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匆匆》学案设计(推荐12篇)

2023-03-25 22:42: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匆匆》学案设计(推荐12篇)

《匆匆》学案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饭碗、伶俐、徘徊、确乎、涔涔、潸潸、赤裸裸。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匆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学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伶俐、徘徊、确乎、头涔涔、泪潸潸

2、“匆匆”的意思是___,文中的“匆匆”是指___。

3、选读喜欢的段落,赛读。

三、深学提纲

1、自读勾画作者惋惜时间匆匆流去的句子,批注感受,全文表达了作者___的思想感情。

2、选背喜欢的段落。

3、创写感叹时间的名言。

四、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课外收集有关感叹时光的名言警句。

3、阅读迁移练习《时间》。

《匆匆》学案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我就想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品味语言,通过反反复复的有感情朗读去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体会感情,并且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因此,我以读导练,以“…… 的时候,日子从 …… 过去 ”的句式,练习说话,创新运用,由读到写,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写作方法;

2、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并受到感染,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等情感,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

【教学难点】仿写训练,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式迁移到写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谈话激情

当同学们匆匆地走进教室,一个个精神振奋地在座位上坐好的时候,时间就在我们的脚步中匆匆迈过。我们知道,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短暂的40分钟过去,我们也永远不会再回到今天的课堂。但是,我相信在这个课堂上会留下我们师生和谐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让我们抓住眼前一纵即逝的时间,去享受这美好的40分钟。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走进他的“匆匆”。

2、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这篇课文里,匆匆是什么意思?通过同学们的初读,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在课文的一、二自然段,作者朱自清先生回忆过去,知道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感受现在,他知道时间是来去匆匆的;那么时间是如何从他的身边匆匆溜走的呢?请打开课本,先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品读交流,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三段

1、教师范读第三段

听了老师的朗读,想说什么吗?(生自由评价)

2、学生自主阅读、批注

你们想不想读的跟老师一样好呢?那么下面请你们用心地去练读第三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还可以在这些词句的旁边做上批注,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体会作者对时光的感悟,通过批注、与同学交流等形式自由表达自己从作者字里行间获得的感受。】

3、自由汇报,品味语言

交流得这么热烈,谁来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收获的快乐?(生自由汇报)

【应变预设: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肯定各种各样,教师应相机引导:1、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2、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追问读得特别好的同学)3、引导生生互评:他读的好吗?4、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不论学生如何谈,要抓住以下重点句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感悟】

品读重点句子: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4)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5)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6)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评析: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4、仿写句式,运用语言

①品味语言

课件出示:(“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自由读一读,说一说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体会?

②自由仿写

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的时间又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写法,也抓住你身边的小事,也赋予时间以生命,让我们感觉一下时间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溜走的。请拿出手中的诗签写一写,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是当代朱自清。

③汇报交流

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我们的文采,谁愿意朗读一下你的句子。

④诵读仿写的句子

刚才,老师把一些同学的诗签拿上来了,放到了展示台上,因为这些同学可以和朱自清先生的文采媲美,现在,请这些小作家来给大家读一读吧,轮到谁的时候不要犹豫,因为时间不等人!

【评析:由读到写,将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写作,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时光的匆匆。】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师生对读

老师也在用心读这段,不仅读懂了他的问,还读懂了他的回答,想不想听一听。那么我们合作读这一段,请你们读问句,读到问号时停顿一下,看老师怎样补充他的回答。

师生对读:

生: ……能做些什么呢 ? 师:我不知道我能做些什么。

生: …… 又剩些什么呢? 师:我什么也没有留下。

生: ……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师:没有。

生: ……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师:也没有。

生: ……赤裸裸地回去吧? 师:不行啊。

生: ……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绝对不行。

3、体会情感

读懂了这6个问句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应变预设:学生体会到的感情肯定是各种各样,可能有惋惜、后悔、反省、自责,还有淡淡的忧伤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怎样想就怎样说,感受到了什么就说什么。针对学生说的教师应该有所引导、点拨】

【评析: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先生如此的后悔、自责……,那么朱自清先生是不是个浪费时间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先生(出示课件)。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在散文上的成就非常大。朱自清先生给自己起的字叫佩弦。佩弦是有典故的,它来自《韩非子?观行记》。在观行记中讲到有个叫董安的人,做什么事较慢,所以改名为佩弦,告诫自己做什么事要快一点,要抓紧时间。

2、与作者对话

假如朱自清先生来到你们的中间,你想和他说什么?

3、诵读名言警句

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格句。(出示课件)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

4、自创格言,个性表达

请同学们在自制的书签上写下一句你最喜欢的珍惜时间的名言,也可以自己创造一句,在这句话后面署上大名,这句话就是你的格言了。

5、小结升华

我相信同学们自创的格言也一定深深地印在了学习伙伴的心中。就让这些格言时刻提醒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去珍惜时间、把握今天。同学们,短暂的40分钟时间匆匆流逝,这节课在我们的人生中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我们又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留下更深、更美的痕迹呢?就让《匆匆》时刻警醒我们吧!下课。

【评析:通过创设情景“假如作者来到你们中间,你们想对他说什么”,引发学生的真切感受和对生活经验的联想,让学生在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中,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强化阅读体验。通过“自创格言”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实现从读到悟,从悟到写的飞跃。】

《匆匆》学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 揭题

⑴、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 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 自己读一遍。

3、 指名读

4、 有不同想法吗?

