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推荐13篇)

2023-03-20 13:57: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推荐13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2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句古诗,看看这几句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手!看谁理解的对,看谁说得准!

【投影下列诗句:1.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硕人》2.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之十 3.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5.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老将行》6.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朗读起投影幕上的诗句,师做暂停的手势,并竖起食指靠嘴唇)

师:嘘——silence,please!谁先来说?(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第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是怎样的手?

生1:一个女人的手。又白又嫩的手。(众笑)

生2:是一个美女的手。皮肤细腻有光泽。(众笑)

师:看,广告词都出来了!大家赞同他俩的说法吗?(生齐:赞同。)再来看第二句,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怎样的手?

生:这一句写的应该是织女的手,白白的,瘦瘦的。(众笑)

师:说得很准确。这是一双劳动妇女的手。再看第三句!

生:这双手手指又白又细,是焦仲卿妻子的手。

师:你怎么知道是焦仲卿妻子的手的?(生齐:题目里有——)哦!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善于整合各种信息。再看下面一句!

生:这是双红活圆润的手,也是一个女子的手。

生2:(迫不及待地)我知道,这是陆游表妹的手。我看过书。(众笑)

师:这位同学读的书真不少,值得表扬!第五句!

生:这是一双老将军的手,刚劲有力。

师:对不?(生齐:对!)最后一句呢?

生:这是双卖炭翁的手,黑乎乎的,整日劳累忙着烧炭。

师:不错!看了这么多的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下第一奇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双“奇手”,到底“奇”在哪里!(板书:一双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是谁的手?

(一部分学生齐说是“林业工人的手”,一部分学生说是“张迎善同志的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在预习之后,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重要的词语要提醒同学加以注意?注意什么?

生1:第二小节的“惺忪”,要注意两个字都是竖心旁,“忪”的读音也要注意,不能读半边。

师:说得很好,把竖心旁换成木字旁是什么字?(生齐:松)对呀,所以竖心旁加一个“公”也读sōng,在学习的时候,大家把这样的字联系起来记忆,就不容易遗忘了!谁会用“惺忪”造句的?(一生举手造句:妈妈叫小明起床,他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看来小明是昨天晚上预习课文到很晚,早上起不来了。(众笑)造得对不?(生齐:对!)好,请继续!

生1:还有第二小节的“镐”,读gǎo,是金字旁。第七小节里的“茧”的写法。第十九小节里的“垧”,读shǎng,提土旁。(猛然想起似的)哦!可以把它和“晌午”的“晌”联系起来记!

师:very good!看来我刚才讲的“联系记忆法”你“嗷”的一嗓子就掌握住了!(众笑)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2:还有第五小节的“得逞”的“逞”我觉得也要注意它的读音和写法。

生3:我觉得第八节最后的“老甘蔗”的“蔗”也要注意,要读轻声。

师:说得不错!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众生摇头,轻声说“没有”)

师:“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会读书的表现。”读书善疑,说明他善于思考,目光敏锐。相信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疑问,一定有不懂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看谁能把这些疑问顺利地解决掉!

生1:第二小节的“肩镐”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释一下?

生2:“肩镐”就是“肩上扛着镐”的意思,这里的“肩”是个动词,就像古文里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样。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生:是——)看来这位同学古文基础很扎实。好,继续提问题!

生3:第五小节里,“我”为什么要本能地想抽回手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师:是呀,为什么呢?

生4:可能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粗糙了,扎得“我”的手都疼了。(生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因为上面一节说他的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老松木有什么特点?(生齐:粗糙——)说他的手像半截老松木其实是什么修辞?(生齐:比喻。)对了,这一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为什么“我”想抽又没抽回来呢?

生4:我想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有力了,握得太紧了。

师(指另一位同学):你认为呢?

生5:我也这样认为。

师:我也这样认为啊!(生笑)好,请坐!其实这儿还有一个词也生动地表现了张迎善手的特点,大家看是哪一个词语?

生(齐):裹——

师:大家做做这个动作看!(学生兴奋地“裹”手。)“裹”表现了什么?(生:张迎善的手大而有力)好,继续提问题!

生6:第八小节为什么说“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7:前文说了,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厚。这个比喻写出了他的手指粗大肥厚的特点。

师:嗯,这位同学看书读书很仔细,善于从文中找答案,说得不错。

生6:那为什么要比作三节老甘蔗,不比作四节老甘蔗?

生(七嘴八舌):手指只有三节嘛!(生6弯弯自己的手指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描写之细致、生动、形象。谁还有问题?

生8:倒数第二小节最后说:“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句话我不大懂。栽的树怎么使西北岔河水变清了的?

师:是呀,栽树和河水变清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一个个陷入苦思冥想。不一会儿一生举手。)请你先说说看!

生9:因为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水土就不会流失了,这样就不会泥沙俱下了,河水自然就变清了。

师: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可够广的!

生8: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看来你是有意想考考其他同学懂不懂呀!(众笑)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沉默。)既然大家都没有不懂的地方了,我就来考考大家!文章是写张迎善同志的手的,为什么开头还要写各种各样的手?

生9:来衬托张迎善的手。

师:说得很好!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那么这双手到底奇在哪里?(学生一边概括,教师一边板书。)

生10:它粗糙得出奇。

生11:它硬得出奇。

生12:它苦得出奇。

师:什么叫“苦得出奇”?

生12:你看,这双手呈木色,纹络是黑土色,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也染成了泥色……说明这双手整天栽树,整天在劳作,这双手劳作得太苦了。

师:说得好,概括得妙!

生13:还有大得出奇。

师:这双手有多大?

生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同学们画画这双手,再和自己的手比比看!(学生画手,再把自己的手放上去比,一个个惊叹起来,笑了)大不大?

生齐:大——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学生沉默,思考)这双手栽了多少树?(生14读十九小节的有关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奇”?

