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推荐15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1
案例背景
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等等,据统计,本文的四字词语不少于24个。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学生积累这些词语,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益于巩固所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读了课文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些词语。
案例描述
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以小组为单位,先读一读每个自然段的,再用浪线划出每个自然段中的词语且理解他们的意思,然后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进行小组活动。
师参与其中的讨论。
师:找好了吗?老师请各小组来说说自己查找的结果,被请到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他念到的你画下了吗?你画的他是不是也画下了?如果没有其他小组得帮他补充。
生汇报。
第一组
生1:我读第一节。
生2:我们小组划出的词语有“博览群书”、“刻苦好学”、“翔实可信” “家境贫寒”……
生3: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理解了词语“家境贫寒”,它的意思是家里穷,本文中指谈迁的家中很穷,没钱买书。
生4:正如第二小节所写的“家徒四壁”,他的意思和家境贫寒一样。
生5:我们小组对“翔实可信”这个词语不理解。
师:其他小组有同学理解这个词语吗?
生6:我认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详细而确实,可以相信。就是指谈迁编写的《国榷》很详细,很真实。
师:理解的不错。请其他小组继续汇报。
…… ……
案例评析
合作时, 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老师布置完任务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内,组员间的分工明确,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相应的任务,在汇报时都一一体现了。但是合作时学生只抓住了四字词语,老师忽略了本文的其它词语,如“撰写”、“诞生”等词语。还有老师第一课时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导致理解课文内容时有了一定的难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2
不敢说,两个星期前的实践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堂成功的课,但可以肯定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学生谈体会时许多次提到了“因为有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获得了成功”。今日读学生的读书笔记,又有好几位学生提到谈迁。
这是一篇新课文,篇幅较长。设计教案前,我在网上查过不少资料,也听别人上过一堂课,教学思路大概有这么几种:
① 按事情发展顺序,由“编写《国榷》”到“《国榷》被偷”到“重写《国榷》”,按部就班体会谈迁的治学刻苦和信念坚定。
② 从“厄运”着手,先理解第二自然段,再感悟第一次编写的执著,第二次编写时的艰辛。
③ 以新编成的《国榷》为主线,将谈迁两次编写进行比较,体会信念的坚定。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我觉得题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重点词在“信念”,于是决定以体会谈迁的形象为主线,以“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为切入口,并贯穿整堂课。
回忆课堂教学过程,几点感受记录下来。
一、批注,感悟文本语言。
[片段]
师:谈迁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凭着顽强的毅力,靠着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有很多地方打动了我们的心,让我们走进谈迁,把感受深的词句划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开始看书,教室内静悄悄的。两分钟以后,学生纷纷动笔。]
教师巡视,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感受是那么的真切:
花费20多年撰写一本书,多么不容易!人生能有几个20年,谈迁的执著让我佩服。——尤家曜
作了6次修改,一个一丝不苟的谈迁。——焦文豪
五十多岁了,还要四处奔波,谈迁你不累吗?我知道你想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陆嘉
谈迁真了不起!二十多年的心血没了,但又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丁安其
……
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智慧的火花就能迸发。经常抱怨现在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目莫棱两可, “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喜欢?”等等,学生的思考往往缺少深度广度。语文课堂上何不多加强些这方面的训练?在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以后,再进行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想”“会学”。
二、补白,丰富人物形象。
[片段]
《国榷》被偷后,“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学生抓住“很快”“挣脱”“下决心”谈了体会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假如你是谈迁,此时会怎么想呢?
赖玉琳:二十年的心血就这样让它失去吗?。不,我不甘心。
王 杰:我决不能向厄运低头,我不能就此罢休,我会在我的有生之年重写《国榷》。
马春晖:我谈迁不是懦夫,我不会向困难屈服,我要从头开始。
陈 琳: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坚定不移,我一定要实现我的理想。
……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进入到一种“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对话热情,在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升华了体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愈发丰满,谈迁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自然也会在学生的心中流下烙印。
三、评价,“话龙”点睛。
学生的感悟有时不一定很到位,有时虽已领会但表达不是很清晰明确,就需要发挥教师“导”的作用,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通过评价,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由模糊到清晰,有浅显到深刻。课堂上,我曾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回答:
“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谈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丝不苟的,精益求精的谈迁!”
“让我们感受到了意志坚定的谈迁!”
“这是矢志不渝!这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3
教学内容:第九册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2010年9月13日
上课地点:宝应县桃园小学五(2)班
授课教师:宝应县安宜镇三里小学 朱海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整体感知(8分钟)
1.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2.看着这个很有内涵的课题,你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哪个让人敬佩的人物?
3.那么,这篇课文中,又是谁?遭到什么厄运?又靠着什么信念战胜了这个厄运呢?
(板书)谁? ﹋? ﹋? ﹋?
3.现在,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听老师朗读读课文。
4.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能试着回答某一个问题?
相机板书:谈迁——被盗——重编
《国榷》
5.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谈迁战胜初稿被盗的厄运,坚定信念,重编《国榷》的经历。
6.那么,《国榷》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的作者谈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国榷》——“榷”同“确”,“真实”的意思,“国榷”指翔实可信的国史。这本书有104卷,500多万字,记录了明朝317年的历史,比其它明史真实可信。
谈迁(1594年—1658年),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原名谈以训,明亡之后改名谈迁,寄托了对朝代变迁的感慨,对自己境遇变化的咏怀,表达了对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仰慕与追随。
谈迁从27岁起,用6年的时间写成《国榷》初稿,再用20年的时间将初稿修改6遍。书稿被偷后,他又用4年的时间重编,4年半的时间考证,前后35年成稿,署名“江左遗民”,寄托亡国之痛。2年后,谈迁病逝。
7.谈迁把他的毕生心血献给了他追求的事业,让我们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感悟他可敬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新词,读准课文 (13分)
1.上课前,我们布置同学们自学了生字新词,现在检查一下自学效果。
⑴出示小黑板1,谁来读读这些生字?很好,齐读。
⑵出示小黑板2,谁来读读这些新词?很好,齐读。
⑶谁来说说这些红笔书写的新词的意思?
