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推荐12篇)

2023-04-11 09:45: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推荐12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

知识掌握

1.《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中的“姑苏”即指现在的________。

2.这篇议论文所要反驳的是________。

能力提高

对于“愁眠”,新解者也有发现,说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索然无味了。近来有些同志在那里大声疾呼: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这说法对不对暂不去说它。单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诗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了死的了。如此,“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有来由的了。须知,“钟声”到客船,实际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无知之物,它管你钟声不钟声呢?

因此,我认为,若是把“愁眠”解释成一座山,只会把全诗意境破坏无余,只会把这诗篇给糟蹋了。这种解释法是不足取的。也许考据家会说:“明明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说张继不是写的它呢?”我还是那句话:你有什么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没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张继这首诗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会命名的呢?事实上,考据文章所谓“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语已经透露了消息。不妨查究一下:这座山究竟是“又名孤山”还是“原名”孤山呢?如果是原名孤山,那么,“愁眠”之名,是后人附会上去无疑。如果真是“又名”,为什么要在唐时就已著名的(如果不著名,张继船过姑苏,就不会知它名,当然更不会把它写进诗篇了)“愁眠”之外,再起一个“孤山”的“又名”呢?这倒真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

1.作者认为“愁眠”不可解释成一座山的原因是

[ ]

a.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

b.没有资料证明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

c.“愁眠山又名孤山”一句逻辑上有问题

d.这会将全诗意境破坏无余

2.选文第2节中有不少的问句,试结合文体特点分析其有何作用。

________

3.你认为作者对诗的理解正确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看法。

________

4.你从该文中学到了哪些写作驳论文的方法或注意点?

________

延伸拓展

驳“金钱万能”

莎士比亚在他的《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有一段如下的描述:

“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

不,是神哟!

我不是徒然地向它祈祷。

它足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

邪恶变成良善,衰老变成年少,

怯懦变成英勇,卑*变成崇高。”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引述莎翁这段台词。的确,这段台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私有制社会中那种金钱统治一切的可悲现象,暴露了那种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居然还有人在喊“金钱万能”,拜倒在孔方兄的脚下。金钱真像某些人所想的那么“万能”吗?

在那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有多少优秀儿女,他们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正如方志敏同志所说的:“共产党人不是金钱所能打动的。”

新中国诞生前后,有多少志士仁人,他们身居海外,一心报国,抛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视金钱如草芥,却为自己的祖国献上了一片赤子之心,这种眷眷爱国心,拳拳报国情,哪里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又有多少在各自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着的人们,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报酬,为了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忘我地工作,他们这种精神难道是金钱能够买到的吗?

让我们对那些还在高喊“金钱万能”的人猛击一掌!莫再做金钱的奴隶,珍惜比金钱更宝贵的时间和青春吧!

1.作者引用莎翁的这段台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2.作者引用方志敏同志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

3.谈谈你对金钱的认识。

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唐 张继 苏州

2.对《枫桥夜泊》的所谓新解

【能力提高】

1.d

2.问句都紧扣住对方的不合逻辑之处,有力地反驳对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3.该题提倡谈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4.①要认真分析对方观点,找出其漏洞;

②反驳对方要言之有理,注意逻辑的严密性。

【延伸拓展】

1.指出“金钱万能”确实存在,但那些是私有制社会中的一种可悲现象,为后面的批驳作好铺垫。

2.为驳“金钱万能”打下扎实的基础,方志敏的为人,百世流芳,是有力的反驳论据。表现了作者敬仰、热爱之情。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思想导向正确即可。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 ,疏通古诗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古诗,勾画诗中重要的字词,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自学导航】

1.我能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给带点字注音。

枫桥夜泊( )

(唐)张继

月落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对愁眠。

姑苏( )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 )到客船。

3.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4.解释诗句中带点字词的意思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的意思是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5.自己多读几遍这三首诗,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合作探究】

问题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再读古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问题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能力提升】

1、想象《枫桥夜泊》中描绘的画面,抓住“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变成“枫桥夜泊”的片段,将《枫桥夜泊》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在班级展示。

3、总结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了解什么是论证。学会使用论证的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

3.理解并学习本文中“质疑”的问句手法和丰富的语言。

教学建议

批驳论证的方法

驳论文就是证明“敌论”是错误的,批驳与揭露是驳论的方法。批驳的方法多样,本文主要运用的是批驳论证。

批驳论证就是驳斥“敌论”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上所犯的错误。表现在文章、言论中是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或者是错误的逻辑关系,因而,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导不出它所得出的结论。

批驳论证,主要是批驳敌论的歪理,所要批驳的是一个议论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把它的议论过程透视,从而找出它的破绽之处;破绽找到了,批驳它逻辑上的荒谬也就好下手了。