生15:栽树奇。

生16:作用奇。

生17:贡献奇。

师:都可以。我们就用“贡献奇”吧。

师:贡献大是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学生摇头。)那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18:是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表现出来的。

师:这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生齐:侧面表现。

师:从张迎善的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9:他热爱植树,工作认真负责。

生20:他意志坚定,不怕困难。

生21: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文正是通过张迎善的这双奇手,赞扬了他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讴歌了他热爱本职工作、为绿化事业作贡献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和学习的!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写手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手,然后把它写出来,关键是要写出这双手的特点。——当然,观察不仅只是看,你看作者除了看,还有哪些方法?

生(七嘴八舌):还和他握手。还用尺去量。还用自己的手去搓。

师:对!我们观察的方法很多,可以从视觉、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触觉、味觉等角度,只有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写出这双手的特点。从一上课时赏析的诗句和课文来看,在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对,适当地使用修辞,可以把手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课后,就请同学们以“某某的手”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 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 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 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 (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 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4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注音写汉字。

xīnɡ sōnɡ( ) shn( )间 得chěnɡ( )

老jiǎn( ) 铁zh( ) cuō( )

2.辨字组词。

(1) (2) (3)

3.解释词语。

(1)惺忪:

(2)得逞:

(3)亏得:

(4)瞬:

4.指出下列比喻句分别属于比喻中的哪一种。(注意三种比喻的特征)

(1)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

(3)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

(2)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

二、阅读理解

(一)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 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解释下列词语。

(1)素常:

(2)瞬间:

(3)得逞:

7.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d.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8.填空。(掌握对“一双手”的具体描写方法)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 。

(3)“手指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 。

(4)“长24 cm,宽10 cm,厚2.5 cm”,突出手 。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这一对比突出手 。

9.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注意理解内容)

10.“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什么特点?

11.“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注意“仿佛”的含义)

12.“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

自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认识到父亲的侧影像一张弓。

记得8岁那年,父亲陪我上学。一路上,一些不晓事理的小学生以一种嘲笑的眼光注视着我们。期末,我在班上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当时大队不批准。这天傍晚,我正为此深感委屈和伤心,父亲过来轻轻地对我说:“别伤心。爸妈心里都知道,一张奖状并无多大用处,有用的是学得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说前父亲走近窗口,遥望着天边依稀的山峦,那眼中充满着疑惑、忧郁和怨愤。那侧影确是一张弓——一张绷得很紧的弓,似乎要把一支无形的利箭射向茫茫夜空中的天狼星!那时,我不能完全理解作为一个教师的父亲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忧虑。但看到那侧影,我再也 (a.压抑 b.抑制 c. 制止)不住内心的委屈,心头一酸,泪水 (a.噙满眼眶 b.夺眶而出 c.簌簌流下)。

就在那天晚上,父亲第一次让我翻看那本珍藏在箱底的影集。从中我看到一个与眼前完全两样的健美的父亲的形象。那侧影,是那样地挺拔、刚毅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我不禁感到惊诧。父亲大概从我瞪大的眼睛中发现了这一点,他告诉了我事变的缘由。

1954年8月,他告别了大学的高楼,迈进那准备献出毕生精力的教育园地。当时,父亲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承担了6个高中班的化学课程,长年累月地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祖国的簇簇鲜花。他住房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可谁也未曾想到,他那年轻的躯体里却潜伏着深深的危机。他终于病倒了。父亲患的是风湿性脊椎炎。这对于正满怀激情为党的教育事业挥汗大干的父亲是怎样猛烈的一击啊!紧接着,内乱开始,那政治厄运,致使父亲病情日甚一日,炎症侵入骨髓。本来挺直的父亲终于弯成了一张“弓”,一张无人过问的痛苦的废弓。

1977年的春天是明媚的。他抖擞精神,拖着那弯曲了的背脊,重新拿起教鞭走上了他心目中神圣的讲台。从此,他废寝忘食地埋头于教学工作。一次,我无意中从父亲上课的教室旁经过,看到父亲正在黑板上写化学分子式。那在讲台前的姿态,使我的心倏然一阵震颤。父亲微微踮起一只脚,身体竭力向后侧,仰着脖子,伸手板书。那侧影简直就是一张张开了的弓。“弓如霹雳弦惊”,这劲弓,不正猛扣着知识的金箭,引导学生对准了那科学的高处吗?

这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挥弓跃马,英勇拼搏的无比刚健的身影。此时此刻,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完全抹去了长期深藏在心中的伤感的阴影。

13.为这篇文章选标题,最恰当的是

a.背影 b.身影 c.侧影

14.在第2段横线上选词填空。(抓关键语句)

15.文章三次写了父亲的身影,第一次写父亲,像“ ”,心中充满了伤感,同时也下了与命运抗争的决心;第二次写父亲像“ ”,说明

的原因;第三次写父亲像“ ”,反映 。全文以 比喻父亲的身影,放得开,收得拢。

1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7.本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 。

参考答案:

一、1.惺忪 瞬 逞 茧 铸 搓

2.略

3.(1)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实现,达到目的。

(3)幸好。

(4)眼珠儿一转。

4.(1)暗喻 (2)明喻 (3)借喻

5.(1)记叙 (2)描写 (3)说明 (4)议论

二、(一)6.(1)平常 (2)转眼之间(一眨眼之间) (3)达到目的

7.a

8.(1)奇大无比

(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老茧特多

(3)手指上裂口多

(4)奇大无比

(5)坚硬耐搓

9.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的朴实形象。

10.突出手贡献大,奇手创奇迹。

11.不能。“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不确定,而去掉后就变成肯定,没有原句准确。

12.亏得:幸好,含有庆幸、赞叹之意,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13.c 14.b b

15.“一张绷得很紧的弓” “一张无人过问的废弓” 父亲致残 “张开的劲弓” 父亲残躯再挑重担,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弓

16.歌颂了父亲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17.抒情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板书)

师:一接触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张迎善是个什么人

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种树的人

生:一个育林工人

师:哦!他是一个育林工人.