浙江——位处江苏东南,历史上越国地方,风景秀丽,经济发达,人才辈出。
博览群书——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说明刻苦好学,知识面广。是编书的知识基础。
诞生——①出生,降生;②比喻新事物的出现。请举例说明。
逸事——世人不太知道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琐事。须史家考证之处。
2.从刚才的汇报看,同学们自学效果很好。其他新词,放在分段研读时再去研究。现在我们来练习读准课文。
3.首先请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一人读一段,互相纠正读音。
4.接着,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规则:每人读一句。读正确的坐下,读错的,由大家帮助读正确后坐下。开始——
5.请刚才读得正确的人站起来展示一下风采,很好,我建议——掌声鼓励!
6.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概括段意,读通课文(4分钟)
1.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准备答案。
2.指名交流,力求具体有概括性。
第一自然段:写家境贫寒的谈迁历经20多年,终于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第二自然段:写书稿被人偷盗后,谈迁决心重编《国榷》。
第三自然段: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成更为完善的《国榷》。
第三自然段:写由谈迁的故事而产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现在我想请大家将每段段意浓缩成四个字的小标题,谁来试一试?
初编《国榷》——遭遇厄运——重编国榷——人生感悟
5.每段两个字,行吗?
板书:初编——被盗——重编——感悟
(四)研读首段,初识谈迁(13分钟)
1.从概括段意和编写小标题的练习中,我看到了大家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现在我想和大家研读第一段,看看大家的分析能力如何,有信心吗?
2.我为大家设计的研读步骤是:解疑——感悟——朗读(板书之)
3.第一步——解决疑难
⑴请大家默读第一段,用波浪线画出不懂的问题。
⑵同桌互相解答简单的问题。
⑶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随机板书)
史学家——历史学家,是以专门记录及研究历史事件为主要工作的人。
编年史——按照年份记录历史事件的书籍,相区别的是纪传体。
翔实可信——真实可信。由此推想出谈迁的创作动机:修订其他明史的不真实性。
4.第二步——读书感悟
⑴为了刻画人物形象,第一段中运用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数据,请你找出来,说说理由。
⑵引导交流,相机板书。
①20多年……50多岁
这20多年,实际上是谈迁27岁到53岁之间的26年,是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这20多年,谈迁为《国榷》耗尽心血。
用成语分别形容27岁的青年人和53岁的老人。男生说青年人,女生说老年人。
27岁的青年谈迁闪亮登场。男生有请——
(风华正茂、风度翩翩、神采飞扬、神采奕奕、文质彬彬、虎视阔步、大步流星)
光阴荏苒,岁月无情,26年过去,谈迁已经变成了一个53岁的老年人。女生有请——
(年过半百、五十知命、头发花白、人老眼花、年老体衰、体弱多病、风烛残年)
是呀,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体弱多病的老年,谈迁把他人生最美好的26年光阴献给了他钟爱的事业——编写《国榷》,这种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和敬佩?
②500多万字
500多万字的史书堪称堪称鸿篇巨制,足见工作量大。
工作量的确很大!老师算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674个字,第九册语文书总在3万字左右。500万字相当于7418篇课文,或者167本语文书。而且是用毛笔书写,更加艰难。
③6次修改……四处借书
你知道6次修改用了多少年吗?据历史记载,完成初稿用了6年,6次修改竟然用了整整20年!足见谈迁为求证费心心思,足见谈迁治学态度严谨。
④抄一点史料……走100多里
一少一多形成鲜明对比。“一点”可以是多少字?假如是100字,那1个字就是1里;假如所有史料都要如此艰难,谈迁就要走500万里路。可以想象20年期间,谈迁的工作是多么艰难。
⑶感悟谈迁
这一个个感人的数据,无不凝聚着谈迁的心血;这一个个闪光的数据,无不折射出谈迁伟大的人格。聪明的你,从这些数据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谈迁?
板书
志向远大、治学严谨、意志坚定
3.指导朗读。
编写国史向来由国家调集史官,拨给经费,配给资料。而家境贫寒的谈迁,仅凭个人力量竟编写成如此浩大的史书,真是空前绝后的壮举。你对做出如此壮举的谈迁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读出你对谈迁坚定意志的崇敬,读出你对谈迁贫寒境遇的同情。试读——指名读
4.26年的心血,凝聚成一部翔实可信的历史巨著,谈迁即将实现人生的辉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谈迁的书稿突然被盗了,毕生的心血毁于一旦。对于年过半百、贫病交加的谈迁,这是何等残酷的打击呀!遭遇了人生厄运的谈迁,又是怎么面对厄运,奋勇向前的呢,留着以后你们的语文老师和你们共同学习。
(五)作业(2分钟)
1.现在做课堂作业——描红、写字
2.说一说哪些字容易写错。
浙——析 博——搏 诞——廷 锁——学
3.开始描红、写字。
4.课后作业:完成课后2、3两题。
主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谁? ﹋? ﹋? ﹋?
谈迁 初编——被盗————重编——感悟
《国榷》 志向远大
治学严谨
意志坚定
副板书1
解疑——感悟——朗读
副板书2
20多年……50多岁 ——耗尽心血
6次修改……四处借书——治学严谨
500多万字 ——工作量大
一点史料……一百多里——工作艰难
正面
小黑板
谈迁(1594年—1658年),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原名谈以训,明亡之后改名谈迁,寄托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自己境遇变化的咏怀,表达了对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仰慕与追随。
谈迁从27岁起,用6年的时间写成《国榷》初稿,再用20年的时间将初稿修改6遍。书稿被偷后,他又用4年的时间重编,4年半的时间考证,前后35年成稿,署名“江左遗民”,寄托亡国之痛。2年后,谈迁病逝。
正面
小黑板2
翘舌音:浙、抄、撰、挣
平舌音:锁
前鼻音:迁、诞、寝、坎
三拼音:撰、迁
其它字:厄、榷、博
背面
小黑板3
浙江 诞生 逸事 博览群书(此行用红笔书写)
抄写 撰写 挣脱 寝食难安 崎岖 坎坷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4
上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我轻轻舒了口气。无论是我内心的顺畅还是学生们精彩的课堂表现,都让我感觉到了一堂好课的幸福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服,持之以恒的精神。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无疑要使这堂课精彩起来,必须在课前钻研上下功夫。钻研教材充分,对文本的结构层次、重点句段、情感意蕴了然于心,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烂熟于心,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凭借。这堂课的成功让我看到了课前预设的重要性。
一、充分、科学地预设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教师的预设很重要。教师的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
1、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预设的立足点。每一堂课的预设,教师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读懂什么内容,体会什么情感,用什么形式学,而应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尤其结合文本特点,思考本课可以侧重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语感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获取……所以我将目标设定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2、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作者用词的匠心独运,如:一袭破衫、奋笔疾书、家徒四壁等,这些平实的语言背后却是人物精神的熠熠生辉。而我的教学正是要让学生读到这语言背后的精彩。
3、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预设时,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以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等。
4、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路上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谈迁为了抄一点资料走了一百多里的路”“谈迁奔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这些句段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的教学设计没有框定一个僵化的路线,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据学生的学路来推进,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可能生成的情况。并预设了应对的措施。这样,学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会显得自由、自如、自在。
教师的预设应该是柔性的、开放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预设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预设学习思路、过程,而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种种可能生成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应对生成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作精心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生成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
二、及时、有效地调控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教师面对课堂生成既不能熟视无睹,又不能一概封杀。尽管学生在畅想谈迁一路说遭受的艰难,餐风露宿,挑灯夜战……但我始终把握着学生的想象为理解谈迁的信念服务这个原则,所以看似分散的想象却紧紧围绕着我的主题。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聚焦话题。面对“生成”,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人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5
——基于“目标引领,板块推进”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难点:通过对具体语境的理解与分析,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谈迁打不挎的信念是什么呢?什么叫厄运?文中指又指什么呢?
