急得从蒲团上跳起来和吴争辩,坚决反对押铺盖。相比之下吴太太就没有什么同情心了,李嫂有没有铺盖睡觉她不管。生:吴太太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泼辣、自私、吝啬。

小结:总之,吴太太是自私吝啬无同情心,杨长雄是能言善辩有正义感。

六、 课堂总结。

最后的总结主要是对本剧创作风格的简单介绍。

《三块钱国币》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围绕 “花瓶事件”,反映出当时社会恃强凌弱、无法无理等令人难以容忍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其实,通过揭示生活情趣、组织戏剧冲突,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小事,安排点染的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正是本剧创作的独特风格.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 篇3

《三块钱国币》备课笔记

张小利

一、思想内容

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出真实”(丁西林语,转引自柏李《会见丁西林先生》),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三块钱国币》就是这样的一部独幕喜剧。它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围绕花瓶事件反映出当时社会恃强凌弱、无法无理等令人难以容忍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揭露了阔太太自私刻薄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称赞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一定程度地讽刺了警察唯唯诺诺的丑态。

二、人物形象分析

欺压女仆、蛮不讲理的吴太太是作者讽刺的对象。抗战前她养尊处优,去牯岭避暑;抗战后吴太太逃往西南后方避难,租住三间正房,牢骚满腹。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她赔偿三块钱国币。虽然李嫂身上只有三角钱,她却毫无同情之心,硬叫警察来把李嫂的铺盖拿去押三块钱来赔偿,自私、吝啬、刻薄、欺人成性的剥削阶级本性毕露无遗。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也充分地显示出吴太太的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泼辣、狡辩。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这已完全是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了。作者不加粉饰的真实描写为我们活画出了一位自私、尖刻、肆意施虐的阔太太。

杨长雄有极强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是和吴太太相对照的人物形象。他随着学校从沦陷区来到内地,火热的民族斗争熏陶得他“能言善辩,见义勇为,有年青人爱管闲事之美德”,因此,他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讲势,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这就反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方,显示出他的能言善辩,义正词严。理屈词穷的吴太太露出泼妇骂街的本相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宝贝花瓶砸碎,凸现出他见义勇为的性格,但同时也说明他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气罢了。当另一只花瓶打碎后,大学生“理屈词穷,紧闭了嘴唇,握紧了拳头”,过了一会儿“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结束了一场恶战。可以说,杨长雄是一个正直认真的可爱青年,是作者称颂的对象。

成众沉着稳重又不乏幽默。每当杨、吴二人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他便以看似不关己的态度招呼杨长雄:“下棋,下棋”。全剧结束时,成众的一声“和棋”更是让人回想无穷。

三、艺术特色

《三块钱国币》构思精巧,开头和结尾尤具特色。戏是从一派争吵声中开场的,这使戏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主要冲突“该不该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赔三块钱”,略去了李嫂打碎花瓶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越过事件的真正发端,把起点放在一个处于持续状态的动势中,勾起了观众对于幕前情景的遐想。”(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正是这场并未写出的口角,给全剧定下了一个激越的基调,幕一拉开,舞台上就已战火弥漫,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本剧的结尾尤其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杨长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杨长雄故意走到吴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

吴:(血管暴涨,双手撑腰)你这怎么说!

杨:(理屈词穷,紧闭了嘴唇,握紧了拳头,没得说。忽然灵犀一点,恢复了面色,伸手从衣袋中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三块钱——国币!

(吴事出意外,一时想不出适合环境的言词,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

全剧就这样在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动作上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象交响乐,在最强烈的高潮时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收住,刹时万籁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吴启文:《丁西林谈独幕剧及其他》),令观众联想万千。

《三块钱国币》的这种开头结尾方式使全剧始终处于一种急风暴雨的动态进程之中,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剧作家对恃财欺人、无法无理的现象的愤激之情。

伏笔的使用也是本文构思的一大特色。剧中吴太太两次拿起现在仅存的一只花瓶端详,极言她对花瓶的喜爱和对打碎的花瓶的痛心,结果,杨长雄故意把这只花瓶也打碎了,并主动送上三块钱。杨长雄按吴太太的逻辑解决了问题,让吴太太哑口无言。正是由于这些伏笔的使用,造成一种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

本剧的语言俏皮幽默,所有的语言纯乎出于角色的性格,看似平凡,但在此情此景下,不由人不露出会心的微笑。杨长雄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腔调,表面上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嘲讽吴太太,充满机智和诙谐。杨长雄满口“如果”“也许”“因为”的学生腔式的演说词令和吴太太的泼妇骂街的不和谐的交织,显出吴太太的不可理喻,也给杨长雄这番慷慨激昂的辩论涂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成众的台词不多,但短促、风趣的语言已充分表现了他“自然而不自觉的幽默”。

四、课文难点参考

1 剧中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未完,剧末成众却说“和棋”,为什么?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给了她第二笔赔款,她就等于吃了败仗。杨长雄说不服吴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只花瓶来出气,可以说是打了胜仗;但是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是吃了一个败仗。双方都有胜有败,但谁也没有真正彻底打败对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2.成众从始到终都未参与冲突,也不能左右冲突的发展趋势,可以把这个人物去掉吗?成众这个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作为一个与杨长雄对照的形象出现的,在其冷静幽默的性格映衬下,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杨长雄的许多心理活动都是在和他的对话中交代的。虽然他未参与这场舌战,但每当杨、吴之间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是他“轻描淡写”式的话语让冲突告一段落,使得全剧有张有弛。

