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推荐15篇)

2023-03-19 21:44: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推荐15篇)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品读佳句,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一、我能正确听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品读佳句。

1、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2、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方法指导:a、认真读读这两个句子,画出写得好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b、小组讨论交流:作者运用了哪些习作方法,写在句子旁。

三、我想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描写他(她)专注做事的样子。

四、我对这篇课文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想提出来。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2、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流程:(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佳句,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流程:

一、听写字词,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集体订正。

二、品读感悟,指导朗读。

1、朗读全文

2、学生自学。

3、交流反馈。

4、指导朗读。

三、课堂练笔,活学活用。

1、谈话激趣。

2、学生练笔。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回归文本,析疑解难。

五、总结升华。

六、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描写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

2、修改并抄正小练笔。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2

本课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看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导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抓描写青年看鱼和画鱼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分析重点词句,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四是学习聋哑青年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一堂课结束后,与我同事们进行交流,听取了他们的建议,我静下心来反思课堂,我首先要找的是课堂中的亮点,其次是不足和改进方法。

1、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抓关键词,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2、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导学中,我设计从“画鱼”引出“看鱼”,学生先品读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抓住“一丝不苟”、“很快地”等词语体会青年画鱼认真、画技高超。之后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3、品读重点词句,初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导学看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青年动作“站”、“看”,神态“呆呆地”、“静静地”体会青年的认真专注,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反应人物的品质。课文中除了对青年的描写外,还有对一个小女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了描写,通过与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对比,学生体会侧面描写和正面表现的习作方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到一些方法,我设计了语言训练: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想象当时人们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法说一说,课下当成一个小练笔写下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之后学生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堂课下来,还是有不少遗憾:

1、本堂课对描写青年画鱼的那段话,挖得不够深,一方面,我个人的情绪影响了发挥;另一方面,对这段话的处理有欠缺。听了同事们的建议,如果抓住“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青年画鱼时的情景:他画金鱼的那些部分时“工笔细描”?很快地画出了金鱼的哪些动态?再结合文中所写“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体会青年的认真细致、画技高超,自然水到渠成,同时领悟了作者描写的精妙之处,这样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口语训练,想象围观的人如何赞叹,议论青年的画这一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一下子都扔给学生,学生有些措手不及。如果能给学生一个示范,如:举例: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挤了过来,看着鱼,笑眯眯地说:“_______________。”

领着学生先自己想,集体交流;之后再放手学生自己想,小组交流说。效果会更好。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3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想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和理解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感悟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和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想突破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因此我首先自由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品读“画鱼”,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描写青年人画鱼的语句,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体会聋哑青年画技高超,并设下问题:如此高超的画技是如何练出来的?接着引出品读“看鱼”,,创设春夏秋冬的情景,让学生美读“看鱼”的段落,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坚持不懈追求,进而启发学生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青年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4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我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A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提出自读要求

1.鱼会在哪里游呢?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2.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4.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2.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著与专注)

2.小结: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描写细致入微,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随文练笔

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指名读作文,进行交流。

3.课外作业: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B案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

1.(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大胆地推测一下“游”字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2.那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又是谁呢?这句话是谁说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并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自主读书

1.给学生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在读中批注,并做到读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与互助。

2.有针对性地指导读词、写字。注意笔画较多的“港澈壶缸徽聋哑”。

3.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朗读。发现问题,并进行评价和助读。特别注意生字生词和长句子的朗读。

4.粗说印象。一是课文主要写了聋哑青年看鱼和画鱼;二是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第二课时

由疑入手,提炼研读专题

1.将看书读书后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议论后将无法解决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如,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为什么说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先游到我的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3.在各组充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读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1.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2.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a.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b.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c.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3.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a.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b.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4.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2.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3.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a.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b.举止和神态描写。

4.有感情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因果关系)

延伸课外

1.自己选择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2.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可以同他进行笔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6

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字。结合上下文体会“呆呆地、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3)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良好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含义及相互关系。

3 教学准备:绿色班班通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4 教学过程:

(1)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①学生相互交流去西湖旅游的经历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八班的同学互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老师了解到很多同学都喜欢旅游,那么你们去过西湖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班班通使用及分析:利用班班通,两个班的同学互动介绍自己去西湖时的旅游感受;这样可以较好地实现两个班同学的知识经验的分享。】

②欣赏西湖视频,感受西湖的美丽

刚才我们分享了两位同学的旅游感受,现在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走近西湖,去感受一下西湖的美丽。

【白板使用及分析:利用白板播放西湖风景视频,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了解西湖,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③提示课题

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那里景色秀丽迷人,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在西湖的旁边,有一处美丽的景点,叫玉泉,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玉泉池边。

(2)用心读题,大胆质疑

①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a 鱼原本是游在水里的,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呢?b 课文中讲的谁让鱼游到了纸上?c 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

②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来读课文

读的时候要字字响亮,不错一字,不多一字,不漏一字。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初读检查,反馈质疑

①出示本课生字词,认读,练写难点字

花 港 绣 花 罢 了

厂 徽 聋哑 细 致

a 指名读,齐读

b 仔细观察画线的生字,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你能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吗?

c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后练写一遍。

【白板使用及分析:利用白板出示本课生字词后,首先用放大镜突出显示学生感觉难写的字,可以使学生更为清晰地观察难点字;其次,教师在白板上范写完“港、徽”两个字后,运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呈现教师书写过程,在字体书写的动态演示中巩固学生对于这两个难点字的记忆。】

② 指名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师生交流中反馈质疑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文中讲的一位青年让鱼游到了纸上)

③ 故事中告诉我们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举止特别)

(4)朗读课文,感悟“特别”

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呢,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① 品读“看鱼”部分,感受青年的专注

a 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b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他的举止特别?(呆呆地)

c 理解“呆呆地”:老师课前查了一下工具书,呆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分别是:

第一种:傻,愚蠢。

第二种:脸上表情死板,发愣

第三种:停留

指读三种解释,想想在这句话中应该选哪一种,说出理由来。

透过呆呆地你能感受到什么?d 想象着这位青年看鱼时的情景,看怎样把他专注和入神的样子读出来。

e 小结:

是啊,透过他看鱼时呆呆的样子我们感受到了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白板使用及分析:①在学生交流读书感悟时教师运用白板的书写功能随机圈点勾画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交流词语的理解及读书的感受;②在理解“呆呆地”一词时,充分运用白板的词典功能,随机查出词义,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较好地体现了白板词典的便捷功能。】

② 品读“画鱼”部分,感受青年的投入

a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他的举止特别?

b 出示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

c 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d 老师这里有两幅图,你知道哪幅是工笔细描?哪幅是挥笔速写成的吗?说说理由。

e 教师引读:你看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结合刚才看到的图,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画技高超)融入感受师生合作读。

【白板使用及分析:①利用白板的图库功能,在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这两个词时调出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理解词语。②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青年画鱼时的句子时,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先遮挡住“挥笔速写”这部分,指导读“工笔细描”这部分句子,较好地凸现了重点,便于教师分步进行指导朗读。】

f创设情境:看到这位青年画鱼时的样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可爱的孩子们。大家情不自禁地赞叹着,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引读书上的句子“哟,金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指导读出惊奇的语气)

年轻的阿姨笑眯眯地夸奖他——

一位慈祥的老人乐呵呵地称赞他——(引导想象说话)

人们赞叹着,可是,这位青年却头也不抬,理也不理,人们感到不可思议,不可理解,议论声也随之而来,一位中学生说——

几次见到他的作者也在心里说——

可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地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里的融为一体是什么意思?读句子体会体会。

是啊,此时的他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想象一下:为了画好金鱼,他还忘记了什么?他好像已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体会着再读。

同学们,正是因为他这样专心致致地画鱼,他眼中所见的是鱼,心里所想的是鱼,笔下所画的还是鱼,才会使那个小女孩发出这样的惊叹——(指课题,齐读)

才会使围观的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深切的感受——(指课题,齐读)

课文读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了吗?(反馈前面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

③ 品读“笔谈”部分,感受青年的勤奋

a 当作者了解到这位画技高超的年轻人是位聋哑人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开始用笔交谈,他们谈了些什么呢?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b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你能联系上文说说鱼是怎样游到我心里的吗?(反馈质疑中提出的第三个问题)

c 那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呢?

