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导学案(推荐15篇)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1
主备人:李 娟 审核人: 学习小主人:
本周训练目标:学会合作 大方展示
学习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准备 反复阅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思考:母亲不识字,为什么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边读边画并简单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2.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
二、合作探究
◎学习导引 (一)——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学习歌谣部分。
①读读两首歌谣。书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些歌谣?圈出相关词语再读一读。
②“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在书中写出你的感受。
③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提示:这两首歌谣除了都与月亮有关,它们还与什么有关?)
2.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黄河故道
①当时我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②妈妈这么勤劳为什么还这么清苦呢?
③“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儿的两个“长”的意思?
④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指导学习童谣部分
①放声读一读三首童谣,读了以后,你的感觉怎么样?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有趣的童谣。(如拍手、中间加语气词、用方言读等等)
4.指导学习故事、谜语部分
①母亲讲了哪些故事?“此时明月……像一尊玉石雕像。”这是一个( )句,我从中感受到了( )。
②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③这个谜语对我们来讲太简单了,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母亲的谜语让我得到了什么?
5.感悟母亲形象
①读完全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请联系全文说说。
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习导引 (二)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习导引 (三)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白发苍苍,你能想像一下,作者与母亲相见时的场景吗?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你的母亲(父亲)说些什么吗?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
2.集体围绕“学习引导”的提示互相交流,同一话题有不同观点可以补充,学会倾听。
四、达标检测
1.《补充习题》理解提升类题目。
2.你的母亲在你的成长中给过你怎样的关爱?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完成作业。
怎能忘记您,亲爱的母亲,是您为我__________________;
怎能忘记您,亲爱的母亲,是您给我__________________;
怎能忘记您,亲爱的母亲,是您使我__________________ ……
五、拓展延伸
1、母爱是伟大的,母爱又是平凡的。历代文人歌颂过,诗词歌赋吟唱过,请搜集几篇。
2、你想对母亲说什么?想为母亲做什么?拿出你的实际行动并写一篇日记。
六、收获积累
学完这篇课文,我积累了优美的句子
我明白了 。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2
第二课时
一、学词复习,重温母爱的温馨
1、指导本课生字词,并借“豁然开朗”等词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2、回顾课文,谈印象最深的画面。
二、补充背景,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1、走进孙友田童年的清苦生活。
师生介绍: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唱着莲花落沿街乞讨。
2、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歌谣的生长土壤,感受孙友田家乡人民清苦中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引导学生适当交流课前收集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三、诵读积累,表达感激之情
1、品读最后一段。
2、诵读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母亲感激与怀念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情感。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
四、再品课题,练笔补白
1、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再次感受作者的行文之妙。
2、 补充原文,练笔补白。
长大后,孙友田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生活也很苦,但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写作,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自己对“爱”的理解。
多少年过去了,母亲的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可是,同学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请看原文的开头:(师深情诵读,配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歌》)
多媒体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面对着恩重如山的母亲,面对着曾经如此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对着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的母亲,面对如今只是也只能对着我傻傻微笑的母亲,作者泪流满面……此刻,孙友田的内心一定无法平静,那么,他的心底到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呢?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它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出示:
母亲,虽然您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
3、交流练笔,学生深情诵读。
五、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1、学生畅谈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的感受。
2、联系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
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莲花落 唱歌谣
混沌 讲故事 △ △
母亲 ———→ 爱 (学生提的问题)
唱童谣 ……
猜谜语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3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月光启蒙》讲述的则是诗人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唱起动听的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点亮了心灯,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得到了有益的启蒙。课文以“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读过本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浓郁的诗情美,流淌着的亲情美,蕴涵着的意境美,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
本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并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作为教学重点。而将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特殊词语的含义;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因此,我将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童谣之美,三读感悟母爱之美。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直观展示母亲动听的歌声,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理论与现实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在《月光启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不足,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实践性知识不足。首先表现为在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追问,从而没能把握住这些不算精确的回答引出文本的知识,生成出精彩。其次,引导不及时,有效性不够。在提问“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唱出如此‘芳香的音韵’”,学生进行回答纠缠于父亲与外婆的影响,无法抓住“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一关键句,进而理解母亲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时,没有及时归纳出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引导。
二、简单不够,问题过多。整堂课知识点贯穿得过多,不够简单。所以教学中一方面可能会显得有些零散,而对重难点引导不充分;另一方面,造成了课堂的紧张局面,进而引发引导的不到位。
三、课堂灵活性欠缺。在教学中,我总是着意把学生往我预设的答案上靠拢,力图学生能答出预定的“标准答案”,而将学生所回答的一些富有个性、生动的解答于不顾或破坏其完整性而将其分裂为“标准”的框框条条,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月光启蒙》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月光无声,母爱无言——《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事,赞扬了伟大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
“言美情浓”、富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本课的设计的理念是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使知识生成智慧,让智慧与情感共鸣。
如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如何引领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如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是我这堂课所要努力思考并为之实践的。下面就谈谈这堂课的收获与遗憾:
一、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充满生机。
课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组词组,让学生读读词组,想象画面,意在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
师:读了这些词组,有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母亲搂着孩子,唱着甜甜的歌谣。
生:我仿佛看到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的篱笆小院,一位母亲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接着孩子,唱起动听的歌谣,小院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师: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好幸福啊!
