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推荐13篇)

2023-03-29 09:38: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推荐13篇)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1

反复读<如梦令>有如下疑问:

1、沉醉

指喝酒而大醉?还是为欣赏溪亭的美景而醉?还是与友人谈笑游玩陶然而醉?

2、争渡

是因为误入藕花深处与同伴们争渡,还是作者自己奋力往外游而争渡?

3、插图

插图的意思似是指李清照开怀畅饮而醉,独自一人在争渡。

4、溪亭

是指溪边的亭子?还是指一个名叫“溪亭”的地方?

snall一家之言,未必正确:

1、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已的依据,而不必有标准答案,窃以为,三者兼而有之。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的生活是舒适而悠闲的,酒醉,景醉,人醉都有是极有可能的。

2、关于这一点,看完下面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先说明一下,我一直认为,抢着划船是不太可能的,忙乱中不知怎么走,乱划倒是有可能的)

文章帖在下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喜欢宋词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词浅显易懂,就算没有古文功底的人也能理解。于是,许多人就胡乱引用,特别是“争渡,争渡”更是被用来鼓舞人心,意思是“使劲划呀,抢着渡”。看得多了,就让我不禁怀疑起来——李清照是怎么了?

再来看一下全词,意思大概是有一次到溪边的小亭子里喝酒,天晚了,也喝醉了。由于天暗头晕,划着船走错了路,回过神来时已到了荷花深处。关键是后两句,绝大部分注家都说:这时大家都来精神了,抢着划船,乱渡,他们这么一扑腾,把河滩的鸥鹭都吓飞了!

李清照缺心眼儿吗?已经找不着路了,摸不着北了,还要那么傻呵呵地争着划船,往哪儿划呀?明明是“兴尽晚回舟”,又找不着北了,这时候应该着急呀,怎么还会搞划船大赛?“溪亭”不会很大,坐不了几个人,李清照大家闺秀,有头有脸的人,高雅人的聚会不会像丐帮一样成群结队一大帮子,而只能是几个人。这样几个文人雅士,不太可能同去同回(如果是住得很近的人,一般不会跑到距离大家都很远的、远到需要划船且还能迷路的溪亭去喝酒聚会,应是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到溪亭聚集),更不可能好几条船在一起,说不定当时只有李清照自己的一条小船(载不动许多愁的蚱蜢舟)。就算有两、三条船,早不比赛晚不比赛,跑到荷花深处后、天已经黑了后、找不着回家的路了后,突然要举行划船比赛了,这不是神经病吗?

李清照当然不是神经病——八百多年来,中华大地上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没发现李清照是神经病。那她又怎么会写出这么不可理解的词且被那么多人传唱引用呢?看来问题出在现在的注家和引者身上。因为他们不知道汉语在历史长河中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李清照时期,“争”既可以当“奋勇争先”的“争”讲,也可以当成“怎么”的“怎”用,原因是,那时它们的读音相同。其实现在在我所在的青岛,当地老百姓依然把“怎么的”读成zengmedi。

这样一解释,全篇豁然开朗。由于和好朋友在一起,推杯换盏,不知不觉酒就喝多了,天色也晚了,这时赶紧回家吧,谁知又迷了路,猛然发现已经跑到“藕花深处”了,“怎么办呢?怎么出去呀?”一着急,把河滩上的一群鸥鹭都惊飞了。前面写了那么多的适意,这里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有一点乐极生悲的自嘲,同时也有一丝隐含的贵妇人的百无聊赖。

“文化大革命”培养的一群文盲偏要故作斯文,想引用古诗词来形容他们大干快上的热火朝天的劳动、运动场面,谁知弄巧成拙,露出狗屁不通的马脚来。

那么在以前“争”真的可以当“怎”解吗?我们就还回到宋词里来寻找证据吧。

北宋有位诗人叫林逋,他死后五十多年李清照才出生,这个人有怪癖,种梅养鹤,终生不娶,被人称为“梅妻鹤子”,他曾写了一首《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争忍有离情”中的“争”,不应理解为“怎”吗?

