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推荐17篇)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本文的作者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过难忘或有趣的经历吗?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一起回到她的童年时光,领略与众不同的另一种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3、师:简介作者的资料,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返台,后举家迁居北京。后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中国台湾。1953年开始创作,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生: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师:正音,指导读好句子。
三、自学课文
1、电脑出示自学引导题:
⑴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⑵请你想想,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有趣或难忘的经历。
2、生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⑴问题1:
作者围绕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了以下几个片段:
①冬天,骆驼队拉着煤停在我家跟前,当父亲与他们讨价还价时,“我”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不禁模仿起来。
②我看到系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忍不住问爸爸,爸爸正确的回答引出了“我”幼稚的想法。
③冬去春来,骆驼脱去了它的旧驼绒袍子,我真想为它剪一剪。
④多年后,当“我”长大了,“我”又一次听见悦耳的驼铃声时,回忆起一去不还的童年。
⑵问题2:
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把生活中有趣或难忘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四、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师:在作者回忆的四个童年生活场景中,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2、第一个内容:
师问:冬日里送煤的骆驼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
(骆驼咀嚼的样子,显示了它们安静的态度。尤其是它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的双峰上驼着两袋煤、从遥远的门头沟一步步走来与它们的安静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第二个内容:
师问:骆驼的脖子下面为什么会挂一个铃铛?爸爸和我的解释一样吗?为什么?
(爸爸的回答是骆驼怕狼,带着铃铛,狼就不敢侵犯了。我却认为给骆驼带上铃铛,给人们的长途旅行增加一些情趣。说明骆驼耐得住长途旅行的寂寞和干渴的折磨。因此,“我”由衷地敬佩骆驼这种稳重、耐劳的特性。)
4、第三个内容:
师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关注?这说明了什么?
(春天就要来临时,“我”看到骆驼的毛皮大块大块地脱掉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了。夏天到了,再也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就问妈妈它们的踪影。冬天又来了,“我”又看到了骆驼队,听到了驼铃声。这说明了“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无限留念。)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布置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练笔:
选择你童年生活中的经历或趣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
怀念童年驼铃声
驼绒掉了
踏实、稳重
任劳任怨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林海音在小说《城南旧事》的一篇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语言,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与爸爸谈论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怎样想为骆驼修剪不整齐的毛,怎样好奇得去问妈妈夏天骆驼的行踪等童年中琐碎的小事。这些淡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魂牵梦萦,对已经远去的童年生活的依依留恋。
学习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老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装卸、咀嚼、铃铛、沙漠、寂寞、棉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走进童年,激情导入:
1、在你们的记忆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学生交流)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的趣事,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中国台湾。北京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会忘了北京城南的历历往事。成年后,她就把自己在城南的往事写进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中国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中国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二、检查预习,课前反馈:
(一)出示导学案二,小组学习检查。
1、读准导学案中字的读音。(以小组为单位,互读并且互相检查,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2、听写词语,组内互相批改订正。
3、集体交流。(强调重点字词,强调“漠”“寞”“嚼”的写法,包括笔顺、写法、字义等,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二)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1、组内分段互读,纠正读音。
2、汇报朗读。(每组一位代表分段展示朗读情况)
(三)交流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师根据生的汇报相机小结)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三、品读感悟,精读示导:
1、(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2)齐读这段话
(3)读课文,想想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2、(1)小组交流找出的几件童年往事。
(2)汇总: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的童年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么大家就拿起笔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画一画,在旁边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写写你的感受。
3、品读冬天“我”看骆驼咀嚼部分:
(1)林海音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
(2)假如你就是林海音,此刻你就站在骆驼面前,请你闭上眼睛,老师读这段文字,大家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草料时,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3)你的牙齿动了吗?刚才你看见了什么?
(4)作者的这种行为让你感觉怎样?
(5)看骆驼咀嚼,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大家觉得骆驼咀嚼有趣吗?
(6)可是,我就觉得骆驼咀嚼挺平常的,没有什么意思,为什么?
(7)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已经不感兴趣了。林海音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正如课文最后一段中写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文字),请大家齐读一遍。
4、(1)请大家用刚才我们学习第一件趣事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另外三件事(每组选一件)
(2)出示自学提示,自己进行自学:
自学提示:①你觉得哪件事情有趣?
②画出你认为有趣的语句,读一读。
③写写你的感受。
(3)小组交流自学收获。
5、全班交流:
(1)铃铛的作用一件事:
①骆驼脖子下的铃铛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我”认为这个铃铛的用处是什么?
③谁同意爸爸的说法?你觉得林海音的想法怎样?
④想一想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会同意自己当年的想法还是爸爸的想法?
⑤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已不再有了。(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
(2)剪羊毛的事:
①谁来读读剪羊毛这件事?
②剪羊毛这件事体现出了林海音怎样的特点?
③当写这篇文章时,林海音还会有这种想法吗?
④(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
(3)追问骆驼去处一件事:
①文中还写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分角色读这件事。
②在这篇文章中,林海音都问了哪些问题?想一想,她还可能问些什么?她的问题可真多呀!他为什么老是问呢?
③到了中年,她还会问这些问题吗?(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请大家再来读这段话。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时,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满脑子的问题时,她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2、现在回想起童年的往事,作者的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随交流板书:淡淡的感伤)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我们刚才是一直笑着谈、笑着读这篇文章的,这种感伤那么淡,就像一缕轻烟,流动在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什么?(板书:深深的怀念)
3、让我们再来齐读最后一段,来感受这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大家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2、再来读一读课题,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3、在作者的记忆中,这一幅画已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那份对美好童年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六、推荐作业:
(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七、板书设计: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目标检测:
1、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毡帽、优质、装卸、咀嚼、铃铛、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
2、听写下列词语:
毡帽、优质、装卸、咀嚼、铃铛、沙漠、寂寞、棉袄
3、(1)《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围绕骆驼队写了( )( )( )( )四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 )之情。
(2)我们本册书还学过她写的《 》一文,我能写出一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鼓励同学们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从几个富有童趣的故事中,体会作者淡淡的伤感和对童年深深的怀念。
教学难点课文情感细腻,笔调恬淡,行文舒缓,对童年往事进行自然无痕的介绍,既是文章的特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弄清嚼、系、着等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题目很奇怪。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学生说,师点评。)
2、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冬阳·童年·骆驼队》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传,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而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2、同学们在预习时还收集到哪些与文章有关的资料?(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3、老师小结,课件示旧北京、骆驼队等照片。
4、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指导学生“嚼”字在文中的两处不同读音,相机指导“嚼”字字形,请学生把“学咀嚼”写在相应段落的旁边。以及提醒学生“系、着”等多音字。
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学咀嚼(4自然段);谈驼铃(5—9自然段);剪驼毛(10自然段);念骆驼(11—14自然段)。
③再读课文,把你觉得最有趣的部分多读几遍。
四、板书: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
剪驼毛
念骆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作者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作者淡淡的感伤和对童年深深的怀念。
4.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鼓励同学们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念,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有很多同学讲了自己的有趣的童年,有的……有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味林海音的童年。
2、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面,有感情地读一读“学咀嚼”的部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说一说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到了什么?