生:很温馨的感觉!
生:很恬静的!
生:有一种宁静的美!
接着精读课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一)品读歌谣的魅力。听歌谣,读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二)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母爱之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
(三)悟情感,表达怀念之情。通过补充原作《月光母亲》的片断,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营造诗意的氛围,让课堂孕育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找到文中的歌谣,初步品读后。为了加深印象,我问:“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学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出示句子)
师:“三月的和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柔柔的。
生:轻柔的。
生:温暖的。
生:像母亲的手抚摸过我的肌肤。
师:小溪的流水给人什么感觉?
生:叮叮咚咚,非常好听。
生:清脆悦耳。
师: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柔柔的,来读这段话。
生读不到位。
师:你的朗读是不是深情地,甜甜的?
生再读。
师: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一听母亲的吟唱呢?闭上眼睛——多媒体传出无伴奏歌谣录音。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
师:母亲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样悦耳,可怎么会是“芳香”呢?
生:母亲的声音悦耳得仿佛让我闻到了香味。
生:这样写出了母亲声音的美妙。
生: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中了,不光听到了,感觉到了,还闻到香味了一般》
师:是呀,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让我们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段话。
孩子们悠扬的读书声和着缓缓的音乐,教室里立即飘满了孩子们那芳香的音韵。
三、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
这节课我是以学生练笔作为结束的。在体会了作者为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后,一段深情地渲染:
师:故乡的明月不会忘记,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的容颜,但有些东西,会在岁月里沉淀,比如母亲的歌声——教室里再度响起母亲的歌谣。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深华,,我让学生拿出笔,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静默几分钟后,孩子们埋下头去,有的紧锁眉头,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拭着眼角……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一个孩子站了起来放声朗读,接下去又是一个,又一个……
母亲啊,您曾经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母亲啊,你曾经为我唱的那些歌谣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在月光下,你忘记了劳累,为我唱歌谣、讲故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为我开启诗歌的大门;
母亲啊,是您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我真想让您再为我唱一唱儿时的歌谣。
母亲啊,……
这不就是一首诗嘛!一首动人的诗!
四、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为了激发学生拥有像作者对母亲那样的爱,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了《月光母亲》的部分原文。当多媒体课件出示满头白发,额上刻着深深皱纹而又失去记忆的母亲形象,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画外音出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师生饱含深情的对比朗读则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中学生会由此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普天下所有给予他们生命与教育的母亲,想到所有关爱他们的人。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上完课,总觉得有一些遗憾。还有课文后面的一个问题没有讨论。探讨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在备课时也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因课堂容量太大,说话的训练较多,在课的结束我想安排一个“母亲,我想对你说……”这个写的训练点。所以上课就删了。第三课时,我还要想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探讨。要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找到“月光”与“母亲”的联系,我觉得可以追溯到孙友田原文的那个题目《月光母亲》,这个理解也可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我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曾想第三课时,学生们又给我带来意外的精彩:
师:原来是母亲启蒙了解我,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范天达:母亲温柔似月光,母亲美丽圣洁似月光。
宣泽源:.在清苦的日子里,母亲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民谣,就像无声的月光一样,为我点亮了一盏心灯,使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我对生活始终抱有热情和美好的向往。
李群:母亲对我的启蒙就像黑夜里为我点燃的一盏心灯,为我照亮了文学的道路。
范涛:“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丁文诣:母爱就像月光一样无声无息。
看来水到渠成的点化,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了情感彼岸,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4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80
最美——兼谈《月光启蒙》教学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起了那首歌《最美》,“你的美无声无息,不知不觉让我追随;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什么最美?轻柔的歌谣最美。什么最美?皎洁的月光最美。什么最美?童年的夏夜最美。什么最美?慈爱的母亲最美。也许是无心插柳,也许是有心栽花,母亲用那些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孩子以启蒙教育,搀扶孩子走上了人生道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作者写的若干追忆母亲文章中的一篇《月光母亲》改编的,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浓浓的怀念,深深的感激。这篇文章是本册教材第五组的一篇,我们想它和其他几篇文章一起给我们一个有关于成长的诠释:《月光母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永远的老师;《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老师给学生生命的奠基;《学与问》——自身的追求是根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终身学习。而同时,这一组课文又在呼应本册开篇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多种渠道学语文。父母、老师、书本、生活等等。