比林逋早出生134年的罗隐,说这个名字好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他的诗却是每个人都能背出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在一首诗里也用了一个“争”字。这首诗也挺有名,叫《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意思很明确,说柳树你自己家的柳絮尚飘无定所,怎么还能懂得用你的柳丝牵绊远行的人呢。

说到了柳,有人就想起了柳永,那我们就拿柳永的词来检验一下,其实柳永词里,把“争”当“怎”用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仅举一例。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断肠争忍回顾”是“断肠争着忍回顾”还是“断肠怎忍回顾”?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据理力争”了,哈哈。我们再来解释另一个常用词——争奈。“争奈”在古诗、词、文中大量存在,现在还有人在附庸风雅地用着,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就是“怎奈”或“无奈”。

最后,本着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我们给李清照的《如梦令》重新标点。

3、关于这点,可以读读“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个故事,图只是为给学生以形象的感觉,不必过分深究;再者,大家酒散了,自己一个人回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这是在第二点考证的基础上的推论。

4、从李清照词中描写的景物看,溪边的亭子可能性很大,地名的可能性极小。

参考资料: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鉴赏】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附词语释义

溪亭

临溪水的亭子。 唐 张祜 《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 李清照 《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

2、出示《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导说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3、在比较中简略带过词牌在押韵、句式、字数上有规定。

4、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读词

1、词牌名是——,题目是——

2、指名读词,像这样具备1、3、4、5、6句押韵、第5句反复、共33字特征的词牌叫——

3、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力争读出节奏、韵味。

4、检读:

正音:兴、藕;理解藕花,写字。

节奏——可以与理解意思结合

5、导入理解意思

三、解义

1、自学,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不理解的字、句打问号,然后同桌相互探讨。

2、集体交流、探讨字义、句义。

3、想象画面,情景相生。

完成练习:

想象情景:

时常想起从前的一个日落时分—————————。

兴致得到满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词

解惑,围绕“醉”字品味词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而返——晚(兴致不易满足)

花又醉人——误,无意中的过失;花醉误?——缘何至深处?;酒醉误?情醉误?暮夜误?

争渡争渡——动作、性情醉人

鸟惊人醉——一滩,满滩。

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可以划出。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残阳铺水中、三亚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3)、朗读——浓浓的醉意。(酒微醉,人陶醉)

藕花深处——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3)、朗读——醉。

一滩鸥鹭——几叶扁舟竞渡,一滩白鹭惊飞

(1)、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2)、想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3)、朗读——鸟惊人醉。

3、小结。

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导读全词: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

五、延伸、比较阅读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雨疏风骤 :狂风暴雨

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

1、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重叠、“醉”字相同;“醉”字表达的具体内容、感情有所不同。

2、读背这两首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3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4

盛新凤教学实录:《如梦令》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师:咱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肯定是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对不对?谁是咱们这个班里面古诗念得最有味道的一个?推荐一个?

师:(对着大家指出的学生)这样吧,你带着大家来念几首古诗,好不好?

生:(学生领念)《春晓》、《望庐山瀑布》。

师:同学们脑海中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吧,今天时间关系咱们不往下念了,这节课盛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写的词。知道词吗?

生:词语。

师:哦,他说词是词语。盛老师告诉你错了。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词吗?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生:(读词)

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读书的孩子,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没有意见,我有意见,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

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

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但是这个“兴”“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错,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又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子,我真喜欢你,读读。

生:(读词)

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读通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来,在位置上练读一下。

生:(读全词)

师: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

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

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那个时候船没有机器的,划的。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

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

师:接着说。

生:我理解的是兴(xīng)尽晚回舟

生:兴(xìng) 尽晚回舟,他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舟回去了。结果到了荷花的深处。

师:他这么说咱们明白吗?他说“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船回去,什么叫“高兴尽了”,你能不能说明白点?

生:就是她看日落已经看得差不多了,她的兴奋已经没有了。

师:兴奋没有了,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他说她不要看了,所以回去了。

生:我觉得是幸好有晚回来的船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是应该朝霞没了,她看完了才回去的。

生:我是想她是到了傍晚才回去的。

师:她看着看着,陶醉在里边了,但是,天都黑下来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实这个“兴尽”是兴未尽,但是因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师:还有最后两句没人说,谁来说?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的地盘。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荷花深处,不是荷花的地盘。然后划船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师: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这个时候把一滩欧鹭给惊起来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

生:长

师:可是这一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小声读词)

一)画面1:“溪亭日暮”

师:咱们先来读读第一句和第二句,一起读。

生:(读一、二句)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生:我想起小溪边有座亭子,那位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太阳的日落。

师:太阳的日落。这话怎么说,说清楚了。

生:也就是看黄昏时的景色。

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刚才的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学生觉得词穷。)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帮助你一下,你们看啊(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沉醉不知归路。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

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大声地、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吧!