二、品读重点句,感受作者的天真可爱,并体会作者的感伤与怀念
1、交流“学咀嚼”
1)我想请女同学把这部分读一读。
2)读得很认真,很流利。谁来说说你从这个片段中,你读到了什么?骆驼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3)预设:(体会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以及作者的天真、可爱,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4)“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读出作者看得都入神了多天真啊)(指名读)
5)是什么让“我”看呆?(预设:咀嚼的样子)(第一小组读句子)
6)你看过骆驼咀嚼的样子吗?(没有)那你现在能想象它是怎么咀嚼的么?能学学么?
7)能让一个没看过骆驼咀嚼的人想象到骆驼咀嚼的样子,可见作者写得怎样?(很细致,很具体)为什么他能写得那么细致,具体呢?(因为她很喜欢骆驼,所以观察得特别仔细。)
8)那我们平时也应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写作文时才能写得生动、具体。
9)作者除了仔细观察了骆驼咀嚼,还观察了骆驼的什么?(脸、牙、态度)
10)“那样丑的脸”——作者是否很讨厌它呢?(不是的,只是作者确实觉得它很丑,但很可爱——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第二小组读)
11)作者看得多仔细啊,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谁能读出这天真可爱来?(田)
12)哎呀,你跟小英子一样的天真可爱。同学们自己试一试。(自由读)再请男同学读。
13)五六岁的孩子,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林海音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生读课文15自然段相关句子)
13)课件示句子学生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你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什么来呢?)
14)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既然是傻事,她怎么还写啊?(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傻指的是儿时的天真,幼稚,这种天真幼稚,只属于孩子。其实她是在怀念童年,感伤童年一去不还了)
15)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句?(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感伤)就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感伤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2、总结学法,再从文中找出句子体会童真童趣。
1)刚才我们通过:反复品读→谈感受→感情朗读→对比读,的方法品读了“学咀嚼”。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天真可爱的童年的?请你们在小组里用刚才的方法去品读一下。
2)预设:(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天真。)
3)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
出来,你们能把这个转述句改为直接引用吗?示:(爸爸说:“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课件示对话)
4)那现在我们就同桌互相分角色读读,只读对话好么?
5)男生当爸爸,女生当作者分角色读读对话。(对读,读出天真的语气)
6)“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问了妈妈)
8)谁来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
9)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思念。)
10)这句话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11)可是——引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12)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大家一起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天真,把骆驼当成了朋友。)
13)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中写“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拉骆驼的人像谁一样?(骆驼)
14)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天真,在作者心目中骆驼比拉骆驼的人有趣多了。)
15)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引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3、感伤与怀念
1)可是——课件示句子引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学生读句子)
2)是的,一种淡淡的感伤,感叹童年不复返;一种深深的怀念,怀念童年的美好。让我们带着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一起来读读这一段。生齐读:(课件示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3)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林海音已经42岁了,而且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可是童年的一幕幕却依然清晰地在她的眼前浮现。虽然她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从来不曾有丝毫的改变,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念故乡,祖国。)
4)是的,她怀念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念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到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拣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5)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念。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示):“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示句子引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6)现在你理解“重临”了么?(重新到来)什么重新到来了呢?(童年美好的回忆)(引导学生当童年重临于心头时,作者的心如同冬阳那样,暖暖的。
7我们回顾一下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你又有什么体会?冬天的阳光是怎样的感觉?大地一片荒凉,只有阳光给人暖暖的感觉。(引导学生回顾课题,体会“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原来,用“冬阳”做题目的关键词是为了表达作者这种感伤与温暖的情绪基调(板:感伤 温暖 )而“童年”正是作者怀念的,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的天真有趣。(板:怀念、天真、有趣)每当回忆起童年,心如同冬阳那样——暖暖的,却又那样带点感伤。
8)因此,作者在讲这个故事时,就是用这种感情娓娓道来的。一起用这种感情读读开头几段吧。
三、推介《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那个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伴妞儿,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我发给你们的资料就是选自《城南旧事》的故事,我把《城南旧事》介绍给大家,建议大家去读读。(课件示《城南旧事》封面和目录)
四、板书:
6、冬阳 ? 童年? 骆驼队
温 暖 天 真
怀念
感 伤 有 趣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抄写喜欢的句子。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是一首怎样的诗呢?
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啊,这个诗一般的题目,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透过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来体会她诗一样的童年。
二、按要求自主读课文
1、幻灯出示自学要求:
⑴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⑵每个片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分析童年片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⑴小组交流讨论:
四个片段分别用什么感情去读。
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并进行讨论解决,互助互学。
⑵全班交流。
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四个片段的感情。
(细致、童趣、好奇、温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⑵小组内比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同桌交流: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5、综合与拓展:
⑴教师小结:
出示幻灯: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⑵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语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天骆驼咀嚼、系铃铛,课文是按季节推移的顺序记叙的。
2、冬春之交骆驼脱毛,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4、童年时代结束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贪图语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走进童年的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师做恰当的评价。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中国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中国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解题激趣: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做恰当的评价及引导。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
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读课文: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回答。
师:铃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需要长大,为你们的逐渐长大,我要祝贺你们!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3、品读“剪驼绒”这件事:
师:还有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很深?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看见骆驼那肚皮底下长长的毛,她就觉得──
生答:感觉不整洁,要剪一剪。
师:很有道理,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整洁,看到骆驼的毛不整齐,她就也想剪一剪了。
师: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4、品读“问妈妈”这件事: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师:那么既然是“总是问总是问”,你再把课文内容游览一遍,想一想,林海音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答。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师朗读。
课件出示文字: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答。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那么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这些问题,妈妈她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傻丫头。”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生摇摇头:可能不会了!
师: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生答。
师: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练笔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中国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生写话,师巡视。
交流: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从同学们的练笔里也自然流露出一种伤感,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师板书:
深深的怀念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拓展阅读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推荐:
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师: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我搜集到了一首诗,和大家共同来分享,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
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
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
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
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
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
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
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
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
早已不知去向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
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师:下课!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深深
的
怀念
铃铛
剪驼绒
找骆驼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预设: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
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过渡: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学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你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1.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你给哪个场景作批注?怎么批的?注了些什么?
学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注: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注: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注:小作者为什么这样?)
(1)说一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批注?
