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推荐13篇)

2023-04-16 17:32: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推荐13篇)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1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首先,上课一开始,就在课题下板书: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在学生的一片愕然声中,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2年底,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于是,在学生的议论声中,板书出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这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适当生发联想想象,互相激发,共同探讨,时而热烈讨论,时而奋笔疾书,15分钟后,纷纷收笔,在教师的组织下,各组由一名同学宣读报告内容。选择同一课题的小组也互不示弱,前一个本已周密详尽,后一个更是精妙独到,甚至有些措词用语颇具刑侦专业水准。宣读过程高潮迭起,听众时而大笑,时而赞叹,几乎每一组的同学都有各自的亮点,都给人一份惊喜。

课堂进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一片安静,一阵疾笔,不到5分钟,一份份结案报告出笼了。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然意犹未尽,教师遂板书:

本案引发的思考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到了这一点:创新求活,守旧必死。这简洁的八个字,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课文学习在师生深思的余韵中结束。

附:学生的各项调查报告

一、 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结案报告

本小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组裁定,思想的 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2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3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点拨: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

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

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3、列出课文情节提纲。

二、研习新课

1、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3、自读与讨论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4、自读与讨论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5、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6、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三、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教师点拨要点:

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四、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4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焦躁不安宁。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五、读课文疏通情节: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套死

六、分析主题:揭示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的空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3、了解沙皇*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需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2、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

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3、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4、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5、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

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

6、小说通过怎样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他的悲剧?

恋爱。通过恋爱时间来展示“套子”的危害。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

①别人撮合,华连卡表示好感。

②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出生较高有田产。

③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人。

小结:以上种种均为外在因素或外在*,不是他内心真正产生爱意,他准备结婚只是昏了头。

7、这件婚事成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①有人画了幅漫画。②华连卡骑自行车。这触犯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新事物,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就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结果华连卡不在,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所以婚事失败了。更致命的是这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的她大笑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在这笑声中结束了。他永远地装进了自己的套子中。

小结: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8、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度没有*,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统治不*,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9、讨论小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

揭示沙皇*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沙皇*统治。6、讨论课文中三、写法分析

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教师点拨要点:

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五、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5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传统名篇。笔者每次教学此课都有一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但又总是感到一些不惬意。比如对小说中别里科夫以及华莲卡等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小说的主题及情感基调的认识,对小说构思及其结构安排的把握等,我常感到解答这些问题有些牵强附会。我知道这与课文的删节有关。契诃夫万字左右的小说原作,课文删节竟达到了三分之一!删节后的课文尽管叙述简明了,主题集中了,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小说的主题、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特点;但是这种理解和掌握却可能是偏离契诃夫原作本旨的。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契诃夫。于是我将此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即先用一定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在体悟品赏;再用一定课时让学生比较阅读课文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探究课文与原作的异同,体会原作佳妙之处,重在升华认识,锻炼思维,培养怀疑和探究精神。整个教学以自学探究为主,以能力培养为归宿。

教师在预习课上印发自读提纲及其他参考资料,布置学生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里未作删削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以作比较阅读之准备。

一、整体感知,体悟品赏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提问1:你认为题目中哪个词语最耐人寻味?

明确:套子。

提问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的呢?可看出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课文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表现的。(投影一)

套 子 内 容性格特点行为怪僻胆小怕事逃避现实顽固保守腐朽虚伪可憎可鄙既是卫道士,又是牺牲品

衣着上的套子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上的套子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希腊语,歌颂过去,憎恶现实

思想上的套子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语言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生活上的套子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婚姻上的套子结识——想恋爱怕不是正人君子漫画——想结婚怕承担义务郊游——男女同车怕出什么乱子舌战——跌了跤也怕别人取笑失败——可能的喜事变成真正的丧事

提问3: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投影二)时代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显然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皇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使他胆战心惊。因此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之中。

