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练习设计(推荐15篇)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1
一、读了课文,我最佩服诸葛亮()。
二、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字义。
支援()①引,牵;②帮助、救助;③引用。
·
定罪()①犯罪的行为;②刑法;③苦难、痛苦
·
虚实()①空;②不真实的;③衰弱。
·
三、辨别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希望(1)我希望妈妈能带我去杭州西湖旅游。()
(2)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谢谢(1)教师节时,我对李老师说:“谢谢您对我的关心。”()
(2)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四、我会感受。
1、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2、从“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3、从“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五、语文营养菜。
1、把两边的词语连起来组成歇后语。
曹操南下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立军令状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开口面不改色心不跳
草船借箭尽是计谋
2、照样子写词语。
虚实()()()()()()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2
本系列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的练习题,家长和学生可以下载打印做一下,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
《草船借箭》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___________写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的一段改写的。
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又写出曹操的___________。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4、鲁肃吃惊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
a、使船两面受箭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c、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3
设计理念:立足于“以读为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通过“通读、研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导读、促读”为手段,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真正意义上建立大语文教育观,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搜集信息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草船借箭”相关的内容。如作者生平、故事背景、前因后果、人物性格等。2.学生交流、汇报、评点信息。3.教师补充介绍故事背景。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自学生字新词。2.小组合读,整体感知课文。3.交流读书心得。教师注重学情导引,进行归纳概括,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三、揭示专题,展开研读1.细读课文,梳理学生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诸葛亮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⑴.自由展开研读。⑵.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合作研究课文中感兴趣的部分。2.交流研读成果。⑴.小组代表发言。诸葛亮的“神”与“妙”体现在:①.知天文——三天后有大雾②.识地理——顺风顺水③.晓人心——深知周瑜、鲁肃、曹操为人⑵.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品读。①.知天文a.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b.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a.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b.设想鲁肃、诸葛亮、曹操看到大雾时的心情,尝试角色朗读。c.联系前后句子,自由选择读的方式,称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②识地理a.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b.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c.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a.课件演示“草船借箭”的经过,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b.练习有感情朗读。c.为“草船借箭”画面配解说词。③.晓人心a.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b.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a.自由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曹操的胆小怕事与诸葛亮的胸有成竹。b.深入探究“笑”。(笑自己,自负的笑;笑鲁肃,宽慰的笑;笑曹操,嘲讽的笑;笑周瑜,得意的笑。)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个人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四、课外拓展,引伸促读1.出示“既生瑜,何生亮”句子。⑴.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研究周瑜说这话的原因,更加深入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2.课外搜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材料,以手抄报或其它形式表现出来。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
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周一贯 评点)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划出重点句。
⑵点出关键词。
⑶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⑵“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⑶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⑷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⑸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⑴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⑵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⑶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⑷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六、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识天文识周瑜妒忌
诸葛亮知曹操多疑
晓地理信鲁肃忠厚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6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7
【案例】
在导读《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演算”,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处事之巧。
师:周瑜嫉妒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生:要诸葛亮10天造10万支箭。
师:大家计算一下,这里可有好几道计算题,如10天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平均每天要造多少支?每小时造多少支?
生:(口算后)每天要造1万支,每小时要造416支。
生:如果除去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每天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少要造1250支。
师:这能造得出来吗?为什么?
生:造不出来,不仅因为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
师:诸葛亮对此是什么态度?
生:诸葛亮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只要3天就完成造箭任务造箭,完不成造箭任务,甘受惩罚。
师:按诸葛亮的计划,3天完成任务,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每天要造多少支?这也可以计算比较一下。
生:(计算后)最少每天要造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完不成后果将会怎样?