3.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嘛,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
4.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呀,请从文中找出语句读一读。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
(1)好好读读这句话,你有怎样感受?(品味数字)
(2)指导朗读
(3)还有哪些地方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第二板块:抓住“厄运”,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1.教师叙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他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2.合作探究:从文中哪些句段能感受到《国榷》书稿的丢失给谭迁带来的沉重打击?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
3.自主探究
4.合作交流
(1)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青天霹雳、飞来横祸,厄运)
(2)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1)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多媒体显示)
(2)他的心情怎样,(极其痛苦,甚至是绝望啊)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3)茶不思,思什么?什么叫夜难安寝?是啊,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又在想什么呢?
5.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可是谈迁) 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撰写这部史书。
第三板块:品悟想象,感受二写《国榷》的艰辛及坚毅。
过渡:可是,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从头再干谈何容易啊!
同学们,让我们再把心沉下来。
出示: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近这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画出(用“——”)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合作探究
预设1: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预设2: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预设3: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出示情景,想象画面(音乐《二泉映月》)
过渡:虽然文章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但用心读来,那一幅幅图又清晰而又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画面写出来吧!
3.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1)引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名垂青史。”
(2)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明垂青史的?
4.小结:是的,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明垂青史的。
第四板块:内化情感,升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正如作者蒋永光在写这篇文章时,非常的感动,发自肺腑地说道: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绝望之云。”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3.让我们再次深深地读这句朴素的话语,让他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把他永远地记在心中。
板书设计: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翔实可信 鸿篇巨制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四处寻访 广泛搜集
终日奔波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片段,进一步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会充满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精读课文片段,理解重点词句。
2.探究文中运用数据的内涵,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感受谈迁与厄运抗争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心存信念,就一定会有希望。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近史学家谈迁,看看他是如何战胜厄运,在你逆境中站起来的。(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质。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探“信念”,体会艰辛。
1.过渡:课题中有两个词语和谈迁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哪两个词?(厄运 信念)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呢?默读课文第一节,找一找,划一划。(板书:立志编写)
3.简介明史,体会志向。
4.品读句子,“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5.这么难的事他成功了吗?品读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6.小结:是的,编书难,编史书更难,编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可谈迁却一直坚持了20多年,是什么支撑着他?(信念)请你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谈迁。(板书:坚持不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厄运’之不幸,感悟意志之顽强。
1.过渡:写成了,高兴吗?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读读这个词“厄运”,什么是厄运?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呢?默读第二节,找一找,划一划。(板书:书稿被盗)
2.为什么说书稿被盗是厄运呢?被盗的仅仅是书稿吗?
3.过渡:是的,书稿是谈迁20多年来心血的结晶,是他20多年来生命里的一切,谈迁把书稿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可是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这又怎么不是一种厄运呢?怎能不令人痛心呢?
4.引读‘“20多年的心血......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体会“体弱多病”,你想说什么?
5.品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你知道他此刻会想些什么吗?
6.过渡: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谈迁被打跨了吗?终日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编写国榷是谈迁自幼立下的志向,为之奋斗了20多年。20多年 哪,这又是怎样的20多年?这20多年来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这20多年来每分每秒时时刻刻都在想都在做的事怎么会轻易放弃呢?怎么能轻言放弃呢?若非 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7.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从头编写这部国榷。”读出力量---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三)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编写之苦,再感信念之坚。
1.品读重点句‘‘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2.新的国榷怎么写成的?品读重点句:“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队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自由读,圈划令你感动的词句,作批注。
谈谈体会,想象画面。(课件: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谈迁-------------------;在一个寒风凛冽的严冬,谈迁 ------------------;在一个黄沙弥漫的早晨,谈迁-------------------;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谈迁 -----------------。
想一想,说一说。
指导朗读,配乐朗读。
4.谈迁图:你有什么话想对谈迁说?(板书:坚定不移)
5.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向谈迁那样不向命运低头,与厄运抗争的人,你知道吗?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2.齐读最后一节。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紧张有序,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发言, 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谈迁这位史学家的坎坷命运深深触动,被他坚定的意志深深感染。由于本人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经验的缺乏,很多地方考虑不成熟,对教材 的挖掘不够深刻。另外,有很多细节地方处理得也不够到位,尤其在引导学生探究谈迁遭遇打击时的心境这部分教学显得太表面化,给本节课的教学留下了许多遗 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7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三组词语入手,并有意识地给它们归了类,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其中的某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下文学习重点段落作铺垫。
(二)围绕“厄运”体会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问题导入: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这一小节中有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
(三)所受打击之大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这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造成了多大的打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到底在想什么?