预想: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
(2)由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读出天真幼稚的小傻孩。
不同读法: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3)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 ),那样( ),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大鼻孔里( ),白沫子( )。我( ),( )。
谈驼铃
(1)议一议: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喜欢哪种看法?
(2)文中多处写到驼铃的声音,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这三句话都是写到驼铃声,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听一听,这三处驼铃声有什么不同?
预想:第二处“更清脆”与第一处的“铛、铛、铛”比较;第三处是作者记忆中的驼铃,由模糊到渐渐清晰,所以是“缓缓”的。
②这驼铃仅仅是给行路的人增加一些情趣吗?
点评:这驼铃声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么清脆,那么悠长,成了作者童年里最美妙的声音。
问去处
(1)“谁?”问得莫名其妙,一门心思想着骆驼。
(2)“总是问,总是问”夏天,我还可能问哪些关于骆驼的事?
想剪骆毛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
点评: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悟情——留恋画面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批注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贴近林海音的心灵,这四幅画已不再只属于作者,而属于我们每个人。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骆驼)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请你充分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预想:代表作者的童年;代表作者的故乡;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思念。引导学习表达眷恋童年,思念故乡的语句。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1)读一读,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想:三个相同结构的句式节奏感强,突出时间过得快;童年留不住,一去不还,表达对童年的眷恋之情,透着淡淡的伤感。
(2)朗读抒情
童年是多么美好啊,我真想把它永远留住,真希望它能象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它能象骆驼队一样可以再回来,可是它却一去不还啊!我怎能不为之伤感!(引读)
唉!童年一去不还了!就在这叹息声中我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驼铃声,时光虽然逝去,可是故乡依旧在,那是一份绵长的思念啊!(引读)
2.作者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
不是,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出示图片配音乐)
点评: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出示书图片)
3.品悟最后一段
(1)齐读——教师范读
(2)你想怀着怎样的情感读这段?(指名读2人)
预想:怀念、回味、感伤与幸福交织在一起
(3)齐读
总结: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同学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写一件自已童年里发生的事。
3.选读《城南旧事》中的故事。如:《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 “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白沫子”和“咀嚼”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其中蕴藏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预设流程:
一、揭题导入,想象说话
1、大家好!来自缙云长坑小学的魏建梅——我,很高兴能在冬阳的沐浴下,和充满童真童趣的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骆驼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课文。(边说边板书课题,最后加上间隔号)
2、读课题。
预设一:大家惊奇的眼神告诉我你们已经发现这个题目的别样之处了,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读题。(个别读,齐读)
预设二:看着这个题目,谁发现了它的别样之处?这个别样的题目你认为该怎么读?读课题。
3、想象说话
(1)看着这三个词,读着这个题目,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
(2)你们的想象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仿佛看到了电影里的某个特写镜头。看来,你们和它很有缘。知道吗?这篇课文是——(课件出示: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它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那么,这篇课文描写的画面是否和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呢?请同学们带着导演的眼光边读边在头脑中放电影,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并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交流。入情地读着课文,你的电影里主要出现了哪几个特写镜头?
预设答案:镜头一——骆驼咀嚼
镜头二——谈论铃铛
镜头三——询问去向
三、走进“咀嚼”,品童趣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镜头一——(请一个学生读词语)骆驼咀嚼。
教学多音字“嚼”
(1)个别读咀嚼。这个生字在文中还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慢慢地嚼”)。
(2)、谁来读读这两个词?
预设:读对了。能说说什么情况下读jüé,什么情况下读jiáo吗?
读错了。师带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里对它们的解释。出示:jiáo——用牙齿磨碎食物。
jüé——义同“jiáo”,用于书面语复合词:咀嚼
(3)齐读这两个词语。字典里对“嚼”的解释很到位,那么什么是“咀嚼”呢?请在文中找到句子来解释这句话。
2、出示句子:“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1)对,这就是咀嚼。个别读。
(2)引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看着看着,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并出示这句话)
(3)作者看骆驼的感觉,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是——把它换成你自己的语言可以说是——(身临其境、入神、陶醉等等)
(4)知道为什么吗?(有趣)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感觉是有趣?
(5)聚焦“白沫子”
·什么是白沫子?
·用白沫就能表达意思了,作者为何还加了一个“子”字?是呀,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常会加上一些“子”之类的词以表示自己对它的溺爱。比如,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读句子,读出有趣。
(6)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有趣?“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虽丑,但作者认为丑得可爱,虽牙长,但长得有趣,安静的态度更是能感化人静心欣赏它咀嚼的样子。再读句子。
(7)你们看见过骆驼吗?在哪看见过?可作者是在自家门前看到。你们看到过骆驼咀嚼的样子吗?你看着看着也会跟着嚼起来吗?你们猜作者为何会感觉如此有趣?
(8)课件出示材料: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中国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
交流想法。预设答案:现在科技发达,可以通过电视、图片常见到,作者小时候见得少。
(9)再读句子。现在我们就是那个20世纪初的小孩,那个对骆驼充满好奇的林海英,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有趣。
四、再赏“咀嚼”,品怀念
1、小时候的林海英对骆驼咀嚼这样的事感觉是有趣的,当她42岁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她在头脑里回放这个镜头的时候,感觉是否还是这样呢?找到句子证明。
2、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1)个别读。板书“傻”
(2)是呀,随着岁月的蹉跎,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童年像骆驼咀嚼这样的趣事,在42岁的林海英身上,已不能发挥魔力般的作用了,但回首往事,作者的感觉难道仅仅就是觉得当初的做法有点傻吗?在她的心灵深处,还有着怎样的感觉?(想念)
(3)大家平时看电视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当放回忆镜头的时候,常常屏幕的色彩就发生了变化。(预设:生——变得淡了。)知道为什么吗?(有点伤感)
(4)出示补充材料: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中国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中国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5)那么,我们现在就是人到中年的林海英,就是42岁的林海英,当她人在中国台湾再来回忆儿童时代在北京的骆驼咀嚼这事,再来读这句话,你认为如果让你配乐,你会配什么类型的音乐?你会怎么读?
(6)配乐读,读出伤感。对比读,一生读出“趣”,一生读出“伤感”。
五、深挖“咀嚼”,品感激
1、紧接着学生的朗读,出示句子:“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看来,骆驼咀嚼之类的童年往事,带给林海英的不仅仅是快乐的回忆,也不仅仅是回忆时感觉世事变迁所产生的伤感,带给她的还有什么?
3、到底骆驼咀嚼的事跟林海英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请找出句子。
4、出示句子:“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1)自由读。
(2)说说哪个词在你的头脑中驻足了一下?(慢慢地)
(3)请个学生读。为什么读得那么慢?
