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推荐15篇)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1
难点重点
(一)课文第一自然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课文第二自然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三)第三自然段里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分析: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奋,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四)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分析: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蜜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其后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五)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六)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有的划在第二自然段里,有的则放在第一自然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分析: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
这句话放在第一自然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
顺便说一下,有的选本以“妪亦泣”为界,将“可悲”的事再分为两段:这样,上述那句话就应该独立成为一段,因为它管的范围至少要到“令人长号不自禁”为止。
(七)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九)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2
承德县一中 张永俊
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二、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四、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辨析多义词:“顾、稍、置、去、归”等。理解和掌握“每、然”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中的第三点,这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五、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六、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父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虽然,有大约二十年的时间我没有再品读这篇精美的散文,但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肥胖的、慈爱的身影,每到此时,便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是啊,亲情就是植物体渗出的汁液,看起来微乎其微,其实,那是爱的博大,那是心的折射。我敢说,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再来感悟一下那份浓浓的眷恋情。
2、找学生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3、齐读课文
4、品读课文并找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情感”的句子,组织学生品位其中的美感。(本课的核心)
5、布置作业:⑴ 制学习卡片①归有光②《项脊轩志》;⑵ “顾、稍、置、去、归”多义情况整理(利用《古代常用字字典》)⑶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情况
2、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①归有光②《项脊轩志》;检查总结“顾、稍、置、去、归”等此的多义性
3、让背诵较好的同学说一说其背诵的“窍门”教师适当总结
4、媒体展示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领悟“怀念之情”充溢在“细小琐事”之中的妙处
5、小结: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散文创作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清新的道路。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恰恰是这个评价的最好证明,本文是作者饱含人生苦难沧桑之后,用血和泪铸就一篇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千古名文。
八、课堂机智处理
1、早读任务必须抓好,否则,难以达到预想效果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要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不能找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因为读出笑话就破坏了这节课的气氛)。
4、学生找句子时,要求有分析,注意语言的严密性。较好的予以表扬,激发大家都动起来,这是本课(第一课时)的高潮。
5、可以把学生整理的好的卡片予以展示,以此鼓励
6、对比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性以便于综合
7、处理练习册中的《寒花葬志》,回味本文的精妙之处
欢迎大家批评 谢谢
作者邮箱: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3
邱龙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4
预习学案
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二、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②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者的悲情?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堂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著有《震川文集》。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2)古人评价
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黄宗羲
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司马迁),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 「清」方苞
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有寥寥短章而逼真《史记》者,乃其最高淡之处也。
——「清」吴德旋
二、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课下练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5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 正音,正义,解题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 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
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四.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提问找出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再读课文体味感情。
附: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一.作者
归有光:今之欧阳修,明文第一。 唐宋派代表。
二 解题
怀宗追远
项脊轩 书斋狭小
三正义
1. 得 然 凡/而 若 汝
2. 数词用法:无量词
3. 词类活用:名作状
名作动
4. 句式:判断
疑问
四. 文眼:喜,悲。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6
陈凯歌
教学目标: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体会文章感情,学习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照课文段落分段到组翻译原文,并完成课后字词的练习。
2、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仿造课文写法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断。
公开课为第二课时,将第一课时教案简述如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补充课文注: 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生”,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
“志”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
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归有光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
二、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与默读结合,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独立研判印发的译文,比较括号内以及个人翻译的得失。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原文较长,这里不赘述。印发的译文可能是学生翻译的原文)
四、教师结合译文简介直译、意译的方法。
五、指出证明文中部分实词(顾、胜、cuan、逾、先、比、朝、殆、书、手)的多义性和特殊用法,并完成课后第三、四练习题。
(说明:本课排在粤教版新课程教材的第二模块文言文单元之首,所以教师作如是处理,就如何翻译文言文作了系统介绍)
第二课时:
一、简单导入。
二、
师:上节课里同学们读通了全文,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一句话起着过渡作用,同学们看看是哪句话呢?
生很快找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分析讨论第一段
师: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
生杂然相答,有“杂植兰桂。。。亦遂愿增胜”,有“借书满架。。”。。。
师:同学们都明确了这一段,嗯。我也以为是这一段。来。大家一齐读读。
生放声读“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师:在这里啊字里行间都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看这几处文字的运用,来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投影几个问题:
(1)“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2)“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3)“风移影动“的”移“改为”摇“又有何区别?