批驳论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批驳“推不出”的错误;一种是反驳“循环论证”的错误;一种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批驳“推不出”的错误,这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所运用的论据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产生逻辑错误。例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中“考据家对这首诗中‘乌啼’‘江枫’‘愁眠’作的考证”。

批驳“循环论证”的错误,就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以论点的正确来证明论据的正确,使论证出现了“倒置”现象。它不象正常的论证那样是以论据的正确可信来证明论点的确凿,而是反之。鲁迅先生对“循环论证”是深恶痛绝的。1925年初,他根据当时顽固派和许多改革者的思想“逻辑”,写了《论辩的魂灵》一文,列举了他们诡辩式的奇怪言论,并活画出了他众叛亲离在论证上所犯的错误。

批驳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就是本来论证的是甲,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当然也就证明不了甲了。

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把《〈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与《短文两篇》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篇课文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的,了解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拓展阅读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古诗(文言诗)和新诗(白话诗),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地阅读,从而予以质疑。本着“怀疑与学问”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见的”。“见的”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无非是一种尝试而已。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与难点: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

D.乌啼(tí) 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了解什么是论证。学会使用论证的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

3.理解并学习本文中“质疑”的问句手法和丰富的语言。

教学建议

批驳论证的方法

驳论文就是证明“敌论”是错误的,批驳与揭露是驳论的方法。批驳的方法多样,本文主要运用的是批驳论证。

批驳论证就是驳斥“敌论”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上所犯的错误。表现在文章、言论中是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或者是错误的逻辑关系,因而,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导不出它所得出的结论。

批驳论证,主要是批驳敌论的歪理,所要批驳的是一个议论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把它的议论过程透视,从而找出它的破绽之处;破绽找到了,批驳它逻辑上的荒谬也就好下手了。

批驳论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批驳“推不出”的错误;一种是反驳“循环论证”的错误;一种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批驳“推不出”的错误,这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所运用的论据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产生逻辑错误。例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中“考据家对这首诗中‘乌啼’‘江枫’‘愁眠’作的考证”。

批驳“循环论证”的错误,就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以论点的正确来证明论据的正确,使论证出现了“倒置”现象。它不象正常的论证那样是以论据的正确可信来证明论点的确凿,而是反之。鲁迅先生对“循环论证”是深恶痛绝的。1925年初,他根据当时顽固派和许多改革者的思想“逻辑”,写了《论辩的魂灵》一文,列举了他们诡辩式的奇怪言论,并活画出了他众叛亲离在论证上所犯的错误。

批驳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就是本来论证的是甲,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当然也就证明不了甲了。

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把《〈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与《短文两篇》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篇课文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的,了解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拓展阅读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古诗(文言诗)和新诗(白话诗),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地阅读,从而予以质疑。本着“怀疑与学问”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见的”。“见的”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无非是一种尝试而已。

第 1 2 页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5

1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7

一、教材解读: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 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 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3、 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5、自由读读诗歌,努力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节奏,有感觉。。

6、指导朗读: 读着读着,你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怎样的情感?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去再读读《枫桥夜泊》。

7、诗歌读到现在我想大家对诗句已经有了朦胧的感受,接下来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诗句,凭借下面的注解,与同桌一起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穿插介绍“寒山寺”的由来)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理念阐释: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诗人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向着远方,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预设:他们都出门在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万水千山阻隔着诗人与家人的联系,却阻隔不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他们都是在一天舟车劳顿之后,夜晚系舟江畔,才格外思念家乡的。

思念让诗人难以入眠,望穿秋水,愁断天涯……

4、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伴着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 追问: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

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 朦胧的睡眼迷迷糊糊之间,看到了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诗人在迷糊的睡梦中仿

佛看到了什么?(江畔人家的温馨再次唤醒诗人思家的情怀)

3、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 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 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整体诵读《枫桥夜泊》。

4、 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再读《枫桥夜泊》。

5、 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

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6、 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7、 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8、 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古乐《西江月》),诵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9、结语: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

一幅昏黄、朦胧的画面。“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寒山寺的钟声 ”连同诗人的情怀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六、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 生:很幽静。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 停泊(bó )(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 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 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 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 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了解什么是论证。学会使用论证的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

3.理解并学习本文中“质疑”的问句手法和丰富的语言。

教学建议

批驳论证的方法

驳论文就是证明“敌论”是错误的,批驳与揭露是驳论的方法。批驳的方法多样,本文主要运用的是批驳论证。

批驳论证就是驳斥“敌论”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上所犯的错误。表现在文章、言论中是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或者是错误的逻辑关系,因而,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导不出它所得出的结论。

批驳论证,主要是批驳敌论的歪理,所要批驳的是一个议论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把它的议论过程透视,从而找出它的破绽之处;破绽找到了,批驳它逻辑上的荒谬也就好下手了。