这里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根据以上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地说一说,进而体现语言的层次感,我在板书上作了相应的提示:来之不易、书稿被盗、致命打击。
接着,追问,谈迁在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四)再写《国榷》的艰辛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我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我设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1)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2)那是一个漫天飞雪的清晨,……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看一组动画,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
此时再让同学理解“名垂青史”这个词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的。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最后在朗读(最后一节)声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8
本系列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的练习题,家长和学生可以下载打印做一下,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è)》。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è)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 请你先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再结合短文内容写出词语的意思。
奋笔疾书: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 ) (选序号)
家徒四壁:①步行②空的③只有、仅有④徒弟( ) (选序号)
2、文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再读第一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多个数字,从这些数字中
你体会到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即将付印的鸿篇巨制被人偷走,20年的心血化为乌有,谈迁此时是“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请你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此时谈迁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使新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付出了很多,从短文第三自然段中“一袭破衫,四处寻访,终日奔波,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等词语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联系全文,结合生活中你了解到的事例写出你对“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句话的理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
1. 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
2. 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教学步骤:
一、投影出示《国榷》,出示介绍其的有关的句子
1、揭题,指导根据初读感受读好题目。(“打不垮”读出双拳紧握的感觉)
2、问:谈迁打不垮的信念是什么?(板书:翔实可信)
2、教师介绍:这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国榷》。关于它,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
3、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读句子。(谁能读出新《国榷》的价值。)
二、一用“新《国榷》句”,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
1、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原先”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2、原先的那部《国榷》是什么样子的?生读、画,指名读,出示: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这句话中有几组数字。数字是枯燥的,但组合到文章中却有别样的意味。当这些具体的数字跳入你的眼帘,默读体会,你读出了什么?你眼前仿佛浮现了什么情景?
指名读。齐读:读吧,带着感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
3、二十多年,几千个日日夜夜,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吧。
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自由读这段话,比较,联系这两句画线的句子,读出了什么呢?
(降坡度,帮助理解:一点是多少?付出的代价?一般人想得到吗?他为什么心甘情愿呢?正是这许许多多的一点才造就了一部翔实可信的著作。指名读。)
为了详实可信,谈迁历经艰辛。编书难啊,编史书更难,编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啊,谈迁克服千难万难,终于——引读“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三、二用“新《国榷》句”,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
1、指名读句子:这次老师在“新写”上加了色,由这个词语,你又想到什么问题呢?
2、讨论:为什么要新写?(生默读,找出句子读)
3、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是偷走了什么?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什么都没有了,这正是:
出示: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读)
4、是啊,天有不测风云,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灾横祸、祸从天降等。板书:厄运
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生圈画,指名读
出示句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指导朗读体会。
(评价:听到颤抖的心声,心血的年数)
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难怪当时的谈迁老泪纵横,仰天长叹: “噫,吾力殚矣!”指名读。
一个无比坚强老人的,此时此刻也发出这样的长叹,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啊,再读这句话,体会厄运带给谈迁的沉重打击。
4.“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生活遇到时,真的男儿就能显现出不屈不饶的英雄本色。同学们,谈迁垮下去了么?谈迁就此沉沦了么?他是怎么做的?(读)
谈迁很快就挣脱痛苦,当时的他对自己说:“吾手尚在,宁遂已乎!”(指名读)
师叙述意思后引读文言文:当时的他仰望苍天,纵情高呼:——
他目光坚定,暗下决心:——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四、三用“新《国榷》句”,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
1、我们第三次读这个句子,扣住“更加翔实、精彩”质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法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课文,就要在关键词上做文章,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后阅读中要学会这种方法。
2、师:为了让这部巨著更加翔实、精彩,谈迁是怎么做的?生默读、圈画,师巡视。
分步出示几幅画面:
①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自由读,哪些词触动了你的心弦?为什么?(板书三个词组。)
——带着你们的感受读。
引读: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 ,读——
②“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板书:终日奔波)你是怎样理解“终日”的?我们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看大屏幕。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学生填空。
分句引读。
最后引读: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他都在奔走、忙碌,一句话——
③“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你有什么体会?自由读后交流。
一天劳顿下来,已是筋疲力尽,本该好好休息,但谈迁,读——
他是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短暂的人生赛跑。
这样的劳顿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一番辛苦,哪有硕果累累?经过几年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带着你此刻的心情再读这句话,相信你会有别样的感受——生读新《国榷》句。
同学们,学会用两只眼睛读书,读懂字面字背的意思。你现在读出“翔实、精彩”背后的东西吗?(翔实、精彩的背后是艰辛和执着;是奉献和给予;是精益求精等)
师小结:当厄运遇到坚定不移的信念,厄运又算什么呢?(画天平简笔画,完成板书)
3、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出来而名垂青史。这正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拨云见日美名传。
再读整首诗:同学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诵这首赞美谈迁的小诗吧!
