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17篇)

2023-03-20 07:09: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17篇)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

二、自学古诗

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

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理解古诗

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谁能试着读一读?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自由练读。齐读。

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课件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做顺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四、领悟诗情

关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为什么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

(出示课件5:地球),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出示课件6: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出示课件7: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出示课件8:优缺点全面看。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出示课件8: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

五、古诗赏析

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今天就带来了另外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登庐山五老峰》、《庐山诗》、《庐山独夜》。请同学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三首古诗。

六、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出示课件8.

七、快乐作业。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南宋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出示课件: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1)把古诗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画出诗的节奏,并读一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3)能抓住重点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义。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出示课件)

莫、腊、浑

2、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如:腊、浑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古诗。(出示课件)

4、我会完成课后思考题。(出示课件)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

按节奏读古诗。(出示课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字要重读。

2、我会悟

(1)悟文本

(出示课件)知道“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吗?(出示课件: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全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出示课件)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吗?(出示课件: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座村庄。)

(2)悟写法

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抑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扬的写法。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感受

前两句诗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后两句诗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学了这首诗,我们从中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课件)只要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有希望的。

2、会读诗人陆游写的其它诗吗?(出示课件)

3、展示心得体会。

三、知识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结合你的生活事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时的情景。诗句的意思是:春夜,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夜里我听到的风声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作者先写早晨的所感所闻,再回想昨夜的风雨落花,表达出他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说说自己的感觉。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放大的课文插图和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的“声、知、少”都是翘舌音,要注意读准。鼓励学生用熟字或生活积累自己设法记忆字形。如,用“小”记“少”,用窗外的雨点形象记住“雨”。

要提醒学生注意易混淆之处:“声”上面是“士”不是“土”,最后一笔是撇,不是竖弯钩;“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夜”的第四笔是竖,不是竖提。

2.写字教学

有的字重点笔画正好写在竖中线上,在指导学生观察范字时,可提醒学生抓住这些笔画,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夜:夜夜夜夜夜。

雨:雨雨雨雨雨。

声:声声声声声。

(三)朗读指导

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可以通过教师朗读或录音朗读进行示范,再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早晨醒来听到鸟叫、想到花开的心情来读,语速稍慢,“晓、鸟、少”的字音适当延长,读出古诗的节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复习巩固生字的练习,可放在教过生字后进行。让学生先把每个生字读一读,数一数笔画,再把笔画数相同的字写在一起。第四题填空,应在熟读背诵和书写生字以后进行。

(五)扩展活动

咏春的诗不少,学完本课的《春晓》后,可在《学习园地》中介绍一些描写春色的诗句,注上拼音,让学生读读背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阅读、体味

1.简介作者孟浩然。

2.根据诗意编故事讲述。

大意是孟浩然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着,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觉天亮了。起床后,边听边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雨声,走到窗前,边看边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名诗《春晓》。

3.范读课文。

4.猜猜看:课题中“晓”指的是什么时间?

5.读古诗,学字词。

6.背诵古诗,完成练习。

例(二)

角色扮演、情景体验

范读全诗。

质疑问难:哪些读懂了,还有哪些读不懂?

创设情景,体会诗的意境:教师说诗意,学生扮诗人念出诗句。

扮演角色,体验情景:学生扮演诗人吟诵诗句;学生扮演诗人,教师扮演奶奶(爷爷),“诗人”向“奶奶”讲述诗意,吟诵诗句。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 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

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

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 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道理是什么呢?

生: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断地读书,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而更加的开豁,敏锐。(机械地搬借了学辅书上的内容。教师请这位同学说慢些,板书写下这句话。)

师:你是否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呢?(学生一脸的茫然。)

师:听清老师的问题,用古诗中语句回答。人的心智更加开豁,敏锐,就是诗中的哪句话呢?

生:(片刻才有学生举手,但是不多。教师激励学生,以数人数的方法。既而请一名中等的学生回答。)就是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师:人的心智更加开豁,敏锐就是清澈的池塘。这个暗喻他找的很好。那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是诗中的哪句话?

生:(一下子就有了许多的学生)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这个暗喻也找到了。你能仿造书上古诗这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说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生:人的心智怎样才能更加的开豁,敏锐呢?就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呀!

师:朱熹不愧是理学家、教育家!读书后产生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形象描述写出来了。懂了这个道理你兴奋吗?我们来读这个道理: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断地读书,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而更加的开豁,敏锐。

师:诗中的哪句话点明这个道理的?

