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推荐5篇)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说,师点评。
2、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3、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师:是呀,《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冬阳·童年·骆驼队》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传,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而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2、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文中回忆了小英子的哪几个有关骆驼的片断。
生自读。
3、交流
板书:学咀嚼(相机指导“嚼”字字形,请学生把“学咀嚼”写在相应段落的旁边;相机指导学生找出除了“咀嚼”之外,另外一处用了这个“嚼”字地方,了解其口语、书面语的不同读音。)
谈驼铃
剪驼毛
念骆驼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几十年来林海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
学生自读。
2、交流“学咀嚼”
(1)请研读了“学咀嚼”这件事的同学举手示意。
(2)请生读这个自然段,学生一起读读。
(3)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
a.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是什么让她“呆”了?
b.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c.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
齐读本段。
d.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
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e.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生读课文16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②读到了骆驼的有趣。
3、交流“谈驼铃”“念骆驼”
(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话描写)
(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
指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
小英子的观点是——
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
(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6)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
生答
(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呢?
(9)师: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4.交流“剪驼毛”
(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读。
(2)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3)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好相关句子。
(4)师: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中写“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拉骆驼的人像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吗?
指名回答,进一步体会小英子的天真。
(5)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1、师:可是,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林海音已经42岁了,而且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可是童年的一幕幕却依然清晰地在她的眼前浮现,同学们联系你们自己的童年,你们猜猜她或许还会想起什么事来呢?能不能也像这篇课文的题目一样取一个名字?
交流。
师:是呀,这些或许都会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她写这些景写这些人写这些事,又何尝不是在抒发自己的情呢!
2、同学们,虽然她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从来不曾有丝毫的改变,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拣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3、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生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4、师:《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那个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伴妞儿,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我把她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读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毡、卸、咀、嚼、漠、寞、袄、袍、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作者对童年的几个片段的回忆,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1. 时间悄悄流逝,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它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你还记得你们小时候的那些有趣的事吗?(这时《童年》的音乐轻轻地响起)
2. 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而幸福的童年各有各的幸福,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文――中国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看看她的童年发生了那些趣事,好吗?
二、学习新课
1.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文的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中国台湾,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中国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1948年同丈夫会中国台湾,她的创造是非常丰厚的。
2. 学习生字。
zhan xie ju jue mo mo ao pao sha
毡 卸 咀 嚼 漠 寞 袄 袍 傻
毡 部首:毛 结构:半包围结构 共9笔
字义:毡子,用羊毛等压制成的片状:毡帽,毡鞋
组词:毡帽
造句:用羊毛等压制成的的帽子我们就叫它毡帽。
卸:部首:结构:左右结构 共9笔
字义:1.把牲口身上的绳套等解下:把马鞍卸下来。
2.把东西或零件拿下来或拆下:卸货。
3.解除;推脱:卸任,推卸。
组词:卸煤 卸妆
造句:煤车刚刚到,大家都忙着卸煤了。
咀:部首:口结构:左右结构 共8笔
字义:食物等含在嘴里细嚼品味:咀嚼。
组词:咀嚼
造句:吃饭要慢慢咀嚼,不要狼吞虎咽。
嚼:部首:口结构:左右结构 共20笔
字义:食物等含在嘴里细嚼品味:咀嚼。
组词:咀嚼
造句:咀嚼所产生的刺激能使脑进化。
漠:部首: 结构:左右结构 共13笔
字义:1.被沙覆盖,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沙漠。
2.冷淡;不经心;冷漠;漠视。
组词:沙漠 大漠
造句:骆驼可以长时间在沙漠中行走而不喝水。
袄:部首:结构:左右结构 共9笔
字义:有衬里的夹衣;絮有棉花、丝棉或衬以皮毛的上衣:棉袄。
组词:袄子 皮袄
造句:冬天来了,大家慢慢换上了棉袄。
袍:部首:结构:左右结构 共10笔
字义:有大襟的中式长衣:长袍。
组词:旗袍
造句:旗袍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欢。
傻:部首:结构:左右结构 共13笔
字义:1.智力低下:大傻瓜。
2.心眼笨;不灵活:傻等半天。
组词:傻事 傻子 傻瓜
造句: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不要做傻事。
寞:部首:结构:上下结构 共13笔
字义:寂寞。
组词:寂寞 落寞
造句:一个人呆在家里,小明不由感叹道:“好寂寞啊!”