生:不能互换,原文这样更符合现实嘛。
生:原文这样写更有一种美感,因为家贫所以借书,还不少呢,墙不高所以明月照到一半,更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生:“满”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半”,明月只照到墙的一羊,更有一种朦胧的美呀。
师点头“嗯,有道理”
生:。。。
生:“时“写出小鸟对庭院的喜爱了,“偶”字就觉得小鸟不甚爱来了
生 :前面说庭院寂寂,这里的“时”就更见寂寂了
生:还写出这里很少有人来,门可罗雀呢。
生鼓掌。
师:综合刚才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是不换的好,这个问题就这样决定了。下面的问题呢?
生:“移“字改成”摇“不好,是动宾短评短评啦,是风摇着影动。
马上有生反对:是主谓短评,风摇和影动。
(这里两生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师的问法也有点问题,所以学生就只找区别去了)
师:哪一字更可透出作者的“喜“呢?
生大悟。一生马上起来说“是移字,有轻柔的感觉,是微风徐来,如果是大风猛烈地摇,就没有美感了,归有光是文人嘛,讲究一种雅气,也更能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又一次鼓掌。
师微笑点头:好啊,我也要同意你的看法了。
四、分析讨论后一部分的二三段: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悲才是本文的主调,后一部分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为什么说”可悲?“哪件事最能打动你?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
生放声朗读第二、三段。找出了文段所写的几件事和细节描写。
师:作者为什么说生“可悲呢“?
生:感到了生活的沧桑,家道的败落。
生:祖母、母亲和妻子先后离去,如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感到可悲了。
师:每次读到“令人长号不自禁“,老师我也要长号不自禁了。这两段为什么如此感人呢?来看看老师我的改写,与原文比较它的表达效果。
“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常到轩中来看看,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那样有大的出息。和阿婆谈起这些,心里就十分难过,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生:原文感人多了。
生:原文有很多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很感人。
师:是啊,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亲情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最朴实也是是易被我们忽视的,归有光先生就是用我们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最真挚的亲情,让简短平常的句子有了如此强的感染力。我们再来默读一遍,用心来细细体会。
五、讨论分析最后一段。
(1)写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选细节可谓别具用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问余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妻子转述娘家小妹问阁子为何物的天真好奇?(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没听清没记下来。)
(2)作者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生:前面写得很悲,
生:前面是直接写的,好像“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后面的很含蓄
生:后面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托物抒情,读来更感人了。
师:是啊,这里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
生齐:直接抒情
师:对,直抒胸臆,直接写出心中所感。写妻子时归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这两种手法各有其妙。下面看看老师代归有光写的结尾,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而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
生:原句睹物思人,意味深长,老师你写的就太浅白啦.
台上台下大笑,生鼓掌.
师:就没人同意我的了呀?
生笑.
生:”亭亭如盖”,说明时间已过了很久了,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作者这份情感却历久弥深.,更见他对妻子的怀念之深了.
师重重点头,”嗯,是比我写的要好”
又一女生起立:老师你写的也很好,(全场大笑),语言很雅致,好像” 庭院寂寂,馨咳在耳”. 书上这一段是作者中年以后补写的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深沉了,抒情的方式也就含蓄了. 你们是各有千秋. (全场掌声)
师:谢谢你的理解!
生都会意地笑了。
六、培养运用能力,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两种写法中的一种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字。
师:这就是直抒胸臆和借物言情各自的妙处了。上节课后大家都写了片断练习吧, 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三个学生分别念了自己的短文。师生评点。
师:归有光用了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的亲情,同学们,等你们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你们就更能体会一个中年男人的悲凉了,他少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败落,那种切肤之痛啊,我每次读来,也要“长号不自禁”了。我们再来用心细细体会用心细细地读一遍吧。
七.生再读课文,轻轻地读,读出一点声来。
八、作业:
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秋风起,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两首诗都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所作。人们评这两首诗是“看似寻常最奇崛”,说说它们“寻常”在何处,“奇崛”在哪里。
(提示:从细节与感情的关系上去探讨)
作者邮箱:
[1]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7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
第一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
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形散神聚”,这还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应该是:诗歌讲究压韵,而散文则不压韵,声律上显得散乱却很自由。下面你们要听我对散文的发展罗嗦一番,并且还要把我罗嗦的话写在笔记上——
(生动手准备)
师:一、先秦散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大家说还有什么?
生:《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师:算不算《论语》。
生10:算。也算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了。
师:好。另一类散文是历史散文。比如《春秋》《左传》《国语》。大家说《战国策》算不算?
