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推荐5篇)

2023-03-14 19:45: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推荐5篇)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篇1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对于置身江南水乡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进行激趣导入,在《我要去西藏》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感受人们对西藏的向往。接着让学生轻读课文。读后说说拉萨的天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初探课文,接着就利用图片充分地向学生展示拉萨的蓝天,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然后,分四人小组进入课文阅读,找一找哪些词句的描写展示了拉萨天空的蓝。并在书上进行圈圈点点,读一读,议一议感受拉萨天空的蓝、美,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美的教育。然后,让学生读读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比较,看看我们这里的天空也是湛蓝湛蓝的吗?发现区别之处。为何有如此不同,让学生展开讨论。知道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

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多媒体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教师可以借助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

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

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拉萨这个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赏了图片,对于置身江南水乡的孩童而言仅是浅显的印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导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在的意蕴和情感。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7、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不足之处: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拉萨离我们比较遥远,同学们对她的认识很少,但能从图文中深感受到那天空之蓝。文中用词用句优美,如:“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已经到了触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描绘出这蓝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学时借助图文让学生亲身感受拉萨天空的辽阔、蔚蓝,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拉萨的天空为何会如此之蓝?在教学时。我有机的结合我们这的天空与拉萨所呈现给我们的天空进行比较,同学们一看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差别。我们这的天空基本是灰白结合,确实没有了书中所描写的蓝的感觉,经常写的蓝天白云只是自己所想的:天空原本应该是这样的。拉萨的天空是那么的蓝,透亮、晶莹,没有任何的杂质。为何会有此区别,不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吗?——环境。是的,同学们一语道破。两地天空的不同,从侧面也就体现了我们所处环境的不同。我们这环境已遭受破坏,空气已经不纯净了,工业废气把原本湛蓝的天空遮住了,让我们难见天日了。拉萨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因此才有那么蓝晶晶的,令人神往的天空。在教学中,同学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了要保护环境就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从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校园做起,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孙礼君)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篇3

《拉萨的天空》优美抒情,通篇文质兼美,读来令人余香满口。在写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我在教学本课中,抓住这一课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佳句,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课后,我在反思自己的课堂目标达成、重难点突破等方面上,感觉本课的设计如下几处亮点:1.指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引导他(她)们熟读深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而且思,才可能免于迷惘和危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不断在对字词的感悟中去体会。

如教学“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生思考这个字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奇妙的感受去读读课文吧!自然,学生在读中仿佛身临其境,于是便比原来读得绘声绘色了。

再如教学“蓝晶晶”一词中的“晶”,学生对这个品字结构的“晶”字特别熟悉,于是我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去教学这个字——晶,虽然由3个“日”字组成,但是它代表的是天上亮闪闪的星星。你瞧!(我动手演示着课件)一颗又一颗的星星,多么亮啊!中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样奇妙,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深一层。文中的“蓝晶晶”就是——(生回答)“特别特别的蓝”,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在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他们说出了红通通、黄乎乎、绿油油等词,接着我又相继出示了几个品字结构的字——“磊”(生回答:石头多)、“众”(生回答:人多)、“淼”(生回答:水多),学生们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可带劲了!

2.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一幅幅美丽、神奇的拉萨画卷给学生们欣赏,再配上雄壮高亢的《青藏高原》响彻全场,学生们被深深的陶醉了。确实,孩子们对于拉萨天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图片、少量的资料记载上,让他们亲眼目睹,感受才会与众不同,

3.俗话说:板书是课文的浓缩,也是课文主题的升华,设计好板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因此我在本课的板书设计中能紧扣课文内容,同时又巧动心思,将板书串联起来合为一首可爱的小诗:

天空湛蓝明如镜,(课文第1段内容)一碧如洗显纯净。(课文第2段内容)

令人神往不忍移,(课文第3段内容)一年四季蓝晶晶。(课文第4段内容)

在学生们朗朗的吟诵中,课文的主线已了然于心了。

当然,我在这课中的设计仍然有一些感觉不够到位的地方:如频繁地运用及切换课件,有些课文的内容其实无须都投影出来,假如课件能够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如重点词句、句子的比较,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更有针对性。再如自己感觉对第2段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得还不够到位:“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假如能让学生看画面后,自己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去说一说、比一比,相信还会更理想。

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完美的艺术,我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不断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朝气!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拉萨离我们比较遥远,同学们对她的认识很少,但能从图文中深感受到那天空之蓝。文中用词用句优美,如:“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已经到了触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描绘出这蓝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学时借助图文让学生亲身感受拉萨天空的辽阔、蔚蓝,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但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美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本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让人无限神游与拉萨的天空上。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设计上有意识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用提手旁,请同学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也有的:“我觉得天很蓝,离我们很近,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蓝天就像碧水,就像双手捧水可以洗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中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

进入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可以读一遍,也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吗?要求读得同学认真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生1: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师:谁愿意再正确地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呢?