5、 (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 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 “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 “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 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 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 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2、 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l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板书设计:

匆匆 倾听

花有从开日,人无再少年对话散文 思考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珍惜时间

《匆匆》学案设计 篇4

1. 读拼音,写汉字。

头cén cén( ) 泪shān shān( )

nuó( )移 pái huái( )

2.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1)在逃走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

(2)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 读读记记,再写出两句你喜欢的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 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时间。

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麻雀的疑惑

风来了,雨来了。麻雀招呼孩子们飞进屋檐下的窝里,探出头指着天空说:“快看,燕子妈妈的心太狠啦,又是风又是雨,还教孩子飞上飞下,一点也不知道心疼孩子。”小麻雀们欢喜地说:“还是咱们的妈妈好,会心疼我们,燕子妈妈是个坏妈妈,不会心疼小燕子。”

时间过得真快,小麻雀和小燕子都长大了。麻雀妈妈和它的孩子们只能从房上、树上飞上飞下,见点风雨就躲进窝里,个个胆小如鼠。

一天,麻雀妈妈疑惑地问燕子妈妈:“你的孩子个个敢于与暴风雨搏斗,一点也不胆怯。你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方吗?”燕子妈妈笑了笑,说:“这有啥秘方呀,从小教育孩子逐渐高飞、远飞,锻炼忍耐力,遇上暴风雨更要加大训练力度,增强承受力。”麻雀妈妈听了,一咧嘴,大惑不解地说:“这样教孩子太狠心了吧,没有一点人情味。”燕子妈妈摇摇头,反驳说:“你说得不对。你和你的孩子别说飞越大海,长江、黄河能飞过吗?”麻雀妈妈哑然了。

(1)仔细读文,想想看,文中跟“疑惑”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是( ),跟“胆怯”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是( )。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一天,麻雀妈妈疑惑地问燕子妈妈:“你的孩子个个敢于与暴风雨搏斗,一点也不胆怯。你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方吗?”

(麻雀妈妈的疑惑是什么?燕子妈妈教育孩子的“秘方”是什么?)

②麻雀妈妈听了,一咧嘴,大惑不解地说:“这样教孩子太狠心了吧,没有一点人情味。”

(“大惑不解”是什么意思?你认为麻雀妈妈说得对吗?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麻雀妈妈和燕子妈妈说点什么?

《匆匆》学案设计 篇5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与核心要素,旨在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以人为本”,注重挖掘人本身的学习潜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真诚期盼。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认真地按照“课标”精神引领自己的课堂,使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

欣喜之余,我们不禁又发现了,在课堂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并不乏见,特别是合作学习的运用方面,不管是哪门课程,均在不加甄别地使用。似乎没有用上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就不是新课程意识下的课堂。于是乎,合作学习成了每堂课必备的“特色菜”。君不见,课伊始,教师早将学生的座位排成了 “合作型”状,课堂上“四人小组合作合作”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课后留的作业设置上,让几个同学合作完成的“时髦”作业也屡见不鲜。合作学习成了当下课堂的 “统一标签”。特别是每回听课时,看到四张桌子合并,六个人一组,坐在旁边的那两位同学,侧身坐也不是,正身坐也不是,苦了学生,也别扭了我们听课的教师,真不懂执教者的心里作何感想。难道这样的“排排座”,课堂上的“叽叽喳喳”,几下子的“交头接耳”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遭遇到了误区,请看下面的教例: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有如下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写感受,并有感情地读读,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在小组里交流。请学习小组的组长作记录,能解决的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待会儿全班交流,同学们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注注,组长记录组员不理解的地方。)

师(拍拍手,示意停止活动):同学们,我们交流吧,哪个组先来?

生1:我读懂的句子是“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认为,这句话是作者在为光阴的流逝而惋惜和感叹。

师:喔,说得真好!(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该生读的这句话。)好,下面全班齐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没有感情可言。)

师:还有谁想交流?

生2:我读懂的是“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时光匆匆。

生3:我读懂的是“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他们告诉我,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合作一下,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结合身边的实际,说说时间是怎么流失的,最好能照课文中的句式。

生:(合作学习)。

(一分钟后,师示意学生发言。)

生4:学习的时候,时间从勤奋中流过,玩耍时,时间从懒惰里过去。

生5: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电视机前过去,睡觉时,日子从梦里过去。

生6:运动的时候,时间从蹦跳中过去,作业时,时间从本子上过去。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得真好,下面请大家把刚才在学习小组里合作的话写在课堂本上。

乍看这一教例,老师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用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二次还有成果的展示(我们姑且不去评论成果的正确率),似乎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是相当强的,甚至达到了“短、频、快”的程度,可深究一番,我不禁要质疑,这个环节如果不用合作,效果会不会更精彩?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会不会更有“嚼头”呢?