生11:当然算。
师:它反映的是战国的历史,但是成书于西汉,笼统的说,可以归到先秦散文里。我要着重说的还有一篇很棒的散文,就是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写给嬴政的一封信。针对秦王嬴政将其他各诸侯国的人才驱逐出境,发表了广揽贤才为秦国服务的主张,非常华美。鲁迅都说“秦无文章,唯李斯《谏逐客书》一篇而已。”但是这封信是秦王朝建立前写的,我们也可以将它归到先秦散文一类。
师:二、汉魏六朝散文。这阶段散文秉承了先秦散文的发展体式,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等。历史散文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政论散文呢,我们就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另外还诞生出一种诗歌与散文结合的一类散文,叫赋,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可以说是鸿篇巨制,洋洋洒洒,但内容上大都记述皇家生活,“劝百而讽一”,赞美一百处,最后提一条建议:园林固然美丽,皇帝您老人家出游,也别忘了保护龙体之类。所以现实感差了一些。不过当时写大赋的文人有不少。比较出名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前三位大赋都写得很大。张衡是天文学家,也是文学家,他的小赋篇幅虽小,但是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强。六朝散文主要以书信、奏章、辞赋为主。我们学过的有《出师表》《归去来兮辞》等。另外,才高八斗的曹植写过《洛神赋》,其中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神步履轻盈,身材婀娜之美。南朝被称过“江郎才尽”中的“江郎”,也就是江淹,在名篇《别赋》一开头就来一句非常煽情的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可惜生花的妙笔一旦失去,再也写不出美丽的散文里。还有一个我非常敬重的任务,他叫嵇康。在我们看的《遥远的绝响》里,曾记述过嵇康写过一封比较有名的书信,跟他的好朋友山涛绝交,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很有趣,自己不跟他来往了,却把儿子交托给他抚养。山涛也欣然应允。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魏晋风度吧。
师:说得比较累了。还要不要讲下去了?
生:要!
师:隋王朝与秦朝一样短命,文学上总把它附着在强大的唐王朝一起来说。隋唐散文是中国散文的转型期。我们看初唐的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时,大概有个印象,内容是有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华丽,这是宫廷文学的作风。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振作起来,极力批判六朝以来形成的绮丽虚弱的文风,与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声若洪钟,振聋发聩。他们的文章说是“古文”,其实是自己的创造,自由而实在,韩愈的《师说》多有现实意义啊,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还有“永州八记”《黔之驴》等,清新,现实,暗含讥刺,却又体现为人请命的深沉。真君子也!杜牧这人比较有才华,《阿房宫赋》说是写历史,何尝不是他早已觉察到衰落的唐王朝的政治嗅觉的表现呢。这是第三阶段。
师:第四阶段是宋代散文。任何一朝的散文都要解决形式与内容之间脱离的关系。欧阳修就大力割除形式主义文风,他做进士考试的主考时,就明确宣布“玩形式只能玩死自己的前程”之类的话,使“西昆派”无处遁形。实际上,欧阳修、苏轼等人散文眼光很宽广,取法范围也很大,他们对骈文并不那么深恶痛绝,相反还颇有喜好,所以他们的散文兼收骈文之长。在语言风格上,他们特别强调“切意”,虽也关心修辞,讲究章法、节奏,但都要符合“达意”的要求。不过相较于韩柳的散文,可以感觉到北宋几位大家散文的感情强度及语言张力是有所减退的。宋代理学兴起,在程朱看来,无论韩柳还是欧苏,尽管他们标榜儒道,却还是文人气过重,他们的文学追求仍然有害于道。随着理学渐盛,宋代散文也不得不走向衰落。
师:最后说明清散文。受到唐宋散文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散文基本上规唐仿宋,但复古中不断孕育变化。明代散文与诗歌相似,走过了一个类似马鞍形的发展历程。明初散文比较繁盛,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高启和方孝孺等,《明史》本传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是历来学子必读篇目。文中写他求学的时候要跑几十里路,在大雪天达到馆舍的时候,脚已经失去知觉,别人用温水浇灌,才复苏。问老师问题是要看老师脸色的。你们现在呢?老师基本上是你们奴隶了。刘基就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军师了,他的一篇《卖柑者言》极有讽刺意义,直指当权者高高在上、飞扬跋扈以至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实。随后是“台阁体”盛行近百年,明代散文步入低潮。直至明代中叶,文坛酝酿着新变。先是李东阳为盟主的“茶陵派”,继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又将复古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为晚明狂士之文和晚明小品文的出现作好准备。另有以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以“性灵说”为核心的文学主张,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一格”,文章清新洒丽,但也过于俚俗肤浅,之后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力倡“幽情”“别绪”,企图另辟蹊径。但他们又被后代正统文人讥为亡国之音。不管如何,晚明小品文以其清俊灵巧、富有情韵和具有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除了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家外,还有徐渭、王思任、陈继儒、张岱等都是小品文的重要作家。清代散文也分三个时期:先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侯方域、魏禧、汪琬等的学者散文,接着是中期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后期以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提倡“新文体”,为“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曾国藩的家书,看看他的文章究竟与哪一派有联系。
师:累啊。也快下课了。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17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11:45am
文学史吗?