(5)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他就这样坚持不懈地专注地看鱼勤奋地练习画鱼,不到一年功夫,就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了。了解了他的故事,此时此刻,在你心里,他还仅仅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吗?他还是一位怎样的青年?请同学们看着提示来写一写?待会我们和八班的同学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个班的同学想象最丰富,写得最精彩。

【班班通使用及分析:①运用白板出示写作提示:这是一位( )的青年,他( )。②利用班班通,两个班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小练笔,进行作品分享,在合作交流中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多元深入的理解。】

(6)总结全文。

看来,故事中这位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课下请同学继续练写修改自己的小练笔,下节课咱们继续来交流。

5班班通及白板应用反思

本节课是我首次尝试运用班班通的教学模式来执教语文课。教学中,我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运用了班班通教学设备及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通过班班通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两个班学生的知识积累的分享及课堂练笔作品的交流与分享,突破了以往单班授课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时,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凸显了难点字的易错部分;回放功能则将教师的书写过程动态演示了出来,较好地加深了学生记忆,使生字的教学更为扎实。在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即有教师预设资料的使用,也有即时的手写注释,探照灯、幕布、图库等工具的使用也加强了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如在白板上的注释、写字以及相关操作等都可以进行回放并保留,对学生的总结回顾以及教师的反思都有很大帮助。白板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由于受本地局域网的限制,网络连通时经常会出现故障,给班班通的运用带来了许多不便。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7

一★级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

港()澈()壶()绣()

巷()撤()壳() 诱()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清澈——特别——赞叹——

聚集——自由自在——一丝不苟——

二★★级

(三)把正确的选项写在括号里。

1、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人。( )

举止:a.举起又停止 b.迈步 c.举动 d.姿态和风度

2、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 )

反映:a.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 b.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c.化学反应

(四)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 )。

2、他在金鱼缸边画画,似乎( )。

3、他的一对大眼睛就像( )。

4、他画的金鱼是栩栩如生,仿佛( )。

(五)阅读理解

1、“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作者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笔谈。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他观察金鱼入了迷;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向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说明青年作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金鱼画得_______________。(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成语)

3、“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

“鱼游到了纸上”是文中小女孩的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游到心里”是说青年人长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级

(六)小练笔:

1、细心观察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的外貌、神态、动作,写一写。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7课

教学目标: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心育目标: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心理训练:我唱歌,我快乐!

一,导入课文

1,谈话导入:谁最先发现鱼游到了纸上 小女孩为什么这么说

2,让学生找出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

3,自读自悟.

二,研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

1,指名读,自由谈感受.

出示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

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2,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意思

师:" 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是中国画的两种画法.想知道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吗理解词语有一种方法叫前后联系法,请大家再读读这个自然段,请你仔细体会体会,哪些词语可以帮助你理解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把这些词语画出来,最后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生默读,画词,写理解)

(1)引导学生抓住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读汇报.

(2)出示两幅"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中国画,猜一猜哪一幅是"工笔细描"哪一幅是"挥笔速写"

3,感受画面,美读感悟

(1)师创设情境:请你闭上眼睛,你现在正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画着金鱼,你一会儿飞快地画出金鱼的轮廓,一会儿……

(2)学生有感情朗读.

4,体会词语表达

(1)师质疑:如果小女孩说的是下面这句话:"哟,金鱼画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你还会有惊奇的感觉吗

(2)生思考,全班交流

(3)男女生对比读:

"哟,金鱼画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5,激发想象,快乐表达

(1)引导学生看看插图,注意人们的表情,动作,

想想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

(2)小组畅谈,自由表达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描写青年看鱼的句子.