说到这,我们有必要对“合作”一词来探讨一番。“合作”按《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同心协力搞一件工作”。请注意,该注释的两个关键词汇是“同心协力” 与“一件工作”。对照这个注释,我们重新审视以上的教例,“同一件工作”──结合身边的实际,谈时间是怎样流逝的。这一点是符合条件了,但“同心协力”却难见痕迹。这个问题靠单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便可解决,就无所谓“同心协力”,更无所谓合作学习。由此来衡量,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

那么,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解读“合作学习”。

一、追溯“合作学习”的渊源及含义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首先倡导并实施的。这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改革理论与策略。它将班级分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集体,为完成一个集体任务进行切磋,以达成一致或作出决定。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达到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诸多理念中,最重要当数互动观,它不再局限于师生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关系的拓展上。

二、有效“合作学习”的要素

基于对上述合作学习含义的理解,我认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必须要有明确的任务指向:

任务的确立(也就是问题的提出)“含金量”要高,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而且是学生一个人所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借助小集体的协作力量,在小组内分工配合,才有希望突破的。还以《匆匆》一文为例,如若要设计成“合作学习”型的教学,我认为任务指向应该是,举全组之力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有没有对此作出回答,读完课文之后,你们的一致感受是什么?这样的任务确立明确,也易于合作学习的操作。

2、合作学习应将“刀刃”装在难点的突破上:

合作学习是通过教师任务的引领,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再进行组内切磋,以谋求对这一指定任务的共识,采取一致的解决行动。动用这些,目的显而易见,是希望藉学生的集体智慧,将文本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后的集体再建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得“精华”。因此,合作学习必须为突破难点服务。

3、合作学习必须“全员齐动”:

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可知,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要参与展示,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而这,是针对以往班级授课制中,生生交互面窄的弊端进行创意改进的“匠心”所在。教师课堂组织的力气就必须花在激发学生“全员齐动”上。课堂上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比较沉默、沉寂的小组,参与他们的合作、讨论,以自己的模范示范行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课前,教师就应在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上下功夫,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气质,现有的学习状况等因素,尽量往均衡搭配上努力。力争使每个组的成员组成“旗鼓相当”,这样有助于课堂学习引进“竞争机制”,以“小组的荣辱”来迸发学生全员参与与合作学习的激情。

4、合作学习的成果必须多样化展示,允许在各组启发下的不断修正完善。

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只展示对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更重在倡导小组能创造性地展示学习小组的合作成果。特别希望,后发言的小组能在其他发言小组的启迪下,不断地修正完善原有的决定,不走与前面小组一样的路,力求风格各异,呈现多样化。当然小组推荐的代表在展示成果时,千万别忘了自己的集体,不能把“我认为”老挂在嘴边。

三、“合作学习”的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言而喻,恰当地运用它,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蓬勃的生机,但切忌滥用。像以上我所举的那个教例就是滥用合作学习的典型,什么时候运用 “合作学习”,巧用而不盲目让合作学习的标签满天飞。我想,这就关系到运用的时机问题了。

用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卡壳”处。

1、课堂是生成的,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世界解读文本,体验生活,以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可能会出现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一些“问题”。开放的课堂,学生有可能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我认为此刻,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如教学《麻雀》一文时,有位学生出乎我的教学预设,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屠格涅夫是不是缺乏爱心,眼睁睁地看着猎狗一步步逼近小麻雀,他竟然无动于衷,要不是老麻雀及时现身,说不定小麻雀早就成了猎狗的腹中餐了,老师,他为什么不马上唤回猎狗呢?此时,合作学习便到“发威“的时刻了。

2、用在读写结合的一些训练点上:

每一篇精读课文,总能挖掘出一两个对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点,由于学生的层次有异,如果统一步调要求,势必造成“两极分化,中间膨胀不起来”的流弊。为此,若适当采用“合作学习”,能取得以优扶差,集体受益的好效果。如学了《麻雀》、《猫》、《雪猴》、《鸟情》一组课文后,要求学生“合作创作1~2条的广告语”来呼唤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学生热情高涨,一条条充满了童真、爱心的广告语纷纷出炉,合作的效果明晰可见,课堂学习也因此被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3、用在课本剧的演练上: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适合于让学生表演。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等。这些课文的学习就适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的合作编成课本剧,小组成员兼导演、编剧、演员、美编等的职责于一身,倾全组之力,再现文本的内容,并能融全组的理解与加工于创作中。这时的合作便能产生迷人的力量,这是“单枪匹马”独干难于企及的。