五、升华认识与情感。
1、同学们,面对着矢志不渝、不屈不饶的谈迁,面对着这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你有什么话要对谈迁说吗?(指名说,引导评价)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受到你们对谈迁的敬慕之情,让我们在心头唱响《从头再来》,把它献给三百多年前的谈迁吧。
播放《从头再来》。中间过门穿插:谈迁把一腔真情,一份真爱献给了史学,献给了人类文化,值得我们尊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面对挫折与困难而自强不息、越挫越勇,他们同样值得尊敬。
师:仓修良这样评价谈迁——生齐读:谈迁的一生是贫困的一生,是奋发进取的一生,他的全部精力,都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的学术文化事业,特别是在史学上作出了杰出贡献。―――仓修良(课件出示)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是因为拥有千千万万像谈迁这样脊梁似的人物,才造就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2、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启迪却是永恒的。文章最后一段直接揭示了这种启示。
出示:“在漫长的人生从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配乐朗诵两遍)
师:让我们牢记这句朴素的真理,让他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也许有一天,真的会有崎岖,真的会有坎坷,请记住: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读题:带着此时此刻的心情再来读课题,相信你会读得更有滋味。
六、推荐阅读《谈迁传》: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谈迁,课后找来这本书读一读,相信对你的人生会有所启示。
(课件显示《谈迁传》的封面)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和感悟,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教学过程:
导课(约2分钟)
一、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方法步骤 (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3颗星)
1.同伴两个互相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将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一写,并互相批改。
2.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朗读课文(抽查任意1个自然段),能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完成以上任务,请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大声读出以下生字,并组词
迁( ) 博( ) 锁( ) 诞( )
(2)正确、流利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二、合作探究(约10分钟)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3颗星)。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了谈迁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早完成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画出来的句子。
2.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d到a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完成以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坐端正,准备汇报。
三、精讲点拨(约5分钟)
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巩固检测
正是凭着( 艰苦奋斗 )的精神,谈迁写出了( 翔实可信 )的《国榷》。
正是凭着( )的精神,谈迁又写出了更加( )的《国榷》。
正是凭着( )的精神,谈迁战胜了( )。
四、巩固拓展(约13分钟)
▲学习目标:
1.通过让同学们阅读《跌倒的地方也有风景》一文,让同学们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2.名言积累。
3.通过写话练习,对学生进行生成性训练。
★内容步骤:
1.补充阅读《跌倒的地方也有风景》一文。
★方法步骤:(1)快速阅读。(2)思考: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3)同伴交流。
2.名言积累。
(1)出示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学生齐读。(3)背诵积累。
3.拓展提升
写话练习:
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内心一定有所感悟,请把你内心的所想所感,用一两句精炼的话表达出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每人加3颗星)。
(1)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想法。(2)指名汇报交流。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结合语境理解其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能力。 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情感目标:感受和学习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述说亲身经历,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从懂事到现在遇到过挫折吗?(若有,请说说遇到的是什么挫折,后来是怎么克服的!)(师加以点评)
2. 陈老师在2005年也曾遭到过一场厄运,你们想了解一下吗?(生:想)。那么陈老师就向同学们简单讲述一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厄运的经过。2005年5月,安徽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正式启动,由于本人平时非常注重学习,于是就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特级教师评选活动,材料表格都正式报送。但是由于个别人心怀叵测,以本人超计划生育为由,导致本人县级部门未能签署意见,别人材料都报到了省教育厅了,可我的材料被退了回来。当我得知材料被退回后,当即找到了分管教育和计生的县委副书记褚正稳同志,向他说明缘由后,引起褚书记高度重视,他当即责令县计生委主任张家田同志请示市省计生委,搞清政策依据。当省市计生部门明确表态不受影响后,褚书记当即批示立即予以补签。后来经过近半个月的周折,材料终于报送到省教育厅。但因未入市政府上报名册,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是,我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厄运所打垮,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研究,截止12月份,本人就在各类教育期刊发表有价值的论文或随笔10多篇,使自己的底气更加富足,为参加下一批特级教师评选创造了更加优厚的条件。
同学们,你们听后感到陈老师怎么样?能用一句或两句话说一下吗?(让学生自主说,师加以点拨。)当学生说到“意志坚强”、“不屈不挠”、“信念坚定”等词时,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古代一个史学家的故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板书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3.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二.初读指导,初识谈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难读、难理解的长句子。
3.扫除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了解谈迁
1.在谈迁追求信念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崎岖与坎
坷相伴的,厄运打击着谈迁。
2.速读课文,思考一下:谈迁遭遇了什么厄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3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4.交流评价:只是书稿被盗而已,为什么讲成是厄运呢?请同学们在自由的读一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来说说。
5.学生交流:(师出示)
(1)“20年的心血-------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a.结合“心血、致命、体弱多病”等词理解厄运。
b 。指导朗读。
(2)“经过20多年---------《国榷》”
a通过读文,你们发现这段文字中有什么特点?(一连串的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b 用数据有什么好处? (师可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c 谁能读好这句话?
d 整整奋斗了20年,整整追求了20年,花了20年的心血编写成的鸿篇巨制顷刻间化为乌有,这不得不说是一场厄运。
e师出示课件,生齐读这句话。“20多年的心血-------老人了。”
第二课时
一.感悟课文,熟悉谈迁
1.“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a 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不停地流泪,说明内心如何?(很痛苦)。
b我们再来看看第2自然段的开头,当谈迁完成这部鸿篇巨制时,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能用哪些词来形容这种心情?(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兴高采烈、)
而书稿遗失后,他的内心又是(悲痛不已、伤心欲绝、肝肠寸断)
c 是的,从喜悦的巅峰坠入痛苦的深渊,这真是一场厄运。谁能通过朗读表达谈迁内心的痛苦。
2、过渡:遭遇了如此厄运,常人会怎么做?(从此悲观消沉、一蹶不振、放弃自己的信念,安享晚年。)
3、是的,很多人都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可谈迁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很多人-------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4、读这一段话时,哪个词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你怎么理解“挣脱”?( 教师随机板书: 意志坚强 信念坚定)
5、正是这样一种还历史一份真实的决心,谈迁才很快--------
三、精读课文,学习谈迁
1、在厄运面亲,谈迁重新站立起来,那么,他又是如何同命运挑战,同厄运抗争的呢?(出示“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时间已经不多了。”)
2、这是描绘谈迁与厄运抗争的一个特写镜头,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边听边想象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
3、教师引述:也许,天刚刚蒙蒙亮,窗外黄沙飞舞,而谈迁---------
也许,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谈迁奔波劳累了一天,刚跨进门槛,突然就------
也许,那是一个花好月圆,合家团聚的日子,而谈迁-------
也许,炎炎夏日,闷热潮湿的茅草屋内,谈迁--------
也许,20 年前的谈迁还风华正茂,可现在的谈迁----------可他依然-------
4、把你想象中最感人的画面描绘出来,学生练写,交流。
5、在谈迁的心目中,除了国榷还是国榷,为了这矢志不渝的信念,他在努力,在抗争,当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时,他是在与什么抗争?(环境)当他面对孤灯,仍不停挥毫书写,他是在与孤独抗争,当他明知自己年老体弱,却奋笔疾书,这是与身体抗争,当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时,他要与时间抗争,他重新编写巨作,这是在与厄运作顽强 的抗争。
6、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读“又经过了几年------名垂青史”
7、名垂青史的仅仅是国榷吗?还有什么?(不屈不挠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百折不挠的精神)
8、有一首是这样赞美谈迁,谁来读一读。(出示诗)
五、整体感悟,悟出道理
1、谈迁成功了,他用自己不行的遭遇,精彩的人生告诉我们,(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
2、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感受。(有信念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 人生岂能虚度,只要生命还在,就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3、教师小结:让我们把这段话作为人生的座右铭铭记在心。
4.师出示:最后一段话,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5.小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当我们有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点挫折时,我们一定要向谈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攀登光辉的顶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12
设计思想:《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语言虽然比较平实,但人物精神却熠熠生辉,为我们指引着人生奋斗的方向。尤其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遭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缺少的正是谈迁这种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通过学习课文,我想应该会对学生有所启迪。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注意了以下三方面:
1、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第一条就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显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本篇课文,固然要让学生感受谈迁动人的事迹,但更该让学生从谈迁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品读、讨论、合作、交流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和运用数字表达的效果。
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徒四壁”等等,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学生在朗读、积累这些词语时,不仅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数得。本课的另一特色是运用数据。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将他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更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来表现人物对信念的执着。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语,理解意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数据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凭借语言文字材料,了解谈迁写《国榷》的过程,体会谈迁之所以在逆境中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是因为他有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难点:能从谈迁的故事中受到启迪,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坚强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从题入手,启动情感。
谈话导入: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明末清初时的史学家——谈迁(板书),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描写他的这篇文章——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师板题并强调“厄”和“垮”)。
1、解题:
“信念”是什么意思?(是自己认为正确而坚定不移的观点。)
谈迁有什么信念?(立志编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国榷》。)
“厄运”是什么意思?(指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2、师煽情引导学生朗读课题:
这信念可是遭遇了困苦都不垮的信念呀,读——(生感情朗读课题)
这信念可是面对不幸的命运都不动摇的信念呀,读——(生再次感情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文章的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所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会解题,更要会有感情地读题,学习课文铺垫情感。)
二、潜心会文,领悟精神。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过渡:谈迁到底遭受了怎样的厄运?面对厄运,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历史,走进谈迁吧!