生:周瑜会借此杀害诸葛亮。
师:通过这些计算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会这样去算,诸葛亮当然会算得仔细。
生:诸葛亮就是在计算思考之后,懂得周瑜要加害于他,把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要他完成,才另设了“草船借箭”的妙计。
生:我还觉得这么一算使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教学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心,贵在“因文而异”、不拘一格。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其感悟的途径也迥然不同。在阅读本课文中这一“算”,便“算”出了文内之意和文外之韵。这说明,教师点拨、引导之法,从根本上说是“教无定法”,“无法即法”,其基础还在于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感悟发现的互动活动之中,既高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有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敏于发现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8
【教材内容】
《草船惜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0册第五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训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
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
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
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 “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二、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三、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四、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五、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 “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困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9
《草船借箭》缩写
广东省东莞市步步高小学六年级⑴班梁炷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
周瑜用即将水上交战而军中缺箭的借口,马上命令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可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就可以做好,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认为三天之内是不可能造好十万支箭的,于是命令鲁肃去探听。
诸葛亮见了鲁肃,便叫鲁肃要二十条船,要一千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这时大雾漫天,诸葛亮的船向北岸驶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靠近曹军水寨。曹操以为有很多敌军进攻,便调来很多弓弩手朝船上射击。这时候,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排开。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诸葛亮的船驶去南岸,曹军知道上当了,要追也来不及了。终于靠岸了,周瑜来搬箭,发现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一共有十万多支箭。
鲁肃把借箭的事告诉周瑜,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指导老师:李泽华】
《草船借箭》缩写
新疆自治区教育学院实验小学谷子巍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妒忌。
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的事。诸葛亮说用弓箭。于是周瑜就问诸葛亮几天能造好十万只弓箭。诸葛亮说:“预计三天就能造好”。第一天他没动静,第二天他还没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才把鲁肃请到船上一起去取箭。
他叫士兵们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去曹营受箭。他先让船头向西船尾像东一字排开来受箭,受完箭他让士兵们开船离开并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周瑜听了鲁肃的经过后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缩写
湖北省荆门市五里中心小学李沁茹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就想陷害他。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理应照办,并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而诸葛亮却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便率领船队向曹营驶去,并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听说有来敌,便下令说,江上雾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诸葛亮的船队一边受满了箭,便掉转头来让另一边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散,诸葛亮的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并让士兵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这时才知道上当,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点评】
以上缩写让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对原文熟读在心,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内容。小作者不仅抓住了“借箭”这一主要内容,而且将原因(妒忌)和结果(自叹不如)也叙述得清楚明白,缩写后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草船借箭》缩写
山东省德州市北园小学五年级⑵班杨钰雅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心里很妒忌。想要加害于诸葛亮,就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说只要三天就能造好,还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便派鲁肃去探听消息。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老实,求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每条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千多个草靶子,鲁肃答应了。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一会儿船逼近了曹军的水寨。诸葛亮让战士们擂鼓呐喊,而曹操只叫弓弩手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继续受箭。天渐渐亮了,诸葛亮让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周瑜知道了借箭的经过,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10
执教者:夏静怡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了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此文,要抓住本课的文眼“神机妙算”拎出主线,对课文做出以简驭繁、高屋建瓴的把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研讨,以“阅读——感悟——探讨——品读”搭建起学生和文本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形成与文本对话时主动理解和体验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有胆识,有足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清理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课文“妒、督、鲁”等11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揭示主题
1、师播放歌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影视剧中主题曲?你们从这部电视剧中了解了哪些故事情节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师:读题,你觉得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借箭)围绕这个关键词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书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导识记字形:忌(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丞(先写中间的“了”再写两边。
(3)理解词语:都督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神机妙算
(4)指名分节读课文,生点评。
(5)交流围绕课题质疑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师: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借箭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师: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层层地讲清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请大家将这几个部分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
四、切入中心,引导探究
1、读完课文,你最想用哪个词来评价诸葛亮?
2、草船借箭成功后,周瑜怎样说?(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同学们想一想,周瑜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佩服、无可奈何、自叹不如、心怀仇恨……)你怎么体会到的?
3、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这句话。
4、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草船借箭到底“妙”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师: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设疑激qing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把你认为最能表达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二)研读结合,读中品悟
1、研读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雪,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想想,他们俩看到这场大雾时心情是不是一样?为什么?
师:(指导朗读)“鲁肃看到这场大雾,心里很害怕”读。“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心里暗暗得意”。读。
师:但是仅仅从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也许这场大雾是凑巧呢?所以同学们继续读,看看哪个地方和这句话有联系,更能说明诸葛亮的“神”呢?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你们现在就是胸有成竹的诸葛亮,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出示语句读)
师:诸葛亮为什么这样神,能算出三天之后必有大雾呢?(板书:知天文)
2、感悟识人心。
师:你还从什么地方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悟诸葛亮的神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帮我的忙。”
师: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偏找鲁肃?接着往下读,说说你还体会到什么?
师:是啊,神就神在他知(鲁肃),对,诸葛亮不但知天文,他还知人哪。(板书:识人心)
师:那么诸葛亮光知鲁肃吗?他还知谁?(曹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是这样的吗?往下读,“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
(2)品味诸葛亮的笑。
师: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为什么笑?(为自己的计划能实施而笑,为鲁肃的憨厚耿直而笑,为曹操的轻易中计而笑……)
(3)创设情境,品悟诵读
教师导读:诸葛亮对着曹营笑着说,读:“雾这样大……”(指导读出轻蔑的笑)诸葛亮对着周瑜笑着说,读“雾……”(指导读出胜利的笑)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还没说完:“雾这样大……”这是话中有话,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的话说出来吗?