4、用在习作的评改环节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改作文的习惯,自改前的互改依然是不容忽视的,而合作,能让小组成员就“旁观者读众”角色解读分析习作,能以“小眼睛”看习作的得与失,提出供参考的修改意见,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习作自改。实践证明,此环节用“合作学习”,效果甚佳。

“合作学习”给语文课堂送来缕缕清新的风,但一定要慎用,用在“七寸”咽喉之处,她便能“疗效显著”;若滥用,让“合作学习”满堂飞的话,不但达不到 “合作学习”的初衷,反而会带来负功能,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慎用“合作学习”,还原其本应有的作用,让语文课堂不再浮躁,真正实现“洗去铅华见真章” 来。

《匆匆》学案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章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处于一个动乱的年代里,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那种无奈与怅惘。

文章用语讲究:一是巧用修辞,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可视可感的物象。二是句式的整散结合,加上口语叠词的运用,读来很有音乐的节奏美,典雅至致。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读,充分地读,潜心读,赏读出文字的“情味”来,赏读出自己的情思来。并在赏读的过程中自觉、自然地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收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其文学成就,引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散文:《匆匆》。知道作者是谁吗?对于朱自清,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谈)

(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投影对于朱自清文学特色的评价:

老师归纳:朱自清散文特色:诗意的语言,细腻的感受。(板书)

二、初步赏读,读出语言的韵味美。

1、老师引导:课前朗读《匆匆》时,你是否也能感受到朱自清散文的这种风格呢?再来读一读吧,感受感受。希望你也如作者有一颗敏感的心。

出示自读要求:出声读,注意标点认真读,难读之处反复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的韵味。

2、学生练读。

3、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一定读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展示交流一下。

第一次请5位同学开火车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4、师生评价,也包括读书者自我的评价。

这是一段开放的教学环节。估计评价时学生一定会谈课文的内容是什么,它主要是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意来,于是我们便应当怎么读,如音调轻一点,节奏慢一点等等,学生还会自告奋勇地示范读。

两个注意点:

(1)在某正确的意见被认可后可让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以读出文字的韵味来。

(2)在学生谈到文章表达的情感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指点:我们最好不要说文章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这样说,弥漫在文字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注意,老师说的是情绪,而不是情感。情感是强烈的,外显的,而情绪则是淡淡的,隐隐的。关于文章的情绪,交流中必须让学生把握:对时光匆匆流逝,而自己却一无成就,作者内心有一种淡淡的伤感与惆怅。如果学生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篇劝人惜时的文章,那么教师便要和学生讨论: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是劝人还是自己的一种省觉?从而让学生明白是作者并未想劝人,他只是纯自我的一种审问与真情表白,而作者的真情感染了我们,于是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自我审问,因“伤时”而“惜时”。

5、第二次再请5位同学接读课文。放背景音乐:一段哀婉的萨克斯曲。

三、默读赏析,品察文字的诗意美。

1、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种情绪表现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画画,批批,品出文字的美丽。

2、学生默读,读读品品批批。

第二课时

一、引入

美文须美读。课文中的一些语言你一定非常喜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再读一读。

二、交流读书心得

指名读自己喜欢和感受深刻的句段,并自由地谈谈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感和所得。

针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相机作品评,作引导,作补充,作纠正,教师要求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反复读,读出文字的情味来。

重点句子有四处: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2、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以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妙处呢?我们还要仔细品味一下,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滋有味地朗读画出的句子。

谁能把自己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三、积累运用,享受语言的创造美。

1、这么多的好语言,如果我们不把它积累下来,那可就太可惜了。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背背吧。

2、课堂练笔:作者对空灵的时间描写可谓别出心裁,(如上面读书心得交流中的重点句子(2)、(3)、(4)),你也能模仿着写出几句话来吗?试试吧,也许你一时的灵感会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

3、练笔交流,师生评议。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要给以表扬,如果不足,教师可做仿写示范。

自我评价: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文字美,意象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便是紧紧围绕“美”字而展开:一、读出美。为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向去读,在课始阶段,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人品与文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今天朗读是与大师的对话,阅读也便“情欣欣而意切切”了。二、品出美。对于这篇美文,我们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泛泛的附和几声“美”上,而是要求学生真正地潜心阅读,赏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出美来的?是句式的整齐铺排(如开头的排比句,给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是修辞的新颖而贴切(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诗意的物象,让人触手可及);是叠词的运用(默默、伶伶俐俐……情意的缠绵尽显其中)……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时,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适时加以鼓励,同时还须针对课堂情境,针对学生的见解,相机作品评,作引导,作补充,作纠正,并要求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反复读,读出文字的情味来。三、表现美。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所以在反复读、熟读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顺势把文章的精彩句段背下来,化文本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并于仿写练习中,表现美,创造美。

《匆匆》学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搜集一些惜时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跟老师板书课题:匆匆,读题,说说对“匆匆”一词的理解,如:它的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入课文。

交流朱自清的有关资料,如:生活时代、个性特点、艺术成就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组进行预习。要求:

⑴读准生字词语,读通课文。

⑵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把给你流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多读读。