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我们力图通过两位老师的执教给大家带来“相对完整的课”,展示出一个连贯的教学,同时也争取解决一个“第一课是该干啥”的问题。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体现层次”,“读”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和途径,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要通过两课时的教学体现出四个层次:
一、初读,感知内容。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因此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是通过对文中字词、课文的朗读情况的检查来完成。
二,细读,理清脉络。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cxw老师巧妙地抓住了“吟唱、芳香的音韵、混沌、豁然开朗”这四个词语来组织教学,应该说恰到好处,抓住了关键。
三、精读,体会感情。
这里主要是抓住了对歌谣、童谣的欣赏、品读来体会。
四、赏读,升华感情。
第二课时wjh老师主要围绕“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句话来展开教学,她由创设的情景展开,一个“缠”字的教学足以让我们体会出母亲的影响让我陶醉,让我沉迷,从而最终“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cxw老师对字词的教学比较独特,有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豁然开朗可以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有利用工具书让学生理解词语,(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等等。wjh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引领,让孩子们投身到文本中去,最终和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要想打动学生,首先就要打动自己,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你的美无声无息,不知不觉让我追随;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什么最美?投入学习的学生最美。什么最美,投入教学的老师最美。
最后这句话,送给在座的的语文教师。什么最美?语文教学最美。这种美,“只有相爱的人最能体会,你明了我明了,这种美妙的滋味”让“陷入爱情中的我们不知疲惫,为了伴你左右与你相随。”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5
一、课前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看到这幅画面,你们可曾想过长大后的孙友田做的什么职业?为什么?从课文中的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储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两首歌谣
1、生读“(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储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看到这一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3、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两组歌谣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书上的两组歌谣
(指名读,学生评)
(2)指导朗读: 书上母亲的声音是怎么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除了“轻轻的”还应注意什么?(温和、流畅、有情)
(3)学生练习
(4)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但母亲是——唱的,谁会唱?
(5)教者示唱(放音乐)
(6)教者教节拍,学生唱
(7)a好听吗?这两首歌谣的道理你也听出来了吗,从这两首歌谣中,你听出了什么?
点拔: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门楼洗衣裳……妈妈白天辛劳,晚上还洗衣服,b这说明了什么?(勤劳,辛苦)
c你们觉得他们生活得怎么样?(贫苦)
d为什么妈妈这么辛劳,还这么清贫呢?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两个“长“都是生长的意思吗?(蕴育)
师总结: 是啊,滚滚黄河,溪溪故道,勤劳的黄河儿女满怀希望地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劳耕植,虽然由于土地的贫瘠,生活清苦,但是一首首精美动听的歌谣却从这片深情的土地里蕴育出来,像月光般洒在人们心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
(二)、分析三首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母亲的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生读,这三首歌谣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独自诵读,也可以同学之间合作表演!
3、生表演!
三、同学们听完这几首歌谣,童谣,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是啊,同学们,正是这些歌谣,让孙友田“ 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同学们,我建议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储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在孙友田心里,妈妈是多么厚重啊,那在同学们的眼睛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
四、是啊,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爱的母亲啊,可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妈妈已不能再说起过去的往事,(放音乐:母亲)
更记不得这些动听的歌谣,甚至认不清面前的她所深爱的儿女她只是笑、笑、笑……笑得儿女泪汪汪!
同学们,说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想想这位伟大的母亲,再想想自己的妈妈,你有什么想对她们说的吗??
同学们,当我们身处在爸爸妈深深关爱之中时,我不能觉察到自己的幸福,有时还有一些不能理解的反判,但当真正失去时,就像文章中的作者一样,才能体验到父母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我们在坐的所有爸爸妈妈们说声: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永远爱你们!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启蒙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互动交流
1.
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字大家一定都认识。好,看老师写字。
2.(师板书:魏)认得吗?好,认识的请举手。
3.认识的一起读——
4.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5.(生大胆的猜想)(若无人猜到,师表扬大家都很勇敢,都很聪明,然后告诉他们老师是想告诉他们老师的姓,方便同学们称呼)
6.好,上课。
7.(师生问好)(引导将老师的姓也带上)
8.同学们真精神!
