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推荐14篇)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2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掌握新闻常识。
⑵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2、能力培养点:
⑴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设想】
1、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2、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dvd 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2、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2、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四、达标反馈
讨论课后练习三。
五、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六、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⑴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⑵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⑴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⑵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二)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 力战况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 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六)丰富积累出示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4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www.wenmibang.com):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5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 张开芳
一、 导入:
介绍从1946—1949年的历史背景而入题。(具体内容此略)
二、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然后按照课文中的渡江图形来复述课文内容。
(注:分组讨论复述)
2、 教师出示一张扩大的渡江示意图,请一为表述能力好的同学来讲述。
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中路军、20日夜、30万;西路军、21日下午5时、35万;东路军、21日下午5时、35万。横渡长江——主体
3、 提问:文中哪几句话能够概括刚才所复述的内容?
注:第1、2两句——导语
4、 提问:最能概括全文的内容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注:标题
5、板书设计:
中路军 20日夜 30万 安庆等
人民解放军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西路军 21日下午5时 35万 九江安庆 渡江
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冲破敌阵 |
| 横渡长江 东路军 21日下午5时 35万 南京九江 |
| | | | | |
| | | | | |
| |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 |
| |
标题 导语 主 体
总结:(1)、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2)、新闻的写作方法:“倒金字塔”。
(3)、仿写一则新闻,题目自拟。
三、 局部品味:
1、 举例说明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2、 举例说明的主要表达方式。
3、 找一张的报纸,自己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分析一则新闻。并拿到小组中交流。
四、 教学反馈:
注: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作答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6
特级教师刘福增
(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
(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
(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7
训练重点:
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六要素
理清文章层次训练默读
体会准确、简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三课时
步骤:
一课时
1、导入
用最近报纸引入(看新闻版)
2、简介“新闻”
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今天讲此种)
新闻(消息)的特点:
⑴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
⑵及时(时间性强)
⑶简明扼要
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3、整体感知课文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⑴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荻dŠ锐不可当d?ng溃kuŒ退要塞s„i
歼ji?n灭业已不含
⑵简介背景资料
⑶快速默读课文,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⑷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思考】:
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⑸再读课文,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课时
1、问题探究
【讨论】:
⑴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体会本文材料组织得严谨而自然,条理分明的特点
分三层,分别写三路大军。
有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西——东路。
有内容上的衔接:(见文中标“——”语句)
⑵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⑸体会本文语言特色:准确、简明、富于感情色彩
例:“不含”、“较为”、“很”、
能用单音节词便不用双音节词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简洁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9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
a 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
b 馈退(kuì馈败)
c 歼灭(jiān消灭)
三、填空。
新闻,又叫 ,主要包括标题、 、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
至 。主体是从 至 。
四、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
不含:
均是:
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
然:
一切:
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孩子乐得直跳。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可谁也说不清这事的缘由。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结业,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纸张奇缺,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一家印刷厂工作。当时的用纸要自造。每一天,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干了再取下来,拿去印报纸,出刊物书籍,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谁也舍不得扔掉。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除了培育马兰花,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送给延安的孩子……
□→□→□→□。马兰花热烈地开着。那墨绿的叶子,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朴素而雅洁。
1 文中□→□→□→□应填入下面四句话。请在题后的方框内依次填上最合理的序号。
①她的马兰花留在办公室的窗上。
②余老太太离休了
③还是闪烁千秋万代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一种进取精神
④那不只是一盆花
这四句话的顺序应是:□→□→□→□
2 标点运用。
①文中“老延安”加引号的作用是 。
②关于文中第三自然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下面有两种意见,其中正确的一种是 。
a 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b 省略号后面还应当再加一个句号。