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评价纠正了:湛蓝、透亮两个词语的读音)

生:读第一自然段。(2人)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通过我们的努力,已把所有的生字词都读正确了,接下来还要请同学再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说说拉萨的天空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自由朗读后回答。

生1:读了这一自然段我知道了拉萨的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一样干净。

生2:我知道了拉萨的天空像蓝宝石一样蓝。

生3:我认为这一段主要写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师:这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说法各不相同,同学们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天空的特点吗?

生4: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很美,(多媒体出示图画)瞧,这就是那美丽的天空。这样的天空使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想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由阅读、圈划,然后同桌交流。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师:你觉得它写得美在哪儿呢?

生2: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地,所以我觉得很美。

师:(指图)是啊,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令人神往。

生3:我的感受是蓝蓝的天空好像就在我们的头顶上,说话得声音能碰到蓝天,伸手就能摸到蓝天。

师:那“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是什么意思呢?

生:同桌合作探究。

生1:意思是说用水来洗脸。

生2:用蓝天来洗脸。

师:蓝天可以洗脸吗?

生3:是说蓝天很干净,就像清清的水,捧在手里洗一洗脸,多么舒服!

师:你说的真好,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3:读。

师:多媒体出示填空:拉萨的天空蓝得(),它把你的视线(),让你()久久不忍离开。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同桌合作交流。

生1:我觉得拉萨的天空太美了。

生2:拉萨的天空美得令人神往,人们不愿意离开。

师:说得真好,听老师读读这句话,读出对拉萨天空的深深喜爱。

生:同桌互相读一读,读的好的你就表扬他。

生:读课文第三段。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透过简单的语言文字,我们品味出了拉萨天空的美,相信大家一定能将感受到的读出来,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生1:配乐朗读。

师:现在提高点要求,请你来当当拉萨的小主人,将家乡的天空介绍给我们这些外地的游客。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先自己准备一下吧!

生:准备,说给同桌听,指名说……

【案例反思】

这是我教学《拉萨的天空》第1-3自然段的课堂教学实录,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7课。这篇课文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并想象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体会作者借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对拉萨的无限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时,我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同桌探究、班级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学习的技能。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去读,放手让学生去说,教师不要怕学生说不好,要给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探究。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中“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一句话时,我让学生先同桌合作探究,然后指名说,教师再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拉萨的天空很干净,像清澈的湖水一样,可以洗脸”。教学实践的告诉我们: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练的机会,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带着自己学习成果,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成功,才能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帮扶。重要的是,只有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自主意识,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落实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篇4

《拉萨的天空》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的生动优美,积累描写天空的语言。

2、朗读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拉萨天空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3、在朗读中,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比喻、夸张等写法的生动,感受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课文通篇均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这么美的文章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景,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只读不讲,学生就会对文中大量生动贴切的描述缺乏真切的感悟,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针对学困生加强指导训练,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

2、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背诵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习得和运用。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搜集有关拉萨的资料。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板书:拉萨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众不同的天空。

补充板书:的天空

3、学生自我介绍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4、师小结:拉萨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先来看一段拉萨天空的录像。

看到这样的天空,你想到了哪些词?(蔚蓝、一碧如洗、湛蓝……)

5、在作者王宗仁笔下的拉萨天空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去领略一番。

6、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词语

课件:生字词:美妙视线忍心圣地窗帘贴着依山而建

天空词: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其他词:映衬对照隆冬盛夏雄伟壮丽河畔

(2)指名读,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尤其要注意学生读错的字音,突出“帘”、“纯”、“畔”读音并组词,强调“忍”、“窗”的字形。

(3)检查初读情况。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纠正;没读流利的集体齐读。(注意二类字的识读。)

2、再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看谁读得好。交流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词句,交流理解。

