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油画《伏尔加纤夫》练习(推荐4篇)

2023-04-13 18:14: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油画《伏尔加纤夫》练习(推荐4篇)

油画《伏尔加纤夫》练习 篇1

三维航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自读课文,研读课后习题,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艺术热爱的感情。

课堂追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褴褛憨直羸弱鞑靼蓬首垢面

2.根据下面一则新闻的内容要点,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

刚建成的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络,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接轨。据了解,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5c到10c。它的速度是现有拨号上网速度(56k)的上万倍。专家称其意义不亚于当年把国际互联网引进中国。

“现在的互联网是用红绿灯来控制的十字马路,图像声音等信息无法真正同步;下一代互联网则是用立交桥组成立体交通,上面跑的各类信息可以随时送到地球任何一个地点。”有关专家形象地打了个比方。

答:

3.修改下列病句。

(1)暑假期间,大家去游泳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修改方法:_______________

(2)“心连心”艺术团在老区的巡回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修改方法:__________

4简述“巡回展览协会”成立的经过。

5.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他那还没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太重了。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2月宣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1869年,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河岸上向前爬动,渐近之后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他决心把这奴隶般的劳动生活画出来。

画面以狭长的横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篮筐作点缀,景色十分荒凉。一对穿戴破烂不堪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子是那样沉重,令人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纤夫共有11人,约略分成三组。这里每一个形象都经过列宾仔细推敲并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有差别。画家把这些性格高度典型化了。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来分别介绍画面上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字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从而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画了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稀拉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来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曾一度充任教堂唱诗对的指挥。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的很紧,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丁。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是这些形象纤夫中的悲剧性主角。

6结合选文,说说列宾在什么情况下构思《伏尔加纤夫》这幅画的。

7找出选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说说这些景物对整个画面有何作用?

8.读选文,为冈宁写一份简历。

9仔细欣赏《伏尔加纤夫》这幅画,你还会有那些不同的见解。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思维冲浪

我国许多名山古刹,总有不少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的古树相伴随,它们中除了苍松翠柏、参天杉桧外,还常常能见到一种树干挺拔的古朴大树。它雄姿肃穆,古雅别致,当微风吹拂而过时,摇动着万千碧叶,更显得壮丽非凡。寺院的僧侣把它当做“圣树”,广泛种于庙宇四周。这就是大名鼎鼎孓遗植物——银杏。

为什么把银杏称为孓遗植物?原来,银杏有非常古老悠久的历史。早在2.7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它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经大约1亿年的漫长岁月,银杏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大片大片的银杏树林,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植物界的恐龙”。

但在以后的岁月中,银杏也像许多盛极一时的帝国一样,由而,渐渐失去了它的主宰地位。到了白垩纪和第三纪,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剧变,山脉不断隆起,银杏在与新植物群的竞争中,被迫退出生物界的历史舞台。只有在我国西天目山的深谷之中,以及其他极少数地区,由于受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的保护,才有少量的银杏侥幸保存下来,它们成了植物界中的稀世之物,科学家心目中的“植物活化石”。

相对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很缓慢。在一般情况下,栽种下它的幼苗,要经过15~20年才能结果,有的甚至需要30~40年时间。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

如此缓慢的生长速度,如此晚的结果年龄,一定要有很长的寿命才能适应。一点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它甚至到了400岁的“高龄”,依然能够开花结果。最“长寿”的银杏古树生长在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它粗大而又茂盛,高25米,树干腰围达16米,据说已有3000多岁了,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

那么,银杏为什么长寿?其中究竟有什么奥妙?