批驳论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批驳“推不出”的错误;一种是反驳“循环论证”的错误;一种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批驳“推不出”的错误,这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所运用的论据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产生逻辑错误。例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中“考据家对这首诗中‘乌啼’‘江枫’‘愁眠’作的考证”。

批驳“循环论证”的错误,就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以论点的正确来证明论据的正确,使论证出现了“倒置”现象。它不象正常的论证那样是以论据的正确可信来证明论点的确凿,而是反之。鲁迅先生对“循环论证”是深恶痛绝的。1925年初,他根据当时顽固派和许多改革者的思想“逻辑”,写了《论辩的魂灵》一文,列举了他们诡辩式的奇怪言论,并活画出了他众叛亲离在论证上所犯的错误。

批驳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就是本来论证的是甲,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当然也就证明不了甲了。

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把《〈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与《短文两篇》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篇课文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的,了解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拓展阅读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古诗(文言诗)和新诗(白话诗),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地阅读,从而予以质疑。本着“怀疑与学问”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见的”。“见的”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无非是一种尝试而已。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与难点: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

D.乌啼(tí) 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8

之二

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徐进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9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

(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

(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过渡语:我看到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大意?谁愿意说一说?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有解释成江桥和枫桥。

渔火:渔家的灯火。

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姑苏: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3)指多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昨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4)出示插图,指名上台指图说全诗大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诗,用“---”划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划出诗人听到的景物,用三角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交流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 描写时间的词是“月落”、“夜半”。)

(6)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书:拂晓时景物追忆昨夜景色)

(7)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就是三读会,达意境。

3、三读会,达意境。

(1)女生读全诗,这首诗围绕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抒发了诗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过渡语: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讨论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为什么而忧愁?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愁?

(张继应该是因为落榜而愁,思念家乡而愁。张继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很可能是为思乡而愁。)

(从月亮慢慢落下了,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诗人的忧愁。)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质疑、解疑

(3)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4、四会读,有感情

我们要做到四会读,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读出诗的节拍。

(1)指名读,划出诗的节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2)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a、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b、指多名比赛读。评议。

c、男女生练读。

(3)学唱古诗新韵(全班起立,老师范读时认真听,体会感情;学生唱第一遍歌词时,认真听、感受音乐,第二、三遍边跟着唱,边拍手打节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忧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体会忧愁。(5分钟)

1、张继忧愁了写诗,你还会背哪些抒发诗人愁绪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2、小结

是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而张继呢,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刚开始老师放的《涛声依旧》,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它的歌词就是来源于这首诗。

《枫桥夜泊》的确影响深远。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枫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一定能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四学法”来学习古诗,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用简笔画画这首诗,在班上展览。

3、改写《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枫 桥 夜 泊

张 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到 /客 船。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0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了古诗《枫桥夜泊》。在进一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从哪看出诗人张继很愁?”“诗人张继愁的又是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此时的愁是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乡、故乡的亲人而愁。然后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这段内容的解读,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层次分明。

但是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诗人张继的愁绪时显得空洞、凌乱,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没能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没能利用对比、移情,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心境。若此处教学,能够把串讲诗意改成:如果这个愁是有颜色的,你认为应该是什么颜色,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如果这个愁是有声音的,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声音,你又是从哪感受到的?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将会更透彻,对愁的体会也会更深刻。

在结束本课教学时,我没能很好地利用课前谈话这一资源,抓住课前谈话画龙点睛,使诗人张继的人格得以升华,而仅仅是在做一项无谓的猜测、揣摩,浪费了整整10分钟。课后我反思到:此时,应该把所谓的练笔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诵读古诗,去诵读诗人张继的愁绪。诗是读出来的,缺少读的古诗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一切都是虚无飘渺的。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学校总是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办法为我们教师搭建张扬个性、提升自我的平台,我认为学校的每次教研活动更是我们每位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大好时机。

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大多时候都会把阅读教学作为公开课或竞赛课的首选。由于本次教研活动时,我班的教学进度的关系,我大胆尝试进行了古诗教学,讲的是《枫桥夜泊》这首诗,也想通过本次活动与领导、同行们探讨古诗教学究竟怎样进行,通过精心的课前准备,我认为本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

一、融方法于潜移默化中

按常理,这仅仅28个字的一首诗,学生读读背背,按注释理解诗意,哪能用上40分钟,然而,我将引导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在悄无痕迹地渗透给学生,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直接强调“泊”在本课的读音,提问还有哪个音,只是强调,学生便很自然地熟记了这个多音字,并动笔积累在书上,然后,引导学生看着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接着初读感知,我引导学生自由反复读诗,直到读流利。再如:当学生没能很好地读出韵味之时,我采取了与学生合作读诗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了读这首诗的节奏、语气、语速。一切都不用多说,全靠学生心领神会。再如最后:引导学生把学会的同类的诗句归纳到一起,做到熟记于心,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积累。