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生:一边吃菜一边看。

师:哦,是在郊宴。

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你想她还会在干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在看景色。

师: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生接——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生:(读两句)。

二)画面2:藕花深处

师: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再读一读,品一品。

生:“藕花深处”。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师:满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

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生: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三)画面3:一滩鸥鹭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

生:“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可能在说,让我先走,让我先走。

生:怎么办呀,划不出去了。

生:我听到了欧鹭翅膀拍打的声音。

生:还听到了非常急的“哗哗”的划船的声音。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的?

生:争渡

师:因为她们在抢着划船。真会读书。

生:还听到溪水声。

师:溪水被船桨击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鸥鹭在叫。

师:鸥鹭叫声响不响?

生:响。

师:你怎么知道有这么响啊?

生:因为上面说惊起一滩鸥鹭,是“惊起”的,又不是凭空飞起来的。

师:是啊,它是一下子受惊了之后,突然“扑拉拉”飞上了天空。

生:而且她是惊起“一滩”鸥鹭,一群鸥鹭全部被惊起,一起叫所以很响。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生: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

生: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

生: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

生:多么开心。

师: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

生:惊喜。

师: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两句。

四)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盛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师: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

师: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生:我觉得是一个字“美”。

师:确实是美的,可惜这里边没有直接写“美”字。

生:醉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只有美景才能让她沉醉,我认为是醉。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来了?

生:它有日暮,有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认为是醉。

师:那就请你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醉)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梦”,“如梦令”的“梦”。

师:盛老师告诉你,“如梦令”是个词牌名,它分开来是没有特定的意思的。不过我想听听你说梦的理由。

生:就是作者写的这首词像梦一样的很美。

师:你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生:我觉得是“记”,因为整首词都是在写她记着的东西。

师:她回忆怎样的美景?

生:她记得溪亭日暮,记得藕花深处,还记得一滩鸥鹭。

师:你们觉得这个“记”字有道理吗?(有)请你去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记)

生:我认为应该是“暮”。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她看了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后到了晚上才回家,但是因为留恋刚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的深处。然后才清醒过来。

师:她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地划出来啊?

生:因为她觉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入的很深了,所以这么着急。

师:白天的话用得着这么着急吗?(不用)还是因为“暮”对不对?请你写在黑板上。(生板书:暮)

生:我认为是 “兴”,因为她兴致很浓,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后来才误入了藕花深处,惊起了一滩欧鹭。

师:有道理。其实她是兴未尽,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时候有了意外的收获,其实一“兴”未平又起一“兴”。请你也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兴)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

“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生:陶醉在鸥鹭飞起来的时候。

师:美景中。

生:记忆里。

生:还陶醉在日暮里。

生:陶醉在荷花的清香中。

生:陶醉在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中。)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盛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

生:我发现它们同行的每个字都是对应的。

师:句式一样的,是吗?

生: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

师:题目你还记得叫什么?就是咱们说的?(生齐说:“词牌名”。)你还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格式都一样。

生: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

生:都写到了醉。

师:哪一句?

生:“浓睡不消残酒”

师: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5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生:我是说“误入藕花深处”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李清照他们乘着小舟,准备回家,但是他们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池里。

生:他们就在荷花池里玩,然后他们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的?还有一句,谁来说?

生:因为他们玩得很开心,嘻嘻哈哈的,把那些鸥鹭全部都惊起,全部飞起来了。

师:“争渡争渡”就是?

生:他们在那里拼命划船,拼命划船,声音很响,然后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生:长!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

生:三十三!

师: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6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学生看视频:简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3、《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 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听配乐范读(课件)

4、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6)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8)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学生说说诗的大意

(10)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①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

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

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

(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

(生:喝酒生:聊天生:做诗、对对子生: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

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7

一、声情诵读,导入新课。

(录音机播放古筝曲)教师声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同学们伴着这悠悠的古筝乐曲,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板书:如梦令)

(多媒体屏幕出示李清照全词)

二、初读全词,通读全词。

师:《如梦令》是一首词,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词吗?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己读吧!