(主要是学生对于拉萨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等缺少认知经验的内容,如: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进一步推进读懂内容,形象感知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特点。)

(3)再读课文,作者笔下的拉萨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哪些内容使你产生的这种想法?(这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情感的难点,教师要注意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静心读书,产生自己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交流: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哪些内容使你产生的这种想法?(学生个性表达,教师强化主要印象有:湛蓝、透亮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相关的关键词语写在黑板上,推进学生对拉萨的天空认识)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过渡:《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优美画卷,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深入感受作者对拉萨的喜爱、赞美之情。

1、抓文章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体会“向往喜爱之情”(学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哪些词语描写了拉萨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老师没见过,谁能告诉我。(“湛蓝”就是很蓝。)

(2)让我们尽情欣赏拉萨的天空吧!(配乐欣赏一组天空的图片)

(3)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湛蓝、透亮。

指名读,齐读。

(4)作者光用“湛蓝”、“透亮”形容拉萨的天空还觉得不够,还打了个比方——(像蓝宝石)

“蓝宝石”什么样子?(是非常蓝,闪闪发光)

这是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拉丁语中,蓝宝石的意思就是折射天空的蓝。咱们一起再来读读。

生齐读。

(5)谁再说说,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还像什么?

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好像_________。(拉萨的天空,倒挂在天空的一汪湖水。拉萨的天空,好像无边的海洋。拉萨的天空,好像清水洗过的蓝绸带一样。)

(6)是呀,那是一片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整体感知。并用多媒体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美。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初步体会在散文中运用比喻写法的好处。通过想象对话,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四)复习回顾

1、听写“美妙纯净视线忍心蓝晶晶依山而建圣地窗帘贴着”等词语并矫正。

2、说说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环节三、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1、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呢?作者在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中作了具体的描写。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爱的词句,细细品读,你感悟到了什么?并把你感悟到的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2、交流: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美,让你联想到什么,并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1)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引导学生体会“碰”与“摸”。能碰到吗?能摸到吗?让人体会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拉萨的天空很蓝,作者把它比作海水,说话的声音碰到蓝天,伸手能摸到蓝天,说明拉萨的天空很低。)

拉萨位于海拔 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那里离天空就比我们这儿近,也没有很多高大的建筑阻挡,声音能很快传到天上。说话、伸手就能碰到如蓝宝石般湛蓝、透亮的天空,那天空蓝得纯净、明洁,让人有冲动,要掬一捧来洗脸。

A.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读这两句,老师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叫《夜宿山寺》,会背吗?

C.生齐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课件出示:一半文字“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一半拉萨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等图片。

此时,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拉萨天空的蓝?

你能把天空蓝得通透、无瑕,用赞叹与喜爱的语气读一读吗?

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通过抓重点句子,感知夸张的写法,体会作者笔下的拉萨天空蓝得纯净、明洁,作者写得很生动,抒发了对拉萨天空的喜爱赞美之情。)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们不禁都想去看一看。

(1)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2)交流:“神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神往?

这是一处教学重难点的教学:理解感知“神往”“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的感受,体会作者对这拉萨天空的喜爱。

(3)读到这,我想你是不是很想去西藏看看那里的天空。老师告诉你,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已全线开通,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去西藏游玩一点儿也不困难,坐火车从北京站出发到西藏只要48个小时就可以直接到达。

练习说话: 来到拉萨,面对此情此景,会说 (可以是老人、孩子、青年夫妇、外国友人等结合上文内容把他们恋恋不舍的赞叹心情表达出来。)

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在拉萨,还有一个闻名中外的建筑物,也让人神往。这就是—(布达拉宫)

(1)蓝天下的布达拉宫,又是怎样的景象?(出示图片)

瞧,你看到了怎样的天空啊?(蓝晶晶的)

(2)出示: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1、在最寒冷的冬天,布达拉宫的上空是( );在最炎热的夏天,还是( )的。(图片)你看,布达拉宫坐落在这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布达拉宫头顶着蓝天,如果你就站在下面,会有什么感觉?