2、检查预习:

⑴出示课后六个生字的卡片,积累字词。

⑵把印象深刻的语句读给同学们听,谈谈文中“匆匆”的含义。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时间匆匆而去的,你欢哪些句子。

2、交流:

⑴作者用了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写出了时间匆匆而去的样子。

⑵交流喜欢的句子: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感情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自己讲讲理解。如:“像针尖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也没有影子。”可以谈修辞,谈感觉,感情读,直至体会到作者笔法的细腻,情绪的无奈。

3、仿照作者的写法,再说上几句:

可启发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如:聊天时、玩耍时、看电视时……

四、作业

1、把仿写练习写下来。

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第二、三节,谈谈感受。

二、学习课文开头和结尾

1、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

2、交流:

作者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问题。

第二问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请学生有感情地读第四节,感受时间的来去无影无踪,体会作者欲珍惜时间却无从下手的无奈。(结合交流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

3、请学生来说“我们该怎样在时间的流里留下痕迹?”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说,如:课堂上、作业时、活动中……

还可以说说有关名言警句。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难度较大,可改为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1、简介电视散文:包括两部分,一为画面,一为旁白。

2、举例:如第一句。

画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引伴,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旁白:(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

3、进行准备后交流。

四、作业

1、办一期“惜时”手抄报或黑板报,配上画面。

2、举办一次美文朗诵会。

《匆匆》学案设计 篇8

一. 按要求写文中的词语。

1. aa式 例:匆匆——

2. abb式 例:赤裸裸——

3. aabb式 例:轻轻悄悄——

二.根据课文填空,再仿写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 );吃饭的时候,日子(

);默默时,便( )。

( )的时候,日子( );( )的时候,日子( );( )的时候,日子( )……

三.回答问题。

1.作者开头提出了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又问这个问题?

2.作者是怎样写出时光来去匆匆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按要求写句子,再写出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排比句:

2.拟人句:

3.比喻句:

五.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六.读同学习作,说说本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哪里看出来的?

爷爷与画眉鸟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六年级二班 法鸿洁

爷爷养了一只画眉鸟,是2002年买的,养了快两年了。

它身披褐色外衣,只是翅膀略微夹杂着一点黑色。它有一双晶莹的土黄色眼睛,一眨一眨的,可爱极了。白色的眼眶儿,从眼角外侧向脑后挑出一道细柳叶似的雪白的眉毛,像画上去似的。我想这就是“画眉鸟”名字的来历吧!

爷爷非常喜欢它,对它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每天早上五点十分,爷爷都要给它喂小谷粒,饮水。爷爷手里捏着装上小谷粒的塑料管,穿过笼子的栅条,小心翼翼地把谷粒倒进固定在笼架一侧的小瓷罐里;再用一个有细长嘴的不锈钢小水壶给固定在笼架另一侧的瓷水罐加上水。晚上五点十分,再这样喂水喂食一次。画眉鸟吃食可有趣了,它像啄小虫似的快速把脖子一伸、一缩,尖嘴叼住谷粒后,不用咀嚼直接吞到肚子里。喝水也很有趣,不是低头张大嘴猛饮,也是像啄小虫似的把脖子一伸一缩,几下就喝饱了。我想人要是这样吃饭喝水早就噎死或渴死了。画眉鸟鸣声清脆婉转,有事没事总要亮亮歌喉。当爷爷喂饱它时它叫得特别欢。春夏秋三季,爷爷每天六点钟准时带小鸟上山。爷爷到山上将鸟笼挂在树枝上,画眉鸟就“叽咕嘟……叽咕嘟……”来一段明快清脆的小乐曲。这时,爷爷脸上就会露出孩童般的笑容。鸟欢叫着,爷爷就去树下找蟋蟀蚱蜢蝎子一类的昆虫。他右手不停地用小木棍将花草、泥土、碎石拨开,找到昆虫马上拿来喂小鸟。捉到蝎子后,爷爷还要把蝎子尾部的毒刺弄掉,再一截一截地掐着喂给它吃。画眉见到昆虫会一口叼起来,脖子一仰一仰地吞进去。吃完昆虫后它会兴奋地 “咕嘟……咕嘟嘟……”叫两声,然后尾巴一翘一翘,翅膀一扇一扇连续来三个360度大转弯,好像要表演给爷爷看。爷爷此时会乐得合不拢嘴。吃了食要排便,爷爷就把鸟笼底下垫上报纸接粪便,每天更换一张。在家里,如果天气晴暖,爷爷就把它放在窗台上叫它晒太阳;天气炎热的时候,爷爷把它放在凉台的荫凉处;冬天天气寒冷,爷爷把它放在离暖气较近的地方。为了保证它羽毛洁净,爷爷每星期给它洗两次澡。热天用清凉的水,冬天用温水。爷爷把洗脸盆倒满水,把鸟笼放进去。画眉跳进水里,扎煞起羽毛,半张开翅膀用力地扑棱着,弄得水花四溅。等画眉鸟洗完澡后爷爷倒了水,看它站在笼架上不停地抖动翅膀将身上的水弄干净。爷爷的对它的照顾,让我这个做孙女的看了都妒忌。