请大家打开书小声读读课文1、2两段,边读边思考:谈迁遭受了怎样的厄运?并找画出相关语句。
2、问:谈迁遭受了怎样的厄运呢?谁来说说。
(生交流,能读文中的叙述吗?)
a、“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
重点体会:“家境贫寒”,指导朗读,读出困苦的遭遇打不垮的信念的坚定。
b、“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下落不明。”
重点理解:“家徒四壁”、“锁”体会到:家境贫寒珍爱书稿
3、这是一部怎样的书稿?(珍贵的,世上少有的,有很高历史价值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交流,相机点拨:(在交流过程中指名读)
20多年——20多年来,他没睡过一个好觉,没吃过一顿好饭,甚至没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谈迁吃了多少苦,只有他知道;6次修改——《国榷》是部史书,必须反复地查证、修改,可见谈迁治学多么严谨;50多岁——二十多年啊,他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老人;500多万字——这真是一部工程浩大的鸿篇巨制。师伺机板书:鸿篇巨制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部《国榷》的来之不易,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有生命的数字吧!(生齐读这句话)
▲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a、“一点”说明什么?(数量少、内容少、几乎微不足道)
b、为了这“一点”,谈迁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徒步走了100多里路)
(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100多里有多远:绕学校操场250多圈或需走10多个小时。)
c、一般人能想到谈迁会为这“一点”而走一百多里路吗?(谁都想不到)
d、你怎么知道谁也没想到谈迁会为这“一点”而走一百多里路的?(“竟”)
e、“竟”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没想到、不可思议)
f、既然一般人都认为不值得、不可思议,那谈迁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呢?
小结:为了这一点的史料,谈迁就走了一百多里路,那完成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谈迁该付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辛苦、多少的心血呀!
4、可是,就是这部耗费了谈迁大半辈子心血的史书却被小偷偷走了,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谈迁将一无所有)伺机板书:化乌有
谈迁该是多么伤心啊!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描写遭受厄运后谈迁心情的句子。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指名读)
他茶饭不思,那他思的是什么?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望着沉沉的黑夜,他想的是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情到未深处,你们觉得这泪水是怎样的泪?
生回答后师要求其顺势感情朗读。
5、还记得谈迁初次完成巨制后的心情吗?
▲出示:“面对这部……可想而知。”(可是现在呢?)(学生齐读对比句)
师小结:一夜之间,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一夜之隔,谈迁的心情一落千丈,看来这真是一场——厄运,一场致命的打击。
6、遭遇厄运后的谈迁又有怎样的表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①你读懂了什么?你还读出了什么?(谈迁心中的那种坚强、不屈和勇气)
②面对如此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支撑着他很快站了起来?(信念)
师指着黑板说: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驱散了谈迁心头的绝望之云。
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谈迁心中的勇气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吧!(生感情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了一些关键的句子后,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来,我首先使这些句子被“悟性彻底领悟”,通过反复朗读、交流、比较等形式,学生悟出了重点词的精妙,理解了“20年,50多岁,500多万”等数据的表达效果,读得心领神会。学生通过“一点、一百、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至命的打击、化为乌有”等词感悟到谈迁的不易与韧性,朗读中品味出谈迁的人性美。“引而不发”,让学生在朗读、评议中去体会,自主感悟。)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从头再来,一句多么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更何况此时谈迁已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那更是难上加难。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静心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心去细细体会,想像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把你最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你的阅读感受。
2、指名交流感动的句子,师相机点拨
“经过4年的努力……已经不多。”(根据交流,相机出现句子)
(1)“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初写书稿,谈迁走百里抄史料;再写书稿,谈迁行千里来北京。)
(2)“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谈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4)“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点拨:为了使《国榷》更加完备、准确,谈迁什么苦都能吃。
▲(5)“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a、“疾”字什么意思,理解词语意思。他为什么要如此快速地书写?