生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点评:《观书有感》通篇的暗喻,学生能够从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学生的机械的回答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生思维的新起点。教者抓住这个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中寻找表象的依据,让学生的理解有理有据,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附:阅读材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 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 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高宗建 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 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 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 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 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作者:沈高明发表时间:2004-4-28阅读次数:78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并在朗读中有所表现。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村居》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课时重难点:

1、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挂图、范读磁带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加强联系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你能背出几首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揭示课题:《村居》,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解释诗题:村居:在乡村居住。

2、介绍诗人: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色。

3、自读全诗,要求读通顺、流利,不读错读破。

4、检查初读效果:

(1)字:莺ying 拂fu 趁chen 篱li

(2)书写指导:你认为哪个字难写,应该怎样写好。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3)指名读,正音。

三、自学古诗,解词释疑

1、小组讨论: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早春二月,田野景色,儿童放风筝)

2、互助学习,理解诗中词义。

3、汇报,全班共同掌握:

草长莺飞:青草生长,黄莺飞翔。

拂:飘拂,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大好春光里。

纸鸢:纸做的风筝。

1)、我们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你能将它们代入到诗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吗?自己小声说

2)、指名汇报,全班补充

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黄莺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仿佛也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3)、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四、体会诗情

1、你能想象出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吗,轻声读一读,在头脑里想象,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作者描写的这种情景,你经历过吗,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将这种愉悦、快乐的感情放入诗中,试着背一背。

五、小练习:

比一比,看谁能又快又正确地将《村居》背诵出来。

评一评,谁的背诵最好。

六、作业设计:

1、改编《村居》,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个小故事。

2、背诵并默写《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宿新市徐公店》。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激发对田野春光的喜爱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二、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课文伴读带

三、课时重难点: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美好图景。

2、能有感情地朗读,正确地背诵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指名背诵《村居》。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汇报预习所得。

通过预习,你对本首诗有什么了解?

学生汇报:《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杨万里,宋朝人。诗歌体现出来的风格活泼、轻巧,清新。一生创作两万多首诗歌。

《宿新市徐公店》题目的意思是: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

引入: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三、运用上节课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自读,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逐句细读。在不理解的词语下标注记号。

3、小组合作学习

(1)检查读书情况,轮流读,纠正错误。

(2)互相质疑解难

4、全班讨论共同问题,,教师加以引导。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未成阴:树叶不茂盛还没形成树阴;

急走:奔跑;飞入:纷乱地飞进。

5、谁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其他同学帮助补充。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可它们纷纷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6、出示挂图,看着图上的画面,自己完整地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

1、从诗中你能发现这是什么季节吗?从哪里知道的,请勾画出

(暮春。“枝头花落”“树未成阴”“菜花丛”“逐黄蝶”)

2、为什么说“飞入菜花无处寻”呢?你体会到什么?

(因为菜花是金黄色的,很繁茂,蝴蝶也是黄色的,所以融为一色,找不到了。这两句诗表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与春天绚烂的景色。)

3、你能将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评议。

五、背诵练习。

1、小填空:

《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一派田园风光;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表现了儿童前两句是描写,后两句是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2、自由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宿新市徐公店》,结合自己的理解,画出诗中图。

2、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七、板书设计:

八、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指名读。

⑵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师归纳,生质疑。

⑸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四、情境表演,时空延伸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1、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

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教育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出示课件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出示课件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教学重点︰会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难点︰雪、寒、觉、窗的间架结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的生字。

二、 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要学习的生词。)

三、 说说每个字的偏旁结构组成,怎样记住它。

1.把所有学习的生字按结构分类。

2.学习上下结构的字。你想说说哪个字的写法?

雪︰学习雨字头的写法。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雨字头有什么变化?竖定位在竖中线上。四个点写的对称,倒山三横的写法。

板书示范,指导书写。

寒︰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上中下结构,三点在一条竖线上,三横的长短写法,下面两点一小一大,一撇一捺要突出。

板书示范,指导书写。

窗︰学习穴字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里面是夕阳的夕出头,整个下半部分都写在穴字头下面。

3、把学生写的字进行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评价:“雪”字四个点要写得紧凑,左窄右宽,左面的“木”捺变点。)

4、学习左右结构的字

老师把左右结构的字又分成了两类,你们观察这两类字有什么区别?“但”和“江”是一类,“独、钓、惊”是一类。

5、学习独体字“舟”。

横定位在横中线上。整体字写的长一些。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春天,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多么令人赏心悦目。使人从心底由衷地喜欢她。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

(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

(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

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

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

(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⑴师范读。

⑵自愿读。

⑶ 比赛读:

(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

(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3、吟诵古诗、唱古诗。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1、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2、在春天里,约会古诗。

3、小组合作,演绎《春晓》。

【教材简说】

本课共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言简意赅,贴近儿童生活。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春晓》中诗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瞬间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那声声鸟鸣、落地花瓣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由喜而惜的阵阵情怀。在《村居》中千里莺啼、花草杨柳、春风轻雾,令人陶醉;少年儿童在大好春光中尽情放飞、玩耍。在文字的引导下、在声声的诵读中怎不叫人爱春和奋发!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古筝乐曲。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从以前所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对古诗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

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⑴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⑶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听课文朗读磁带:

⑴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⑵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⑶再听录音,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⑴把握诗的节奏。

⑵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⑶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⑷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积累语言,并培养他们的想象、绘画的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

2、通过反复吟诵至背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⑴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⑵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2、教师表演:

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

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忆”的意思。

在这里,教师不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学者,更是一名演员。通过教师形象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

⑶你认为哪句写得好?或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⑷质疑:

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⑸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感受。

三、趣味活动

1、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

2、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

四、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泊船瓜洲》。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6

1、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3、指导朗读两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4、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在默写古诗时,应提醒学生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缘”。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师可作如下启发:

⑴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⑵“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⑶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7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