1,激疑促读,想想青年为什么能让鱼游到了纸上呢 课文中,青年是怎么回答的

2,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想一想鱼为什么能游到青年的心里去

(1)出示默读要求:静下心,边读边思考问题

(2)把找到的原因画下来,写下体会

3,指名说——谈感受——指名读

4,齐读感受青年的忘我,说说青年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5,送你一句名言: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件事情,某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三,学习作者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1,师生一起总结作者观察,描写青年的方法.

(1)说一说课文描写方法: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2)作者对青年的观察细致,目的性强

2,请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选择一个人物,说一说他们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试着写下来.

(1)指导观察:抓住外貌特征,神态,动作进行观察

(2)选择感兴趣的一位,按顺序写下来.

3,学生展示试写片度,师生评议.

(1)学生展示自己试写小片段

(2)师生共评优缺点.

板书设计:

27 鱼游到了纸上 (画鱼)

忘我 一丝不苟

鱼游到了心里 (看鱼)

教学策略

运用放松心理训练方法,调整学生心态,使身心放松,让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用问题唤醒学生的记忆,学习新知识建立在学生上一节课的知识基础上.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发学生全脑潜能,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研讨课

教学策略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运用视觉加工策略,增强左右脑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词语.

运用过电影法策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功能,使金鱼的轮廓在脑内浮现出来,有助于理解及感情朗读.

脑力激荡法,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深化理解.

运用快乐学习策略,让学生在无心理压力情况下,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体验自由表达的快乐.

教学策略

渗透"静心阅读"读书方法,培养学生专注阅读的习惯.

引导学生自由抒发获得的情感体验,获得做事勤奋的情感教育.

运用领会,提取策略,让左右脑合作,抓住图形的特点,并用恰当的文字表述出来.

运用赏识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获得成就感.

运用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通过重点字词的信号提示,有助于学生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9

本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自主性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先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说说,再简要地写下来。

二、读课文,自由分组研讨以下问题后选出发言人全班交流。

1.“金鱼游到纸上来啦”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鱼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3.鱼“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聋哑青年的外貌是怎样的?他看鱼、画鱼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再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选择其中的两三句抄写下来。

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首先看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两句话的意思,再考察对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对“先”字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态度。

2、理解“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懂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心里”的相互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金鱼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唤起学生体验

第一次看到题目时,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可能回答: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来呢?谁让鱼游到纸上来呢?这是在做实验吗?鱼游到纸上,鱼会死吗?你们看,有猜疑,有担心,有探究,题目起得多好呀!

迫不及待地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一位残疾青年长期认真地观察金鱼,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仿佛让鱼游到了纸上等等。

二、师生共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划出了课文中几处直接描写青年的语句,请你们重点来读这些语句,老师来读其他的部分。

师生合作读书。

三、观鱼──体会青年举止“特别”

过渡:

同学们读得很好,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这位驻足池边观鱼的青年。这位青年最初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换一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同时出示投影: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______的青年。

(与众不同、非比寻常、特殊)

是呀,“特别”就是“与众不同”,你们看看,前边写到其他观鱼者是怎么观鱼的?青年怎么看?你们从书上找一找。同桌两个人对比着读读,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对比读)

读出了青年的忘我。

四、画鱼──促进个性体验

过渡:青年人看鱼如此投入(板书:看鱼),他画鱼(板书:画鱼)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请你们自己读读描写青年画鱼的部分,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小组合作,选取最适合你们的读书方式进行汇报。

学情:

学生在小组里先自己读书,并交流自己通过读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然后小组里商讨采用何种读书方式更加能够表达出自己对于所读部分的理解。

(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读书方法进行汇报:如画批读、对比读、赏读等等,读的形式是多样的,体验是丰富的。)

1、体会出青年画鱼时的专心致志:

通过“静静地画”“每个”“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一丝不苟:可以体会出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姑娘绣花时非常专著,精细而周密。

2、体会出了青年的画技娴熟:

有时工笔细描,有时挥笔速写:工笔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致地描绘,青年画鱼时;速写也是一种绘画方法,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说明了青年人熟练了掌握了绘画的方法。

3、体会出了作者对于青年的赞赏,赞赏他画画的专心、赞赏他画技的高超:

点拨:

青年多么投入呀,他好像和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才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生接读)“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生接读)

“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板书:“忘记时间 忘记自己”

五、发散

正是因为青年如此的投入,一条条鱼才跃然纸上。

出示投影:

同学们,你们看,(一幅幅金鱼图)配乐。如果这些就是那位青年所画的金鱼图,如果你就是围观的人,看到这幅生动的画儿,你会说些什么?