植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凡是“高寿”的古老银杏,大多有极为发达的根系,扎入地下很深的地方,还有利于抵抗各种不良环境。另外,由于银杏生长缓慢,需要的养分比较少,使它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长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还有一个导致银杏长寿的原因,就是它的病虫害较少。这是因为银杏体内含有一种叫乙烯醛的物质和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抑菌杀虫作用,所以银杏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以上这些都是银杏长寿的内在原因,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生长环境,它也是无法长寿的。例如,现存的古银杏大树,大多数生长在条件优越的名山胜地和古庙寺院,这些地方小,气候条件十分良好,有利于它们生长。同时名山胜地和古庙寺院很少遭受战乱的破坏,因而得到长期保护,这些都是银杏长寿的外在原因。

银杏不但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经济用途。它的果实叫白果,果肉软滑香糯,做成甜食或其他食品,滋味极美,营养丰富,但一次不宜多食。在园林方面,银杏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它对许多病虫害有特别的抵抗力,而且能抵御城市中的黑烟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污染,用它作为城市马路的行道树,比其他植物多几分优越性。银杏的叶片形状别致,到秋天变成橙黄色,非常娇艳可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0、根据第三段第一句话的意思,在方格处填上一对反义词:由而

11、文中划线句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12、读了上文,请你概括银杏树长寿的原因

13、写出本文介绍银杏的五个特点。

(1)(2)

(3)(4)

(5)

14、文中说银杏树可作“行道树”,你还知道哪些树可作行道树?(至少写出两种)

拓展创新

15.当前一些广告词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请恢复下列成语的本来面目。(2分)

(1)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

_____改为_____

(2)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

_____改为_____

(3)默默无蚊(蚊香广告)

_____改为_____

(4)咳不容缓(止咳露广告)

_____改为_____

油画《伏尔加纤夫》

1.略2..(1)删去“防止”或“不要”;(2)在“对”前补上“各界观众”等分句主语3.新互联网提速万倍,呈立体交通4略5.身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压力。

6.1869年,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惊人的一幕。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在河岸爬行。7衬托纤夫悲惨的生活。8.要求写出人物的大致经历。9.言之有理即可。10、盛衰11、举例子说明银杏是典型的长寿树种12、内因:生长缓慢、根系发达、体内含有抑菌杀虫的乙烯醛和多种有机酸;外因:大多生长在条件优越的名山胜地和古庙寺院内,很少遭受人为破坏13、要点:(1)挺拔壮丽(2)历史优越(3)生长缓慢(4)长寿高龄(5)经济价值14、合欢树、梧桐树、樟树、杨树等15(1)“骑”改为“其”(2)“明”改为“鸣”(3)“蚊”改为“闻”(4)“咳’’改为“刻”

上一篇:《重复与变化》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及练习

油画《伏尔加纤夫》练习 篇2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风起云涌:比喻多种事物或力量并起,发展迅速,声势浩大。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蓬首垢gòu面:头发蓬乱,脸上很脏。形容仪容邋遢,不整洁。

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

憨直:憨实直爽。

羸léi弱:瘦弱。

悲怆chuàng:悲伤。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朱伯雄,著名美术史沦家、教育家、翻译家。1951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即鲁迅美术学院前身),后人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成为中国第一个美术史论硕土:研究生。他还筹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并担任了第一任系主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朱伯雄精通英、法、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他频繁来往于欧洲、东南亚、美国等国。担任着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论系客座教授,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通过讲学方式,他不仅向外宣传了我们国家的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带回来大量西方现代艺术的信息和资料,为史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相关知识:

⑴列宾(1844-1930年),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列宾出生在哈尔科夫省丘吉耶夫村一个屯垦士兵家庭,自幼酷爱绘画,少时画过圣像画,19岁时为报考美术学院来到彼得堡,先随克拉姆斯柯依学画,20岁时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院里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学习期间经常参加克拉姆斯柯依组织的“星期五晚会”活动,结识了进步文化人,阅读到进步文艺作品,接受了民主主义影响,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亲密往来,通过他们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启蒙文艺思想影响,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1871年以《睚鲁儿女的复活》这一宗教题材画获学院金奖并出国留学。1873年作为留学生访问了欧洲许多艺术胜地,文艺复兴的美术并没有使列宾满足,在给斯塔索夫信中还发泄了对拉斐尔作品的不满。他在国外学习三年,回国后定居莫斯科,从事绘画创作活动。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大师,他不仅是肖像画家,而且是最杰出的风俗画家、历史画家,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革命者题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他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已炉火纯青。他自己说过:“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原则是,要按原样画素材。对我来说,色彩笔触、笔法技巧等已不是问题,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像他这样充满生气的作品在世界绘画中也不多见。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物象都沉浸在空气和光线之中,都统一在微妙的色彩调和之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构图和色调。形体和色彩、素描与绘画的有机统一,使他的作品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他曾被伦勃朗和印象派吸引,尔后又崇拜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