爷爷每天像伺候小皇帝似的照料它,画眉鸟吃喝不愁,睡玩无忧,看起来它活得逍遥自在,可有谁知道它是多么孤独、可怜。每当窗外群鸟飞过时它便在笼中焦躁地乱跳,之后便目不转睛地盯着鸟们飞去的方向羡慕地叫着。那叫声是那么悲惨,叫人听了都要滴泪。他一定伤心欲绝,想起了以往飞行的日子。可是,它已习惯了爷爷的悉心照顾,失去了以往独立生活的本领了。爷爷放了它,它会怎样呢?有翅膀但是不会远距离飞行,不会自己找食物吃,不会自己找水喝,不会筑巢避热防暑,不会对付敌害,等待它的只有死亡。

爷爷这样爱画眉鸟其实害了画眉鸟。 (指导教师:朱维山)

发表于2004年10月26日《少年智力开发报》、2005年第2期《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七.从下面题目中选一个完成。

1.以“珍惜时间”为中心思想,写一篇文章,表现出自己或别人如何珍惜时光的(300字以上)。

2. 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300字以上)。

3.写写自己学了本文后的体会、产生的联想、受到的启发和教育(300字以上)。

《匆匆》学案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匆匆》学案设计 篇10

一、导入,揭题。

1、导入

师: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他说有一样东西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大家猜猜,高尔基说的是什么?

生:(齐)时间。

师:对。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围绕时间这一个主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表达了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和感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2、揭题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匆匆指忙碌。

生:匆匆指很快的意思。

师:你说快,那刘翔跑步是世界冠军,那叫快了吧,他也叫匆匆? (全场发出一阵大笑。)生:匆匆指急急忙忙。

3、简介作者

4、简介散文

师:匆匆是一篇散文,你们知道什么叫散文吗?

------------------------------------------------------------

二、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

听录音朗读,想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将自己喜欢的或者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这篇散文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评:在美妙的音乐中感悟课文内容,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入主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1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也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文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曾作出了回答,作者想告诉我们时间来去匆匆,不留踪影,过得太快了,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插入:生字新词练习,朗读)

[评: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获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三、文本细读,体会思想感情。

1、师:(出示课件)请看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

师:是的。这三件事物都能失而复得。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

生:对比!

师:很好!多么准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所以当作者看到燕子去了再来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在想:

生: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燕子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师:当作者看到杨柳枯了再青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再想:

生: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杨柳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师:当作者看到谢了的桃花再开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再想:

生: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桃花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师:请再看大屏幕,我把第一自然段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像一首小诗!

师:对!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读读这一段?

生:(读)(给配乐)

师:怎么样?

生:(鼓掌)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a.这一自然段中的“八千多个日子”我计算了一下,一共是24年,作者生活了八千多个日子。

b.我也喜欢这一句话,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

c.这句话中的溜字用的特别好,“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

d.我从“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师: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试着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试着背诵。

3、“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 “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

(2)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3)仿说。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4)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师: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有什么感受呢?谁说?

生:表达了作者无奈和惋惜的心情。

师:作者在惋惜什么呢?

生:惋惜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能做什么。

生:惋惜时间的来去匆匆。

生:惋惜自己的一事无成。

生:惋惜自己虚度光阴。

@@@@@@@@@@@@@@@@@@@@@@@@@@@@@@@@@

4、“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遍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夸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解答吗?(师读课文生试答)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让我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对读,好吗?咱们一起读“过去的日子……”这一句,然后你们问,我来答,迅速看一看,弄清哪些句子该你读,准备好了吗?

师:作者是在苛求自己。他只活了6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作者这种无奈与惋惜的心情还可以从文中的哪些话体会到?

生: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体会到。

师:作者在苛求自己,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呢?”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不想赤裸裸的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白白走这一遭。

生: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

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师:对,作者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毛主席曾这样赞扬过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他都是如此。真是令人敬佩。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该用什么语气读。

师问读,生答。那么作者是在虚度光阴吗?结合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回答。

师:你们真善于学习,老师也查到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组合,大家来读读吧。从资料中不难看出作者学有成就,事业有进,24岁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

四、内化延伸,总结全文

(1)、 延伸朗读: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着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多么动听的声音,多么响亮的回答啊!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该留下怎样的痕迹,该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这才是作者留给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其实他自己也已经将答案告诉了我们,那是什么呢?