顶部
董隆 发表于: 2004/11/28 03:03p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1/28 11:01am 发表的内容:
第一课时
……
师:累啊。也快下课了。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导入课文需要这么长时间啊!东方兄,是不是讲散文史呀。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39pm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谈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进化历程。理解散文怎么来的,曾有过哪些主张、哪些样式、哪些手法,对我们学写散文是很有帮助的。还需要大家多读一些古代优秀散文篇章。上节课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课文内容可以用‘一间破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来概括,说说自己的理解。”现在来检查一下——
生1:一间破屋就是指项脊轩,两种情感在第二段上写了“喜”与“悲”,三个女人指的是自己死去的亲人有三个: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好,没什么异议吧?
生2:我觉得题目不好,怀念的应该有四个女人,还有一个“老妪”。
师:那是不是还有叔叔伯伯一些人呢?我想站在思念的角度上,怀念应该如第一个同学说的祖母、母亲和妻子。是吧?
师:好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里了,好吧?
生:啊?不行!
师:为什么?
生:太简单了,内容太少了,考试过不了关的。
师:同学们真是好孩子啊。一篇文章只知道写了什么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善解其中味,才算是真正的消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慢慢品味品味。怎么品味呢?还是从内容开始——
师:一间破屋,是怎样的一间破屋?
生3:是一间狭窄的下雨时候雨水就会漏下来的破屋。
师:是狭窄还是狭小?
生3:狭小。
师:怎么看出它狭小?
生3:“方丈”,就是一丈见方,相当于现在10个平方,只能一个人住。所以很小。
师:下雨漏下的是雨水,不下雨的时候漏下的是尘泥。连放一张桌子东挪西挪,狼狈不堪。一个读书人的书斋简陋如此。你们家里像这样吗?
生:不!
师:珍惜啊。归有光没有掩饰家境的清寒,也不是哭穷。这么一写,不仅写出小屋特点,读来也很有情趣。
师:除了小、漏,两个特点,还有没有小屋修葺前其他特点了?
生4:老。说了小屋的历史有百年之久。另外还有暗。因为门朝北开,光线不充足,中午后就昏暗了。
师:好。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是怎么样的?
生5:问题解决了。不漏了,通过放一堵墙来反射日光,也亮了……
师:打断一下,什么样的墙?
生5:院子四周的墙,墙上应该刷白石灰的。
师:就叫“粉墙”了。好,关键问题解决了,但是小、老没法解决,还是给人阴森、陈旧的感觉。
生6:不是。他在小屋前种上一些树,美化了环境。所以,小和老的局限也没有了。作者的心情很高兴的。白天读书应该比较舒服,惬意,晚上,特别是月圆的晚上,景色也很美。
师:说的好。写三五之夜的景色注意到了动静结合,别有清雅。来读一下。“三五”——
(生齐读)
师:老师一直想啊,老师自己的房子也小,但是精神生活丰富,这物质上简陋也就荡然无存了,正是应了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学生呈鄙视状)
师:这一段大概就是写第二段的“喜”了,那作为过渡段的第二节,又引出下文的“悲”。主要悲在什么地方?
生7:失去亲人。
生8:还有分家。
师:说到分家,我的心也禁不住悲凉起来。想当年,我们弟兄三人分家,姐姐嘛,按农村的规矩,已经是人家的人,就不参与财产的分割了。那天晚上,我爸爸召集我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我从来没见过他那么严肃过。爸爸语调沉重,说:“你们都成家了,不能在合一起过了。自己都要有小家庭。今天就把分家的事情说一下。”我问:“爸,在一起不是很好吗?”爸爸说:“傻孩子,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嘛。说是分家,实际上家里也没啥分的,两间楼房,老大、老二每人一间,你呢,在外地,就不需要了。田地呢,都是老大和老二的,每人一半。最重要的是债务啊。老大老二结婚的时候都借了不少钱,老大是五千,老二是两万五。造房子的债还欠外边一万三。这些是不是老大老二两个人来分摊?”大哥说好。大嫂跳出来,说:“不公平啊。我们还我们结婚的那五千,他们的自己来。”二嫂立即回应:“我们结婚的时候钱都不值钱了。再讲,你结婚时花的还不是全家的钱吗?”二哥拉过二嫂的胳膊,让他不要说。我当时真想跳出来说,所有的债务都归我,但是我确实没有那么多钱,现在购房贷款还没多少呢。父亲说:“好了,这样吧,所有债务除以三,分别由老大、老二和我们承担。老三没花什么钱,也没得什么。就这样吧。”大家都不做声。于是我把记录的文案让他们一一签字。第二天就是分农具,修建厨房。父母也搬出了楼房,住到那堆放杂物的小屋去了。跟书上说的“异爨”后的“鸡栖于厅”情景多么相似啊。想起这个,我都不想回家去探亲了。
生9:那说明你不孝!