(4)找到写慢慢走的句子,读一读。
(5)再出示写咀嚼的句子。这样慢的场景,如果在电影里那就是慢镜头。谁能读出慢镜头的感觉?让一生读,其余生在头脑里放慢镜头。
(6)齐读句子。
(7)仿写: 慢慢地 ,总会 。
(8)透过这个慢字,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执着、人的坚持不懈)
(9)作者也看到了这些,所以,她也慢慢地写,写出了——课件出示:“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中国台湾报刊。”
(10)这一慢,慢出了什么?(成功)所以,作者面对往事还有一种——感激之情在里头。
六、小结延伸
1、带着感激之情读本节课学的句子。
2、紧接着出示句子:“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齐读句子。
3、这节课,我们几次品读写骆驼咀嚼的段落,每一次品读就像作者在不同年龄看童年往事一样都有着不同的感受,课后,你们有时间,可以再去品读,再去解读场景二和场景三,或许你们有会产生更深的感受。谢谢六班的同学们与我共同度过了这绝对会让我终身难忘的35分钟。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9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是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字生字词,注意 “嚼”字的不同读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毡、卸、咀”3个生字,会写“寞、漠、袄”等9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描写了童年的哪几个片段。
3、重点品味“学骆驼咀嚼”这个片段。
一、导入课题,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城南旧事》的书名与封面,然后在书旁慢慢出现林海音的照片与简介:“林海音,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小名英子。五岁随父母亲从中国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学生默读。
师:25年后林海音全家离开北京又去了中国台湾,但她是多么怀念童年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时光啊!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就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2、板书课题,齐读。说说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3、请同学们看着题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林海音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她在结尾处写道(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齐读句子。师: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思考题: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往事,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学生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以下带生字的词语:
毡帽 卸下 沙漠 寂寞 棉袄 袍子 傻事 咀嚼 慢慢地嚼
指名认读,注意“嚼”的不同读音。齐读。
说说“嚼”与“卸”的笔顺,各抄写一次。
3、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儿?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请生回答并朗读相关的段落,教师随机正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4、齐读小标题。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按季节的推移顺序)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趣
1、我们先来学习“学咀嚼”这一片段,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汇报。
(1)重点聚焦这句话:“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看呆了,看到的骆驼是怎样的?指名说。是啊,小海音观察得多细致啊,她写了骆驼的脸、牙、安静的态度、上牙、下牙、大鼻孔,连嘴里吐出的一点点白沫子都注意到了(齐读描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说说,她是怎样地看骆驼?
(2)现在老师来读句子,你们就是林海音,来好好地看骆驼。师读生做动作。
师:看看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她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看到了怎样的骆驼和看到了怎样的林海音两方面来说)
师:看就看呗,为什么她的牙齿会跟着动起来了?(看得太入迷了,完全忘记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一匹骆驼)
指导朗读。
3、前几天在电视上老师也见到了骆驼,可是我才不会跟着骆驼学咀嚼呢?知道为什么吗?
师:是啊,承认是无法理解儿童的世界的,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去学咀嚼吗?(不会)
正如她在倒数第二段写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齐读
4、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趣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恋。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品读交流,感受童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小海音的天真、可爱、有趣的样子也吸引了我,齐读第四自然段。
3、总结第一个片段的学法:反复读、品味——划词句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按照学法自由选择一个片段来学习(这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地感悟文本)
4、交流、汇报(可打乱顺序):
(1)“谈驼铃”
当我看到骆驼队伍过来时,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想,小小的脑袋里冒出问题来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爸爸的回答是什么?
那“我”认为呢?
要是有人问你同样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师总结:爸爸的回答是理性的,而小海音的想法很有童趣。赞成爸爸的同学,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能理性地思考问题了。而同意海音想法的或者有其他独特的想法的同学,老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始终保持着一颗难得的童心,有一份童真童趣。请男女生分角色读句子。
爸爸听了我的想法后,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爸爸在想什么?
(2)“剪驼毛”
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读完后说感受。
因为太不整齐了,林海音就在心里想什么?
谁来讲讲这个有趣的事儿?练读,推荐读,师生评议。
(3)“念骆驼”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林海音对骆驼的思念?
分角色读,老师当妈妈,学生当海音。读完了,联系上下文,想想林海音小时候还会问哪些有关骆驼的问题呢?(生问)师:为什么海音要问这么多关于骆驼的问题呢?(对骆驼的思念)
师:这个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难怪妈妈说(生读):“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二、链接拓展,读文悟情
1、时间是如此地匆匆,转眼间林海音已经长大了,她不会再去学咀嚼、谈骆铃、剪驼毛、念骆驼了。读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觉得前面太罗嗦了,改成“一年年过去了”,好吗?说理由,再读句子。
2、拿起课本,课件中放出有点忧伤的古筝曲,学生在古筝曲中静静地默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从中能读懂林海音怎样的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怀念童年。
配古筝曲,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3、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4、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5、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试着背下来。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 怀念童年
剪驼毛 苦恋北平
念骆驼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本文的课题是很有意思,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 “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文中以一个孩童的目光,着重从“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四个方面展开回忆,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展开想象,把自己的心与文中小英子的心移情交融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五岁孩子的视角看故乡的景物,感受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林海音的这篇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老北京、骆驼队离孩子们的生活很遥远,成年人怀念逝去时光的感慨他们还没有体会。而她写此文的时候却已身居中国台湾,童年的记忆被一条海峡生生隔断,因此,感受课文细腻的情感,恬淡的笔调,从富有童趣的故事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感伤和对童年深深的怀念,这是文章品赏的情感目标,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学生通过初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指导品读,体会内容中蕴藏的情感。
2、反复朗读重点句子,用一唱三叹式的诵读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回忆童年时淡淡的感伤与怀念。
3、借助图片、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
4、我认为,在作者的记忆中,骆驼不仅是有趣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骆驼的安静、沉默,骆驼的这一品性给作者的印象深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作者的性格。在讲解中稍微带了一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指名读:语速稍慢,注意停顿。
2、读这3个词语的时候,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3、作者也无数次地回想这一画面。
简介:作者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这篇文章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
二、概括内容。
1、上一课时,我们已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 学骆驼咀嚼
议驼铃作用
想剪去驼毛
问骆驼去处
2、这四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把你感兴趣的事用笔划一划,还可以简单写写感受。 学生交流。
2、学骆驼咀嚼
⑴骆驼是怎样咀嚼的?
指导读“磨来磨去”:语速要慢,把自己想成骆驼。指名读。
指导读“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指名读,边读边想象。
指导读句子“它们咀嚼的时候---沾在胡须上”:齐读一遍;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学一学骆驼。
⑵有的同学的牙都动起来了。课文中“我” 的牙齿也动起来,那是因为? “呆”字怎样理解?——趣
⑶想一想:是什么这样吸引了我?指导读句子“那样-那样-那样”。
真的丑吗?——心中喜爱;齐读一遍。
这三个词中,最关键的是哪个?再读一遍。
3、议驼铃作用
⑴这样高大安静的骆驼却挂着一个铃铛。喜欢这件事的同学说说理由。。
⑵师生分角色对读。你赞同谁的想法?