[1]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 篇4

(一)、说教材及教学重点、难点

《三块钱国币》是戏剧单元中的一篇独幕剧,戏剧主要通过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现实。因此,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看看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地把握戏剧的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思想性格得以突显。因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1.弄清矛盾冲突的展开。2.借助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中国,能跨文理两域的通才并不多见。五四时期的著名学者丁西林先生,既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又是著名的剧作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剧本《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是少见的文理通才,以介绍作者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然后从解题导入背景,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剧情。

“国币”指什么?“国币”是旧中国人们对货币的通称。

《三块钱国币》写与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华北、华东、华南、华东等地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跟随机关、工厂、学校搬迁的成千上万的职员、工人、教师、学生、百姓、难民们颠沛流离,辗转拥向西南各大城市。军阀、奸商、没良心者在大后方盘剥、欺凌下层人民。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给我们讲述了三块钱国币的故事。

三、熟悉剧本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不同的人物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不同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含有哪些言外之意等,这些都必须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如果只是让学生坐在那儿一遍一遍地默读或朗读,就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我觉得应该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而且这样还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读受到感染,从而会对戏剧情节及戏剧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研讨剧本,展开讨论弄清吴杨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块钱国币》中的辩论技巧是一大亮点,在第四册书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中也有“辩论”的活动设计,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辩论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辩论中来,因此,把辩论这一环节作为重点,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弄清吴杨之间的矛盾冲突,于是把“赔”与“不赔”作为一个辩题,让学生从文本本身出发思考、归纳、总结“赔”与“不赔”的理由,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口语得到了训练。

1.戏剧的矛盾冲突发生在哪两个人身上?

明确:吴太太 杨长雄

2.他们为什么而发生冲突?

明确:因为一只花瓶,吴太太的女仆李嫂不小心打破了主人的一只心爱的花瓶,吴太太要求她赔偿,杨长雄认为不要赔偿,于是他们争辩起来。

3.默读课文,思考归纳“赔”与“不赔”的理由。

吴太太要求赔偿的理由:

①打破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赔,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不穷呢?文中开头吴太太的直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这只花瓶是悟太太五年前从牯岭避暑回上海的时候在九江买的,人家要二十块钱一对,她还了六块钱买下的。吴太太很喜欢这对花瓶,把它当作宝贝似的带在身边,现在一只被打破了,吴太太有多伤心啊!当然要赔了。

③现在别人就是出十块钱买一只也买不到啊!人家吴太太只是照原价让李嫂赔三块钱,已经是“十二分”客气了呢!

④当时那三块钱根本不值个钱,人家吴太太损失的可是自己的最爱啊!但是人家吴太太既然已经说出口了就不反悔,只要李嫂赔三块钱,已经是最底线了,要是连三块钱都不赔,肯定是不行的。

杨长雄说不赔的道理。

①吴太太说那个年代谁不穷呢?是啊,都穷,可是穷也有区别啊!你吴太太一个用得起娘姨的人是高级的穷人,而李嫂是服侍太太的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的穷人,她赔不起,没钱赔。

②吴太太说打破了“别人”的东西要赔,可是你吴太太不是“别人”啊,李嫂是你吴太太的佣人,是与你关系密切的人,佣人替主人做事,替主人擦花瓶就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的权利而没有赔偿的义务。

③你吴太太明知道李嫂身上只有三毛钱,却要人家赔你三块钱。

4.小结:杨长雄说的也很有道理,李嫂只有三毛钱,你非让她赔三块钱,赔不起,可吴太太又想出个什么招?

明确:当铺盖,而且还叫来了警察,法律是公正的,我们看看警察是如何评判的?

明确:警察按吴太太的吩咐拿着李嫂的铺盖去了当铺典当。结果怎样?

当铺的少奶奶不但没要李嫂的铺盖还人家给了李嫂三块钱。

5. 吴太太得到了三块钱的赔偿之后,她和杨长雄二人的矛盾冲突是否就结束了呢?那戏剧情节又有何发展?

明确:杨长雄冒出“泼妇”这个词,这下吴太太可是得理不饶人了,一逼再逼,甚至谩骂,而血气方刚的杨长雄是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最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赔上她三块钱国币。

6. 小结:“赔”与“不赔”的戏剧冲突,最终鹿死谁手?

“和棋”

7. 如何理解“和棋”?

吴太太得到了三块钱的赔偿,但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也被打碎了。杨长雄最后出了一口气,但作为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出三块钱。所以说双方都有赢有输:吴赢在理输在情,大学生赢在情输在理。

五、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在弄清戏剧的矛盾冲突后,学生对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以有深刻印象,但是需结合前面的舞台说明以及人物对白来具体分析概括,以完成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经过一番讨论,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大家结合前面的舞台说明以及人物对白来谈谈你对这两个主人公性格的理 解。

吴太太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杨长雄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分析:舞台提示中有两个词“公例”、“例外”很显眼。这个人肯定是不会受本省人的欺负的,只有她欺负别人的份;杨长雄和吴太太同样是外省人,本来应该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但是他却没有袒护吴太太,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帮理不帮亲的青年,有正义感。两个人都挺能说的,特别是杨长雄无理还能辩三分,和水平不高的吴太太讲情、谈理、说势,有条有理有据,能言善辩。生:杨长雄有同情心,当听说吴太太要押李嫂的铺盖是急得从蒲团上跳起来和吴争辩,坚决反对押铺盖。相比之下吴太太就没有什么同情心了,李嫂有没有铺盖睡觉她不管。生:吴太太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泼辣、自私、吝啬。

小结:总之,吴太太是自私吝啬无同情心,杨长雄是能言善辩有正义感。

六、 课堂总结。

最后的总结主要是对本剧创作风格的简单介绍。

《三块钱国币》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围绕 “花瓶事件”,反映出当时社会恃强凌弱、无法无理等令人难以容忍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其实,通过揭示生活情趣、组织戏剧冲突,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小事,安排点染的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正是本剧创作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