2、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老师请男生来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

3、这湛蓝的天空不仅让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给其他各种景物增色不少。不信,瞧——(多媒体出示一组图:蓝天映衬下的雪山、草原、湖泊等图)

语言训练:有了这蓝天,______ 显得 。

4、布达拉宫举世闻名,耸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它依山而建,群楼重叠。气势雄伟,巍峨壮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引导孩子读出在蓝天下的布达拉宫优美壮丽的气势。

(有了这蓝天,雪山显得更加晶莹透亮。有了这蓝天,清澈的湖泊显得更加宁静美丽。)

5、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圣地气势恢弘的美;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象征着民族团结、友谊和平的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的美。难怪作者要说( )齐读最后一节。

1、这句话中,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什么?(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窗帘)

2、对呀,巨大的蓝色“窗帘”,装饰着圣地。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妙的比喻呀!让我们把这“窗帘”永远敞开在心中,永远留驻在脑海里。

有感情地齐读第五自然段。(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适时地点拔启发,引导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之情。而课外资料的补充,课件的渲染,都在这里起到了补白的作用,使内容更具体,情感更丰富。)

(六)回归整体,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好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1、分自然段有感情地接读课文,感受作者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拉萨天空的美景。

2、尝试背诵课文,把美丽的拉萨天空永远留驻在脑海里。

(七)读写练笔。

1、拉萨天空那独特的美,留在你心中了吗?让我们用手中的笔,以童诗、童谣的形式来赞美拉萨的天空吧!(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修改评价:指名读学生作品,集体修议。

(在学了本文后,趁热打铁,立即安排这样的训练,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深华了学生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

纯净明洁掬一捧就能洗脸

蓝晶晶圣地的窗帘

小学五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教案二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长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抓住“湛蓝、透亮”两个词语体会拉萨天空的美,重点讲解课文的第二段。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先写在黑板上盖住)

湛蓝透亮

纯净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二、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细心的你们也许可以发现课题中的“天空”用蓝色粉笔书写,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2、是的,天空在我们的眼中是那么的美丽。拉萨的天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习提示及要求:

1、哪些词语是写拉萨的天空的?它们什么意思?

2、我学会了句子的什么用法?

3、拉萨的天空为什么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

学生回答:喜欢“湛蓝”、“透亮”两个词语,顺势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比喻句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用比喻句的时候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当作者在说明的时候,就会用比喻句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

“拉萨的天空为何总是湛蓝、透亮?”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4、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指导朗读。

四、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

拉萨的天空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学习提示及要求:

1、真的能“碰到”“摸到”蓝天吗?

2、“这话”指什么话?

3、你觉得拉萨的天空“妙”在哪儿?

拉萨的天空还“妙”在何处?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导朗读。

五、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

这么美的天空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吧。

(课件出示图片)

1、如果你在这样的蓝天下,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干些什么?

2、(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离开。)

指导朗读。

六、拉萨的天空——蓝晶晶

1、拉萨的天空让人如此神往,每年都有数万游客慕名而来,除了拉萨那美得让人神往的天空之外,还有一处的古代建筑——布达拉宫。

(课件出示两张对比的布达拉宫照片)

2、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看了这两张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3、没有了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会怎么样?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七、总结

1、拉萨的天空美在它的湛蓝、透亮、美在它的纯净、明洁,还美在它的离地面很近,所以让人神往,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的雄伟、壮丽。湛蓝的天空仿佛是“圣地的窗帘”。

2、(课件: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齐读这句话。

八、配乐读课文。

九、作业设计

填空:

1、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打,交警叔叔总是( )。

2、在春天,不管是小草还是鲜花,总是那样( ) 。

3、教室里,同学们不管是听课还是做作业,总是那么( )。

仿写:

公园里的花朵有了绿叶的映衬显得更加的________;湖边的树丛有了假山的对照显得更加的________。

我能仿照上面的句子再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小学五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湘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 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多媒体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教师可以借助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对于置身江南水乡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不足之处:

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

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这堂课由我的师傅周老师前来听课指导,并在课后给予了我及时和积极的指导,在此我要谢谢师傅!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篇5

教案一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长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抓住“湛蓝、透亮”两个词语体会拉萨天空的美,重点讲解课文的第二段。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先写在黑板上盖住)

湛蓝透亮

纯净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二、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细心的你们也许可以发现课题中的“天空”用蓝色粉笔书写,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2、是的,天空在我们的眼中是那么的美丽。拉萨的天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习提示及要求:

1、哪些词语是写拉萨的天空的?它们什么意思?

2、我学会了句子的什么用法?