⑶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爸爸想了什么?又笑的什么?
[4]除了驼铃声,找找看,有没有一点儿别的声音?推荐读句子。
照应句子:--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4、想剪去驼毛
⑴冬天过去,春天来了。太阳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是作者先写的是——骆驼,而且把骆驼的毛皮称为旧驼绒袍子,还想帮它剪一剪。从这里看出什么?
[2]骆驼脱毛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我不知道,“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现在也会问一问吧!现在请你来当一当小英子,你会怎么问呢?
5、问骆驼去向
⑴春天过去,夏天到了。小英子的问题又来了。指名读问句。
你从英子的询问中体会到什么?
⑵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想一想,林海音还会问些什么?
⑶这些问题,林海英5岁时会问,10岁时可能会问,20岁呢?30、40岁呢?
四、深化感情,感受特色。
1、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已经过去了!——童年难忘。
2、观看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在往事中,林海音是个5、6岁的小女孩,生活在北京;写下这篇文章时,她已42岁,生活在远离故土的中国台湾。
3、出示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指名读;
每个同学都试着读一读:你觉得此时的林海音的心情是怎样的?
带着这忧伤之情,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4、童年虽然一去不还,可那曾经的一切,又怎能忘记?
出示句子“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指名读一遍:你认为作者想念的是什么?——故土难离
带着体会的感情齐读这句话。
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师生共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延伸,推荐阅读
1、再读课题:深情、舒缓。
2、中国台湾许多作家和诗人都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他们的思乡爱国之情。
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弥留之际写的一首极其哀婉动人的诗篇——《望大陆》
3、多么直接而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林海音虽然不是直接抒发,可她的感情同样强烈!再读句子“夏天过去——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4、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童年难忘 趣
故土难离 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一个特定的环境,追忆了自己童年视角中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
课文中所攫取的几个生活片断: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追问骆驼的去处,作者观察细致,叙写生动,充满情趣与童趣,读来回味无穷。
课题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有着深深地感怀。虽然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林海音的童年与骆驼队紧紧相连。是骆驼队的到来,让她的童年有了更多美好回忆。像文中有那么一段:“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而且咀嚼的时候,白沫沾在胡须上……”林海音看得是那么投入,甚至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骆驼咀嚼起来。可见作者正是通过对骆驼咀嚼的样子的描写,及自己的反应来表达骆驼给她单调的生活带来的趣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女孩。这几个生活片断能让学生体会到骆驼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因而作者对骆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也正是对童年的怀念。
教材理清了,文章的主旨也越来越明朗起来,进而发现了课题中所蕴含着的妙不可言的意义。于是,根据我的理解就设计了这样两课时。第一课时: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四个片断,第二课时:品味几个片断,并抓住课文结尾部分的一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边读边想边悟,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当中,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听到缓缓悦耳的驼铃声,并进行移情体验,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学情分析】:
文中所描述的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调动学生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和童趣。正因为本文是一种回忆,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也应循着一条“忆”的线索展开教学,娓娓叙来、细细品之,营造一种温婉的课堂意境。另外,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林海音的感情,达到和谐共鸣。重点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一是让学生感受作者优美厚实的语言表达;,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三是这些句子特别适合朗读训练的指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谈谈骆驼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与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与画面,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童年的件件往事在林海音的笔下是那么鲜活、生动,令她难以忘怀。这就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她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每每回想起那段童年生活,她心里都涌动出几丝伤感,也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让我们来听听她的心声吧。(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用视频带学生进入那个时代,走入作者那样的内心。]
同学们,看完刚才的片段,听着林海音那略带颤抖的声音,你体会到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伤走进英子的童年故事里。
二、复习,回顾童年的几幅画面
快速阅读全文,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想一想,在作者林海音心灵的童年中,哪些往事重临于她的心头,让她难以忘怀呢?
[设计意图:无需过多组织课堂,提问不浮、不泛,紧扣文本,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三、精读感悟,解读童年的几幅画面
(一)看咀嚼
1、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件事最有意思?
[设计意图:聚焦阅读,适时引导学生聚焦画面之一——学骆驼咀嚼,在朗读中想象,在表演中体验。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深度。]
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 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理解第一句:
(出示“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通读,读懂了什么。]
(1)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三个“那样”?[揣摩去读]
比较句子:
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如果把这三个“那样”去掉,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呢?[比较中读]
生活在旧北京城的人是经常可以看见骆驼拉煤进出的,但小英子却从没近距离看过骆驼,这可是5岁的小英子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骆驼呀。小英子看到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机板书:惊奇 [体会中读]
(2)那样长的牙,骆驼是怎样咀嚼的?自由读相关句子。怎样磨来磨去呢?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的?(师做动作理解“交错”)读句。
看到了吗?冬阳底下,骆驼的大鼻孔呼哧呼哧冒着热气,嚼着嚼着,白沫子还沾到了胡须上。(指名读。)骆驼就是这样,从不着急,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它们咀嚼的时候——(齐读)
[理解词语,设置情景,发挥想象,深情朗读。]
指导理解最后一句话:5岁的小英子有多高啊?比划比划。骆驼呢?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英子,想象自己是怎么看骆驼的?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这部分最后一句话。)
现在,让我们回到英子五岁的时候,大家都成了小英子,我来问问你,小英子,你怎么看呆了呀?随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并随机板书:喜欢。 [角色转换中读。]
(播放骆驼咀嚼的视频)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段,抽丝剥茧,凭借文本语言,加之视频的恰当使用,由想象到直观,激活、调取了学生本有的感性,使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在他们眼前呈现,生动有趣的画面在他们头脑中深深刻下,使他们能潜心会文,读中体会文本中的情味。]
2、5岁的小英子看骆驼咀嚼的样子,看得是那么的投入,觉得是那么的有意思。可是,当林海音写下童年的这段往事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吗?再也不会了——引读(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设计意图:愉快轻松的气氛戛然而止,学生刚才还想象着骆驼咀嚼的有趣样子,现在被带入另一种氛围中: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的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深情述说和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当中。]
(二)谈铃铛
1、这驼铃声让童年的小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5——9自然段,想想小英子和爸爸对铃铛的作用分别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学生汇报)
2、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范读小英子说的话。学生边听边想象后,指名讲述想象的画面。)
3、 出示画面,引读小英子说的话:
(指名读句)所以,小英子说,耐不住寂寞的不是——骆驼,而是——拉骆驼的人啊!小英子的想法是多么富有诗意啊,你们更喜欢谁的想法?(再读小英子的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三个层次的解读:自读自悟,找出不同的观点;读中想象说话,注重积累;进行辨析,超越文本的遐想。三个层次的阅读对话,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引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三)想剪毛
师引读:你看,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皮毛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生读: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对骆驼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板书: 关爱)再读文段。
(四)问去处
师生对读:我就是妈妈,你们是小英子,那么喜欢骆驼,就开始问吧。这里还能看出小英子对骆驼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思念)引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设计意图:对第三、四件事的处理上,避免繁琐的讲解,大胆略讲,只是引读课文,使学生自悟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之情。构建较为开放的自读、自悟的读书课堂,使学生练一双慧眼,铸一颗真心。]
四、情感升华,体会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配乐)冬阳、骆驼队是我童年生活中最鲜明的记忆,那悦耳的驼铃声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妙的音响,但现在,它们早已离我远去,我只能在这深深的怀念中追忆—— “夏天过去……一去不还了。”。童年的故事早已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时的那份惊奇不再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欢和关心也都不再了(边说边擦板书中的中间几个词语),一切都被岁月磨蚀了,只剩下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板书: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请读——“夏天过去……一去不还了。”
正如作者在原著中所写的
( 课件出示)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生齐读)
[设计意图:以话题引领,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作为贯穿教学的较为充实的情感铺垫,在对比中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一个180°的大转弯。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出示林海音原著中的话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也把那多彩的童年记录下来吧!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惊奇 喜欢 关爱 思念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以情感变化作为主基调,随着一件件童年往事重临于心头,回忆起当时以至于现在还回味的对骆驼的一系列情感,将之擦去,童年生活也就不再了,化为现在对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和怀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来自文秘帮。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教师引导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能当堂仿写有关童年生活的片段。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方法: 感情朗读法、自学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简介作者与背景: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窃读记》吗?作者是谁?(出示作者资料介绍,学生齐读)
2.揭示课题:
①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板书),看看这个课题有什么不同?