生:要珍惜时间,要好好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有所作为,不要虚度光阴。

师:人生,是啊,不但让我们要珍惜时间,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带着这种感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相融合,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学生在支老师的引导下,从书中读出了自己。)

这里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我们前面刚刚学习过的一首古代诗歌----《长歌行》,同学们能背诵出来给老师听吗?(学生背诵)……它告诉我们什么?……

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课件出示名言)

五、布置课外作业

师:学习了课文我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每个人都说时间不够,拿出笔来写一写。写得简简单单,最好写格言,我们背诵过很多名人的格言,我们自己也能创作我们的格言。为生命画上一笔,不管是辉煌,还是渺小,那也没有虚度光阴。

《匆匆》学案设计 篇11

这一节课,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我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一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二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好。

三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便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不足之处:

从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深入课改实践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应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做起,把课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匆匆》学案设计 篇12

师:同学们可能都不认识我,我姓薛。有同学姓这个姓吗?(无人举手)这个姓很少,所以很珍贵。

(生笑。)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读题──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你在预习过程中都预习了什么?

生:我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你很自觉,没有要求,你能自觉地读3遍。不错。

生:我先看了预习提示,然后根据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去读课文。

师:能够根据预习提示有针对性地预习,很好。

生: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好了。

师:(笑)了不起,答案都想好了,能透露一个给我吗?

(生笑。)

生:不能。

师:还保密呢!你能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收获就要比一般同学多。

生:我借助工字典解决了预习中不认识的问题。

师:能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是会学习的同学。

生:我边读边想有什么问题,想了每一段的段意思。

师:一边读一边想,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师:好像还有很多同学搜集了许多名人名言,是你吧。

生:高尔基曾说了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师:这句话记得吗?能背出来吗?

生:“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师:小结:大部分同学都认真读了课文,有的根据预习提示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有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的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你们在预习时自觉做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这个习惯,你必定受益终生。

师:课文读了三遍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读了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生无一人举手。)

师:(笑)你们都统一要求读三遍啊?

师:读得怎么样,你来选择其中一段读,我们看看你读得三遍与他人读得三遍有什么不同。

师: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

师:读得不错,很流利。这第二个句子很长,“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得很流利,不错。谁再来读给我听听,也能像他读得那么流畅吗?

生读。

师:别急着坐下,考一考,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想些什么?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略停一下)这一段中有问句,感情要深厚一些。

师:你注意了这段中有4个问句,感情不同,他注意到了,两位同学这一段都读得很好,边读边思考,说明他们读得很专心投入。

师:谁来读读其他的自然段,是不是都像他们一样认真?

生读第四小节(强调“呢”)

众师笑。

师:他读得很投入,(笑了)因为他的得很沉重。内容可能很沉重,但有些词语可以读得比较轻快。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依然强调“呢”)。

师:比较轻快,很好!但是,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呢”呢?

生:因为作者好像是有问题在问我。

师:谁能不通过强调“呢”来体现这是问句。

生读得很好。

师:美吗?象她一样读,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全新的感受。

生:我来读最后一小节。

师:为什么?

生:一来是这一节很短,二来是这一节也很重要。

师:我们就请你来读读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生读。

师:他虽只读了一句话,这却是课文的灵魂,这个问句的答案文中没有。正是因为这个问句,使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篇。

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有点忧伤的语调,不错。

师:你们看第三小节最长,谁有勇气来读读第三小节?

生读。

师:这么长的段落,读得这么流利,看来是真的下了一番工夫。

师:看课题,“匆匆”就是“急急忙忙”的意思,脚步匆匆,吃饭匆匆,洗脸匆匆……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

生齐:时间。

师:先别急着告诉我,请你大声朗读全文,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是什么匆匆。

生大声读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

师:课文有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匆匆”?

生:课文写的是“日子”匆匆。

师:“日子”就是时间,就是时光,意思是一样的。

师: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往往就这最普通的事情,就容易被忽视。在作者眼中,日子有什么特点?到底是怎样的?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日子有什么特点?好吗?

生读文。

生:我觉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这是日子最大的一个特点(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你再看一看,这段话中还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木然。

师:(强调这句话: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从这句话中又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不入题)。

师:日子能偷吗?能藏吗?又到哪里去了呢?不知道,日子无影无踪(板书:无影无踪)。

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听我来读。……一起再来读。

生齐读。

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排比句。

师:你注意了句式的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都是讲了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

师:你讲得很好。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那叫失而复得。

你来读一读。

……

师: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他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

师:日子去了也应该是可以回来的啊?

生:不可以。

师: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

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

生: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他很渴望时间回来。

师:是啊,他很留恋。(板书:留恋)

生:他很无奈。

师板书:无奈。

师:读书后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蕴涵了怎样的感情,这叫会读书。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指名读。

师:不错,体会到、感受到的都包含在读书中,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也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无影无踪的。但在作者笔下,日子是匆匆的,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觉得到的。日子的影子是怎样的?

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日子的样子。

……

师:日子是有样子的,找到了吗?

生:没有。

师:再读读,找找日子的样子。

师:找不到没有关系,你去读读第三自然段,日子是什么形象?找找。

日子的影子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日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摇头。

师:找不到没关系,请你接着读第4自然段,(众师笑)读了这一段如果再找不到,那就真得糟糕了。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段中,你找到的日子的样子是怎样的?