提问4: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这与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的别里科夫的“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是内心深处的奴性使然;怕的总根源是沙皇专制制度。因为当时沙皇专制严酷,人们内心都充满着恐惧;这正体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和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提问5:小说既已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了较全面的描写,为何还要描写他的婚事?这样写有何深意?由此可见本文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首先抓住别里科夫衣着、外表、爱好、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口头禅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揭示别里科夫害怕生活,害怕新事物;逃避现实,维护现存秩序,竭力缩进“套子”里去的思想性格特点。但这些都只是对主人公所作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还不具体深入;因此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所谓“恋爱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进一步刻画其既竭力逃避现实,又抗拒不了现实生活诱惑的复杂矛盾心理。“点”的渗透更深刻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虚伪腐朽和其必然灭亡的可鄙下场,使别里科夫形象骤然立起来了,变得更加鲜明生动。点面结合手法使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小说选材可谓独出心裁。作者把别里科夫那样一个紧紧束缚在“套子里”的僵化人物,放到爱情这块试金石面前,看人间最激动心灵的情感——爱情,能不能激起他一丝活人的气息呢?能不能将他从“套子里”召唤出来呢?课文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让主人公在古往今来人们热烈赞美的爱情面前原形毕露,无情地揭露了别里科夫的可鄙可悲,突出和深化了主题。试想,一个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一个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的人,一个连“该结婚”的念头都无法产生的人,他的心灵已到了多么枯竭的地步!在这里,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实在是意味深长啊!这个满脑子套子思想,满嘴巴套子论调,时时处处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曾经使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曾经辖制了全城十五年之久,该是强大的吧,然而在爱情的试金石前,却是多么的腐朽脆弱啊!难怪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使他一命呜呼了,他实在是一个早就失去了生存权利的人!

提问6: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情绪变化?

明确:别里科夫死了,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空气的希望,因而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活着,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着,恐惧和奴性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故“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说明别里科夫现象是当时沙俄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只要诞生别里科夫现象的土壤没铲除,生活就还会是“旧样子”;这也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提问6:小说在刻画人物上除了点面结合手法外,给你印象最深的还有什么手法?华莲卡兄妹的出场对别里科夫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印象最深的还有幽默讽刺手法。小说自始至终采用幽默讽刺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来嘲讽“套中人”的丑陋与可憎。如写别里科夫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套子,就令人生憎,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说“套中人”“辖制”整个中学“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了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过程的描写,就富有戏剧化,充满了轻松的戏谑和幽默的讽刺。

小说还时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来增强讽刺的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压得人们战战兢兢不得安宁,而晚上他却躺在被子里战战兢兢难以入睡,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本质。而华莲卡兄妹的出场对别里科夫起到了强烈的反衬作用,两者一朝气蓬勃,敢说敢为;一没精打采,终日惶惶,对照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

二、整合评价,审美判断

提问7:你怎样评价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呢?它有何现实意义呢?

明确:《装在套子里的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可恶可憎而又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典型——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是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不自觉的维护者,又是沙皇专制制度可怜的牺牲品。作家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写法,从衣着用具到生活起居,从职业选择到语言习惯,从思想影响到婚姻闹剧,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被无所不在的“套子”套起来的可憎可鄙的丑恶嘴脸。他的可憎可怜在一定程度上正表明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与反动。这个黑暗的专制制度“长出”了变态的“别里科夫”们,而奴性的别里科夫们又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这个反动制度。别里科夫怀着无尽的忧虑与恐惧,缩进了“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那个社会。所以课文结尾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因为“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在此,作者把矛头指向了别里科夫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沙皇专制制度;实在的,当时的俄罗斯就是一个“大套子”,这个小城不过是其缩影罢了。总之,小说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预示了他们的结局只能是与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一起灭亡。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启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当时现实生活的腐朽,进而起来改变现实;它帮助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和批判自身的弱点,以便迅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进行了积极的准备。不仅如此,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永远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启示。

别里科夫死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套子”话题。这“套子”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可能也会有。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比如虚荣是一个套子,名望是一个套子,金钱是一个套子,考试是一个套子,升学率是一个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是社会的人,都与别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出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中。然而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套子,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当前我国正值改革的攻坚阶段,别里科夫的阴魂尚存,正如斯大林所说:“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新事物,害怕一切超乎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轨以外的东西。”因此,改革与守旧,进步与倒退必将进行殊死较量,只有彻底肃清别里科夫遗风,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