晚年的列宾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种战斗姿态。他开始寻求新的创作道路,听从托尔斯泰的教导,对纯粹艺术发生了兴趣,与斯塔索夫分道而行了。列宾到了晚年对社会政治问题感到厌倦和迷惘,从而使他走进了脱离现实的纯艺术之中。

⑵《伏尔加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依次介绍了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

第二部分(4-11),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12)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艺术成就和对参观者的影响。

三、写作方法

1.依次介绍,突出个性

画面共有11个人,怎样介绍既具体清楚又具有整体感?作者采取了分组依次逐个介绍的方法。11个人,分为3组,4+4+3,然后从第一组开始,逐个介绍,使渎者既有完整的印象,又对每一个纤夫有具体的了解。对这3组共11个纤夫,文章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去介绍,而是有主有次,有详有略。3组中间,前两组介绍较详,第3组介绍较略;11个纤夫中间,冈宁和拉里卡介绍较详,其他人较略,后二个介绍最略。这样的介绍,既清楚,又突出了画面的重点,符合油画的创作主旨。

介绍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动静”关系是比较难以处理的。画面是静止的,而人物却是鲜活的;人物呈现在画面的外在的特点比较好介绍,人物内在的性格、气质、情感却难以鉴赏和介绍。本文能够较好地将人物,特别是重要人物外在特征和内在个性结合起来介绍,透过外在的衣着、动作、表情去表现人物的内在思想情感。例如冈宁,他不仅是走在拉纤队伍最前面的人,更是这个群体的悲剧性主角。文章介绍了他“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丁”,说明他的贫困,这是他拉纤的经济原因;介绍“他的头上画了一块包头的破布”,显示他“古希腊哲学家”的气质,这是他成为“主角”的思想原因;介绍他“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根纤索绷得很紧”,表现他忍受着肉体的痛苦;通过他“那双深陷的眼睛”、突出的前额,显出了他的智慧。人物的这些外在特征,加上他“神父”“唱诗队指挥”的经历,让人想见他此时拉纤所承受的精神上的痛苦,同时感受到他坚韧的性格和“内在的意志力”,——过人的智慧和坚强的性格都是“领头”人物所必需的。藉此,作者完成了对“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的介绍,读者也仿佛看到了一位拉纤群体灵魂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2.画面介绍和背景介绍兼顾

文章的标题是《油画(伏尔加纤夫)》,对画面的介绍是文章的主体,作者用了8个自然段(全文共12个自然段)介绍油画的具体内容,使我们获得了对画面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从外在特片到内在精神的全面清楚的了解。但是,对于这样一幅极富盛名的艺术品,对于它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成就,很有必要结合它的创作背景去赏析,以求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作者在正式介绍油画内容之前,花了3个自然段的篇幅,从绘画艺术、列宾生平和社会现实等三个方面作了背景介绍,这些背景介绍无疑能使我们每位读者对这幅著名油画的主题、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有更为清楚和全面的了解。

四、问题探究

1.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价值?