六、联系上下文读(配对读)──体会鱼“先游到了心里”

导:青年人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的活灵活现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你们发现了吗?课文当中,有许多语句都是有联系的,你们同桌两人结成学习小组,找找这些有联系的语句搭配着读读。

组合a: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并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引导:同学们,你们想想,一看就是一整天,一整天,他都在看什么呢?

生交流:

1、青年在看鱼的外形(样子):

青年在看鱼的颜色、身体结构、鱼鳍的样子、鱼鳞的形状、鱼尾的样子等等。

2、青年在看金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

青年在看金鱼在水中静静地吐泡泡的样子;

青年在金鱼戏水的动作。

组合b: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组合c: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四个“忘”联系在一起,我就更加体会出青年的全神贯注,青年什么都忘记了,仿佛连世界都忘记了。

组合d: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组合e:

体会青年观察持之以恒。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正是因为青年人观鱼时的投入,而且是长期不懈地投入忘我的观察,鱼才游进了青年人的心里。

组合f:

明确“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七、梳理板书──缩读重点部分

同学们,我们看到这样一位青年,他观鱼时,老是(生接读)“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生接读)“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画鱼时,有时(生接读)“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向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生接读)“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了一体,似乎(生接读)“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当作者把小女孩的话写给他时,他笑了,笑得那样甜。他让金鱼(生接读)“先游到了心里”,从而又(生接读)“游到了纸上”,一切缘由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忘我”精神。

八、拓展读

(可以随着文与可画竹的故事出现,灵活运用)

补充齐白石画虾的小故事。老师简单交待。

齐白石画虾名扬天下,令人叹为观止。他画的虾,滋润透明,生动有趣,似活虾在水中遨游。你们知道吗?齐白石为了把虾画活,进行了毕生的观察。

请同学们读读这篇文章,联系课文,你又有什么体会?

(无论是齐白石画虾、青年人画鱼,都是先把事物深深地印在了心中,先做到了心中有数。并且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描写人物投入做事的成语或者格言,把它们积累在积累本中。

2、课外阅读关于投入忘我工作的人物的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网址)

【设计思路】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围绕着青年人看鱼、画鱼这两方面内容,使一位做事投入忘我、画技高超的青年人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更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生动的发展。从教材的角度,我考虑如何用好这篇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例子。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备课:

一、关于课题解题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特别,引发学生的遐想。我在课始,重新引导学生回忆最初看到题目时的想法,其目的并不是在于解题,而是从学生的体验入手,并紧紧抓住学生的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落实训练,体会感情

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教学目的及训练任务,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

入课,整体感知课文的阶段,师生合作读课文。这时的整体感知是在第一课时的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那么,师生合作读书的目的在于,既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把读书的重点集中在青年身上,为这节课围绕着青年看鱼、画鱼的表现学习做好了准备。

再比如说,在学习青年“看鱼”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其他观鱼者观鱼与青年看鱼两种不同的表现,进而体会出青年的投入忘我。为此,我设计了 “对比读”的读书方式,让同桌两个人把其他观鱼者观鱼与青年看鱼的不同表现对比着读读。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加深了理解,让学生一下子体会了出青年的特别之处。接着,我又继续引导学生,既然青年是与众不同的,就应该读出青年的特别之处,这实际上又是一种形式的读,是学生理解之后的读──“感悟读”。

再比如说,在学习青年“画鱼”这一部分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反复读书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这个体会不是老师赋予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而得出的。