三、比较鉴赏,探究拓展

(投影三)鲁迅先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将契诃夫的小说原作与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作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升华认识,养成深入探究、创新致用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一)为便于比较阅读,可先简介有关比较阅读的常识。

投影(四):比较阅读方法

1、选择比较对象:a原稿与删节稿 b单元课文之间 c单元与单元之间……

2、确定比较角度:a文体特征 b构思选材 c主题情感 d人物形象

e情节结构 f环境描写 g表现手法 h语言特点……

3、对比分析法:a同与异 b优与劣 c深与浅……

(二)根据以上认识,联系课文,可确定以下几项比较内容

投影(五):比较阅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契诃夫的小说原作

1、从小说构思看,原作比课文更见匠心

2、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揭示的主题看,原作比课文开掘更深

3、从环境描写与人物关系上看,原作比课文更有艺术感染力

学生分组讨论,见仁见智,形成书面结论。

首先说构思和结构。删节后的课文只是给我们展示了点面结合的构思技巧。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则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这一特殊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对其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看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点面结合的写法虽然使小说情节叙述集中明确,不枝不蔓,强化了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部分内涵;但构思显得单一化,缺少意蕴;而且故事的叙述缺乏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读起来终究不如原作那样具有生活的质感和艺术的真实性。

而原作采用的是故事里套故事的写法,即在猎人的故事里包含着别里科夫的故事,猎人们月下闲谈是个完整的故事,他们谈到的别里科夫的故事,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小说开头写两个猎人——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在月下闲谈,谈到了他们过夜的村长家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的“怪”联系到世上种种怪人怪事以及寄居蟹或蜗牛的“壳”,进而把“壳”和“套子”自然联系起来,引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怪”,于是别氏故事自然融入猎人故事中;小说结尾又写到玛芙拉“吧嗒”“吧嗒”的轻轻的脚步声,呼应篇首,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篇首的引入和结尾的议论与描写都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揭示都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契诃夫在小说构思和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不仅文中人物别里科夫及其他人物身上具有形形色色的套子及“套子式的论调”,就是小说的结构也是“套子式的”,极大地强化了小说题目中“套子”的意蕴,拓深了小说的主旨内涵。钱理群先生将其称为“《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可谓一语破的。

玛芙拉这个形象看似游离于小说情节之外,小说里也仅被提到两次,着墨不多,文中说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从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而且“近十年一直守着炉子坐着,只有到了晚上才上街走一走”,可以说,她实在就是另一个孤僻古怪的“套中人”。作者还借猎人布尔金之口分析道,“像玛芙拉这样的人并不是稀有的现象”,玛芙拉以及别里科夫都是“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而类似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布尔金还认为“内缩”现象是一种“隔代遗传”,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作者在开头对玛芙拉的交代具有引题和点题作用,而结尾对她的再次提及则不仅照应开头,使行文更严谨,而且强化了小说主题意义。因此玛芙拉在情节结构与主题开掘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她对造成作品所渲染的气氛具有独特的作用。

另外,对两个猎人的描写在构思和行文线索上也非常巧妙,他们既是别里科夫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在场的角色,是别里科夫这种人和习气的评判者,他们的出场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蕴,提升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造成了一种亲切动人的艺术真实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说人物和主题。如果我们仅根据课文来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思想,就有可能理解片面甚至出错。课文结尾说别里科夫死后“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来。可是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又跟先前一样流着,跟先前一样的严峻、无聊、杂乱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也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这是说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活着,恐惧情绪和奴性意识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去了。这表明作者不是把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孤立的人,而是把他作为当时社会上这一类人的代表来写的,那么作品中都有哪些人染上了别里科夫习气呢?这些重要内容课文却一概删去了!给人展示的情调是沉闷、压抑、黯淡的,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真实、主题先行的感觉,以为别里科夫只是观念化、概念化的产物,缺乏生活经验的深度和生活的质感;这不仅削弱了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原文的思想意义,片面地理解甚至错解原文主旨。