众生举手。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师:请画出来的举手。

师:请你往上看,第2、3自然段中,日子的影子在哪里?请你画下来,一定能找得到?

……

师:现在都找到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大家读读3、4自然段,发现在作者笔下,日子、时间、光阴是能看得见的,是形象的。

谁来读一读。

生: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有影子吗?

生再读。

……

师:现在你能看到八千多日子的影子吗?

生: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有多大?

生:一点点。

师:也就是说,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你经历了只不过半滴水都不到。你有什么感觉?

生:……

师:你们算算,八千多日子相当于多少年?

生:24年。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24岁。你读到这个句子时(板书:八千多日子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你能感觉到、能摸得到吗?你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体会?

生:日子太容易被人忽视了。

生:时间太短暂了。

师:时间很珍贵,你一生有几个八千多日子?那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时间太珍贵了。

师:因为少,所以珍贵,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话。

生齐读。

师: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是有限的,人一生只有几个八千多日子,只有几滴水一样短暂,(板书:短暂)属于你的时间就像一滴水,你现在连一滴水都不够。人的生命在时光的大海里,可以忽略不记,是那样的渺小,想到这里,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明白吗?

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时间是用不完的,没想到,你的生命是短暂的,是有结束的那一天的,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还怎么认为?

生:他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二十几年里,他没有做什么有成就的事情,所以他“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是啊,当他突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时,很难受,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作者蓦然地发现八千多个日子已经过去了,你们13年已经过去了,我们齐读……

生读……

师: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听不见。有影子吗?看得见吗?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忽视了时间。

……

师:读到这里,你不要急于回答,读第四自然段,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生读。

师:八千多日像针尖上的一滴水,那每一个日子也是看得见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

生:飞快的。

师:读得好,但是还抓不住,我要让你抓住。

生:太阳有脚……

师:是啊,太阳有脚,像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我们读这句话。

出示:……

师:你有没有看到他的脚步?

生读……

师:这都是时间的脚步在那儿移。怎样地挪移?

生读:轻轻地……

师:快吗?慢吗?所以吃饭时……

生读。

师:时间都是慢慢地悄悄地挪移,我们一起俩读。

生齐读。

师:开始是挪移,后来从哪里看到他的脚步匆匆而过?

生:跨过、飞过、闪过、溜走(板书)。

师:时间的脚步是怎样匆匆的呢?……

师:你从这些词语感觉到什么?或是有什么发现?

生……

师:所以,日子是有形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有脚,我可以让他停下来,可是他与人有什么不同?

生:人的脚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自由停下来,而时间的脚步一去不复返。

师:他的脚步只能匆匆而过,你想留也留不住,挡也挡不住,读第一句。

生……

师:……表达作者对时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无奈。

师:你能留住吗?那种对日子的无奈表现得非常清楚。(板书:无奈)

师:第四自然段中,你找到日子的形象了吗?

生:……

师:青烟、薄雾,看得见吗?你看多形象,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朝阳蒸融的样子,你看过吗?

作者说八千多日子……

为什么把时间比作青烟、薄雾?而不是比作一滴水?

生:因为被微风吹散的青烟、被蒸融的薄雾都无影无踪了。

师:说得多好啊。八千多日子就想青烟薄雾无影无踪、没有痕迹。主要告诉我们八千多日子没有在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迹。我们来读……

生读……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痕迹吗?

生:没有。

师:要急促些,听老师来读。

生再读。

师:这里有两个问句一样吗?为什么要反问一个问题?

生:强调了没有留下一点点的东西。

师:对,这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为什么?

往前看,读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生读。

师:八千多日子……留下两样东西,一是徘徊,一是匆匆,他没有做什么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八千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有怎样的感情在里面?

生:后悔。

生:惭愧,因为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

师:……

生读。

师:这个“平”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理解。

生:我觉得来得时候、去的时候不能一样平凡,应该做点什么?

师:有点懂了。

生:不能平静地、白白地走这一遭。

师: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它告诉我们,一生要有所作为。人生短暂,生命有限,岁月无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走这一遭呢?怎样有所作为呢?所以作者留下这样一个疑问,齐读最后一节。

师:在作者眼里及笔下,日子匆匆过去,是有形象的,八千多日子……

(指着板书总结。)

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一句话。

生读。

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他为什么这样写?

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师:是啊,一个需要用一生思考的问题,人生一去不复返,人生该留下一个怎样的痕迹,今天留一个作业:为这个问题写一个答案,想想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

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我们共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师:看看现代人是如何看待时间的……

将时间用于工作,那是成功的代价。

将时间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来源。

将时间用于运动,那是青春的奥秘。

将时间用于阅读,那是知识的源泉。

将时间用于爱人,那是幸福的所在

将时间用于奉献,那是人生的真谛。

将时间用于空想,那是生命的。

将时间用于微笑,那是减负的良方。

将时间用于计划,那是你能做好上述一切密诀。

师:相信大家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对时间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自己珍惜的方式!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