师:为什么?
生9:你应该把父母接到你这里来住啊!
师:他们来住过一段时间,说很不习惯,比如进家后换拖鞋,再比如有时我们吃快餐,他们就说这一盒居然要十块,你这败家子!后来自己买菜又说这青菜居然还要五毛,家里的连五分都卖不出去。后来他们就走了。所以还是你们现在好啊,独生子女以后不存在分家的的悲伤了。
师:我是因这篇文章而感动啊,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会被其中的细节感动了?
生10:我觉得最后写枇杷树,睹物思人,怀念妻子,我觉得很凄惨。我那次到外婆家,外公已经不在世,看着他的遗像,我都要哭的。现在文章这么写,树越是有生命,越是茂盛,作者就越想念啊。
生11:祖母来说的几话,对发奋读书的归有光充满关心。想想,我妈妈天天跟我说学生,我还觉得她唠叨。不应该啊。
师:能有这样的感悟、唤醒,很好。
生12: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归有光母亲为什么不跟自己孩子一起睡觉呢?而把孩子交一个老太婆带呢?
师:大家怎么看?
生13:大概她身边还有孩子的。
师:这推断有点道理。据说归母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有两个夭折。归母就是因后来节育手术不当而死的。死的那年,归有光才八岁啊。母亲隔门相问,老妪作答,一方面看出老妪心有坏恩,另一方面归有光听到这里,也引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的形象在他脑海里是一片模糊,但是我想在归有光心里一定是最美丽的!
(学生鼓掌)
生14:我觉得祖母拿象笏来,是给了归有光读书的压力。这样做不好。
生15:我们现在学习压力也很大。
师:那要看怎么对待这压力。归有光没有抱怨,相反是把它看作是激励。我们是不是要学习他这种调节心态的本领啊?
(下课)
师:该说还有很多,但是我说一句这篇文章对我们写散文的启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事可以打动别人,关键在于自己首先感动。下一节处理这课的相关练习。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41pm
第三课时的内容就是书后习题,主要是词语。还有一本配套练习上的。不再详述。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觉有以下不足:
一是学生文章读得还不熟。
二是字词解释还不到位。
三是如何把以小见大手法迁移到写作中来还需要探讨。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45pm
关于第一课时,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课文,但是我觉得应该把散文的沿革说清楚了。我们的课堂上缺少文学史、现代汉语等课程的必要的概述,学生所学知识很少能成结构的。这是个问题。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1/28 06:37pm
设计精巧,点拨自然,好课啊!叹服。
顶部
开开心心 发表于: 2004/11/28 06:49p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 2004/11/28 06:37pm 发表的内容:
设计精巧,点拨自然,好课啊!叹服。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07:17pm
看来东方老师上课也在变啊,不是一味的狂灌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7:25pm
第二课时开始分析文章结构,同时有学生质疑和老师反驳。而后老师谈感受,接着反问学生的感受,由此展开讨论,这课堂的流程是比较顺畅的。
东方的这堂课给我启发很大。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23pm
望东方再多传几个。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23pm
谢谢楼上几位.老实说,上这课前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教案,没有什么适合自己的.于是就在心里盘算,自己上.到现在我的教案都没写好,也不想写了.
我恪守:文本是师生交流的媒介.
只要能在文本里找到老师,找到学生,找到对方,这就够了.
小师妹说,你这样上,基础知识会被忽略.这话很有道理,所以得上第三课时.第一课时实际上是整个第六单元明清散文的导语.不是这课专门搞的东西,本想半节课说掉的,谁知道搞了一节课.就算第一课时了.
我现在对课时没了感觉,至多是对一篇课文.