二、引题、解题
1.同学们,老师还想写个字让大家认一认,看老师写。(师板书:蒙)
2.认识吗?认识的请举手。
3.真聪明!这可是生字呀!告诉老师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它有几个读音?会区别吗?(相机导出并板书:启蒙)
4.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词吗?猜猜看。(引导说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系)对,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完成课题板书)
5.介绍作者: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我们曾经学习过他写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他是一位的煤矿诗人,经常用诗描写煤矿工人的生活,在煤矿生活十多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煤矿短歌》、《煤矿春早》等10部诗集。)
6.一位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许多理由。孙友田就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7.请同学们来一起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月光启蒙
8.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想一想,把你读了课题后想说的话,想提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许多个问题更重要!大家都是小爱迪生!学会提出问题很重要,善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同学们能够提出问题就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课文读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想读吗?
2.提示初读要求:(课件出示:友情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在一些不理解的弄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一会儿让大家来帮助你。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自读文章,思考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7
执 教 者
韩青
开课时间
2010.3.10
听课人数
30
开课年级
五
科 目
语文
开课级别
市级
研究目的
回归语文本色,构建绿色课堂
课 题
月光启蒙
教
学
简
况
一、检查预习导入:
1、板书:孙友田,对于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是啊,孙友田是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杰出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孙友田的一篇文章——
3、板书——启蒙(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蒙”字)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吗?
4、板书——月光
5、把课题读一下,指名读。⑴指导:你为什么这样读?⑵让我们来一起来美美地读课题。
6、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跟大家交流交流。
7、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板书:正确、流利)
2、检查初读情况:⑴做到正确、流利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考考。⑵全班交流:展示朗读。指导:①第一节中:“篱笆”的“笆”、“时辰”的“辰”读轻声
②第五节中:混沌(混是多音字)这个词以前学过,在哪一课?还记得意思吗?在本文中呢?找到文中句子读读?说说什么意思?知道了“混沌”,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莲花落(注意“落”的读音)听过吗?是什么玩意?读读文中句子,你来猜测一下。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第一个“长”读?为什么?第二个呢?)
③歌谣:(出示)介绍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童谣等。(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④童谣:介绍童谣:适合儿童口头传颂的歌谣,形式比较简单,富有童趣。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打节拍,趣味读童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解决开头提出的疑问:你能解决哪个问题?从哪知道的?——引读14节
2、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呢?快速浏览全文在书上列小标题。
3、交流:
⑴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⑵看看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分别是哪几节写的?在文中分段做好标记。
⑶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把小标题连起来,再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小结、质疑。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明白了母亲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方式启蒙我的,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搜集儿歌童谣。2、积累描写月夜美景的词句。
综
合
评
语
本课教学层次清晰、环节分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灵活,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真实有效,切实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导入巧妙、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老师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基点,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
鉴定人
鉴定单位
(盖章)
溧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审核人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8
《月光启蒙》
长阳小学丁晶晶
1.上课之前,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谁愿意到黑板上来默?
(1)听写“篱笆 时辰 启蒙”
(2)反馈:强调“篱笆是用竹子或树枝围成的栅栏,所以都是竹子头”“蒙不要少写一横”
2.还记得母亲用什么启蒙了“我”吗?(指名说,板书“歌谣 神话 童谣 谜语”)
3.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把那歌谣、神话、童谣、谜语向“我”娓娓道来,让“我”感觉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一到夜晚……(配乐引读第一段)。就在这美妙、惬意的时刻,母亲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听……(播放清唱歌谣)
4、从大家的表情,看出来你们都被陶醉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歌声,让我们如此沉醉?(指名自由说)
5.作者的感受与你们一样,在课文中他是这样描写母亲的歌声的(出示第四节)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母亲的歌声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体会深情、甜美、轻柔
着重体会读好“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6.母亲的歌声是那样深情、甜美,你也能深情、甜美地为我们吟诵这歌谣吗?(自由读,指名读)
7.在柔和的月光下,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这样深情、柔美地吟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8.深情、柔美的歌声,给我美好的感受,在我的耳中,那音韵似乎都散发出芳香了。一起读一读地四节,感受那芳香的音韵。(配乐齐读第四小节)
9.其实不仅歌声散发着芳香,那歌谣里也满是芳香。再读歌谣,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引导学生交流并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
(2)教师适时点拨:歌谣就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母亲通过歌谣唱出了……(对生活、家乡的热爱、对勤劳的赞美……)歌谣也表达了美好的愿望,母亲在歌谣中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10.像这样优美而有意韵的歌谣母亲还会唱很多很多,因为“我”的故乡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出示第五节)这两个“长”的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11.歌谣是宝贵的精神食粮。日子虽然清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变的,人们把自己的善良、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这一首首歌谣中,并让这善良、智慧、勤劳伴随着歌谣代代相传。其实“我”的故乡不仅长歌谣,还长神话、童谣和谜语。快速地浏览6—13节,看看那神话、童谣和谜语又是怎样的?