事实上,小说中那个像幽灵一样出现的玛芙拉,那群仅为无聊才去游说婚姻解闷的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太太们,甚至那个见怪不怪的别氏故事的讲叙者中学教师布尔金等等,他们身上不是也有着别里科夫的气味吗?正因为这样,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达十五年之久,起到那么大的反动作用。这些人是别里科夫生存的社会基础,如此别里科夫形象就有了更普遍的社会意义,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作者的笔触直指生活本身,这正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深刻性所在。小说里兽医伊凡·伊凡内奇说道:“问题就在这儿。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污浊,十分拥挤,写些无聊的文章,玩‘文特’,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吗?至于在懒汉、爱打官司的人、无所事事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全城人都怕别里科夫的注脚:人们庸庸碌碌、平安无事地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套子里,不愿惩恶扬善,甚至甘愿受一个精神变态者的摆布。它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主题: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空气,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小民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卑琐、丑恶的奴性人格。作者借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套子”现象。文章通过柯瓦连科的议论和两个猎人的议论,更进一步说明:在沙皇专制下,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沙皇专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套子,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这个套子不打破,人民就不能解放,生活就不能前进。因此,作者才那么热切地呼唤自由:“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并借伊凡·伊凡尼奇之口严正地喊出:“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表现了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否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从而把作品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作品呈现出激进昂扬的情感基调。契诃夫以卓越的艺术典型向人们证明着:别里科夫们的命运应该结束了,革命的变革就要到来!这正是契诃夫的伟大之处,这也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的思想意义。

最后,小说还注意描写典型性格必不可少的典型环境。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小说中,别里科夫周围的人们,包括玛芙拉、布尔金在内,都是死板的装模作样的。他们烦闷无聊,尽干蠢事;他们容忍虚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屈从于沙皇的高压政策。窒息保守停滞的社会生活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这个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使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更加真切感人。而课文对这个典型环境描写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这可从原作中柯瓦连科和伊凡·伊凡尼奇的议论中比较出来。

同时,原作中还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俄罗斯乡村夏夜优美动人的自然环境:“向右边瞧,可以看见整个村子,一条长街远远地伸出去,大约有五俄里长。一切都浸透在深沉而静寂的睡乡里,没有一点动静,没有一点声音,人甚至不能相信大自然能够这么静。人在月夜看着宽阔的村街和村里的茅屋、干草垛、睡熟的杨柳,心里就会变得恬静。这时候村子给夜色包得严严紧紧,躲开了劳动、烦恼、忧愁,安心休息,显得那么温和、哀伤、美丽,看上去仿佛星星在亲切而动情地瞧着它,大地上不再有坏人坏事,一切都挺好似的。左边,村子到了尽头,便是田野。可以看见田野远远地一直伸展到天边。在这一大片浸透月光的旷野上也是没有动静,没有声音。”在作者笔下,午夜的月色,安息的村庄,温柔的星星,浸透月光的旷野……一切都显得那么温和、凄凉、美丽而富有诗意。这一切,既为故事讲述者制造了一种狩猎的环境,又以美好、皎洁的月色反衬“套子式”现实的丑恶和黑暗,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相反,课文则多了此一层缺憾。

总而言之,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显示了作家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深厚功力,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开掘、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环境描写等,都较删削后的课文高明得多。一块美玉被如此的人为残损,实在可惜。还是读原作的好!