斑竹说罐,我是这样处理的,如果学生确实不知道,那只能罐,是不是,你能启发什么呢?学生可能知道的,让他说,自己再补充.比如说小屋是什么样的小屋,学生说不全的,只能自己补出来,不一定要再找人说了,浪费时间.老师一说,学生思路也清楚的.我在想,现在我们教学生课堂对话,他们到大学是不是很不适应呢,郁闷.
边城与毓君都高抬了.这篇文章的细节还没有深入下去,比如想象,就根本没有.三五之夜可以说上一段想象作文的.但实在没时间了.有的遗憾只能到其他文章分析里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39pm
我说的是实话,就是你对文本的处理很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对文章细节的把握,结构的把握。
我现在上课有时候是没有让学生分析结构的,这到底好不好,我还在思考。
但就你的这堂课看,对某些细节的把握还是很能启发学生的。
确实,你和我都没注意字词的分析,其实对学生来说,文言字词还是很重要的。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44pm
一有时间我就整理,如果高二老师每人弄一课,也就差不多了,呵呵,有点偷懒的意思了。
结构上,我倒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就是按照课文顺序一路下来,至多心里知道了课文分那两部分。连文学常识都没讲,现在课越来越生活化了。而高考越来越学院化,这才是我担心的事情。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8:41pm
“现在课越来越生活化了。而高考越来越学院化,这才是我担心的事情。”
这也是我担心的。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8:42pm
希望更多老师参与探讨。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8
吴应华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4.感受亲情
5.理清思路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
1.诵读全文,理清思路(局部思路全文思路)
2.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掌握并积累几个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明代:
字:号:
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强调真实感情
被誉为:“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
2.作品简介:
项脊轩:注解①
志:注解①
其它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三)品读
全班学生朗读全文:
自读全文:
提出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抄写在一张纸上)
朗读第一二段:
朗读第三四五段:
(四)集体朗读第一段,协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该段应该用什么语调朗读?应读出什么效果?
平缓亲切
2.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何特点?作者嫌弃它吗?
特点:小旧破漏暗
感情:喜爱
3.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如何了?
不漏
不暗(亮)
幽雅(美)
静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试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受.
乐
4.思考并讨论: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幽静还是写喧嚣?
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句.
(五)理清思路,背诵第一段.
思路:
(六)背诵练习:
理解记忆:根据写作思路练习
(七)练习
1.课本108页第一题的1和2小题。
2.课本第二、三题。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作者邮箱: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9
项 脊 轩 志 作者:归有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3]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3]
《项脊轩志》节选 2000/11/01项 脊 轩 志 作者:归有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2/3]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3]
《项脊轩志》节选 2000/11/01项 脊 轩 志 作者:归有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3/3]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3]
《项脊轩志》节选 2000/11/01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10
常州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陈顺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大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考虑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必须面向学生实际。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2.德育目标: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5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 有 光。通过新课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话题: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少年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学生1——幼年归有光 学生2——少年归有光 学生3——成年归有光 学生4——母亲 学生5——老妪 学生6——祖母
学生7——妻子 学生8、9、10——诸小妹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四)归纳总结(5`)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技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愿本文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同学们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同学们作文《感受母爱》。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阅读方法:整体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 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作者邮箱: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11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
----《项脊轩志》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归有光,________(朝代)散文家,著有《 》
(二)实词含义
1、顾视无可置者
2、余稍微修葺
3、室试洞然
4、旧时栏楯
5、偃仰啸歌
6、冥然兀坐
7、万籁有声
8、珊珊可爱
9、客逾庖而宴
10、凡再变矣
11、乳二世
12、先妣抚之甚厚
13、某所,而母立于兹
14、呱呱而泣
15、大母过余曰
16、余扃牖而居
17、后五年,吾妻来归
吾妻归宁
(三)虚词用法
1、迨诸父异爨
2、往往而是
3、某所,而母立于兹
4、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5、吾儿,久不见若影
6、何竟日默默至此
7、大类女郎也
8、比去,以手阖门
9、顷之,持一象笏至
10、故尝为厨
1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2、殆有神护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课内外名句
1、投我以桃,___________。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诗经》)
2、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3、博学而笃行,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6、度德而处之,______________。(《左传》)
7、知者不惑,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10、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五)翻译训练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 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 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 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 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 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她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角度点拨:①动人的情感无须惊天动地,平平常常才是真;②生活就是由点点滴滴的琐事组成;③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家园是一辈子的行囊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12
常州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陈顺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大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考虑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必须面向学生实际。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2.德育目标: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5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 有 光。通过新课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话题: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少年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学生1——幼年归有光 学生2——少年归有光 学生3——成年归有光 学生4——母亲 学生5——老妪 学生6——祖母
学生7——妻子 学生8、9、10——诸小妹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四)归纳总结(5`)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技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愿本文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同学们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同学们作文《感受母爱》。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阅读方法:整体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 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作者邮箱:
[1]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13
高二语文
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1、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2、要重视对文章的鉴赏。应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整体感受文章,并进行合理的体验想像,作出自己的个性解读。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著有《震川文集》。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3、预习思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3)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者的悲情?