从课堂上看,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的读书体会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读出了青年的专心致志,有的学生读出了青年的画技高超,还有的学生读出了作者对于青年的赞赏,等等。这是一种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又选择了最能表达自己体会的读书方式进行汇报。学生运用的方法有画批读、对比读、赏读、品味读等等。

在寻求青年落笔生辉的原因时,我又设计了联系上下文配对读的方式。这实际上是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语言重组。课文中前后照应的语句很多,有很多语句的意思是相关联的,把这些语句配成对子,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也是对于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我引入了齐白石画虾的小故事,进行拓展读,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在结尾处,回归整体。我边梳理板书边引导学生缩读课文,只读文章的精华部分。缩读──是对课文重点语句的回读,让学生在理解之后,再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同形式的读,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教学目的及训练任务来设计。丰富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的中心阶段,我尽力做到“三个保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独特的理解;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地生活。我想以这节课学生的读书活动为例。

如在学习青年“画鱼”的部分,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这是一种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特点,学生在反复读书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这个体会不是老师赋予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而得出的。又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读书方式进行汇报。

从课堂上看,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的读书体会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读出了青年的专心致志,有的学生读出了青年的画技高超,还有的学生读出了作者对于青年的赞赏,等等。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又选择了最能表达自己体会的读书方式进行汇报。学生运用的方法有画批读、对比读、赏读、品味读等等。

这个环节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 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 、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 、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 、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诵读体会

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 “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权威、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专家评课: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探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放手让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崔蕾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就是按照这个要求设计的。

1 、崔老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从课题开始:“‘鱼游到了纸上’觉得奇怪吗?奇怪在哪里,你想知道什么?”

2 、“读了课文,你肯定还能提出很多问题来。认真读一读课文,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者的目的在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学会在课文中设疑。

3 、自学后交流:“你提了几个问题?”崔老师没有让学生说提了哪些问题。当一个学生说“提了9 个问题”时,崔老师表扬说:“真棒,提问的本领真大!”“再读读课文,看还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这是进一步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大胆思维,变无疑为有疑。

4 、小组讨论:“把个人提出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边交流边读书、讨论,看哪些问题通过读书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不了,需要提出来的。”这是让学生自己梳理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为大组交流做准备。

5 、大组交流,读书解疑。这是解决问题的阶段,也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阶段。

6 、存疑,留作学生课后讨论,使学生始终处于“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活动之中。

分析崔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有两个特点。

1 、教师善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 、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教师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

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2

一、导入

看黑板,谁来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这个题目,哪一个字让你眼前一亮?为什么会让你眼前一亮?(眉毛、眼睛都在读这个字)

二、以“游”为线,整体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个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个要求:仔细找一找,所有带“游”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

2、汇报:

第一个句子在哪儿?读带“游”的句子。

齐读最后一句带“读”的句子。带“游”的句子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点名7人读,老师用几句话串起来。

三、学习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为什么笑了?

齐读“哟,金鱼……来啦”指名读。(3人一齐读,谁读的嘴像小女孩说的话)听了这小女孩带叫声了吗?这是怎样的叫声?把你感受到的惊喜和惊奇通过朗读告诉大家,感染大家。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听到这小姑娘的惊叫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指名读小姑娘的惊叫声,你们做出自己的反应?

听到这句话,你的脑海里会出现金鱼怎样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吗?你因为什么而看到了?如果这句话中的“游”改成“画”你会有助于对反应吗?惊奇、惊讶、惊叹汇成了这句话,齐读。

这位青年是怎样画鱼的,读有关的句子。仔细读“那位青年……纸上游动”

青年画画特别,你会留意句子的哪个部位,哪个词?

你们留意过“静静”吗?看青年画画画的特别认真为啥没有说青年在认真地画画?为什么没有说他在熟练的画画?小组之间,同桌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哪位迫不及待地想说……还敢想说!

静静地读这个句子,怎样读出静静的味道?在青年画画的过程之中,你听到他说一句话了吗?到课文中去找呀?他说过一句话,吭过一声吗?他没有做任何的反应。

齐读“哪位青年……在纸上游动”没有声音的静,这叫什么静?这只是没有声音的静吗?在青年画画的过程当中,你看到他动了吗?看到他伸懒腰、东张西望了吗?再读。

除了笔动在之外,他的身体像雕像一样,这叫什么静?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一个动作,他只是这样画着画着?这不是安静的画吗?