(学生放开声音自由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吧,勇敢的女孩子。

生:(读词)

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读书的孩子。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没有意见,我有意见,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

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但是这个“兴”“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错,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是一个勇敢的男孩子,就请你读读吧!

生:(读词)

师:你的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注意了一定的节奏,读出词味道来了,你真棒!

师:让我们把握好节奏感一起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么你们能简单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吗?谁来说一说?

生: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和朋友们去郊游的事。

生: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和朋友去游山玩水的事。

生:这首词主要写的是李清照难忘的一次郊游。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师: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的品味。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词,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小声读词)

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美丽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

生:我感受到了藕花深处的幽静与甜美。

生:我看到一滩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

(教师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一)画面1:“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小溪边有座亭子,那位词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生:也就是词人正在看黄昏时的景色。

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学生觉得词穷。)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师:你们看啊,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人啊让李清照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常记溪亭日暮”。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难怪诗人此时已经——(生读)“沉醉不知归路”,你怎样理解这句词?

生:我觉得词人看到这美丽的溪亭日暮美景,陶醉其中,不想回家了。

师:有道理,你能带着那份沉醉来读一读这两句词吗?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生:我觉得词人不仅欣赏着美景,还与朋友开怀畅饮,喝酒喝多了而忘记了回家的路。

师: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能读出这份酒醉吗?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里的“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陶醉也好酒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指名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读出那浓浓的醉意吧!

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二)画面2:藕花深处

师:在那样美丽的地方,词人和她的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生:一边吃菜一边赏景。

师:哦,是在郊宴。

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词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你想她还会做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弹弹琴,或是对对子。

生:他们还可能会高谈阔论。

师:是啊!怪不得词人是——(生读)“兴尽晚回舟”。

师:此刻词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他的心情是高兴、愉快的!

师:就请你读出那份高兴、愉快吧!

生:兴尽晚回舟。

师:你怎样理解“兴尽”?

生:我觉得词人与朋友玩得太开心了,玩得很晚才回家!

师:请你带着那份高兴读一读这句,相信你会读得很好!

生:我觉得词人与朋友玩得很尽兴,很过瘾,天黑了就回家了!

师:请你也读出你理解的感情!

生:我觉得词人玩的还没尽兴呢,但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划着小船回家!

师:那此刻词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会感觉很留恋,舍不得离开这里!

师:那就读出那份留恋与不舍吧!

生:兴尽晚回舟。

师:就在词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生读)“藕花深处”。“藕花深处”指哪里?

生:就是满眼都是荷花的地方!

生:就是荷花池里!

生: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一大片的。

师:满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美丽极了。

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一课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生:荷花的颜色真是五彩斑斓啊!有白色的,有深红的,有浅红的,有淡黄的,有粉红的,美丽极了!

生:碧绿的荷叶像翡翠做成的大盘子,荷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女,让人目不暇接啊!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你能用优美的诗句来形容你眼中的荷花景象吗?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让我们再次读出那份沉醉!

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师: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

生:我觉得是“误”字!

师: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

生:不知不觉

生:情不自禁

师:是啊!词人看荷花看的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呀!让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生:(齐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8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9

张上明 [原创]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选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课本在注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时,是这样注解的:“[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过去。‘争’通‘怎’。”笔者认为,将“争渡”的“争”解释为“怎”,有损文章的表现力,也似乎难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是追叙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词所写的是其中的一个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才有“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张。而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则“争渡、争渡”忙乱不已,连“溪亭”边的“一滩鸥鹭”也被“掠起”了。特别是连续的两个“争渡”,将当时的慌忙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这里的“争”字解释为“争着”、“尽快地”比较合情合理。

再从“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来看主要有三:(1)争夺,竞争。(2)争辩,争论,(3)规劝(读音为zheng)(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释“争”为“怎”极少见到。况且如果在这首词中将“争渡”的“争”释为“怎”的话,词中所描绘的慌乱忙碌的情景就荡然无存。如果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谈论或者思考,没有忙乱、焦急之中声势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么可能“惊起一滩鸥鹭”呢?