师:我们有一个词叫育林功臣.哪位同学可以上来写写看

师:大家看看!写对了,给点掌声.她写这个字的笔顺十分正确,要注意一下,你后来添加的这两笔使这个字反而看起来不怎么好看,还有最后的竖折稍微长了点.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师:男同学一听到你这个问题,马上发出一声叹息,我想他们是觉得你把他们提问的机会抢到了.看来这是怎样的一双手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关系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相信一会儿我们只要仔细读课文,我们就可以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师:还有别的什么问题

生:这双手做了什么 干了什么事

生:为什么偏偏只写张迎善的那双手

师:请你再说一遍

生:为什么偏偏只写张迎善的那双手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写文章也不过如此,作者要写这双手总有他的目的,总有他的一些想法.只有真正地读懂课文,才能把这些问题更好地解决.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师:课文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老师我也初读了课文,在预习时,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积累一些词语.这是老师积累的词语.你会读吗 (课件呈现)

生:会

师:让我们来读一偏

生:读词汇

师: 你还积累了别的词语吗 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讲一下你的阅读积累.

生:不尽其数

师:为什么要积累这个词语

生:因为它是一个我们常用的生词.

师:很好,还有吗

生:火燎燎

师:这是词你也记下来了.这是个什么词

生:abb的叠词

师:真聪明

师:还有吗

生:草根根

师:又一个叠词.除了叠词以外,有没有别的词语

生:山山翠绿

师:它不是一个词组,前面有个一山山,翠绿是个词语,读课文得读准了.语感非常重要.

还有没有

生:一瞬间

生:裹住

生:肥圆

生:育林工人

生:铸造

师:同学们,看来第一次阅读时已经学会了积累,很好,这是个很好的阅读方法.下次希望再看到我们精彩的词语积累成果.好了,词语会读了,课文应该可以读得流利正确了,有信心吗

生:有

师:下面请同学读课文,今天读课文得机会只有五个机会.看谁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我想请同学们先读1-3自然段.

师:李仪男. 下一个机会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刚才没机会发言的请把手举高.

师:伍斯尹

师:下面8到14,仍然还没有机会的同学,请举手.

师:再往下15到18.

生:我来读.

师;你已有机会了.把机会给别人.腕雷.

师:最后一个机会,19-20,谁来 推荐一个,你想推荐谁

生:我想推荐……

师:怎么想这么久

生:我想推荐婉雷.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读得很好.

师:哦,因为她读得好,你想再听一下啊.

生:我想推荐余冠学.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少有读书的机会

生:我推荐石光耀.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以前读得都很好.

师:我一直在盼望一个人能推荐自己,机会总要自己争取.这个机会让自我推荐,但是要说明你的理由,全班鼓掌通过,我只给两个人.

生:我推荐我自己.

师:理由

生:因为我认为自己读书读得比较好,我想让同学们再听听我亲切的声音.

师:哦,你想用自己的声音给大家一个听觉的享受.

师:羊建容

生:我推荐我自己.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这堂课没有发言.

师:佳悦机会太多了,又是主持人,把机会让给羊建容(学生鼓掌)

师:只有你争取,你总有机会.请大家记住这句话.

师:你们听我可有要求.第一,坐姿端正,第二,全神贯注,听清楚他有没有读正确,第三,想一想他读的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生读1-3自然段)

师:她读得怎么样 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好了.

师:这几个段落写什么

生:写作者对这双手的印象.

师:通过什么得到印象

生:握手.

教师板书握手,并板书3个_手

师:看清楚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师:前面是个什么词

生:动词.

师:后面是个什么词

生:名词 .

师:名词"手",看下面我们可不可以想出两个字概括这个段落.

生读4-7自然段

师:很好.先给掌声.她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评价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不过声音再大点就好了

师:如果你前面用了"很好",已经完美了,所以要改下,这样才不会前后矛盾.

师:你怎么改

生:挺好的.

师:挺好的,不过声音小了点.

生:我觉得读得流利,不过好像没有什么情感.

师:如果还没深入学课文,读得流利就可以了.

生:我觉得她是用气来读出来的.

师:你的意思是她的声音还没有完全放开,我看她是比较紧张,不过能读就已经很不错了,同学们给你的建议希望你尽量改进.

师:告诉我,写什么

生:看手.

师:你们真聪明.往下继续.

生读7-13自然段

生:我觉得好像不够流利.

师:能不能告诉我什么原因,是不熟练还是紧张

生:有点紧张.

师:有点紧张,也是平常发言比较少的同学,今天我们站起来的同学都是平时比较少发言的.

生:还有一个错别字."栽"念成第三声.

师:昨天刚学过,这个字念一声.

生:"草根根,石块块"最后面的根与块应该是轻声.

生:她读得声音有点尖.

师:首先我觉得不都给她提建议,能不能跟她说两句后,尽管有些地方不太完美,使她下次还会站起来读.

生:我觉得读得有感情.

生:我觉得她的声音很甜.

生:我说呢,我觉得碗伶读得不错.但是她可以把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得更流利,大胆一些就好

师:这里还有一个字,听得时候听得不是很清楚(板书"穴")

读音生意见不一

师:模糊不清的字你有什么办法搞清楚

生:查字典

师:为什么问题在预习时碰到了不解决呢

生查字典

师:记住了.是第二声.

师:告诉我,写什么

生:掷手.

师:是"掷"吗

生:说手.

师板书说手

师:你为什么用说字呢

生:因为这几个段一直写对话.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了怎样看书.

生读14-18

生鼓掌

师:自己评价一下自己.因为我很惊喜地看到,老师不断地努力,几乎每个星期都请你发言,已经快半年了,今天看来老师半年的嘱咐终于见效了.

生:我觉得我读的声音小了点.