(三个词加两个间隔号)
②谁能说说读了这三个词你的脑海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作者有关童年时的回忆是由骆驼发起的,而她对老北京景色和人物的回忆都笼罩在暖暖的冬阳下,这种回忆带着特有的温度,特有的气息,特有的情味。)
③齐读课题:
她把她在北京城南经历的那段时光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这本书的序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联想与课文真正要表达的那种怀念而感伤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这种距离,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们之间的差距为后面的学习,无论是在内容理解上还是在情绪体验上,既提供了一种铺垫,又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预习情况,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童年往事?
(板书四方面内容,同时指导“嚼”字的书写及读音,强调这是多音字。)
2.你们对哪部分印象最深?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小标题的方式板书四个方面:学咀嚼 谈系铃 想剪毛 忆骆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能够整体简洁地感知课文大意,并提高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渗透了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全班交流
过渡:我们就从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学咀嚼”这一部分学起。
a学咀嚼: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简单的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
2.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句子,学生交流:
①吃相:说明喜欢骆驼,要不然怎么会对骆驼的一举一动观察的那么仔细。(师肯定生说出了对骆驼的喜欢,指名读。)
②“我看呆了”:看出来非常喜欢,入迷。
提问:林海音看得入迷了,自己的牙怎么会动起来呢?
师:老师明白了,这里“我看呆了”中的“呆”字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呆头呆脑的呆,是什么意思?(认真入迷、投入)。
③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认真入迷的做一件事或看一件事,自己也跟着情不自禁的动起来?
(指名回答:肯定他的发言,让他读一读。)
④“那样丑的脸……”
“丑”字说明她非常喜欢,才会学做动作。
师:你读懂了作者并不讨厌它,还很喜欢它,否则作者怎么会看呆了呢?
⑤感情朗读体会“我”的傻样。
⑥读了这一段你的脑海当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指导背诵这一段)
3.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 画词句写感受 有感情朗读
过渡:下面这三部分,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挑选一段进行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朗读方式读一读,再互相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b谈系铃:
1.父女俩在讨论什么?父亲的观点是什么?女儿的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2.你更喜欢谁的观点?为什么?(同桌合作读,读出不一样的语气。)
3.你有自己关于“驼铃的遐想”吗?
4.男女生分角色读。
c想剪毛:
1.汇报感受。
2.人怎么能跟骆驼比呢?体会在小作者的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
3.自己读,体会这种感受。
d忆骆驼:
1.汇报感受,展示朗读。
2.提问:联系课文想一想,她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师和一名学生合作读,再和全班学生一起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本环节充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阅读中的广度和深度,着重通过想象、抓细节描写、人物的对话,再现情境,将文字转换成鲜活的画面。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动手练笔打下了基础。】
四、动手练笔。(10分钟)
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有趣、天真,感受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画面,我想这跟作者的描写也是分不开的。谁来说说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生动、有趣呢?(学生汇报所得)
1.认真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是写的基础。
2.描写角度不同:抓细节描写,侧重心里的想法感受,侧重描写对话。
3.当时的事情是怎么发生,就怎么记录,读起来才好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
练笔:挑选一件童年趣事,用上述方法,写一段话。(师挑选两三个作品当场点评)
【设计意图:展开“小练笔”,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也照应了本单元习作训练的主题——童年趣事。】
五、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1.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林海音写这篇课文的时候已经42岁了,所以她会说——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师引读,生接读)何止是这件事呀!板书中的这些事都不会做了,因为——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生接读)
2.出示林海音在《苦念北平》中的一段话,感受她对老北京景、事、人、物的想念之深。(师配乐朗读)
4. 课件出示作者照片及《城南旧事》的海报:
师述:有导演将她的回忆拍成电影《城南旧事》,用胶片书写了北京城南的那段往事。片中插曲《送别》也因其脍炙人口的旋律被世人传唱。
4.课件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在原文中写道“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所以——齐读。
【设计意图: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联系全文内容,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设计意图:作业一是课后练习题中的作业。作业二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回到那段抒情的文字。因为只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才能整体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心情。】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附文:学生习作(分阶梯)
童年趣事
在我二、三岁的时候,我们院子里有许多猫,每次我下去看见猫就学着猫的样子。我把我的小手往地上一放,屁股抬得高高的,猫一摇尾巴,我就摇屁股,猫叫一两声,我也学着叫。妈妈看见了,连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并说:“这孩子,上辈子就是一只猫。”我对妈妈嘻嘻地笑一下,又去玩了,妈妈大声的对我说:“不许再学猫啦,再学我打你屁股。”我转身对妈妈做了一个鬼脸,就跑了。
童年的趣事
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可是童年的趣事却让我永远也忘不掉。
在2005年夏天,爷爷让我吃西瓜。我兴奋极了!我在吃西瓜时,一不小心把黑子吃了下去。我赶紧去问爸爸。“爸爸,把黑子吃了会怎么样?”我害怕地问。爸爸看见我害怕的样子,爸爸故意装成惊讶的样子说:“呀!把黑子吃下去,肚子里会长一个西瓜。”我一听赶紧跑到厕所,向外面使劲吐。看我的趣事好笑吧!