b、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一个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老人、一个与厄运抗争的老人、一个与恶劣的环境拼搏的老人、一个不向生命屈服的老人、一个意志坚定的老人……)
c、教师引读:
为了国榷,谈迁背井离乡,白天,他——;到了晚上——;
为了国榷,谈迁离妻别子,白天,他——;到了晚上——;
为了国榷,白发苍苍的谈迁,白天,他——;到了晚上——;
为了国榷,百病缠身的谈迁,白天,他——;到了晚上——;
(6)新的《国榷》诞生,比被偷的那部更加详实、精彩。
(战胜了厄运获得了成功;他自己也名垂青史)
教师引导归纳人物精神:是呀,《国榷》名垂青史,有书可证,而谈迁能从历史中走出来,名垂青史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国榷》吗?(坚持不懈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一如既往的精神……)(伺机板书:不移信念垂青史)(指题目)是因为他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设计意图:教师认真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其实古往今来还有许许多多像谈迁一样战胜厄运的人,你们知道都有些谁吗?(生交流)
2、老师这里摘录了一些他们的名言,我们一起来欣赏:(配乐《从头再来》)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海伦凯勒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3、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在这节课结束时,老师安排了配乐《从头再来》,补充了课外知识“名人名言”,既是对课堂的升华,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滋润了学生的心田,高雅而又简洁。)
四、关于板书设计: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鸿篇巨制化乌有,
(翔实可信)明史不移信念垂青史。
(设计意图:此板书布局合理、简练,“横看成岭侧成峰”,且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主剔次,去芜存菁,还具有诗的味道,对高年级学生仿写诗歌起到了示范作用。)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1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本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基础,以读导思,以读品文,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谈话导入”“初读感悟”“精读体悟”“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
上课伊始,我首先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过的四字词语“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家徒四壁、夜难安寝、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名垂青史、翔实可信、鸿篇巨制、化为乌有、下落不明、流传千古”,并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较完整。
“精读体悟”部分着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真切地感受谈迁写书的不容易。通过体验性的朗读,想象谈迁著书时的酸甜苦辣,及书稿被偷后他坚强的毅力等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中时刻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面对厄运,面对困难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
课后作业设计,让学生搜集有关名言警句,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来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这个道理是本文教学的主旨。教学目标最终有效达成,得益于以下作法:
一、创设情境,情感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本课,通过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创设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教学中运用音乐《从头再来》渲染气氛,同学们情感世界顿时丰富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歌曲凄凉婉转部分让同学们想起谈迁著书时的酸甜苦辣,歌词中激昂奋进的部分让学生仿佛看到了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又一次回到书桌旁,奋笔疾书的样子。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全身心投入,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学生的身心积极性地投入到学习中和主人公同喜同悲,营造了一个情感共鸣的课堂。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针对本课的特点,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内容、体验情感,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如: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引读等,使课文的朗读从正确流利达到有感情。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在读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探究精神,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这多种形式的朗读,解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把自己朗读中体验到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篇课文重在体验谈迁的毅力。
三、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如“对谈迁来说,书稿被偷不仅是“厄运”,更是致命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朗读理解以及对文中句子的朗读感悟,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自己体会的基础上,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及时、巧妙地将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我的教学过程应该说符合新课程理念,但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如:
1、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时间分配不太合理,第一部分复习四字词语并分类朗读多花时间过多,影响了下面对重点句子的诵读与交流体会,使朗读教学显得浮于表面。
2、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概括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教学中应当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3、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自己的语言表述还不够精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面对各种困难,编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充分表现了谈迁面对厄运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认识谈迁入手,让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扣住“翔实可信”,了解谈迁的信念。接下来让学生从大喜大悲中感受谈迁的信念。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谈迁的信念。重点交流:“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体会他不怕孤独、不怕疾病、时间和生命也奈何不了他,就是因为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的事迹震撼人心,老师的讲解多了,反而干扰了学生独特的体会。于是,我让学生走进谈迁,并悟读,读懂谈迁,让学生读文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我把谈迁如何和厄运抗争的内容做为重点教学,以此来让学生被谈迁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历尽艰辛的精神所感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学写感受,这时学生们真正的走近了令人敬佩的谈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出“信念对人生的支撑”,就是本课的语文味。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合肥市义城中心小学 汪静
2011年10月20日 在合肥市卫岗小学参加包河区“领雁型”课堂教学评比,现就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在导入课文方面,采用解题的方式。
这样导入,一方面抓住了课题的关键字——“厄”,出示3种不同的意思,学生不难选择,从而确定了“厄运”的意思。顺而引出——谁遇到了什么厄运?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也是高年级学段需要继续培养的一个训练目标。
二、训练学生用“重点词语或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这节是五年级的第一课时教学,学生由“重视字、词的学习”,逐步进入了“重视篇的学习”的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是高年级学段的一个训练重点。这节课,本人巧用文本中的四字词语进行归类,一类是描写谈迁的,一类是描写《国榷》的。从而,让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借助这些词语的理解(不但初步感知了谈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感知了这部《国榷》是什么样的书),学生很好地概括了课文内容,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三、以“厄运”为切入点,贯穿本节课的教学。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厄运”为切入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厄运”导入新课,并又以“厄运”引发疑问,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书稿被盗。接着,以“书稿被盗”为什么就成了谈迁的“厄运”,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去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稿?从而,学生体会到了这书稿是谈迁花了20多年的心血换来的,是一部来之不易的书稿。
然后,又以“厄运”来临,让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学生体会到书稿被盗后,谈迁悲痛欲绝的内心世界。而后,面对“厄运”,谈迁被打倒了吗?又以“厄运”设疑。从而,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他那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正因为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让谈迁最终完成了《国榷》这部鸿篇巨制,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这儿,从谈迁身上已经较深入地感悟到这种真谛。这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谈迁第二次撰写《国榷》所经历的苦难及表现的顽强意志),做了很好地引路。
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读中感悟。
教师激情打动学生,学生借助词句走进谈迁的内心,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在这节课中,本人共抓住了文本中的三处重点句子,来感悟谈迁编写《国榷》的经历。
第一处:“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国榷》。”教学中,通过对几组数字的感悟——“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部书稿是用谈迁20多年的心血换来的,并配以录像,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谈迁编书的艰辛。并通过分层指导朗读,学生的心灵得到了碰撞。
第二出处:“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就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读中去主动发现,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触动你的心,说说自己的体会。如:“化为乌有”“致命”“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谈迁心中的悲痛,以及给他的致命打击,深入感受“谈迁的厄运”。通过个别读、示范读、赛读、齐读的形式,在读中加深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心灵得到了浸润。
第三处:“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教学中,通过课外资料的激情引入——谈迁内心的誓言:“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使学生深入感受到谈迁那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读中感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水到渠成。
遗憾之处:
1、在揭题导入这个环节,没有让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词语,通过朗读来表达,以达到学生对课题的不同感受,点出读书要读出自己的体会。
2、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如何进行重点生字——“博、诞”的书写教学,没有很好的去构思,的确是一个遗憾。(由于时间的缘故,只能忍痛割爱。)
3、在朗读教学中,如果配以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还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本人将不懈努力,在语文教学这块乐土中,不断提升自己。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14
1、 这节课上我们将会认识一位古人,他就是——谈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认真听同学的介绍,你就会知道更多的知识)
2、 老师把大家说的这些整理了一下,请你再来读一读。赶快走进课文,请你看,我来写课题。
齐读 ①厄运是 什么意思? 信念 呢?