3、品读懂地利。
师:古人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神在识人心、知天文,他还神在“懂地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研读“诸葛亮下令,船尾朝东……呐喊”。
师:体会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来布阵?(巧妙、节省时间、方便快捷,还可以演一演)这样的巧妙布阵缘于什么?(懂地利)
(2)品味“顺风顺水”“飞”等词语。
师:诸葛亮懂地利还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师:你觉得这句话了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顺风顺水、飞一样……)
师:你从这些词中读明白了什么?
师指导朗读。
三、师结合板书小结: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集中反映了诸葛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事件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我们看看起因是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这样既点明了中心,又照应了开头,还突出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四、延伸探讨,走向课外。
1、演课本剧。选取文中一个人物,抓住人物特点,分角色塑造人物形象,然后演一演。
2、开展班级读书会,再读《三国演义》,深入领悟诸葛亮的机智过人。
3、讨论:在你心中周瑜算是英雄吗?为什么?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12
课本剧《草船借箭》
史德林
时间:三国时代
地点:东吴都督周瑜军帐、草船上
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
第一幕
[幕启。东吴大都督周瑜军帐中,周瑜坐主帅位,诸葛亮、鲁肃一旁坐陪议事。]
周瑜诸葛军师,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你看水上交战,用什么武器最好?
诸葛亮(不假思索)弓箭最好!
周瑜对!先生跟我想到一起来了。可是,现在军中缺箭,我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要用?
周瑜十天可以造得好吗?
诸葛亮既然要交战,十天才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那么先生预计要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只要三天。
周瑜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啊!
诸葛亮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写军令状,交付。)
周瑜摆上酒来,我要同诸葛军师、鲁大夫痛饮一番!哈哈哈哈……
诸葛亮大都督,到第三天,请派五百军士到江边搬箭。亮告辞。
(诸葛亮下,鲁肃略送急回。)
鲁肃都督,十万支箭,三天怎么能造得出来呢?诸葛亮不是在说假话吧?
周瑜这是他自己说的,我又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还有什么话说。你去探听探听,来回报我。
(周、鲁同下。鲁肃、诸葛亮从不同方向复登场。)
诸葛亮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你可要帮我的忙喽!
鲁肃(不解地)都是先生自己惹的,我怎么帮得了你呢?
诸葛亮其实,我也不要你帮什么大忙,只不过向你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二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人,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用。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不过,请你不要让都督知道就是了。
鲁肃这一切,按先生吩咐的照办,保证不让都督知道。
(诸葛亮、鲁肃下。)
——幕落
第二幕
(画外音:第三天。天未亮,江上大雾弥漫,对面什么也看不清。)
诸葛亮鲁大夫,请您和我一起到船上去取箭。
鲁肃(不解地)到哪儿去取箭?!
诸葛亮不用问了,去了就知道了。
(诸葛亮、鲁肃做上船状。)
(画外音:船上军士把船用铁索连接起来,向江北曹营开去,擂起战鼓,发出进攻呐喊……把船头向西,一字儿摆开……)
鲁肃(吃惊地)诸葛先生,你这是叫我同你一起送死去?这样,曹军杀过来,怎么得了?!
诸葛亮江上雾这么大,曹军一定不敢出来。来,来,我们饮酒。(鲁肃战战兢兢。)
(画外音:曹丞相有令:江上雾大,敌人突然来攻,其必有诈。我军看不清虚实,不得轻举妄动,弓弩手们一起向敌船射箭,不让敌军近前!)
诸葛亮军士们,这边箭已满了,掉转船头,继续擂鼓、呐喊……
(画外音:天渐渐亮了,雾还没全消,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鲁大夫,有劳您大驾!(令军士)向曹营喊话:谢谢曹丞相的箭!
鲁肃哪里,哪里!(二人同大笑)哈哈哈哈……
[画外音:(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岂吾可比哉!]