油画《伏尔加纤夫》以其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精湛的艺术手法,对沙皇农奴制的深刻批判和对农民的深情关切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对广大读者作普及性的介绍和推荐,让更多的人,包括青少年,了解它,理解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的介绍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周到,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这幅名画,而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2.从这部作品可看出艺术与社会现实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本文以确凿的实例具体说明,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这种创作理念和鉴赏理念,对于丰富和提高读者,包括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乃至人文素养都是极有益处的。文章在背景介绍部分说到,19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制度虽然被废除,但是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俄国的民主解放运动,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一定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揭露和批判这些腐朽和没落的东西,并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未来,从这个角度讲,《伏尔加纤夫》是时代的产物。文中还说,1869年的一天,列宾在涅瓦河畔亲眼看到“一幕使他吃惊的现象”,即一群动物般的纤夫,正“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他们乞丐样的形象、奴隶般的劳动,让画家“感到震颤”,深切的同情心、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于是,“他决心”把这一切“画下来”,可见,也是生活的源泉浇灌了《伏尔加纤夫》这朵艺术之花。文章这方面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

【练习解答】

第一题:前三段介绍了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包括画坛背景、画家背景和社会背景。

联系:有了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和画家对生活的感悟,才有油画《伏尔加纤夫》的产生;《伏尔加纤夫》是对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和画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反映。

启示: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鉴赏艺术作品,离不开对作家生活和作品产生时代的了解。

第二题:略

第三题:斯塔索夫的评论,高度评价了列宾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赞扬了列宾及其作品的现实性、民族性和人民性。

第四题:略

【类文品读】

浅谈中国画的欣赏

中国的各种传统艺术,诗文、绘画、书法、音乐、戏剧、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的。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传统哲学、古典文学以及宗教理念等,其中以绘画的诗性特征最为突出。传统中国画追求诗、书、画合一,这里的合二,并不是单纯指要有与画面相呼应的诗文,而是指要在绘画中能找到诗情,即通常所说的“画中有诗”;而古典诗文所描述的景象如果画出来往往就是一幅空灵简约的山水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中有画”。因此,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作为表现和吟咏的中心,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这是绘画和诗歌的相互渗透和包含。

纵观整个中国画坛,以题材来论,山水画是主流和中心,也是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难点。因此,对中国画的鉴赏主要是针对山水画而言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画家就把自然山水视为充满灵性的象征,并对山林川泽表现出无限的向往。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晓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意思是说高峻壮丽的峰峦,森渺无际的烟云林木,皆永恒地映照着圣贤的高洁情怀和神绪。画家追求畅神,在与大自然的亲近过程中,深深感悟到精神超脱的自由与畅快,并将这种对于自然、人生的感悟用绘画表现出来。因此,通常情况下,画家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真山、真水,而是在体察自然之后的经过沉淀的心中的山水。因此,在欣赏一幅绘画时不能以写实主义的眼光去体察。

中国画有自己的透视法,即所谓的散点透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布局,一个节奏化的变幻的空间。宋代画家郭熙在其所著《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的“三远”法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透视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势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三远”的景色常常是在同一幅画作中表现出来,也就构成了山水画的多层次、多角度空间,这已经不是现实的以一角度所见的空间,而是全局。对于同一片山色景物,画家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趋向平远,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节奏化的过程。在表现“三远”的空间上,中国古代画家发挥了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出一些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例如,体现高远用流泉飞瀑来衬托,李白有诗“飞流直下三千尺”即是高远的佐证;深远用云来表现;平远之景则用浩渺烟波来构建。这是中国山水画中最常见的形式。所以在赏析一幅画作时,要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去体会。

以上所说的是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画的精神实质,具体到每幅画作,则可以从技法、构图和主题几个方面考量。其中主题是一幅画所要表现的实质性内容,把握主题才是对一幅绘画最终极的理解和欣赏。例如,明唐寅《菊石图》轴,作者仅用水墨绘丛生的菊花、山石、兰草,画面极其简淡。右上角自题诗一首:“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菊花入酒瓢。”画家借彭泽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山林的放逸情怀言明心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这是理解和欣赏这幅画的重点和关键。(有删节)

1.什么是“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这最早是对谁的诗画作品的评价?

2.“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菊花入酒瓢。”诗中的彭泽先生指的是谁?指出画线词语各出自东篱先生的哪部作品。

3、对中国画的鉴赏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

4、为什么在欣赏一幅绘画时不能以写实主义的眼光地体察?