3 修辞方法。
文中画 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比喻词是( ),喻体是( )。
4 下面是关于这篇短文中心意思的概括,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马兰花清香而朴素的特征。
b 说明余凤英喜爱马兰花是为了用马兰草给孩子编制玩具。
c 表现了余凤英晚年非常怀念在延安的生活。
d 表现了老一辈意味深长地把奋发向前的进取精神传给下一代。
六、作文。
1 范围:写人的记叙文。
2 要求: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活动)与侧面描写(人物衬托)相结合的方法,夹叙夹议,来刻画人物。
3 参考题目:①受人尊敬的(老校长)②为四化争分夺秒③好(爸爸、妈妈、奶奶……)④他(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⑤他(她)变了⑥(人物的个性特点)的(称呼)
【例文】
生活的浪花
——黑色的送煤老汉
汗水淋漓不止。黑色的汗水,带着黑色的煤尘,沿着铜黑的脸膛,渗入了黑色的纹沟;乌黑的大手,紧紧地攥着油黑发亮的车把;黑色的身躯,拉着黑色的煤车。
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送煤老汉,正艰难地拉车上桥,敦实的腰背躬成了直角。潮湿的路面上,留下了一长串黑脚印和车辙印——一条老汉辛劳的轨迹……“直角”终于恢复原状了,老汉停车抹了一把汗,凝视着前方,黑眸子闪出了欣喜的光芒,接着,他又下桥上路了。
他太平常了,平常得如同大海里的一朵微微的浪花,不炫耀,不引人注目。
“啪!”两块蜂窝煤颠出了破旧的木格,一沾地,便四分五裂了。老汉丝毫没有察觉,依然前行。他又聋又哑,世界对他说来,永远是悄然无声的。车辆碾着残存的碎煤块,轮底扬起一阵阵黑雾,路面上便出现了数道交错的渐渐淡去的墨线。
老汉拉着煤车,走大街,穿小巷,挨家挨户地送煤。他没有文化,既聋且哑,长年累月地送着煤,淌着汗。拉着满载的煤车出店,拖着空车回店,再装,再送,他就是这样毫无怨言地终年操劳着。人们对他也都怀有特殊的感情,虽无需启齿道谢,但每次总是向他报以感激的微笑,或送上一杯解渴的茶水。老汉满足了,每当这时,他才深深感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人们需要他。于是,送煤的疲劳被甩到脑后,他又信心百倍地拉车启程了。
然而,他终于感到老了,虽说退休年龄刚过,他想到过退休,但煤车还没有新主人,人们依然需要他,他也乐意坚持下去,但年龄终于使他力不从心了。
一天,送煤途中,一阵目眩,他栽倒了……
洁净的病床上,躺着这位黑老汉倔强的身躯。他微微地睁开了双眼,望着周围的人们,望着那些店里的年轻人,目光深情而灼热,青筋直暴的大手,颤动着。他那期待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些青年身上,双唇一张一翕,喉结蠕动着,发出断断续续的几声嘶哑的“啊啊”声,略略抬起手掌,紧紧地握着青年们的手……
洁白的床单蒙住了黑老汉的身躯。从此,周围的居民只得顶风雨,冒寒暑,自己拉煤了。人们拉着黑老汉拉过的煤车,艰难地上桥,走街穿巷,每个人都在怀念着这平凡的黑老汉。
“他如此平常,却又如此重要啊!”望着那油黑发亮的车把,店里的青年们深沉地思索着。……
答案:
一、
二、c
三、消息、电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一)议论。这段议论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二)1 百万:从内容看,中路30万,西路35万,东路35万,约合百万。交代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人数,同时,写出了解放军的所向披靡的气势。
不含:不包括。因九江当时尚未解放,这样写体现了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特点,不会产生歧义。
均是:都是。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线之长,烘托出战绩辉煌。
2 较为:比较。与上文中路军、西路军相比,抵抗比较顽强。同时呼应上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说明敌人确实负隅顽抗,做了垂死挣扎。
然:但是,表示转折。充分写出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气概,也说明敌人的抵抗终究抵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
一切:所有的。写出敌人失败得非常彻底,说明人民解放军力量强大。
五、
2 ①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②a ③ 依次是:似(或“活似”),乳燕的小嘴(或“小嘴”、“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4 d
六、见例文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1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 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 综合新闻 典型新闻 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3) 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其中标题 导语 主体是必有的背景 结语可有可无
(4)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5)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 学习阅读消息
1 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 辽沈 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 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的时间地点 表明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
3 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 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 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 西 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讨论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3)分析详略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
为什么详写东路军
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
(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例:第三句“突破安用庆”“渡至”找出其他体现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关于新闻
1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3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4表达方式 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分析课文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兵力 战线长度 战况) 总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分
课后作业
最近,学校或班级有什么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发生吗?请运用本文关于新闻的写作知识设计一篇报道的标题和导语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12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溃( )退 歼( )灭 当( )真 锐不可当( )
荻( )港 纤( )维 芜( )湖 要塞( )
殷( ) 督( )战 无锡( ) 阻塞( )
二、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三、判断
1.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对本文中第⑧⑨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四、阅读与简析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文答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ku@ ji1n d4ng d1ng d0 xi1n w* s4i y9n d& x9 s8
二、1.消息、及时、准确2.标题、导语、主体、记叙、议论3.①a ②b ③c ④c
三、1.d 2.c
四、1.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2.冲破敌阵、横渡长江。3.不好。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4.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的赞美。
五、1.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2.此种情况……都很泄气。3.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4.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5.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13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中国特级教师教案精选》初中三年级语文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