3、拉萨的天空为什么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

学生回答:喜欢“湛蓝”、“透亮”两个词语,顺势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比喻句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用比喻句的时候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当作者在说明的时候,就会用比喻句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

“拉萨的天空为何总是湛蓝、透亮?”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4、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指导朗读。

四、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

拉萨的天空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学习提示及要求:

1、真的能“碰到”“摸到”蓝天吗?

2、“这话”指什么话?

3、你觉得拉萨的天空“妙”在哪儿?

拉萨的天空还“妙”在何处?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导朗读。

五、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

这么美的天空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吧。

(课件出示图片)

1、如果你在这样的蓝天下,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干些什么?

2、(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离开。)

指导朗读。

六、拉萨的天空——蓝晶晶

1、拉萨的天空让人如此神往,每年都有数万游客慕名而来,除了拉萨那美得让人神往的天空之外,还有一处的古代建筑——布达拉宫。

(课件出示两张对比的布达拉宫照片)

2、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看了这两张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3、没有了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会怎么样?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七、总结

1、拉萨的天空美在它的湛蓝、透亮、美在它的纯净、明洁,还美在它的离地面很近,所以让人神往,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的雄伟、壮丽。湛蓝的天空仿佛是“圣地的窗帘”。

2、(课件: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齐读这句话。

八、配乐读课文。

九、作业设计

填空:

1、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打,交警叔叔总是( )。

2、在春天,不管是小草还是鲜花,总是那样( ) 。

3、教室里,同学们不管是听课还是做作业,总是那么( )。

仿写:

公园里的花朵有了绿叶的映衬显得更加的________;湖边的树丛有了假山的对照显得更加的________。

我能仿照上面的句子再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的生动优美,积累描写天空的语言。

2、朗读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拉萨天空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3、在朗读中,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比喻、夸张等写法的生动,感受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课文通篇均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这么美的文章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景,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只读不讲,学生就会对文中大量生动贴切的描述缺乏真切的感悟,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针对学困生加强指导训练,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

2、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背诵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习得和运用。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搜集有关拉萨的资料。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板书:拉萨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众不同的天空。

补充板书:的天空

3、学生自我介绍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4、师小结:拉萨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先来看一段拉萨天空的录像。

看到这样的天空,你想到了哪些词?(蔚蓝、一碧如洗、湛蓝……)

5、在作者王宗仁笔下的拉萨天空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去领略一番。

6、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一、二项学习任务。

(1)出示词语

课件:生字词:美妙视线忍心圣地窗帘贴着依山而建

天空词: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其他词:映衬对照隆冬盛夏雄伟壮丽河畔

(2)指名读,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尤其要注意学生读错的字音,突出“帘”、“纯”、“畔”读音并组词,强调“忍”、“窗”的字形。

(3)检查初读情况。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纠正;没读流利的集体齐读。(注意二类字的识读。)

2、再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看谁读得好。交流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词句,交流理解。

(主要是学生对于拉萨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等缺少认知经验的内容,如: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进一步推进读懂内容,形象感知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特点。)

(3)再读课文,作者笔下的拉萨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哪些内容使你产生的这种想法?(这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情感的难点,教师要注意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静心读书,产生自己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交流: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哪些内容使你产生的这种想法?(学生个性表达,教师强化主要印象有:湛蓝、透亮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相关的关键词语写在黑板上,推进学生对拉萨的天空认识)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过渡:《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优美画卷,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深入感受作者对拉萨的喜爱、赞美之情。

1、抓文章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体会“向往喜爱之情”(学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哪些词语描写了拉萨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老师没见过,谁能告诉我。(“湛蓝”就是很蓝。)

(2)让我们尽情欣赏拉萨的天空吧!(配乐欣赏一组天空的图片)

(3)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湛蓝、透亮。

指名读,齐读。

(4)作者光用“湛蓝”、“透亮”形容拉萨的天空还觉得不够,还打了个比方——(像蓝宝石)

“蓝宝石”什么样子?(是非常蓝,闪闪发光)

这是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拉丁语中,蓝宝石的意思就是折射天空的蓝。咱们一起再来读读。

生齐读。

(5)谁再说说,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还像什么?