遛 狗
我遛狗去了。
到了浐河边,那大狗一猛扑,睁着大眼睛,摇着大尾巴,就直向河中扑。我手上的绳子似乎在滑走。
大狗转过头来,瞧,它那大嘴边上沾着白沫子,鼻孔中有节奏地呼着热气,还“汪……汪……”地叫着,似乎不把我拉下水不罢休。
一分钟过去了,我和狗依旧作着斗争。后面传来了人喘息的声音,弟弟来了!我一分神,狗又一使劲,于是……
“扑嗵”一声,我下水了。
童年趣事
童年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奶奶家,我在奶奶家,奶奶家的后院有一只红色的会说话的鹦鹉,每天,我都会对鹦鹉说:“你好!你好!”,鹦鹉都会这样回答:“好——好——好——”逗得我都快笑掉大牙了。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采用倒叙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抓重点片段进行品读感悟,拓展对比,领悟作者的场面描写方法;读写并行,结合生活实际,修改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活场面,写活细节,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掌握“咀嚼”的字音字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梳理层次,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品读“学骆驼咀嚼”片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积累精彩的场面描写,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特点,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梳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理解,读写并行,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课前准备
1、自由习作《童年趣事》
2、歌曲《童年》纯音乐
3、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营造氛围
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在崔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的三篇文章,还自己利用双休日时间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童年趣事,现在能分享一些给我们吗?说说你对童年的理解和记忆,可以一个小故事,也可以一句话或一个词。(《童年》的音乐轻轻响起)
一、揭题引入 想象场景
刚才我们交流对自己童年的感受和记忆( 板书 童年)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全部,生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林海音的童年和什么连在了一起?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场景?
二、交流信息,了解背景
1、默读 “资料袋”(过渡:是呀,要真正了解一位作者和他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写作时的背景,请大家翻到30页,默读资料袋。)
交流:
1、你收集到了有关作者的那些资料?
2、重点点拨:序言
3、随机出示《城南旧事》书本,课件出示课文中最后两段。(抽读)你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作者写《城南旧事》时怎样的心绪? 随机理解“重临”
4、随机交流:作者在北京时最难忘的是什么片段?(板书 学咀嚼)
5、教学 咀 嚼 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书空)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课文除了写学骆驼咀嚼这件事,还会回忆了和骆驼之间的什么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能否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1、默读全文,思考写上标题批注。
2、交流板书: 议铃铛 剪驼毛 问去向
四、品读片段,体会趣事
(过渡):学习课文不仅要学会概括,梳理出要点,还要学会咀嚼语言文字,让我们首先聚焦第一个作者的回忆片段《学骆驼咀嚼》
抽读1-4节:.“学骆驼咀嚼” 要求读顺
1、交流体会感悟。是什么让我看呆了?
点拨:三个“那么”让你读出些什么?(样子让我看呆)交错地磨来磨去,(动作让我看呆)
2、多种素材,丰富“呆”的理解
a那个时候英子才五岁啊,想一想,五岁的孩子该有多高?用手比划比划。
b当时英子刚从日本回到北京。这么个小不点儿啊,别说骆驼,就算是一只小鸡一个蚂蚁都会让她兴奋不已呢。一起来看看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自己五岁时的另一段趣事。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示语段)
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
——节选自《城南旧事》
c读了大屏幕上的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英子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可爱的孩子)
d有感情回读第四节,再联系课文中的这段话(出示“看呆了”句),你想说些什么?
e此时,英子不仅仅觉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像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
3、对比体验,升华“呆”的内涵
a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回读最后两节内容 傻 )
b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齐读)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c是啊,五岁时的小英子看骆驼,居然看“呆”了,而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却觉得那是儿时干的一件傻事。看来这“呆”,这“傻”只属于孩子,只属于童年!所以我们的作者是那么的想念童年,想念骆驼。(有感情回读最后两节内容)
d背诵课文第四节中的场景描写。
(过渡)今天,符老师想挑战大家,想让你们试着学习林海音这种抓细节描写,写活场景的方法来修改自己的《童年趣事》中的某一个片段。
五、读写并行 运用写法
作者通过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把自己对童年的思念刻画得栩栩如生,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作者的写法来修改完善我们自己写的童年趣事。
1、出示修改要求
2、5分钟自由修改
3、现场点评互动交流;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劲 “傻”劲。是否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写活场景。
六:回顾总结,作业布置
1、作者林海音不仅善用场景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还很善于用直接抒情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出示《苦念北平》片段 配乐朗诵)
2、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着林海音的娓娓动听的描述走进她的童年。课外推荐两本书。到时开个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出示书名)
七、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 怀 念 ) 学咀嚼 呆 (样子 动作)
议驼铃
剪驼毛
问去向
八教学反思:
享受课堂
上课是一种享受!
每每和学生在一起时,忧愁烦恼都抛之脑后。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也如是,因为应允了学生的要求,上一节年级组研讨课乐一乐,也就自得其乐。在课堂的互动中,自己也似乎回到了童年,怀念自己的童年,让学生珍惜自己进行中的童年生活。
课堂的高效性是自己不做班主任只做语文老师以来一直努力追求的工作目标。略去不必要的课件,略去看似多样的教学形式,扎扎实实和学生一期进入文本,与文字对话,与文学对话,与文化对话,实践语文课堂的教学主旨。
教学本课也如此。采用紧扣题目、梳理主线、品读重点、读写并行的教学流程,抓住关键、整合内外阅读感悟作者林海音对童年的那一份怀念,那一份牵挂。从课堂教学反馈看,虽然课堂气氛有“先抑后扬”之感,但觉得还是达成了目标。反思问题自觉有“三”:一使学生平时锻炼不够,一开课有点茫然,也是教师上课比较仓促之后果,庆幸大多数学生有渐入佳境之过程;二是“咀嚼”一词教学和课题解读可以前置一点,时机把握可以调整;三是读写并行过程中,文本的读悟还可放手,让学生多思多想更好……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我想作为教师和学生享受的就是一个教学的过程……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 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示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⑵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⑴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⑵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⑴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⑵汇报、交流:
①“学骆驼咀嚼” :
a、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b、“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c、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d、生交流:
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e、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想象驼铃用处”:
a、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b、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c、“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d、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e、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 “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f、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1、“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⑴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⑵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追问骆驼去处”:
⑴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⑵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⑶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⑷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⑵“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⑶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⑷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六、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子。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____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中国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中国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4)
想象驼铃用处 (5—9)
想替骆驼剪毛 (10)
追问骆驼去处 (11—14)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走进童年的记忆
1、谈话激趣:
师:童年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斑斓的画,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我们的心中肯定也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那么在你的心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音乐)
2、小结谈话,引出课题:
师:的确,一个玩具,一只狗,一个人,一件事,都能唤起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些记忆由于一颗闪光的珍珠永远地珍藏在我们的心中,时而闪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带给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中国台湾女作家,她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度过的。后来去了中国台湾,于是她把自己在城南生活的童年故事写进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3、想像情境: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组成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呢?