3、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找找 谈迁的信念是什么?齐读
过渡: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说说你都做了些什么?(哇,大家做了这么充足的准本,如果老师现在听写,你能不能得100分)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准备好纸,听写。
反馈:得了100分的同学请高高的举起手。那有什么错误,自己来说说。
描红:请你描红田字格里的生字。
过渡: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任务一
1、同桌轮读课文,互相正音。
2、从每个自然段中选择重点的或难理解的词语组内共同解决。
3、做好发言的准备。(先读后讲)
老师发现,刚才大家交流的词语,大部分都是四字词,其实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词语,请看:
自己来读读,有什么发现?
过渡: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读通了课文,理解了词语,学习高效有序。请看任务二。
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师述: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想来试试?
总结:同学们,大家看,语文的学习多么神奇,我们把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凝练成了几句话,甚至还可以是几个词语。
作业:在书上完成3题笔记。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案例 篇15
一.回顾导入:
1.读题。
2.出示:
家境贫寒 一袭破衫 年老体弱 化为乌有
博览群书 四处寻访 终日奔波 奋笔疾书
鸿篇巨制 翔实精彩 明史巨著 名垂青史
3.个别读,齐读。
4.你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二.围绕厄运,体会书稿是心血之作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知道厄运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 运? 学生交流:书稿被盗。 板书:书稿被盗
2.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同学们,让我们静下心来,轻声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一定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书稿的来之不易!如果有哪个词语,哪个数字或者句子触动了你,就用笔画下来。
(1)学生交流,出示句子,点击课件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2)体会数据在文中的作用,并指导朗读。
师:这句话里有许多数字,读到这些数字你会想到什么?
a: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20多年——相当于7300多个日夜,17520多个小时——时间长。教师: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啊!
50多岁——从30岁身强力壮的青年写到了白发苍苍的垂暮老年,20多年的岁月全放在了写书稿上了。教师: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办不到的。
500多万——老师出示一本书,述说:这本书有23.2万字,500多万字就相当于这样的书25本。而且当时没有电脑排版,机器印刷,全靠一个字一个字亲手用毛笔写出来。教师: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
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每次就要阅读500多万字,六次就等于读了3000多万的文字,这得耗费多少心力啊!这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b:指导朗读
师:从这一个个数据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榷》的来之不易啊,能读出其中的艰辛吗?指名读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点击课件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a:一百多里路,相当于从我们浮桥到太仓来回的路程,挺远的。从这个数字上你看出了什么? (查找史料的艰辛;走这么远的路只为一点史料,看来他真的很想写好一部史书。)
b:齐读该句
师:一百多里路,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字,这仅仅是几个枯燥的数据吗?不是的,这些数字都充满了生命。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谈迁辛劳的一生。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些有生命的数字吧!
师:著书的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的不堪、屈辱,生活的贫困又岂是我们能想到的。所以当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著成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三.面对厄运,体会谈迁的悲伤与坚强。
1.教师叙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点击课件。
2.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老师送给大家这些词语:飞来横祸、晴天霹雳、灭顶之灾点击课件)你看谈迁——
3.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a:师范读,点击重点词语。
b: 他不思茶饭,思什么?他夜难安寝,在想什么?
师:想着想着,谈迁不禁老泪纵横!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此时的心情——
(伤心,是一般的伤心吗?是伤心欲绝。
痛苦,是一般的痛苦吗?是痛不欲生。
绝望,是一般的绝望吗?是绝望透顶。
4.师: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正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正的英雄就会显示出男儿的本色。同学们,谈迁在珍贵的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吗?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吗?示句读: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5.师:这就是有着顽强意志、坚定信念的谈迁,这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生读)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一起来读这句话吧! 板书:从头撰写
四.挑战厄运,品悟谈迁的艰辛与执著。
1.过渡: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示意学生继续读下去,——已经不多。
2.老师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老师叙述:同学们,看,这就是谈迁。点击音乐。
老师范读出示的句子。
3.引导想象:
教师:看着这幅图,读了听了这段话,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预设)
——北京郊外,寒风冻得他瑟瑟发抖,风沙迷住了他的眼,他却依然到农家拜访,了解前朝的逸闻趣事。
——阴雨绵绵的日子里,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满身泥水,却仍然在?
——屋外狂风呼啸,屋里一盏昏暗的油灯映照出谈迁瘦弱的身影,他不时咳嗽着,手中的笔却紧握着,不停地书写着。
——炎炎夏日,酷暑难挡,谈迁……,渴了……饿了……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漫天飞雪的清晨,
——有一天,谈迁因劳累过度病倒了
……
a:学生交流感受。老师及时点评。(与恶劣的环境,时间,身体,孤独,命运,厄运抗争。)
b:小结:这就是与厄运顽强抗争着的谈迁。这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生读)
点击课件,个别读,齐读。(配乐)
4.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5.师生接读:(师:新写的《国榷》——生:共104卷,500万字,……名垂青史。)
6.两次编成《国榷》相比,有何异同?(重点体会“500多万字”与“500”万字,体会谈迁编写《国榷》二稿的不易与精确。)
7.小结:《国榷》因谈迁流芳百世,谈迁也因《国榷》而名垂青史!
相机板书:名垂青史
8.教师:500万字的鸿篇巨制,是年近花甲的谈迁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以顽强坚定的意志从头写成的,如果你看到这部包涵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什么?
请大家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指名交流。
9.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读读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二十多年成巨篇,朝夕之间化云烟。厄运更立坚定志,重新著书美名传。)
五.点明主题
1.总结:是啊,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生接读:……驱散绝望之云。
让我们带着谈迁那份坚如磐石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
2.同学们,让我们牢牢记住谈迁这种不被厄运打垮的坚定的信念。拿起笔我们一起来写下——坚定的信念!师生共写板书:——坚定的信念
六.拓展。(机动处理)
1.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也像谈迁这样,不会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司马迁桑兰恩科西布鲁诺王子海伦凯勒……)
2.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能成为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
板书设计: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坚定的信念
书稿被盗
从头撰写
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