12.母亲给我说了哪些神话?听着这些神话,望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会想些什么?
13.“我”听得入神,母亲讲得投入。(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中,像一尊玉石雕像。”)读一读这个句子,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1)引导体会:月光笼罩着母亲,母亲周身散发着光芒。
(2)追问:为什么在我的眼中,笼罩在月色中的母亲是一尊玉石雕像呢?(引导体会孩子对母亲的爱、敬佩,在孩子的眼中,母亲圣洁、美丽。)
(3)指导朗读:能用你的朗读把“我“对母亲的爱和敬意表现出来吗?
14.故事讲累了,母亲又给我唱起了童谣。(出示童谣 指名读)
指导朗读:这些童谣给人的感觉是?(生动、有趣、富有韵律……)能读好吗?(适时打上节拍)
15.童谣太有趣了,夜已经深了,我还不想睡呢。妈妈又和我猜起了谜语。(师生分角色读)
每到夏夜,月色铺满小院,妈妈总会亲热地搂着我,给我唱歌谣、将故事、猜谜语,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有这样的母亲是幸福的,难怪作者在结尾饱含深情地写道——(出示14节)
(1)指名读
(2)学到这里,你们对“启蒙“这个词的理解一定更深入了吧。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吗?(出示填空”母亲用————给了我————的启蒙,让我————————。)
(3)引读最后一节:这真是一位美丽聪颖的母亲——这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真是一位让人心生敬意的母亲——
(4)是母亲给了我启蒙,为什么课题却是“月光启蒙”呢?
总结全文:是的,在月光下,母亲用歌谣、神话、童谣、谜语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爱家乡、在生活、爱文学的种子,并让它生根、发芽……今天的“我”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不得不感谢母亲给我的——月光启蒙。我永远记得月光下的篱笆小院、永远记得沉浸在月光中如玉石雕像般的母亲、永远会记得母亲深情吟唱的歌谣(歌谣起),让我们永远记得这月光启蒙,感谢这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9
作者:海门镇秀山小学黄建英转贴自:海门镇秀山小学点击数:95
春潮勃发的课堂
——《月光启蒙》听课有感
海门镇秀山小学 黄建英
今天有幸聆听了实小的四堂课。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顾鸣凤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顾老师的这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把我们带入一个温馨甜美的夏夜,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牵动了每个人的心,激起了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1.研读文本,体悟形象。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体研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解读文本,体验情感,获得感悟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质量。课堂上,顾老师让学生研讨歌谣,畅谈体会;研读描写母亲的句子,说说感悟。在富有个性的情感朗读中,学生浸润于母爱的情感体验中,表达的欲望油然而生,对母亲形象的体悟也日趋丰富、完善,一个勤劳、智慧、充满爱心的母亲形象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同时,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也实现了生生互动,于相互启发碰撞中生成新资源,扩大个体研读成果,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碰撞、情感交流,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2.巧用插图,深化理解。课文中的插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月光启蒙》这篇课文中,插图以绚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情境,让抽象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课堂上,顾老师让学生感悟母亲形象时,不仅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进行体会,还让他们看看插图,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通过插图这一现成的有效的资源,让学生在读文中欣赏插图,又在欣赏插图中读懂课文。于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而这一切促使他们在读中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达到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与作者的心灵靠近。
此外,老师的扎实功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顾老师轻柔委婉、深情优美的语言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温馨的情境。顾老师极其擅于在课堂上捕捉细节,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引领学生读文悟情。我想,这是与老师灵敏的双耳、睿智的大脑、厚实的语言功底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才使得顾老师能及时捕捉、迅速甄别学生的发言,再清晰流畅丰盈地翻译,从而解读童稚之惑,引领孩子和文本顺利地对话。
总之,整堂课春潮勃发,透发出鲜明的新课程的理念,值得我好好回味、学习!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42
重备《月光启蒙》的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感谢您浏览文秘帮!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wenmibang.com】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11
一、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读了课文,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给我启蒙的?
生: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
师:对,这些都叫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孙友田的心里,母亲在月光下给他启蒙的情景定格成了一幅画面永远沉淀在了他记忆的长河里。看,这就是那篱笆小院。(出示图片)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母亲搂着我,他们很温馨。
生:觉得月夜很柔美,他们后面虽然是茅草屋,但是很幸福。
师:让我们打开书,来读一读这段优美的文字,感受夏夜的美妙。(生齐读第一节)
师:有了月亮星星的陪伴,小院就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出示: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你能读出诗的韵味来吗?指读、齐读
师:就在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月色中,母亲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想听吗?闭上眼,用心聆听
(放歌谣的音乐)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
生:我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感觉很温馨
生:我觉得就像丝绸划过的感觉,很柔和
师:是啊,孙友田又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文字:她用甜美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老师发现这里有个词用的很特别
生:是芳香,因为音韵是听到的,而芳香是闻到的。为什么说芳香的音韵呢?