——幕急落
剧情快递:
根据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草船借箭》改写而成。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借造箭一事治诸葛亮的罪,不料诸葛孔明神机妙算,巧妙地借回十万支箭,圆满地完成任务。
三丰说戏:
要想演好这个剧,首先要吃透每个人的性格。诸葛亮料事如神,鲁肃待人忠厚,周瑜心胸狭窄、嫉贤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13
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徐秀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忠厚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14
【学习课标析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习法: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欣然接受
下军令状
做好准备神机妙算
雾里借箭
如数交付
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忌妒
《草船借箭》练习设计 篇15
一、课前预热,激情导入
1.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故事。
2.课前创设情境。和学生做猜一猜游戏,电脑出示几幅《三国演义》中的插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猜出它画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
3.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在播放完歌曲后,教师导语:听完这首歌,我们心潮澎湃,这浑厚的声音,这熟悉的旋律,似乎又将我们的思绪牵引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古战场。那里充满了谋略的比拼、智慧的较量。伴随着这音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似长卷般在我们面前闪过,而在这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诸葛亮,(出示诸葛亮人物图)。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走进草船借箭这一历史事件中,走近这集胸襟与谋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诸葛亮。(齐读课题)
二、切入重点、质疑探究
1.当鲁肃把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有何反映?
2.出示句子: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指导朗读:周瑜是长叹一声说的这句话,读出这种语气。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3.过渡: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周瑜从小饱读诗书,文韬武略样样俱全,深得吴国君主孙权的赏识和重用。他少年英雄,21岁就做了吴国水军的都督,35岁又接任了水陆两军的总帅印。可是今天,面对诸葛亮,他却甘拜下风、自愧不如。那诸葛亮到底神在哪儿?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神机妙算呢?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适时写出批注。教师巡回点拨。
小组内交流补充。
三、交流汇报,深入感悟
过渡:俗话说,阅读使人明理,交流使人明智。下面就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吧。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到以下几点:
(一)对人了如指掌
1.对曹操的了解。
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1)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通过鲁肃的“吃惊”与诸葛亮的“笑”的对比以及“一定”“只管”等词语来体会诸葛亮的自信。
(2)诸葛亮只点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其实他这句话里含着一个重要的信息没有交代出来。补充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会。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是啊,诸葛亮针对曹操做事谨慎这一特点,料定雾这样大,他不敢贸然出兵,定会用箭来设防,结果果真如此,他似乎就是藏在曹操肚子里的孙悟空啊!诸葛亮神不神?难怪周瑜这样长叹,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屏幕同时出现两幅画面:一个是岸上曹军的情况,一个是船上诸葛亮和鲁肃对饮。教师语:一面是战鼓擂擂、刮箭齐发,一面是引酒取乐、谈笑风生,这鲜明的对比中更显出诸葛亮的大智慧。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再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吧。学生分角色读7、8自然段。
总结:同学们,正是因为诸葛亮对曹操非常了解,所以他才能做到这样的镇定自若,真是面对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啊!板书:知人
2.对鲁肃、周瑜的了解
诸葛亮的“知人”还体现在他对鲁肃和周瑜的了解,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
(1)读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总结:他知道周瑜想害自己,也知道鲁肃不会泄密,会协助自己。
总结:看来,真应了古人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诸葛亮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的如此透彻,才能把草船借箭设计得出神入化。
(二)能预测天气。
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指导学生读出雾的大。
这场大雾来的及时,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早已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
1.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引导学生体会:十天造十万支箭本身就难,可是诸葛亮敢于立下军令状,三天就能造出,为什么?他心中盘算的不是造箭,而是——借箭。分角色读对话部分,读出诸葛亮的从容自信。
2.引读:三天要造十万支箭啊,光准备东西也需要时间啊,可是诸葛亮呢?——生接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比较:(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2)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第一种写法好在哪?(体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3.那诸葛亮真是“神”,能预知未来?他根据什么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点出:古人对自然规律已经掌握许多。诸葛亮博览群书,他能根据节气、风向等自然情况推测未来天气。)
(三)借箭的过程谋划巧妙
1.找出借简明过程中能体现他谋划巧妙的语句。引导学生从船的设计、出发时间、受箭及时撤退安排来体会。(军士和草靶子有什么用意?为什么四更行动?为什么要“逼近”曹营?受箭的过程中船“一字儿摆开”有什么用途?借箭成功怎么撤退?)
2.电脑出示长江方位图,让学生演示船受箭方式,体会这样的安排的巧妙。
3.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一番。课件播放借箭过程。请学生谈体会。
总结:可见,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前对方方面面都考虑的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的滴水不漏,最终令周瑜自叹不如。
四、回归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三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巧借天时地利,利用对人的了解,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
2.出示感动中国人物刘翔的的颁奖词,指名读。诸葛亮凭着他草船借箭中的过人表现,当选为名垂青史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