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卸”9画,第7笔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3. 课文解说:
(1)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老师读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2) 听课文录音,了解内容。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
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
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
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
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2课时: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深入感悟课文,理解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看动物吃东西的时候,自己的牙齿也会动起来吗?我们看看作者看咀嚼的时候,作者是怎样的?她为什么会这样呢?
a.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师: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师“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c.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师: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我注意到骆驼的什么啦?从这句话里你看出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d.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下两个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e.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一去不还了。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淡淡的忧伤)
f.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2)对词语的理解。
反穿大羊皮:过去人们穿的羊毛朝外的一种皮袄。
重临:重新到来。
3课时:
三、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本课语言纯朴,作者的感情多融在这纯朴的语言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前面回忆部分,要注意读好“我”和爸爸、妈妈对话的部分,读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以及对骆驼的思念;后面两段写了我写《城南旧事》的原因,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要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这种感情。)
四、练习巩固
五、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好,大家可别错过了。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4)
想象驼铃用处(5—9)———对童年生活无限怀念
想替骆驼剪毛 (10)
追问骆驼去处 (11—14)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初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重点:
研读童年生活中的两个片段,感受童趣与童真,初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作者童年时代与学生童年时代的生活差异,作者故乡老北京与学生故乡的地域差异。
教学准备:
师:搜集老北京、骆驼队相关资料
生:预习课文,了解林海音的生平,尤其是童年时的生活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揭题,检测预习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品味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及作品。
3.说说课文与《城南旧事》的联系。
4.出示课文片段,理解作者想法。
第二板块: 初读,感知全文
1.书写生字:傻 咀嚼
2.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3.找到写“学骆驼咀嚼”的段落
第三板块:研读片段,感受童真
(一)“细”学咀嚼
1.指名读,读正确。
2.自己读,﹋划出描写骆驼咀嚼的句子。
3.指名交流,随机归纳。
4.圈出重点词,再读。
5.指名读,评价提升。
6.骆驼在咀嚼,小英子呢?指名读。
7.她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 交流,指导读。
8.想象画面,整段连读。
9.补充“看金鱼”片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天真、可爱)
10.回到课文,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出你脑海中的小英子。自由练读。
11.指名填读。一起背诵。
(二)“趣”谈铃铛
1.文中作者还回忆了哪些事?交流小结。是不是傻事呢?
2.自由轻声读,思考:谈铃铛,我和爸爸的想法分别是什么?我和爸爸的想法为什么会有不同?
3.指名交流。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充满情趣)
5.分角色朗读。
6.其实,“想剪驼毛”和“追问去向”这两件事也透着“傻”,“傻”中有小英子的善良与爱心。
第四板块: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整体回顾。
2.感情升华。
3.总结结课。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天真
议驼铃 美好
怀念 想剪毛 傻 ?
问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业纸
姓名:
练习一:填一填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 )的样子:那样( )的脸,那样( )的牙,那样( )的态度。它们( )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 ),大鼻孔里( )热气,白沫子( )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练习二:写一写
……林海音坐在窗前,遥想古老的北京,遥想远去的童年生活。往事涌上心头,她一边回味着,一边感叹着:啊,
《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 教案来自文秘帮。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重点词句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走进童年的画面,读出作者真实的感受。
2.结合作家林海音的相关背景资料,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读出作者对童年消逝的淡淡感伤和深深的怀念之情,懂得珍惜童年。
教学重点:对文中描绘的四个画面进行品读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一、复习导入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探究内容
(1)搜寻童年的画面
1.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出示画面请学生欣赏,遥远的音乐起)
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用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
2.生自由朗读后交流童年往事。
●看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的遐想
●看骆驼脱皮毛
●追问骆驼队去处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课文描写描写童年趣事的记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童年“画面”,将记忆锁在每一个画面上。)
(二)品读童年画面
1.让我们再一次捧起书本,走进童年的画面,反复阅读文字,最有意思的是哪一幅画面深深地定格在你脑海里?
2.交流:读读画面,说说印象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重点品读)
●不仅看到了她的样子,还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
师:再次读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预设: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出示该段话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途,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预设: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如果有人问你,骆驼为什么系铃铛,你怎么回答?
●小练笔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爸爸为什么笑?笑的时候想了些什么?请同学们以爸爸的身份写一写。
●生写话,师巡视,交流
●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预设: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指导朗读:把我们心中美丽的想法娓娓动听地告诉大人们吧。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读读这段文字,在你的画面中,你又看出了什么?
预设: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
(让学生说出理由,就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品味。)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拓展童年画面
1.组合四个画面,整体感受童年的美好
2.出示《城南旧事》中的一些景物和人物,再次加深童年印象
三、告别童年,怀念童年
1.出示句子(教师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写这些文字时,林海音多大了?(42岁)
所以她——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再读句子
师:何止是这件事啊,孩子气地和爸爸讨论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暖和的阳光下,想剪驼毛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向妈妈追问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因为童年真的一去不还了。——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童年也一去不还了,回想起过去的那些,作者的心里有一种——淡淡的感伤。
出示句子: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这些童年生活的点滴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着不断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四、童年回读,思念回旋
●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师:真好。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推荐: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
老师这里有首诗《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早已不知去向/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
●童年趣事带给我们无数的欢声笑语,令人回味无穷,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握住自己拥有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我们明天最美好的记忆。愿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也都能珍惜自己的童年。下课!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淡淡的回忆 深深的思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qing,解释课题
1.上音乐课时,我们学唱过歌曲《童年》,谁来为大家唱一唱,会唱跟着一起唱。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中国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中国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检查预习,生字认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练习速读,整体感悟,通读课文。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五)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共同领悟: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前后位的同学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a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共同领悟: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b看骆驼脱毛
共同领悟: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c询问骆驼的去向
自由诵读
(六)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七)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八)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最后,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读这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念
想替骆驼剪毛(10)
询问骆驼去处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