合作探究
1、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2、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妣事略(有删节)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④,灯光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⑤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以下职官的妻子封为孺人,后来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②殇:未成年而死。 ③姁姁:xù,温和的样子。 ④缉纑: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⑤问:慰问,问候。⑥洒然:整齐的样子。
(1)对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逾年,生女淑静 客逾庖而宴
②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 以二子肖母也
a、两个“逾”意思相同,两个“子”意思也相同。
b、两个“逾”意思不同,两个“子”意思也不同。
c、两个“逾”意思相同,两个“子”意思不同。
d、两个“逾”意思不同,两个“子”意思相同。
(2)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 ②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③娘以指叩门扉
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a②③ b①⑤ c③④ d①④
(3)下面的内容,全部能说明母亲具有勤于操劳品德的一组是( )
①大者攀衣,小者乳抱 ②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入城,则缉纑 ⑤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⑥户内洒然 ⑦率人人得食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先妣事略》的一项是(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5)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先妣事略》和《项脊轩志》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借助写生活中的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没有一笔直抒感情的笔墨。
b、《项》文主要表达了自己怀旧念亲之情,因而以一个“旧”物为线,将材料穿起来。
c、《项》文中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先》文中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
d、《项》、《先》两文,内容互为照应,都描述了亡母生前对仆人的宽厚。
(6)翻译下列语句
①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②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14
常州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陈顺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大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考虑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必须面向学生实际。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2.德育目标: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www.wenmibang.com)
我将教学过程(www.wenmibang.com)设计为以下5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 有 光。通过新课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话题: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少年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学生1——幼年归有光 学生2——少年归有光 学生3——成年归有光 学生4——母亲 学生5——老妪 学生6——祖母
学生7——妻子 学生8、9、10——诸小妹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四)归纳总结(5`)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技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愿本文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同学们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同学们作文《感受母爱》。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阅读方法:整体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 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作者邮箱:
[1]
《项脊轩志》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篇15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
时间:2004年11月6日下午15:25—16:10
学生:广州执信中学高一学生
执教者:执信中学曾湖仙老师
听课者:中南六省各地教师1300余人
教学目标: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体会文章感情,学习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照课文段落分段到组翻译原文,并完成课后字词的练习。
2、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仿造课文写法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断。
公开课为第二课时,将第一课时教案简述如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补充课文注: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生”,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
“志”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
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归有光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
二、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与默读结合,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独立研判印发的译文,比较括号内以及个人翻译的得失。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原文较长,这里不赘述。印发的译文可能是学生翻译的原文)
四、教师结合译文简介直译、意译的方法。
五、指出证明文中部分实词(顾、胜、cuan、逾、先、比、朝、殆、书、手)的多义性和特殊用法,并完成课后第三、四练习题。
(说明:本课排在粤教版新课程教材的第二模块文言文单元之首,所以教师作如是处理,就如何翻译文言文作了系统介绍)
第二课时:
一、简单导入。
二、
师:上节课里同学们读通了全文,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一句话起着过渡作用,同学们看看是哪句话呢?
生很快找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分析讨论第一段
师: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
生杂然相答,有“杂植兰桂。。。亦遂愿增胜”,有“借书满架。。”。。。
师:同学们都明确了这一段,嗯。我也以为是这一段。来。大家一齐读读。
生放声读“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师:在这里啊字里行间都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看这几处文字的运用,来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投影几个问题:
(1)“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2)“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3)“风移影动“的”移“改为”摇“又有何区别?
生:不能互换,原文这样更符合现实嘛。
生:原文这样写更有一种美感,因为家贫所以借书,还不少呢,墙不高所以明月照到一半,更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生:“满”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半”,明月只照到墙的一羊,更有一种朦胧的美呀。
师点头“嗯,有道理”
生:。。。
生:“时“写出小鸟对庭院的喜爱了,“偶”字就觉得小鸟不甚爱来了
生:前面说庭院寂寂,这里的“时”就更见寂寂了
生:还写出这里很少有人来,门可罗雀呢。
生鼓掌。
师:综合刚才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是不换的好,这个问题就这样决定了。下面的问题呢?