5、具体到每幅画的鉴赏重点要把握什么?为什么经?

6、山水画的多层次、多角度是如何构成的?

7、作者认为在赏析一幅画作时,要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去体会,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8、以《枫桥夜泊》为例,谈谈你对“诗中有画”的理解。

(参考答案:1.古典诗文所描述的景象如果画出来往往就是一幅空灵简约的山水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中有画”。在绘画中能找到诗情,就叫做“画中有诗”。王维2.陶潜;《归去来兮辞》;《饮酒》。3.对中国画的鉴赏主要是针对山水画而言的。4.通常情况下,画家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真山、真水,而是在体察自然之后的经过沉淀的心中的山水。5.重点要放在主题的把握上,因为主题是—‘幅画所要表现的实质性内容,把握主题才是对—幅绘画最终极的理解和欣赏。6、中国画有自己的透视法,即所谓的散点透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布局,这种节奏化的变幻的空间,在同一幅画作中表现出来,也就构成了山水画的多层次、多角度空间。7.结合中国画透视法“三远”的特点来说。8.略)

上一篇:油画《伏尔加纤夫》练习

下一篇: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

油画《伏尔加纤夫》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2.了解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时代形象与民族形象;

3.认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的多样性,了解藏族美术的代表作品;

4.了解墨西哥壁画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2.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

3.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展示作品《伏尔加纤夫》,请同学们观察并且分小组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

2.请一些学生回答自己观察和讨论的结果,鼓励不同意见。教师总结。

3.教师提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

4.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5.教师总结。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对于《伏尔加纤夫》的介绍,并且深入思考上述问题。

6.教师总结,点明“民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7.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

8.结合自己的看法,观察并且总结教材中所列举的“巡回展览画派”的共同点。

9.教师总结,“巡回展览画派”扎根于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挚情感,所以才能产生如此动人的效果。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我们应当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作品。完成第80页的“思考与交流”。

10.教师展示第81页“思考与交流”中的少数民族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的是否相同,他们的美术形态与我们前面所讲的汉族美术形态是否是完全相同的?

11.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12.教师总结,指出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这些民族有着独特的习俗以及美术形态,我们要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形态。

13.请同学们阅读并且讨论教材中关于藏族美术的论述。请一些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以前所了解的一些关于藏族文化以及美术作品的知识来生动地讲述藏族美术作品。

14.请同学们按照前面对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分析,阅读教材中的关于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内容,并且分小组讨论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注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去展开自己的思考。

a. 这场运动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b. 艺术家表现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c. 这场运动如何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d. 这场运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15.教师总结,指出墨西哥壁画运动成功的原因在于,扎根民族文化,关心民众疾苦,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16.教师提问,了解了上述流派的特点之后,你觉得中国的美术要发展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途径?

17.学生思考回答,并且完成“活动建议”。

[作者:牛牛]

上一篇: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伏尔加纤夫》图片欣赏

油画《伏尔加纤夫》练习 篇4

编号:yx20051118493名称:伏尔加纤夫作者:[俄国] 列宾规格:简介: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1844,7~1930.9)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 作,就是《伏尔加纤夫》。这幅画完成在他取得公费赴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考察之前(因他的毕业创作、油画《眶鲁的女儿复活》一画而获彼得堡美术学院的金质奖》),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 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 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 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1869年,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槛楼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他决心把这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画面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 纤夫在拉着货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 夫曲”的回声。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 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 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 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 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象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 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于。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 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 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 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 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作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 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 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 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 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棕 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 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 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 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 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挞靼人。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 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 黑,巡回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 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 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 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 流显得更为惨淡了。这是为了加强人 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最多)。 1873年,评论家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确, 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70年代批判现实主 义艺术的高峰。此画整个创作期间约在1870-1873年间,画幅有131.5×281厘米大,现藏苏联列宁格勒俄罗斯博物馆。

上一篇: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