师:有没有觉得自己有进步的地方

生:……

师:我终于知道碗雷为什么平时不太敢举手的原因了,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其实你已经很不错了,知道吗 声音响亮,读得又准确.再次给点掌声.

师:写什么

生:量手.

(师板书量手)

师:我发现前面读书的四位都是女同学,最后来了个男孩子.

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但是……

生:还有一段.

师:对不起,我打断了你,接着读.

师:给点掌声.我觉得你今天的表现和你昨天的一样精彩.同学有话要说

生:他读得很流利,回家后应该读了很多遍.

师:回家读了几遍

生:2遍

师:读2遍这么熟练,你读的课文中有这么多数字你都能丝毫不差地读准,数学老师应该很高兴.

生:他读得很流利,但句号与逗号的停顿不明显.感觉一口气读完.

生:shang读成xiang

师:最后写什么

生:介绍手

生:想手.

生:知手

师:不确定不要紧,让我们拿起课本再读.读完这段话告诉我说这段话的人的语气是怎样的.

师:说话的人是什么语气

生:很骄傲.

生:很自豪.

师:自豪讲自己,讲别人用什么

生:他豪.

生:赞手.

师:再讲一遍.

生:赞手.

师:这么精彩的概括,为什么你们不能给点掌声呢.

掌声响起

师:同学们,我们边读课文边理清文章脉络.记住,读书时,一定要边读边思考,当你把书读完了,文章的结构也就知道了.作者正是按这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张迎善的手是双怎样的手呢 请大家注意看,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这片林区,走近张迎善这个人,走进这双手.下面请大家先看一下,作者一开始接触张迎善的手时,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双手 别着急,拿起笔,把你觉得在这些段落中描写手的样子的句子画下来,然后加上序号.一点,二点,三点,四点……

师:当我们在解答问题时,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它有几个要点,我们在要点前加上序号,这样我们看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和同学们交流时也能很快找到相应的句子,注意,这是学习方法,我们在预习,阅读中经常用到.

师:你找到了几处

生:4处

生:5处

生:6处

师:看来我们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不要紧,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跟着作者走进林区,走进了张迎善,走进了这双手.通过"握手"和"看手",这双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呢 请翻开课本.

师:子逾

生:我觉得这双手是一双粗糙的手.

师:按我们以往的要求,要找到这一句,请大家看……

生:请大家看第……(吞吞吐吐)

师:第几自然段 别那么着急.

生:第七自然段

师:第七自然段,粗糙,读一读

(生读第七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给它定为一双粗糙的手.

生:(高举右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因为我从17自然段找到的.

师:哦,你很快,跑到17自然段去了,我们先是"握手","看手",但是给你这个机会.说!

生:他的手长有24厘米,宽有10厘米,我们的手我量了一下,我们的手长只有15厘米,宽也应该就6厘米左右,还有厚度2.5厘米.

师:不愧是非常棒的数学尖子,这个同学读书时有个非常好的方法,读的时候又量了一下自己的手,对比一下.量了手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将这个好习惯保持下去,非常好.

生:这是一双有力的手,同学们看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生:从作者想从张迎善的手中抽出来,却抽不出来,可以看出是有力的手.

师:刚刚你说了一个字,这个字很形象地把手的有力传神地表达出来,是哪个字

生:裹

师:还有谁想补充说一说

生:我觉得张迎善那双手手呈木色,而且手的纹络深.

师:我发现你是在读课文里的句子,既然这样,把它读完整.

生:请同学们看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生读)

师: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双手你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生:它是呈木色的.

师:还有什么

生:不像我的手纹络很少.

师:这个同学读书的时候也是把自己的手和张迎善的手对比,边对比边读.注意这句话,这句话里面也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又传神地把纹络的深和粗读出来了,是哪个词

生思考状

生:染(此起彼伏)

师:染.

师:这样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读的时候为什么轻易地把它放过呢 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再读一下.

(生读)

师:非常好.把这个染字读得非常重,非常好.一起读

(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还有谁继续想说

生:这是布满老茧的手,我是从第六段第一句看出来的.(生读该句)

师:你觉得手布满了老茧.

生:我想补充一下.

师:非常好.注意了,当一同学读了句子谈了体会以后,这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我想补充一下",不要以为这个问题他谈过了,我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收起来了,他谈过了,如果我有不同见解,非常欢迎站起来说,或者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说(示意说)!

生:从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张迎善的手大.因为……

师:停.他刚才说老茧布满了每个角落.

生:(举手示意要发言).

师:哦,刚刚举手了,没有叫你,所以没来得及补充对说手大的男同学进行补充.先等一下,先把这个问题讲完.

生:说那个地方布满老茧其实还有一个意思.一般老茧都是皮肤经常摩擦,就会生成老茧来自我保护.

师:这个知识你哪里知道的

生:前面课文里学的.

师:非常好.联系学过的知识,再做补充.很好.继续.

生:他因为经常种树,所以使得他手上的老茧比较多,经常种树使得老茧又厚又硬,所以他经常种树.

师:也就是说你对这个"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印象特别深刻.读的时候这个地方也可以重重地读.你来试试.

(生读)

师:你有什么补充的站起来说.关于老茧布满每个角落,你是想对"大"补充.

生:第三自然段,这只手能"裹住"另外一只手,整个手能裹住说明手真的很大.

师:用一个字……

生:包.

生:那个张迎善老是劳动,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看第九自然段,经常种树,手的指甲都没有了.

师:没有指甲的手是什么样的手

生:受伤的手.

生:受伤的手应该怎么读呢 请读.

(生读)

师: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握手","看手",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双粗糙的手,布满老茧的手,一双受伤的手.让我们为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手的档案.

(课件呈现手的档案)

师:一开始握手,手感像什么

生:活像半截老松木.