生:我认为那是因为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很动听,让人陶醉
师:真聪明,你是用心去听的。母亲的歌声那么动听让人陶醉,就像闻到了花香一样,令人心旷神怡。语言文字就应该是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味道呢,我们平时写作文也要注意这样写。
师:那为什么说母亲唱的歌谣对我也是启蒙呢?她到底通过歌谣还把什么给了我?快速默读第5节找找答案。
生:母亲通过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一边板书混沌一边问: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是一团模糊
师:那指哪里一团模糊呢?
生:就是指头脑里迷迷糊糊、不懂
师:对了,那用课题中一个字来解释就是——生接“蒙”,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蒙里面不能少写一笔。那么豁然开朗换个词说就是——恍然大悟,边板书豁然开朗。这个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在月光下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就是月光启蒙。那么母亲把故乡的爱给了我,故乡的爱又包含了什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故乡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吗?
生:清苦的生活
师:那是因为什么?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只长歌谣
师:第一堂课结束时,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不长五谷,老师通过查资料知道了答案,那是因为黄河泥沙沉积,常常改道,那留下的故道土地贫瘠,难以长出五谷,或者说要有收获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可是作者没有抱怨,而是说——生齐: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有同学奇怪,歌谣怎么长出来呢?
生:这个长出来是指人们传唱
生:是指编出来
师:谁来编,这些歌谣从哪里长出来?从劳动人民的心里,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传唱,一代代,口口相传,今天母亲又把歌谣传给了我,其实传给我的岂止这些,透过歌谣,你还能品出什么呢?再轻轻吟诵歌谣。
生:我感觉这里的人很勤劳,晚上还在洗衣裳
生,我觉得他们很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向往
师:你能具体谈谈从哪里看出来吗
师:所以你们知道了吗,“故乡的爱”指什么?生活可以清苦,但心中不能没有那一轮明月,母亲就像那月光照亮我混沌的童心——所以作者感激地说:——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家乡的故道不仅长歌谣,还长神话故事呢。你听到了哪些故事?
生:我听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师:那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迪?
生,我学到了嫦娥善良,为了大家乐意牺牲自己的品质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故事?
生:我还听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我知道了要勇敢,为大家着想------
师:神话故事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母亲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了他的心田,所以他深情地说——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神话故事令人遐想,我听得入神了,母亲也醉了,从哪个词看出来了?
生:“沉浸”
师: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仿佛成了一尊玉石雕像。大家一定还记得昨天下课时有人问了个问题:——母亲怎么会成了玉石雕像?
生:那是因为母亲冰清玉洁,在作者眼里非常美丽
师:你看到了母亲的内心
生:母亲很慈爱,仿佛女神
师,母亲慈爱圣洁,就像我心中的女神,这就是我的月光母亲!我们应该怀什么感情去读好这句话?——生:崇敬
齐读
这时母亲又唱起了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带到人间,自由读读这些童谣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还摇头晃脑的,你怎么会这么读呢
生:我觉得很有节奏
师:你们喜欢这些童谣吗?
生:喜欢,因为童谣很有趣,很明快
师:那你们觉得怎么读有趣呢?
生:可以拍手,跺脚还可以表演呢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选择一首读读
(全班自由朗读,气氛很热闹)
师:这些童谣明快、风趣怪不得让人越读越爱读呢,其实呀,你读读这些童谣还有一点启迪呢,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什么样的小红孩——勤劳,所以勤劳就有干饭吃,小老鼠呢——引说只能啃锅沿。多有意思啊,像这样把道理蕴涵其中就叫“含蓄”
母亲用这些明快风趣含蓄的童谣给了——想象,给了我童心,所以我情不自禁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孩子们,夜深了,你听了这么多,该睡了吧?(暗示一个孩子)
生:不,我还不想睡觉呢
师:那你还想干什么呀
生:我想猜谜语
师:你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歪着头想了一会
师笑着说:你真笨,是咱们种的花生呀
师;你生气吗?说你笨呢
生:我不生气,因为我知道妈妈是说着玩呢
师:我们也感觉到了流淌在母子间浓浓的深情。孩子们,今晚你听了这么多有什么收获?