师:同学们脑海中留下的画面,其实也同样在 林海音 女士的脑海中无数次的浮现。你看,冬日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童年的往事再次重临“我”的心头。
(二)、初读课文,感受童年的美好故事
1、师: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并根据提示思考相关问题。
投影出示: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童年的哪些往事重临作者的心头?
2、交流:
师:童年的哪些趣事重临作者的心头呢?
(三)、再读课文,深深体会童年的美好回忆
1、师:童年的故事就如同美丽的画卷时刻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林海音的童年故事也那么有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去感受她那有趣的童年故事。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划出让你觉得最感兴趣的句子,然后在句子的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交流:
师:我刚才看到大家读得很投入,找得也很认真,有的同学划了一处,有的划了多处。我想第一次划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谁想先说?(随机出现相关句子)
生:1)“我”看骆驼咀嚼(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呢?(指3名学生自由的说说,并让他们读读)
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生闭上眼睛想像当时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师:林海音就这样一直被那骆驼吃草料的样子深深地吸引了,就这样一直看着看着,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现在你就是那不断咀嚼着草料的骆驼,一起来感受那份乐趣。
师:林海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让自己入神、发呆的情境?
师:我想你们的童年趣事和林海音一样带给老师太多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和童年的林海音一起再来感受骆驼咀嚼的乐趣吧!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 林海音 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虽然,现在作者不会再去做这样的傻事了,但就是这样有趣的童年往事才带给我们带多的回忆,那么除了“我”看骆驼咀嚼这件事外,还有其他的趣事吗?
2)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交流:谈谈你为什么说这段话比较有意思?
师:那么爸爸对骆驼挂铃铛是怎么解释的?你赞同谁的说法呢?为什么?
师:当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他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此时,爸爸在想些什么呢?又为何笑呢?
其实爸爸也已经赞同了女儿的想法。想的那么天真,那么充满诗意,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这份充满诗意而童真的情感。
师:爸爸的那句“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让现在的林海音时常回忆起那美丽的往事,可童年那美丽的想法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可能不再有了,这就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就像她说的那句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童年学骆驼咀嚼的傻事、儿时天真的想法带给现在的我美好的回忆,同样还有另外一些事也让我难忘,那就是(看骆驼脱毛的情景)。
3)“我“看骆驼脱毛情景
课件出示: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师:请1名学生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从这段话的描写中,你觉得有趣在哪里?
师:如果你就是林海音,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为什么?
师:现在已是中年的 林海音 女士,她还会有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的想法吗?(学生自由交流)此时的她已经不会再有当时的想法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学生齐读:
过渡: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4)“我”怀念骆驼队
课件出示:分角色朗读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师:是呀,怪不得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那么,小时候的林海音到底问了些什么呢?
师:是呀,此时的她可能已经不会再问了,就像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7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送别》,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
生:我知道,它的名字叫《送别》。
师:对,这就是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系列小说《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曲《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啊。今天,我们来学习林海音的另一篇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
(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脑中出现的是在冬天暖暖的阳光下,一队骆驼缓缓的走过……
生:一只只高大的骆驼走在冬天里的阳光下,洒下一路铃声……
生:……
二、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的童年生活。
生:我知道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几个片段。
师:哪些事情呢?
生:看骆驼咀嚼。
看骆驼脱皮毛。
关于铃铛的遐想。
怀念骆驼队。
三、品读感悟。
师:在刚才的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品读感悟,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师:在刚才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现在就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喜欢课文中描写作者看骆驼咀嚼的这个片段,小英子在学骆驼咀嚼时的样子很可笑,写出了小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很像我们。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它描写骆驼的样子很细致,使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善于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的是关于铃铛的联想的这段,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同时也写出了孩子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特点。
师:是呀,大人的总是比较客观,在他们眼里,驼铃响是为了驱赶狼,而小英子却不同,她觉得是拉骆驼的人是因为旅途太寂寞,在漫漫黄沙里摇响铃铛可以增添情趣。同学们说的精彩极了,好,大家继续畅所欲言。
生:我喜欢作者问妈妈骆驼的去向,妈妈回答不上来,骂了她这一段。它让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不明白的事情,可大人对我们的发问却没有太大的耐性,不但没有好好引导我们,反而是对我们加与训斥,结果我们怕了就不敢问了。
师:你说的话真令我感触,说到这里我也很惭愧,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可是对孩子的问题往往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没有好好的去引导他,有时候甚至很不耐烦的呵斥他。爱发问是孩子的天性,也许我们无意间的一声呵斥,就把一个伟大天才给扼杀了。现在真的觉得大人真的应该多走近孩子,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好,谢谢你说出了孩子们真心话,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提了一个醒了。
生: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它写出了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时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我们现在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转眼间童年也会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美好时间,珍惜美好童年。
生:……
(品读、欣赏优美文段)
四、拓展延伸
师: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林海音的这篇优美得散文正向我们揭示了这个主题。学习了这篇散文,你又想到自己童年生活中那些有趣或者难忘的经历呢?
(同桌互相说说,再派代表汇报)
生:我想起了五岁那年,有一次妈妈买了西瓜,我谗极了,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把西瓜籽也吞进去,妈妈说西瓜籽会在肚子里生长,把肚皮撑破的,外急得哭起来……
生:我想起九岁那年,我看《猫和老鼠》的卡通片,看到猫披着一张毛巾居然能当翅膀飞起来,我也就披着床单学着猫的样子,站在衣柜顶上飞下来,结果把自己摔惨了。
师:你的冒险精神真令我钦佩哦,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鼓励大家要又创新和实践精神,但也要注意安全,因为生命无价啊,你明白了吗?
生:知道。
生:我也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傻事,那是过春节的时候,我看到过年这么热闹,怕它过去,就死活不让家里人把日历撕掉,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留住春节。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了林海音这篇写她童年往事的散文,还听到了同学们好多真真切切的童年趣事。童年的故事总是让人难忘的,因为童真,因为有趣,因为幼稚,故事往往就多了几分色彩。童年是美好的,可它有是匆匆易去的,所以才令人难忘。希望同学们把握好我们的美好童年,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后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并写写自己的童年往事。
附: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的遐想
看骆驼脱皮毛
怀念骆驼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