师:你们读的给我感觉一点也不像老松木.手感像什么

生:活像半截老松木

师:老松木是什么

生:很硬的

师:很粗很硬的,要读出这样的感觉.再来一遍,手感活像什么

生:活像半截老松木

师:看手的肤色.整只手……

(生读)

师:掌面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读)

师:让我们关注手指的细节,手指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读)

师:看看这双手,再对比自己的手,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呢 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思考)

生:我的手也像张迎善这样插进土里种树的话,会不会生满茧.

师:你这个回答让我感觉你在阅读中已经读完课文,知道这双手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文,都很情不自禁地拿出自己的手和他的手进行对比.内心肯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他的手跟我们的手有那么大的区别呢 这么手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师:你们阅读过课文,能告诉我吗 找到有关的段落.

师:在哪里能看出来答案 第几自然段

生:11

师:也就是说在张迎善和作者的交谈中,他已经说出来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这个字读什么

生:拣(jiǎn)

师:对了.再读一遍.

师:张迎善自己是这样说的,作者在交谈中他是这么想的,谁来读.我请……,你来读

(生读)

师:我相信你们读完以后,一定明白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生:栽树.

师:让我们听听张迎善的声音,看看作者的感想,再回过头看看我们刚刚做的手的档案.对比一下.

(课件呈现)

(师看屏幕激情朗读)

师:读

师:我听到你们的声音,听到你们的思考.现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山.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张迎善的手栽了26万多棵树……

师:(教师打断)就对比这里来说.

师:栽一颗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次栽一千多棵树,手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我握的是手吗 活像半截老松木.

师:你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张的手一年……

师: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我仿佛也看到的是一片森林.

师:同学们都把眼光关注到茁壮成长的山林,为什么你们不把眼光投到这双手呢 半截老松木啊,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生:没有

师: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一读,你明白了什么 张迎善的手生来就是这样吗

生:不是.

生:因为栽树经常摩擦.

师:一天手会变成老松木吗

生:不会.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这老松木般的手是怎样一天天变化而来的,想到树林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这双手它是怎么变化的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张迎善很辛苦地在种树.

师:关注这双手.手是怎样的 第一个星期……

生:第一个星期手红了

师:第二个星期呢

生:第二个星期出现裂痕.

师:出现裂痕了.你似乎还看到流血.第三个星期呢

生:出老茧.

师:第四个星期呢

生:慢慢地变成了这样.

师:就应该这样读.同学们一开始只关注了这满山遍野青葱的树,没有想到是这一双手.树在长高,树在变多,而我们的这一双手却在一天天地也在变.山在变,手在变.对比读,你会对这双手理解得更深.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带着刚才的想象,对着你的思考,……

(生齐读)

师:非常好.这一双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所以我们看的是……

(生读)

师:是哦.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即使不能用白皙来形容它,它毕竟是肉色的.但这双手是木色的,刚才这一对比读,你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手的哪些变化呢 像刚才那种方法,第一个星期手是什么颜色

生:第一个星期手插的有点变红了.

师:红颜色的,红彤彤的,注意颜色.第二个星期,这手是什么颜色呢

生:流出血的颜色.

师:只染了血吗 往哪里插

生:土.

生:有土的颜色.

师:有血的颜色,有土的颜色.

师:刚讲手的时候,不是说有一个字很传神吗 什么字

生:染.

师:最后这是什么颜色的手

生:黑土色.

师:难怪作者会这样想,即使是认真洗过的,但仍是黑土色.

很多时候读文章要联系上下文,要学会对比读,要学会想象读,只有这样的读,你的读才是会让我们有所思考.让我们再读这段.读出你的想象,读出你的思考.这次我来请一个同学读.谁愿意把你的想象与思考融入声音

师:我相信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惊涛,我们一起合作好吗

(师生合作读)

师:你看到什么

生:看到了张迎善的手非常硬.

师:再读一遍.谁来

(生再读)

师:你看到张迎善的手在干什么

生:我看到张迎善的手在植树.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是把手插进泥土里.

师:插进泥土里为什么有老茧呢 有没有留意老师前面老师多读了几句.

生:张迎善的手要去检土里的草根根,石块块.

师:你似乎看到了他的手在检草根根,石块块.在拣的过程中,会怎么样呢

生:在拣的过程中,手不停地摩擦.

生:还可能流血,草中有刺.

生:石头可能有点尖,可能碰到了手.

师:带着想象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生:我还觉得我好像看到了张迎善在夏天的时候,在检草根根,石块块,出了很多汗.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给我们打开了想象的思路.他仿佛看到了一年四季张迎善工作的景象.

师:谁接着讲 你看到了什么

生:冬天的时候,他在检草根根,石块块的时候,冻伤了.

生:张迎善的手已经看不到软绵绵的肉了,都是硬蹦蹦的.

生:冬天可能下起雪来,手会很硬.

生:我觉得春天可能会下雨,他会冒着雨检,被雨淋湿会很脏.

师:不要再举手,站起来就说.

生:冬天的时候插进去检石头,我们都知道,冬天石头是冰凉的,他的手可能是通红通红的.

生:我想补充一句.冬天好像不植树.

生大笑

生:他不单单只要种树,秋天还要收那些果子.

师:很欣赏张坤屿的理智.不愧是读了很多书.老师一下子就投入到书中了,竟忘了生活常识..

生:冬天不植树,把树涂上白色的.

生:看着自己的树被砍

师:我觉得你们已经走的太远了,但是真的读进去了.不要说了,只要你有思考,你有想象就读.预备——读.

(生齐读)

师: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单单是粗糙,布满老茧,受伤的手吗

生:能干的手.

生:辛勤劳动的手.

生:无私奉献的手.

生:创造绿色金库的手.

生:一双伟大的手.

生:一双值得骄傲的手.

生:一双舍己为人的手.

生:这双手是我们中国不可缺少的一双手.

师:给点掌声.

师:中国真的不可缺的就是这双手

生:这双手的精神.

师:正是这双手给我们创造了绿色,最后让我们满怀着敬佩和感动,再来读课文.看能不能读出感动和自豪.