只动嘴巴,不出声音的朗读,你看到金鱼怎样的动态?(生说摇尾巴、吐泡泡、嬉戏)

把“动态”改成“摇尾巴”读,那位青年还需要看金鱼摇尾巴吗?

把“动态”改成“吐泡泡”读,那位青年还需要看金鱼吐泡泡吗?

青年在静静的画时,他的心中只有──只有动态,只有细节。

这叫什么静?这是心灵的宁静。

只有当青年的心里深深刻着、烙着、记着金鱼的时候。

只有当青年的心里装不下别的东西的时候,他才能这样画。齐读。

这叫“心到自然成”。

那位青年能让金鱼游到自己的心里,你能让这段文字游到自己的心上吗?

生背诵。

这叫心到自然成。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3

【教学目的】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意思和关系。

课前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名画,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体会画家技法的娴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导入课文

1、你能说出哪些关于鱼的成语?(如鱼得水浑水摸鱼鱼水相逢殃及池鱼鱼跃龙门……)

2、从孩子们积累的成语中可以看出鱼儿和水密不可分,但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却很特别,鱼不是游到水里,而是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⑴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⑵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3、检查自读情况:

⑴检查生字读音:

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

⑵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⑶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看鱼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人们评价他“鱼游到了他的纸上”,青年说是“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⑷指名朗读有关语句 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①“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②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

③那个年轻人是怎样回答我的?(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板书:先游到了心里

5、出示句子:

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根据这两个句子质疑:

(鱼不是在水里游吗,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样游到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是什么关系?)

三、教师小结,布置任务

孩子们真会动脑,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要来得可贵。下节课我们将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释疑。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撒()缸()绣()徽()

撤()缺()诱()微()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玉泉()的身材()地叫起来

()的池水()的眼睛()地画下来

()的孩子()的衣裳()地看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的

1、今天我们接着学习27鱼游到了纸上。

2、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回忆上节课留下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鱼不是在水里游吗,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样游到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是什么关系?)

3、布置学习任务:

让我们一块走进课文,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理解关键词,合作解决问题,去真正地认识这位聋哑青年。

二、讲读结合,学习课文

1、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

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⑴“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①读句子,勾画句中重点词语,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工笔细描”“一丝不苟”“细致”“像姑娘绣花”说明聋哑青年画画认真,专注。挥笔速写说明他画画熟练,很快。)

②青年笔下的金鱼是怎样游动的?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互相说一说。

③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工笔细描”的句子读出青年的细致,“挥笔速写”的句子读的稍快)

过渡:青年笔下的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怪不得小女孩为之惊奇。

⑵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读出小女孩的惊奇,“哟”读得重而短促,语调上扬。)

不仅仅是小女孩在赞叹,围观的人们都在赞叹着,议论着。

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融为一体”谁和谁融合在一起,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⑷小结:

现在你知道“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了吗?

⑸研讨作者描写聋哑青年时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⑹出示插图:

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⑺总结学法:

①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②勾画重点词句,解决问题

③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

2、研读“鱼游到了我的心里”:

⑴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⑵运用学法,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说“认识”……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

①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谁还有补充)

“老是”体会到青年爱看鱼;“呆呆”写出了青年看鱼看得入神,着迷、如醉如痴;“静静”体会到青年在记鱼的样子。

②小结:

其实青年 “呆呆、静静、从来不说一句话”,都是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用红粉笔画出这句话。

③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段落:

(一遍不行,再读)能不能读得更好些,让在坐的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青年看鱼得入神。

还有哪些句子体现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

①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看鱼看得时间长,还废寝忘食。“每个星期天都来看”写出他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看一天容易,每个星期天都这样就难了。)

②小结:

他看鱼真是持之以恒,不仅是一整天、每个星期天,而且是一年多

③谁愿意读一读 谁还想试试。(指名朗读)