(该文发表于《语文报》初中版315期2002\1\21)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10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如梦令》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同目标2

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

情景想象法,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学生看视频:简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3、《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 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听配乐范读(课件)

4、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6)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8)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学生说说诗的大意

(10)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①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

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

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

(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

(生:喝酒生:聊天生:做诗、对对子生: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

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

②继续交流: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藕花深处图”

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3、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

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2)画面3:争渡惊起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哇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喜师:为什么那么惊喜?

生: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喜;因为白鹭落下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这真是美丽的意外!该是多么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④看着美景,品着美酒,还伴着这美丽的意外。词人深深地……(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板书:游玩乐趣)

(3)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幻灯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年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五、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1、 听配乐朗诵。(视频)

2、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探询凄苦原因。

3、 学生再看资料。(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4、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6、 指导读。(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7、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美好的生活!)

师: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总结: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六、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12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简介李清照。回顾所学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背诵。

说一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相机引入“长短句”、词牌名)简介什么是词牌名。

从朱熹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入手,提出学习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自由朗读《如梦令》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

个人读——个人读——集体读(评价)

提高要求:注意停顿,就会更有诗词的节奏和味道。老师范读一句,让学生再读这首词。

一生读。(师评价)——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2、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怎样读懂一首词呢?有什么好方法?(生交流,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看插图等。师概括。)

用交流的方法,看能不能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

交流每一句诗歌。

第一句要处理的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第二句要处理的点:兴尽、误入。为什么会“误入”?

第三句:要处理的点:“争渡,争渡”!什么心情?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争渡?可以看出什么?

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齐读这首词。

3、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再读这首词,你能从中找到几幅“画”,“画”的名字是什么?

第一幅画:“溪亭日暮”

用自己的语言说这个画面。 老师引导品味画面之美,情感之“醉”。

指导朗读。

第二幅画:“藕花深处”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品味画面之美,想象画面之香!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指导朗读: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第三幅画:“一滩鸥鹭”

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体会作者在焦急中得到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惊喜读这句话。

倾听朗读,闭目想象画面。

再次感情读文,读出美,读出沉醉。

小结本文:它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他醉了!

再次感情读文,读出浓浓的醉意来。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一背。

4、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如果你喜欢,就跟着视频轻轻地唱起来。

结尾: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作业设计:

1、必做:朗读背诵《如梦令》。

2、二选一:

①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读一读或唱一唱。

②小练笔:试着将《如梦令》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沉醉————兴尽————争渡

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3、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几处纰漏,比如:第二环节的想象部分不够深入,过程衔接存在问题;吟唱部分收场过早,学生沉醉其中被硬生生的拉了回来;教学评价有几处明显不到位等。

凤凰网友关于《如梦令》一词的疑问及本人的解答 篇13

《如梦令》和《渔歌子》这两首词含蓄、凝练。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悟诗情,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词的意境,产生持久不断的美感享受。

片断一

师: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落日的美景。

生2: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们吟诗作乐、作画。

师: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微闭着双眼,静静地享受着。

师:多么惬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无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还闻到阵阵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让我们把感受到的送进这两句词的朗读中去。

片断二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划桨,划到东,划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划去呢?”

师:请你读出词人心中的着急。

生1读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滩边栖息着的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你能读出来来吗?

生读

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听到了一群水鸟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

生2:还有翅膀与荷叶摩擦的沙沙声。

生3:我听到浆划过水面的声音。

生4:划桨声,溪水声,还惊动了水中的鱼虾,从荷叶间不时跃出水面,发出“ 扑咚、扑咚”的声音。

师: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试试写一句词?

生4: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

师: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断三

师:据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钓到了好心情。

生2:钓到了写词的灵感,所以才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

师:他一共留下了5首《渔歌子》。

生3:钓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钓到了大自然中的乐趣。

生4:我认为他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愉快”的“愉”。

师:好一个不是“鱼”而是“愉”!是的,词人志不在鱼,钓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静静地享受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学生那一句句闪动智慧灵光的语言,在课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让我激动,更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喜欢这样充溢激情与灵动的课堂,喜欢倾听学生灵动的声音。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限潜能被激发,灵动思想被点燃,他们就像小溪中的一条条鱼儿,活蹦乱跳,荡起一朵朵美丽的涟漪,而我只愿做鱼儿的引路者、欣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