(教师开头,学生读)

师: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工作平凡,但他们看似平凡的所作所为总在感动着我们的心.

师:为什么要写这双手

师:我们每年都有一栏"感动中国"的电视节目,都有一些颁奖词,请你模仿来写一下,把颁奖词写给张迎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模仿文章.

课件出示颁奖词的范文

《一双手》教学设计

嘉信西山小学 杨敏华

一,揭题导入,启发质疑.

1,板书课题,启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一接触到课题,你会思考些什么问题

2,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类.

预设

文章介绍的是谁的一双手 (浏览一下课文就能找到答案.)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关系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仔细读文,相信你们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双手 (这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只有将课文真正读懂的人才能理解.)

二,初读浏览,谈谈读书印象.(学生与文本对话)

1,初读课文,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生字词,齐读两遍)

惺忪 素常 得逞 纹络 老茧 奖章

2,你积累了哪些词语 为什么

预设

四字词 生僻词

3,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理清文章的脉络.

握手 看手 说手 量手 赞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双手.

看到:这是一双 的手

4,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5,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多媒体逐步展示).

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干蘑"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三,聚焦"一双手",品析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

1,面对这样的一双手,再对比一下自己的那双手,你有些什么感受和想法

2,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3,聚焦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这双手的内涵.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一天能栽1 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 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读了这两段文字,再对照一下我们为张迎善建立的手档案,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导读设计

(教师导读) 因为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能栽1 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所以——————

(学生接读)你看———我握的是手吗 活像半截老松木!(第一遍)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深,粗,染着黑土色.(第二遍)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第三遍)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第四遍)

预设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边读边想,读出你们的想象,读出你们的思考.

文章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感受:这是一双 的手

4,师生合作读文,了解手的价值.

四,歌颂"一个人",情感升华.

1,作者向我们介绍的仅仅是这一双手吗

2,你觉得张迎善是一个怎样的人

3,依据课文,构建语言.

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文中信息,(如有关"对人物由衷地评价,情感的流露,贡献的叙述"的语句),模仿示例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

示例: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节选)(多媒体展示)

1,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

一双手

硬美丽 1天3000次26万多棵

粗一双手创造财富10天30000次 33垧44.5垧

木色了不起20天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奇26万棵780000次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创建绿色金库

总评:

读过《一双手》这篇入选教材的文章,我一下子就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折服。而在听过徐慧颖老师执教《一双手》之后,我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而惊叹――“细微之处起波澜”!这正是徐老师教学艺术之所在。

一、无声之处拨响心灵之弦,让感悟与对话共舞。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二、平实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让爱心与智慧齐飞。

“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如果说透过《一双手》我们认识了张迎善,那么透过徐老师这些平实的课堂引导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的爱心和用心,它将教师的情感、思想化作了学生的智慧、灵动。学生在徐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再害怕张迎善那双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他们透过这双手看到了劳动者之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以及幸福的心情:一车车的木材,一弯弯的清泉,一群群的小动物,以及张迎善还有无数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8

《我们的手》

[教学分析]

《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全诗共四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它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感情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体会手所象征的感情,进行仿照编写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跟老师一起学:

1.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你能具体说说我们的手能干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的手》。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下来,记下不懂的问题,或者在书上标一标自己的新收获。

(2)展示读。

3. 精读课文,深化目标。

(1)自由读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默读诗歌,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打上个小“?”)

(2)交流

①读过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哪个段落?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4.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整首诗歌把我们的手比喻成了电线、桥、船和小鸟,那它还会是什么?再仿编一段,来表达一下你们的感情。

5. 大家通过自己仿编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的手是一双神奇的手,他可以在我们之间形成一种力量,也可以表达一种感情和含义。

6. 作业:

(1)请你回去把这首诗歌献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继续完成仿编。

《一双手》

[教学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 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跟老师一起学:

1. 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2. 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

3. 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

4. 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5. 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6. 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7. 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大、硬、粗的特点)

(2)比手感知——大。

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硬、粗。

①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

(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

8. “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同学如此敬佩?”“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请学生默读课文

9.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10.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

11. 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12. 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13. 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14.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地读一读。

15. 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看到了什么?

16. 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17.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的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的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的爸爸的手,温暖细腻的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们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手上的皮肤》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教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 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双手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发展性目标:通过学习,要学生了解手的用途和特点,感受手的奇妙,珍爱我们的手。

跟老师一起学: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 交流识字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4. 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找出课文的总述段落或者是总述句的方法来归纳主要内容。

5. “金钥匙”今天又有学习的好方法要教给大家了,根据“金钥匙”的方法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重点句,记下不懂的问题。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手的皮肤?

6. 你通过今天的学习,觉得今后应该怎样来保护你的双手?

7. 作业:请回家之后仔细观察爸爸的双手,写一篇文章,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爷爷、奶奶。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下面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 不可胜数 金壁辉煌 形象各异 清爽

2. 变化多端 温揉可亲 枝折花落 淘气

3. 慕色降临 相依为命 长年不空 报酬

4. 朴素大方 稀世之宝 柔和安详 观赏

二. 查字典填空。

1. “册”字典中的解释是:①量词;②册子。“画册”中“册”的意思是( )。

2. “精”的意思是:

①提炼出来的精华; ②经过提炼或挑选;

③细; ④精通。

“精美”中“精”的意思是( )。

3. “屏息凝视”中“屏”的意思是( )(①屏风;②屏条;③遮挡;④抑止;除去)。

“凝”的意思是( )(①凝结;②注意力集中)。

“屏息凝视”的意思是( )(①有意地暂时抑止呼吸,聚精会神地看;②用屏风挡住呼吸,让视力凝结到一点;③抑止注意力集中)。

三. 判断下面句子中的关联词语是否正确,在括号内用“√”、“×”标出。

1. ……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 )

2. 不管天气怎样,我们明天却去公园玩。( )