二、创情境于留白感悟处

为学生营造浓浓的学习古诗的氛围,着实让我费尽脑筋,除了搜集四首相符合的背景音乐,另外,还搜集了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不休的失眠》,引导学生在听老师配乐的朗诵中,了解张继的愁眠原因所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我大胆地创设情境,“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你会对张继说什么呢?”学生将自己融入其中,置身于夜半枫桥边,自然而然地吐露心声。

三、抓诗文题眼于课堂流程中

本文我主要抓住“愁”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愁的原因,体会诗的意境,所以,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故学生理解了本首诗的魅力所在,即张继把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钟声。

都说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本课,我发现了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学生交流时,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如:你从哪些词、句发现他愁的原因的?

2、个别学生回答时,我的评价不够十分机智,如王玉阳这钟声对张继说:“你愁有什么用啊,何不作首诗以解忧愁之苦……”我就不应只按预设的方案,应随口说上一句“张继就是听懂了你的安慰,就在此时,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诗。”

3、只注重了对诗中“愁”的理解,忽略交流了注释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总之,知不足然后方能进步,相信,我会不断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包括朗诵,板画等。培养评价学生的机智,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而努力!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3、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思乡导情:

同学们,每当你心中有快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预设:用表情或语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是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很多诗成了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在众多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就是乡愁。从古至今,写愁眠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沉痛。齐读

(出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表达诗人对远方的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齐读创建时间:2011-5-4 11:19:00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思绪满怀。

小结:大家一定发现,所有的愁绪都与一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念之情,都寄托在了明月上。那么没有明月的夜晚呢,诗人又把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在了哪里?

【设计意图】古诗的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明月”的情感有了积淀,初步体会诗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怀。

过渡:今天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齐读课题,“泊”是什么意思?(板书:停泊)

2、读了题目,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在枫桥这个地方,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题目,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泊”发生的时间、地点,确定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1)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2)看着书下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4)齐读

2、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像刚才读题目一样,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利用书下注释,了解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语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体会愁思,感情诵读

1、抓“眠”入景

(1)在这夜半时分,诗人张继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词语感觉出张继没有睡觉?

预设: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没睡;听到乌鸦的啼叫,没睡;诗人感觉到了霜气的降临,没睡;看到江枫、渔火,没睡

(2)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鸟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2、抓“愁”悟意

(1)张继旅途很辛劳,本应该早点休息,而他却久久未眠,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象使张继愁绪满怀。

请你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

月落带给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乌啼,在这寂静寒冷的深秋,听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心慌的感觉。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冷。

追问:身体冷,还有什么冷?这是身心俱冷,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一句。

江边的枫树、渔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说明是人的心跳动不已。

这钟声一声声的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

师: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然旅途劳累,却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鸣,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渔火,江枫,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诗人感到孤独凄凉,愁绪满怀呢?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发现诗句的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抓住诗眼,上钩下联,感受“愁”字,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3、随钟声释情怀

(1)深情悟读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亲人的关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考场上的失与得,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里没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钟声畅想

在诗人愁上复愁,深夜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而至,一下,两下,三下……敲击着诗人的心坎,此时,钟声在向张继传达着什么?

预设:劝慰,安慰,温暖,鼓励……

【设计意图】抓住诗人“愁”的心境,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之上,教师有层次的进行引读,挖掘诗中的人文内涵,使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诵读中得以升华。随着学生对钟声的想象,诗人的情感延伸至学生自己,让学生身处景物中感受钟声表达的情感。

五、随钟声拓诗篇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但在张继之后,许多人都写到了“钟声”

这是清朝王士祯到寒山寺时,想到了和兄长曾相约一同去看枫,看桥,听寒山寺的钟声,可再也没有机会。

(出示)

《夜雨题寒山寺》

【清】王士祯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古诗,注意这首诗的韵味。

(出示)

《泊枫桥》

【明】高启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这是高启到枫桥后,想到了张继,想到了自己的惆怅。

(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枫桥》

【宋】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陆游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

小结:钟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变的始终是钟声,当寒山寺的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诗人们的愁绪也渐渐化解了。

【设计意图】在诵读这组古诗的过程中,根据诗境选配音乐和画面,给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每首诗都是时代的表达,每首诗都是历史的见证。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再次齐诵张继的《枫桥夜泊》。

本设计的教学特点:

这篇诗内容易于理解,适合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重点字词给予感悟,在课堂中注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这首诗,诗眼是“愁”,教学中,我以乡愁的几组古诗,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引入诗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古诗的诵读中,,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再配以教师有层次的引读,学生的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在教学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钟声”抒情的几首诗整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知识扩展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深远。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2

●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