生:我懂得了要勤劳乐观,我学会了想象----
师:母亲不识字,但他有爱有智慧,她把对文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如春雨点点播洒进我的心田,所以作者在心里无数遍感激地说——引读最后一节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一名煤矿诗人,他白天辛勤工作,晚上热情创作,他用诗表达他对爱的理解
出示《黑土地》片段及“我是煤我要燃烧”
你能寻找到母亲当年启蒙的影子吗
生:我读出了他愿意奉献自己的思想,这是母亲当年教给他的爱
生:我读出了他对生活的热情
师引导朗读好这句诗
(出示母亲年轻与年老对照的图片)
师:如今我长高了,母亲的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岁月带走了母亲的美丽容颜,带走了母亲的甜美嗓音,甚至带走了她的记忆,她不再记得我是谁,不再记得我的童年往事,可我仍然想付在母亲膝前,深情地告诉她:母亲,您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您——引读最后一节,自然改变人称配乐《母亲》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母亲都一样平凡而伟大,她们默默奉献,让我们把最想对她说的话写下来,贴在她的床头,因为爱是需要表达的。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12
第一课时
一、引题,理解“启蒙”。
从引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进入。
一个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孙友田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这话的意思是……(理解“启蒙”:学生说母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师追:那“启蒙”是不是就是“第一位”的意思?讨论小结词意:打开心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读题:月光启蒙
二、进行读书指导,学生自读进入文本。
1、板书自读要求:这样的要求应当成为我们一生的读书习惯。
读正确: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有所思:读中品味:“亮眼”的词句处“驻足赏观”:意思?妙处?(让学生理解)掩卷而思:文章写了什么,我能体会作者的内心吗?
会质疑:问便是吹起了思考的冲锋号。(让学生理解)
(比如,从题目开始我们便可以问了:月光怎么启蒙?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打下一个问号,当课文读完,思考理解了这个问题,问号擦去?当然你也擦去了蒙蔽,擦亮了心灵。)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及解疑情况。(“黄河故道”、“莲花落”估计学生不理解,行间指点)
三、检查读书,总体把握课文内容情感。
1、开火车读。相机正音,指导读顺语句。(本文没有长句子,估计不会存在阅读障碍,只是“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一句集中了三个生字,可能读时会打结,训练读顺)
2、讨论:读完课文,你心中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像……(像春风漾过,月光照耀,)再请你用一个味觉的词儿来概括。(甜)
3、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字间流淌着的甜甜的情意。
四、课后作业:
说说你心中甜的感觉来自何处?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话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读题。
向老师汇报一下你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根据汇报切入话题:是什么让我们心头感觉甜蜜?
(如果学生感觉困难,可作启发:课文读完,你的眼前一定萦回着一幅画面。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二、交流。重点学习课文1-5小节。
(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可能学生会从某一点上说,或者说不透彻,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并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课文。)
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
a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也洗去一天劳累,换了一件白布褂子,也换上一天的好心情,终于可以陪一陪我亲爱的儿子了。
b孩子: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的吟唱
生读2、3小节,教师接读第4小节。理解此处“亮眼”的词句:1、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轻柔,像小溪的流水轻盈。2、芳香的音韵:母亲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文第5小节有一句话就说了这一个意思。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回读前面的两首歌谣,从歌谣里你能体会什么呢?——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劳动便是生活的幸福!这是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这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三、生齐读课文6-13小节。
师接应:我似乎看见当母亲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时,作者投向月亮那好奇的目光;我似乎听到当母亲唱起“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时,作者的开心的笑;难怪文章开头便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四、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妈妈》,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
交流感受:对母亲的感恩深情。味是苦的:一个爱自己,给自己曾经多少童年欢乐的母亲就这样老去了。我多想抹平你额上皱纹,我多想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声声叫唤。
交流对题目“月光妈妈”的感悟: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a、和月光溶为一体的玉石雕像。b、在月光下给了我多少爱,如月光般柔情的母亲。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来自海口市秀英区西秀中心小学。今天,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月光启蒙》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亲情依依”,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月光启蒙》的作者是著名煤矿诗人孙友田,原题是《月光母亲》。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孩提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是母亲为他打开了民间文学宝库,使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全文洋溢着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自始至终贯注着浓郁的母子亲情,真挚感人。
文章语言纯朴优美、感情真挚。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深受学生喜爱。这篇文章课文插图精美,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
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中主要以品读感悟法为主要教法,穿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重点词推敲的方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涌动的情感,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作为辅助教法,运用农远教学资源中的图片和音频文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本地民谣,童谣,作为知识拓展,使学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在自由读、合作读、赛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各种读书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利用农远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这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流利,读准确;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
下面主要介绍第二课时教学程序。
(一)、提纲挈领,理清文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一课,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月光下,母亲是怎样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
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进行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理清思路,为下面的教学奠基。另外让学生板书,可以锻炼学生能力,体现学生主体。】
(二)、感悟启蒙,体会情感
“唱歌谣”部分
1、质朴的歌谣,甜美的歌声——感悟母亲带给“我”的美好向往。
(1)、请同学们把课文里的歌谣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生自由读。课件出示两首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②学生交流,谈从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感情朗读,重点指导读出歌谣的韵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感受歌谣的内涵及意蕴美】
2、过渡:同学们读得好听,母亲唱得更好听。课件播放农远资源下载的音频文件(母亲清唱歌谣)
①同学们闭目倾听,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导理解并读好“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句话。【设计意图:利用农远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沉浸在母亲甜美的声音中,自然而然展开灵动想象,进入文本营造的美好意境。】
(在这个步骤上,农远资源确实帮了大忙。如何让学生感受母亲声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般甜美,犹如花香四溢,若是光靠语言——很难。当时就上共享素材库找到这段音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母亲天籁般的哼唱,让学生无比陶醉,这下,连“芳香的音韵”这个看起来搭配不当的词组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而且,学生读书的声音也变得无比甜美,动听。)
3、母亲不识字,却是如何熟记这么动听的歌谣?