3. 不仅你去和我去,连隔壁的小弟弟也跟着一起去。( )

4. 虽然战场在香港,可我们好似也参加了战斗,精神紧张,心潮随着球起落。( )

5. 因为我爱你的脸,所以只有脸才能显示战士的英勇和豪迈。( )

6. 周末的晚上,我或者看电视,或者读小说。( )

四. 用“√”在括号内标出比喻句。

1.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

2. 她长得很像我的妈妈。( )

3. 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

4. 老奶奶那爬满皱纹的脸高兴得像一朵绽开的花。( )

五. 成语积累(在括号内填上一种植物名称,使之成为成语。)

顺( )摸( ) 火( )银( ) 囫囵吞( )

世外( )源 ( )落归( ) ( )红( )绿

胸有成( ) 桃( )不言 粗( )大( )

沧海一(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9

漯河市郾城县王先生

学习目标:1、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学习重点: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课前学习:

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有疑问的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手牵手》,然后说说歌曲中“手牵手”表达什么意思。

欣赏,激趣。

2

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握握手。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 的手

朗读,感知。

2

(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同学们,就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归纳,说出。

三、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1、出示问题: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用实物投影)

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

展示,评价。

记录,归纳。

2

1、 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说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钟南山。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

3、 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谈论

朗读,写作。

交流,评价。

四、总结本课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

讨论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得失,提出以后语文学习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1、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就本文写作的一个方面,为本文写一段“总评”。

教学说明:这则案例是我主要把时间放在学生的读书动笔上,以让学生实践第一课学习的符号与批注方式。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如基础不理想,可把“感知课文”一环节省略,布置学生课前学习充分一点即可。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在劳动模范张迎善那双粗糙的大手背后,是这位林业工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美好心愿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2.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教学课件(图片,背景音乐,带△符号的句子等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展示小兴安岭的美丽图画,简述小兴安岭的美丽并非天生的,而是一个个林业工人靠他们勤劳的双手一棵一棵地栽树而成的.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劳动模范——张迎善

二,齐读课题导入

三,新课教学

1.学生自主质疑

(1)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

a,这双手什么样

b,这双手为什么这样

c,这双手为了什么而这样

2.品读课文解疑

(1)这双手是什么样子的

(自由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写自己独特的体会)

◎汇报交流:(幻灯片展示)

△ 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 引导学生感受这双手的样子:黑,硬,伤痕累累,大,粗……

◎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这双手为什么这样

(小组合作学习,画出重点词句品读)

△ 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幻灯片展示)

△ 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幻灯片展示)

◎ 汇报交流:

◎ 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他在不计其数的种树过程中,把自己的双手磨得伤痕累累,活像老松木.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3)这双……的手到底是为了什么

◎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张迎善为了绿化小兴安岭无私奉献,从而感悟到张迎善的高尚情怀.)

◎出示"小兴安岭美图"老师随着背景音乐响起慷慨陈词——

△ 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 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 一双丑陋的手,种下无数棵树,他为祖国,为了后人!留下一片油油树阴……

3.感情升华

◎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我们看着张迎善的手,仿佛还看到……(补充)

△ 看着张迎善的手,我看到一山山翠绿的森林……看着张迎善的手,我仿佛还看到_____________.

◎ 提问:此时此刻你认为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 (指导理解丑手之美)张迎善的手外表虽然很丑,但实际上他的手是最美的手,因为他的一双手给大自然,给人类创造了无限的美!

四,课外延伸

板书:

《一双手》文本解读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个主题单元第二课

容桂华口小学——刘仕强

本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教材第四个主题单元《手》的一篇阅读文章,选入教材时有改动.身为教育者的姜孟之通过自己不断地深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并结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对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教学本文时注重让学生把握文中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特征;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文章,学生与实际生活接触多,对此类的文章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走进作品,感情也容易触发.但真正走进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的人的确很少.而描写人物外貌,许多同学只是简单的认为刻画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很少见到本文别开生面的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种特有的写法可能一下子不容易接受.

我让学生根据这一系列对比发自内心的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体会到了张迎善是个勤劳的人,为祖国创造了财富;有的说我感受到了张迎善非常辛苦,非常劳累,使我深深的敬佩;有的说张迎善那么年轻,却创造了那么多奇迹, 是个了不起的人…….借着同学们的有感而发,我总结道:"是啊,作者也和你们一样,回想着这一系列惊人的数字,回放着和张迎善握手,谈话的一幕幕,心中也充满了无限崇敬,天下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劳动者呀,他们是多么伟大呀!"主题思想一下子脱颖而出.

本节课在学生亲身体会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把文章读得入情入境,对张迎善和全体劳动者的崇敬流露其中.

一双手

美(奉献)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特征描写一双手,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仔细观察,然后与我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相比,看一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找一找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张迎善手的图片,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文字,给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身份;

手感;手的肤色;

纹路;掌面;

手指;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写张迎善的“一双手”的?

2、文章又是如何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

提示:

1、抓住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表现手的特征。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让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来写一写生活中最有印象的手。

2、请选择一位同学,抓住他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写出来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哪位同学。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动一动,练一练

播放授予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教师: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比如;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精神。香水热卖排行榜10强眼影最有效的增高药洗面左旋肉碱哪个好眼线怎样瘦腿最快最有效比较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美白去皱效果好的眼霜排行榜治疗脚气的药眼膜瘦腿袜有用吗不错芦荟胶什么牌子好眼霜好用美白面膜排行榜

六、课堂寄语

早晨要扶你的犁,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印度谚语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这双手为所有爱我们的人带去温暖。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到!请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七、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提示:

1、 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八、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12

《一双手》教学案例

《一双手》是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带着对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敬意,我和学生一起品读学习了这篇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理解好这句话,有利于学生感受张迎善一双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进一步领悟到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学习这一句话,我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查到的关于“垧”的意思。学生汇报如下:垧,量词,计算地亩的单位,各地不同,在东北一般合十五亩。学生汇报的和我查到的一样,我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计算得出:33×15=495亩;44.5×15=667.5亩。