⑶小结:

现在你知道“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了吗?(指名说)正是因为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形成了鱼的深刻印象,所以鱼才能游到纸上(拖长语调)

⑷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①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②举止和神态描写。

3、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你运用学过的关联词,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可以作语序调整,也可以加上一两个字:

因为……所以……

只有……才……

只要……就……

先……然后……

如果……就……

⑵小结:

对“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要把鱼画活,画像,必须先仔细观察,使头脑中金鱼的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游到了纸上”是“游到了心里”的结果。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在“游到了纸上”,是聋哑青年长期认真看鱼,刻苦练习画鱼的结果。

三、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这是一个怎样的年青人呢?

2、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们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可以同他进行笔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按要求写词语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特别()举止()天真()了解()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骄傲()细致()聚集()活泼()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挤过去一看,原来那位青年在()。他有时(),把金鱼的每个部位()地画下来,像();有时又(),很快地画出(),仿佛()。

有时……有时……

2、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青年。他()的身材,长得(),一双大眼睛()。他老是一个人()地站在金鱼缸边,()地看着(),而且从不()。

⑴这段话写青年人的(),重要写他的()和()。他爱鱼到了()。

⑵仿写几句人物的外貌。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了心里忘我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所以)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 、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 、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 、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诵读体会,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5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区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二小黄和福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赞叹”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赞赏”,“赞美”,“称赞”“赞扬”,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赞叹”,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在为“一丝不苟”找近义词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一丝不苟。此外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学生没放开,老师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问题多而乱,使学生回答得也杂而散。如果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会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统一路小学邵华静

这篇文章是叙事文章,主要是赞美一个残疾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融为一体”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浑然一体”,“浑然不知”,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融为一体”,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在为“赏心悦目”解释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赏心悦目。

2、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

3、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鱼先游到了我心里,又游到了纸上” 这一重点问题上就非常的得心应手,顺利完成。

着眼语文素养发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李平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接下来,我就结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从“研读教材”、“抓准四个着力点”、“落实一个统一”,“贯穿一个对话”四方面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我主要从普通读者、学生收获、教师教学三方面潜心研读教材。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赏读课文,随着作者对文中主人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第二步,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 “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根据学段要求、学情以及本文的特点,确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3、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就今天四三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上目标基本达成了。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三、落实一个统一,即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不是孤零零地进行语文文字训练,也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凭空感悟,而是让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的结合,以求达到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让情感涌动在学生心中,同时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从中还习得了学法。

四、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而对话对于教育,对于语文教学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地过程中进行。”鉴于此,我和学校的几位教师曾经搞过一个《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的研究》校本实验,因此对对话教学有一定的实践体验。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师生双方之间可以相倾听和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等。在这其中,创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情意,为阅读教学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一环。

生本对话,不言而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与文本、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对于生本对话,本课设计主要有3处:

第一处,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由作者一个点的描述在学生心中立体多维的显现出来,我站在作者的视角,还原文本,为学生创设情境。“身边看鱼的男女老少,个个有说有笑,唯独他那么特别”“等到太阳下山了,又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看鱼”,“春去秋来,作者又一次遇见了他”。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把课文读得更有滋味了,而且进入了这种情境,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二处,就是“赞叹着和议论着”那里,学生一下子从读者成了课文中的一个个角色,完全走进了文本,经过在附小那次讲课,我也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反思,因为许多同学都在用不同的声音赞叹,没有议论的。所以我又在同学们赞叹时加了一句“人们赞叹着,可青年人连头也不抬,大家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议论声也随之而来,接下来,的确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第三处,是一个细节问题,因为主人公是聋哑人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学生会把没有任何反应归结为对周围人的赞叹是他听不到而已。如果这样理解,对青年人专注入迷的品质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问了一句“有人认为,他是聋哑人,没有反应,是很正常的事,你认为呢?”学生做出反应后,我又说“即使他是一位聋哑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紧接着就是“抬起头”“打手势”“炫耀着”……一系列地反问如此设身处地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专心到了入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