四、迁移训练,课外延伸(选做一题,此一步也可不要)

1、以《别里科夫的遗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比较分析陆游、毛泽东的同题词《卜算子·咏梅》,看着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六)

衣着上 外表 面的铺写

用具上

职业上 内心 套己(幽默讽刺) 既是卫道士,又是牺牲品

套子 生活上

思想上 影响

语言上

婚姻上 套人 点的细绘(对衬——华莲卡兄妹)

作者邮箱: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6

探究

教学任务:研读课文,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课堂讨论来解释、分析、解决问题;对本文学习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生活动: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决;最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学会层层剥开,最终彻底地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也要在巧妙地评价引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最基本的规律;要努力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解释文本,理解文本的丰厚内蕴,让学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绎的毛病;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评判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合理引导,要恰当评价,要有效归纳。

就本课的教学而言,作为教师要特别善于因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划分为小问题。比如,我们在讨论别里科夫的现代意义的时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问题:

标题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么?“套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结合文本来做解答。

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别里科夫?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

课文结尾写到:“我们埋葬了别利科夫,可是还有多少这类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将来还会有多少套中人啊!”这里包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所写到的村长的老婆马芙拉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标题换成《别里科夫传》好不好?为什么?

4.提炼

教学任务:总结反思,提炼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总结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自己所学得的东西,学会与同学分享。

教师指导:关键是要让学生生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要总结提炼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识,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教师要力求使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可以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写学习后记或学习反思。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让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

比如,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外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阅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或周记):

别里科夫葬词;别里科夫日记;别里科夫遗书;别里科夫之死;别里科夫祭文。

又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别里科夫性格的现代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存在“套子”吗?还需要“套子”吗?请您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不能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解,因而对问题的探究也就不具体不深入;

3.不能结合文本来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

4.不能通过科学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二)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随机应变,相机诱导。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1.引导学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自己没有读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新鲜、最深刻的地方去提问;

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谈阅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感受”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来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解释、分析、解决问题

从分解概念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和选择有利于解答问题的材料;

扣住问题解释和分析材料,以求对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出更具体更深入的分析;

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零散的琐碎的问题组织起来,使之围绕主要的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

3.引导学生总结提炼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来概括提炼有价值的原理性知识;引导学生从学习策略的教学来概括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本中的具体的细节,要善于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结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运则要注意扣住情节结构来理解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挖掘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刻的原因。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7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

一、题解。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尽管契柯夫由于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局限,还不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认识不到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道路,但他却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

3.补叙情节:中学教师布尔金跟兽医伊凡·伊凡尼奇谈起村长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引出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里的“我”是布尔金。

二、范读课文。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三、正音、正字。

削(xiāo)默(mò)许

祈祷(qǐdaǒ)降(xiáng)服

辖(Xiá)制搓(cuō)讥消(qiào)

四、分析本文情节结构。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倒数第3段)。

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顽固保守

无形的套子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阻碍社会发展

禁闭开除学生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一。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

具体步骤:

一、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

教学要点:总结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

具体步骤:

一、分析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板书: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和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二、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去写别里科夫的。

1.教师讲解什么叫讽刺手法。教师讲解: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课文中,作者对别里科夫就是用这种笔法去写的。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2.指名学生从课文中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有的地方,作者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是多么迂腐可笑的生活习性!

有的地方,作者把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他自己一本正经的语言、神态表达出来,用人物的自我表演画像。如别里科夫反对教师骑自行车,竟说,如果那样,学生“所能做的就只是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本身就是对他自己的愚蠢荒唐的嘲讽。

三、总结课文。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渡和幽默的讽刺。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3、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日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教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意义的外延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熟悉的人身上,在我们自己身上,似乎都有“套子”,套子无所不在。那么我们需要套子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各种各样的套子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9

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 佟彦华

【设计意图】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提要】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

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

1、板书: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 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 。要求:6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3、学生讨论、合作。

4、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意图]这一步是把前面的氛围推向高潮,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前奏。

[操作]

1、每个学生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2、交流所写内容

3、教师小结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意图]教学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教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操作]

1、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要注意到别里科夫性格的复杂性:“一切装在套子里”是可恶,可憎的,是沙皇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他结婚的悲喜剧表明了他是可悲,可怜的,是沙皇专治的受害者。而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可恶、可憎、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

2、领悟小说主题。“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而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的语言更深化了这一主题。