教学进行到这里,我本来想让学生谈谈“张迎善一个人植树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之类的问题,但是学生迷惑的眼神告诉我,他们还没有弄明白一垧(即15亩)到底有多大。这时一个前排的学生小声说:“15亩有多少地呢?”是的,15亩,对于成人来说有多大地方已经建立了概念,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还一下子形成不了清晰的概念,更不用说495亩和667.5亩了。

看来,我课前备课考虑不周,此时,必须给学生一个熟知的参照物,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关于垧(也就是15亩)的概念。

怎么说给学生听呢?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巧我们学校上一周,向上级填报了学校的占地面积,我们学校占地15.1亩。可以说,校园多大,对于已经在这里学习四年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于是我告诉学生,我们程集小学校园占地面积约有15亩,学生很快算出33垧树林相当于33个学校这么大,44.5垧迹地林和次生林相当于44.5个学校这么大。班里的学生沸腾了,“张迎善真了不起,这确实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学生一下子在数字面前,认识了张迎善这位普通的林业工人可敬和不平凡。

教学的美好感觉往往是在教学预设中的精彩生成,我期待着课堂上有更多生动的教学生成。

《一双手》教学案例

成都市双流县中和小学 刘 骊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且产生敬佩之情,真的很不容易。因此,教学时,我按以下思路,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从读中体验人物品质。

一、整体入手,层层推进。

我先让学生感知全文内容,知道课文通过写张迎善的手来赞扬这位默默无闻、为造林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然后认识这双手的特点,了解这双手不辞艰辛、默默奉献,为造林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对这位普通的劳动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只有具备了整体思路,才能很好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细读品悟,充分认识手的特点。

手,作为人物品质的外在表现,必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手的特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品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手的句子,然后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概括手的特点。孩子们读得那么投入,品味得那么深刻,用语是那么的精当!请看:这是一双粗糙的手;这是一双老松木般,沾满泥土色的手;这是一双硬邦邦的大手;这是一双伤痕累累的手;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大手……言语间闪烁着无穷的思维火花。

三、数据解析悟美德

在文章中多处使用数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运用好这些数据对领悟人物品质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什么张迎善的手会那么粗大、硬邦却伤痕累累呢?原来,是因为他一天要栽一千多棵树。“一千多棵”到底有多少呢?假设种在我们校园里应该有多大一片呢?我引导孩子们充分想象,感受张迎善的巨大贡献。栽一棵树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那栽一千棵树呢?你们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全都发出低声惊叹,那惊叹里有心疼,有敬佩,有不可思议……我抓住契机乘胜追击: “此刻,你想对张迎善说什么?”使孩子们从心灵深处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张的不辞艰辛,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那么,这双手究竟为造林事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呢?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数据,并通过和我们学校比较,和他们熟悉的小区比较,告诉他们那么多木材能够盖多少大楼,可以覆盖多宽的地盘,孩子们的脸上满是敬佩之情。我借机发问,“孩子们,你们想说什么,想对张迎善说什么?”使孩子们此时的心情随动人的言语表达得淋漓尽致。相信他们一定受益匪浅。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说明:

《一双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张迎善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的 介绍,透射出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教学是力意“冗余的分析,烦琐的提问”瞄准重点,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去自渎、自悟,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努力实现自主高效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琐碎、机械的语言训练是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因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综合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及语文的口语交际上,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和创造行性。

设计特色:以读代讲,圈点批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体会和理解主人公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情感。

2、初步掌握, 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感悟情感的方法。

3、学习 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了解 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感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走进课文,体会情感。

2、学习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协作中的恰当运用。

3、学习林业工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

教法指导: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跟老师一块做游戏,伸出你的左手来,伸出你的右手来,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没有手,什么也干不成,你们也一定见过很多的手吧!他们的手都有什么特点?相互交流,或者把自己查到的资料相互交流,好吗?

4、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师生共同评价,纠正错误

5、师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林业工人,为什么作者单单只写他的一双手?这双手与别人的手有什么不同?打开课本27页,让我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板书:一双手

[设计意图:做游戏和相互交流资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手感兴趣,对课文感兴趣,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理解全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阅读,交流认识,加深对这双手的认识。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边读边批注描写张迎善手的特点词、句、段。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划的词、句、段,各写出手的什么特点。

如: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双手给我总的印象,形象可感)

我本能地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这句话突出了手大而且有力)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这句话从颜色、纹络刻画手背)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用比喻来突出手指的粗糙、大)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来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写自己亲自动手去量手,用数字来突出手之大)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阅读所获得知识。

板书:丑、粗糙、颜色深、干、厚、大。

这是一双————的手。

4、齐读描写张迎善手特点的句子,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导语:这些都是张迎善手的特点,是我们所看见的。

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室,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三、品悟人物精神

1、他的手从外表看确实很丑,那么造成他的手“奇丑”的特殊原因是什么?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速度课文,在文中找出来并划出来。

(1)标划。

(2)小组汇报、评价。

(3)指生汇报,集体评价。

(4)齐读体会:思考数字在文中的作用?(突出这双手所做的巨大贡献)

板书:所闻

你现在还认为张迎善的手丑吗?

师指导朗读,学生谈感想。板书:美

2、填充句子,品悟精神

文章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的人。

3、师生共同小结,在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人物。

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4、品读课文

本文通过一双手反映了林业工人的高尚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作者的观察、写作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选材:典型一双手

语言:质朴

列数字:比喻、对比

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视了学生的读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数字的描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说明文的方法]

四、发散思维

a)师问:你们也有一双手,你们的手将来会做什么?

b)小组交流、讨论。(体会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五、再次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六、总结全文

正是这双手,让祖国的大山郁郁葱葱,面对这样的说,大家想到了什么?请你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在写作上的训练,通过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仿照写一篇——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