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好像_________。(拉萨的天空,倒挂在天空的一汪湖水。拉萨的天空,好像无边的海洋。拉萨的天空,好像清水洗过的蓝绸带一样。)

(6)是呀,那是一片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整体感知。并用多媒体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美。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初步体会在散文中运用比喻写法的好处。通过想象对话,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四)复习回顾

1、听写“美妙纯净视线忍心蓝晶晶依山而建圣地窗帘贴着”等词语并矫正。

2、说说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环节三、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1、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呢?作者在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中作了具体的描写。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爱的词句,细细品读,你感悟到了什么?并把你感悟到的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2、交流: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美,让你联想到什么,并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1)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引导学生体会“碰”与“摸”。能碰到吗?能摸到吗?让人体会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拉萨的天空很蓝,作者把它比作海水,说话的声音碰到蓝天,伸手能摸到蓝天,说明拉萨的天空很低。)

拉萨位于海拔 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那里离天空就比我们这儿近,也没有很多高大的建筑阻挡,声音能很快传到天上。说话、伸手就能碰到如蓝宝石般湛蓝、透亮的天空,那天空蓝得纯净、明洁,让人有冲动,要掬一捧来洗脸。

A.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读这两句,老师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叫《夜宿山寺》,会背吗?

C.生齐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课件出示:一半文字“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一半拉萨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等图片。

此时,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拉萨天空的蓝?

你能把天空蓝得通透、无瑕,用赞叹与喜爱的语气读一读吗?

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通过抓重点句子,感知夸张的写法,体会作者笔下的拉萨天空蓝得纯净、明洁,作者写得很生动,抒发了对拉萨天空的喜爱赞美之情。)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们不禁都想去看一看。

(1)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2)交流:“神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神往?

这是一处教学重难点的教学:理解感知“神往”“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的感受,体会作者对这拉萨天空的喜爱。

(3)读到这,我想你是不是很想去西藏看看那里的天空。老师告诉你,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已全线开通,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去西藏游玩一点儿也不困难,坐火车从北京站出发到西藏只要48个小时就可以直接到达。

练习说话: 来到拉萨,面对此情此景,会说 (可以是老人、孩子、青年夫妇、外国友人等结合上文内容把他们恋恋不舍的赞叹心情表达出来。)

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在拉萨,还有一个闻名中外的建筑物,也让人神往。这就是—(布达拉宫)

(1)蓝天下的布达拉宫,又是怎样的景象?(出示图片)

瞧,你看到了怎样的天空啊?(蓝晶晶的)

(2)出示: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1、在最寒冷的冬天,布达拉宫的上空是( );在最炎热的夏天,还是( )的。(图片)你看,布达拉宫坐落在这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布达拉宫头顶着蓝天,如果你就站在下面,会有什么感觉?

2、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老师请男生来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

3、这湛蓝的天空不仅让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给其他各种景物增色不少。不信,瞧——(多媒体出示一组图:蓝天映衬下的雪山、草原、湖泊等图)

语言训练:有了这蓝天,______ 显得 。

4、布达拉宫举世闻名,耸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它依山而建,群楼重叠。气势雄伟,巍峨壮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引导孩子读出在蓝天下的布达拉宫优美壮丽的气势。

(有了这蓝天,雪山显得更加晶莹透亮。有了这蓝天,清澈的湖泊显得更加宁静美丽。)

5、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圣地气势恢弘的美;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象征着民族团结、友谊和平的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的美。难怪作者要说( )齐读最后一节。

1、这句话中,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什么?(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窗帘)

2、对呀,巨大的蓝色“窗帘”,装饰着圣地。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妙的比喻呀!让我们把这“窗帘”永远敞开在心中,永远留驻在脑海里。

有感情地齐读第五自然段。(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适时地点拔启发,引导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之情。而课外资料的补充,课件的渲染,都在这里起到了补白的作用,使内容更具体,情感更丰富。)

(六)回归整体,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好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1、分自然段有感情地接读课文,感受作者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拉萨天空的美景。

2、尝试背诵课文,把美丽的拉萨天空永远留驻在脑海里。

(七)读写练笔。

1、拉萨天空那独特的美,留在你心中了吗?让我们用手中的笔,以童诗、童谣的形式来赞美拉萨的天空吧!(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修改评价:指名读学生作品,集体修议。

(在学了本文后,趁热打铁,立即安排这样的训练,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深华了学生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

纯净明洁掬一捧就能洗脸

蓝晶晶圣地的窗帘

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湘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 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多媒体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教师可以借助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对于置身江南水乡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不足之处:

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

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这堂课由我的师傅周老师前来听课指导,并在课后给予了我及时和积极的指导,在此我要谢谢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