3、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如果有,套子是什么样的?“套中人”又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无论什么时代,哪类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而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就是有各种的“套子”,反对变革的人就是“套中人”。“套中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的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创新求活,守旧必死。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它的生命力所在。

附:学生各项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一、 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作者邮箱:

[1]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10

第一课时《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阅读上:强化对小说阅读与鉴赏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势力都终将灭亡。

教学重点:对别里科夫形象与其社会意义的认识

难点:全城人的“怕”与别里科夫的“怕”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置疑与学生发言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点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别里科夫形象与性格的把握。

教学步骤:一。1。做个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自己的感觉。

2,导入新课:人不能活在袋子里,更不能活在套子里。当我们被套在套子里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板书课题)

二,布置自学要求:

阅读课文,弄清:

1。本文表现的哪一国家什么时代的社会现实?

(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

2:主要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别里科夫)

3.他的身份是什么?(中学希腊文教师)

4.为什么被称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5.他从外貌到思想性格都有什么特点?(略)

为什么全城的人都怕他?他为什么让人怕?人们到底怕什么?他为何怕的躺在被子底下还战战兢兢?他到底怕什么?

三.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形象:

外在特征:上下均被层层“套子”密密包裹

内在特点:套子式的

思想:“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

(灵魂:胆怯又憎恶现实)

语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行为表现:禁止人们一切“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

包括:一个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惹得他闷闷不乐)

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脸色从发青到发白“心里乱得很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烦恼得很吓坏了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这太可怕了)

年轻人“穿着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当面忠告“你的举动得十分小心才成”)

行为结果:有思想的、很正派的教师们都怕他

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全城的人都受着他辖制

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思考:为什么怕他?(报告校长督学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补充背景简介: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怕他实际上怕得是他背后的沙皇专制统治的迫害。

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小脸苍白六神不安唉声叹气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无精打采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满心害怕和憎恶)

他怕出什么事?(沙皇专制统治垮台)

这样说来,他是怎样的人?

(旧思想旧传统旧势力旧统治自觉的维护者,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

他最后的结局怎样?(“别里科夫死了”)

对他悲剧性的一生该如何认识?(可怜---受害者;

可鄙---告密者,人格卑劣;

可恶---辖制别人;

可憎---卫道士)

四.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篇文章分析:别里科夫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他的死是偶然还是必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和其必然性。明白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创作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置疑研讨

教学步骤:一。1。检查作业

2.举手表决: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是他杀?自杀?偶然?必然?

3.何以见得?---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较量。

二.分析两人的较量:

柯瓦连科(新的,是年轻人):态度:讨厌他冷冷地皱起眉头

语言:“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去,尽管报告去吧?

动作: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

别里科夫:语言:“忠告”

神情:脸色苍白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结果:滚下楼去(却安然无恙)

华连卡:忍不住纵声大笑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预想中的婚事和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三.研讨:1。他到底死于什么?-------怕(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全城的人知道这件事传到校长和督学耳朵里闹出什么乱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

2..他的死说明了什么?(一切反动落后的势力看似强大实际上腐朽得不堪一击。)

3.他死后人们有什么反映?(大快人心快活享受完全自由高高兴兴地)

4.说明了什么?(人们渴望享受完全自由,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原来人们慑于反动统治的严酷,不敢争取,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

5..“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为什么是这样?

(“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说明作者塑造的别里科夫不是一个性格怪僻者,而是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一类人物的典型。只要有产生这类人物的土壤,或者没有彻底铲除他们生存的土壤,生活就不可能彻底改变。)

四.写作特点分析:1。作者塑造这一人物风格上有何特点?(机智幽默,略含讥讽,平而不淡,浓而不烈富有喜剧性)

2.何以见得?(善用夸张与讽刺。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外貌描写:漫画式的夸张

其行为影响:夸大。

语言特点:逻辑荒唐

恋爱事件:荒唐可笑

结束语:作者最后说“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我想,这句话说的绝不仅仅是俄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12.《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之比较

环境与人物命运之关系:

人物与环境关系定性定位死因结果性质

祥林嫂:受环境压制礼教统治下的牺牲品受害者困饿而死令人同情悲剧性别里科夫:辖制全城人沙皇专制统治下卫道士害人者惧怕而死令人痛快喜剧性

课题套中人套子行为后果评价

《装》别里科夫政府告示辖制全城人使全城人战战兢兢地生活坐稳了奴隶

《祝》鲁镇人们封建礼教迫害再嫁寡妇使祥林嫂惨死雪夜想做奴隶而不得

人们精神状况主题意图风格主题

自私懦弱专制统治害人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幽默讽刺反封建

愚昧迷信封建礼教吃人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冷峻深刻反封建

13.布置作业:

1.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学辅资料互联网等)了解契诃夫及其文学创作,写出四部短篇小说和四部剧本的名称。(《万卡》《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

结合课文的学习,请以“生活与套子”或“违法乱纪与循规蹈矩”为题写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11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教后感:本堂课紧紧围绕课文标题这个切入角度展开教学,以课本为依托,广泛联系而又目标明确。学生学习过后普遍认为本堂课用的时间短却效果好。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

一、题解。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尽管契柯夫由于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局限,还不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认识不到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道路,但他却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

3.补叙情节:中学教师布尔金跟兽医伊凡·伊凡尼奇谈起村长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引出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里的“我”是布尔金。

二、范读课文。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三、正音、正字。

削(xiāo)默(mò)许

祈祷(qǐdaǒ)降(xiáng)服

辖(Xiá)制搓(cuō)讥消(qiào)

四、分析本文情节结构。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倒数第3段)。

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顽固保守

无形的套子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阻碍社会发展

禁闭开除学生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一。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

具体步骤:

一、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

教学要点:总结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

具体步骤:

一、分析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板书: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和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二、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去写别里科夫的。

1.教师讲解什么叫讽刺手法。教师讲解: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课文中,作者对别里科夫就是用这种笔法去写的。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2.指名学生从课文中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有的地方,作者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是多么迂腐可笑的生活习性!

有的地方,作者把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他自己一本正经的语言、神态表达出来,用人物的自我表演画像。如别里科夫反对教师骑自行车,竟说,如果那样,学生“所能做的就只是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本身就是对他自己的愚蠢荒唐的嘲讽。

三、总结课文。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渡和幽默的讽刺。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3、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日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教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意义的外延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熟悉的人身上,在我们自己身上,似乎都有“套子”,套子无所不在。那么我们需要套子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各种各样的套子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13

篇一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极力掩藏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然而,掩卷沉思: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呢?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且我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鼓励他们去主动地发现和积极地探究,教师点拨引导,结果呢,差不多还是被那些“我们教师想要讲给学生的东西”给“套”着。看起来好像是告别了“填鸭式”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终于学会了主动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被激发和培养出来了。其实,这是换了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来灌输和填鸭,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话,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算了,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未尝不可,何必煞费苦心拐弯抹角地把它们放进学生嘴里然后诱骗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呢?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那么,小说究竟应该怎么教呢?如果我们把教参上的那些本来可以藏藏掩掩后再一一道来的“家珍”弃之不顾或干脆一古脑儿倒给学生,那语文教师还有什么正经事儿可做呢?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误区,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做着特定的事情,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而已。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在别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应该看到自己!教学这一单元,我们讲19世纪末的俄国,讲20世纪初的中国,讲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祥林嫂、翠翠、别里科夫的命运。我们或鄙视或同情或叹息或愤怒……让学生明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说看成是历史或政治读物,也不能当作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应该或只配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

我们虽然已经摆脱了封建枷锁和专制暴政,但是现代人在社会管理更为严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润驱动的金钱世界中,在消费时潮挟裹的欲望放纵中,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反驭人身的威胁中,不要以为我们比祥林嫂幸运多少,比别里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我们应当互相信托,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否则,人类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小说的价值,也是小说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语文就是生活,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文学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这就是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我们不能搞得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实质,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自由地、真实地、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语文教学应该教人为什么生活和如何生活,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否则,我们比别里科夫也好不了多少。

篇二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 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