生:“移“字改成”摇“不好,是动宾短评短评啦,是风摇着影动。
马上有生反对:是主谓短评,风摇和影动。
(这里两生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师的问法也有点问题,所以学生就只找区别去了)
师:哪一字更可透出作者的“喜“呢?
生大悟。一生马上起来说“是移字,有轻柔的感觉,是微风徐来,如果是大风猛烈地摇,就没有美感了,归有光是文人嘛,讲究一种雅气,也更能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又一次鼓掌。
师微笑点头:好啊,我也要同意你的看法了。
四、分析讨论后一部分的二三段: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悲才是本文的主调,后一部分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为什么说”可悲?“哪件事最能打动你?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
生放声朗读第二、三段。找出了文段所写的几件事和细节描写。
师:作者为什么说生“可悲呢“?
生:感到了生活的沧桑,家道的败落。
生:祖母、母亲和妻子先后离去,如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感到可悲了。
师:每次读到“令人长号不自禁“,老师我也要长号不自禁了。这两段为什么如此感人呢?来看看老师我的改写,与原文比较它的表达效果。
“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常到轩中来看看,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那样有大的出息。和阿婆谈起这些,心里就十分难过,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生:原文感人多了。
生:原文有很多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很感人。
师:是啊,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亲情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最朴实也是是易被我们忽视的,归有光先生就是用我们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最真挚的亲情,让简短平常的句子有了如此强的感染力。我们再来默读一遍,用心来细细体会。
五、讨论分析最后一段。
(1)写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选细节可谓别具用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问余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妻子转述娘家小妹问阁子为何物的天真好奇?(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没听清没记下来。)
(2)作者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生:前面写得很悲,
生:前面是直接写的,好像“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后面的很含蓄
生:后面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托物抒情,读来更感人了。
师:是啊,这里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
生齐:直接抒情
师:对,直抒胸臆,直接写出心中所感。写妻子时归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这两种手法各有其妙。下面看看老师代归有光写的结尾,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而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
生:原句睹物思人,意味深长,老师你写的就太浅白啦.
台上台下大笑,生鼓掌.
师:就没人同意我的了呀?
生笑.
生:”亭亭如盖”,说明时间已过了很久了,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作者这份情感却历久弥深.,更见他对妻子的怀念之深了.
师重重点头,”嗯,是比我写的要好”
又一女生起立:老师你写的也很好,(全场大笑),语言很雅致,好像”庭院寂寂,馨咳在耳”.书上这一段是作者中年以后补写的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深沉了,抒情的方式也就含蓄了.你们是各有千秋.(全场掌声)
师:谢谢你的理解!
生都会意地笑了。
六、培养运用能力,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两种写法中的一种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字。
师:这就是直抒胸臆和借物言情各自的妙处了。上节课后大家都写了片断练习吧,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三个学生分别念了自己的短文。师生评点。
师:归有光用了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的亲情,同学们,等你们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你们就更能体会一个中年男人的悲凉了,他少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败落,那种切肤之痛啊,我每次读来,也要“长号不自禁”了。我们再来用心细细体会用心细细地读一遍吧。
七.生再读课文,轻轻地读,读出一点声来。
八、作业:
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秋风起,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两首诗都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所作。人们评这两首诗是“看似寻常最奇崛”,说说它们“寻常”在何处,“奇崛”在哪里。
(提示:从细节与感情的关系上去探讨)
(后记,第一次做实录,手忙脚乱,忙个不停,还是记少漏多,不能完全如实反映曾老师这一课的精彩了,其实曾老师妙语迭出,气氛轻松和谐)
与会专家与教师互动点评,比较一致的是肯定了这一课的务实,对文与言的关系把握较好,重视语言的学习。
方教授点评:对归有光的思想内涵的把握有一点点欠缺,定位在对母亲对妻子怀念的亲情上,对归有光之悲的挖掘不够。文章一开始就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分家,曾为兄弟骨肉,现“内外多轩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家道败落。归有光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发愤苦读求得功名以使家道复兴,无奈功名未竟,亲人却一个一个先后离去。这里的悲应该包含多重意思,家道败落、兄弟以邻为壑、人逝物亦非,怀念追想的背后是人世的沧桑,这是归核心的悲。学生对悲的分析有答到“沧桑”的,教师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点。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这样两个魅力:一是人的精神的魅力,二是有汉语言文学的美。若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钻研,没有自己的深度阅读,就难以上出自己的特色。教法、技巧都是表面化的形式,若过度追求,容易流于形式大于内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