①指名学生谈,相机解释“莲花落”。
②指导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里的两个“长”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虽然土地贫瘠,部长五谷,但是依然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给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生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他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设计意图:唤起情感,渗透民族主义教育。】
“讲故事”部分
过渡:母亲不但会唱甜美的歌谣,还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
1、神奇的故事,圣洁的形象——感怀母亲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1)朗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
(2)重点引导了解“……”和理解“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这句话。体会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感情朗读。
“唱童谣”部分
风趣的童谣,轻松的气氛——感谢母亲赐予“我”天真活泼的童年
多媒体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1)指名读,正音。
(2)师生小结童谣特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童谣。
(3)朗读展示。看谁能读出“风趣幽默”来。
(4)展示自己收集的民歌民谣。
原滋原味的本地方言民谣使教室里爆发阵阵欢笑,气氛轻松欢快。我告诉学生,至少这种民间文化艺术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希望他们把这种欢乐传承下去。【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本身就喜欢童谣,那就让他们尽情读。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在读中理解文本,享受学习的快乐。】
“猜谜语”部分
好玩的谜语,爱意的嗔骂。——感激母亲给了“我”思维的启迪。
(1)学生同桌分角色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展示朗读。
(三)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过渡:如今,孙友田已成为一个有名的作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离不开母亲月光下的启蒙。请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生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师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设计意图: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3)感情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这位平凡而了不起的母亲敬佩之情,读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其实已身患重病……课件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小练笔: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想起
想起……
2、学生交流练笔,深情诵读。
【设计意图:我在朗诵这段文字时进行了比较细腻的处理,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尽可能配合这句话的感情基调,创设出一个特殊的情境。以情传情。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用老师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
唱歌谣
17、月光启蒙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展现了清楚的教学流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替”,板书我让学生自己归纳内容并完成板书,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六、说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
这堂课从一开始,我就参考了远教资源的教案设计。观看了“名师教学”视频。然后结合各方面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编写。在课堂教学中,我借鉴了别人的课件,做了一些修改,变成自己的。同时采用了资源库的音频文件(母亲清唱歌谣部分),这个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有用。虽然我的教学课件略显单薄,但是我认为自己把远教资源用在点上了,事实上,这堂课确实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孩子们也喜欢,学习效果很好。远教资源为农村教育的飞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希望成为一个善于利用远教资源,让农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老师。
以上是本人利用“农远”教育资源教学《月光启蒙》的一些设想,恳请大家指教。谢谢!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14
做阅读题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月光启蒙》阅读题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 民 歌 →( )→( )→说 谜 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5分)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80字左右)(8分)
《月光启蒙》阅读答案
1.(2分)甲:安详 乙:慈祥
2.(6分)讲故事 唱童谣
3.(2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4.(5分)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2分)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2分)
5.(3分)D(3分) A(1分)
6.(8分)观点(1分)理由(6分)(写出两点,每点3分) 语言(1分)原句好的理由:(1)意境更含蓄(2)结构呼应更紧密(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4)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改句好的理由:(1)直接点明母爱主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2)呼应开头
《月光启蒙》导学案 篇15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课堂实施
第一板块 品味歌谣魅力
1.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点评:语文课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作为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的民间文化之一——民歌民谣,是神奇的,有着巫术般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语言之门。通过自主品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同时为体会母亲的教育智慧、理解“启蒙”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点评: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点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 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点评: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句段,反复品读,同时展开丰富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板块 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3.学生练笔,交流。
(点评: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此刻学生的表达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最后回归文本的。“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能量。”)
4.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母亲那玉石般的雕像,想起她甜甜的嗓音,深情的吟唱……(再次播放清唱的歌谣)……感谢月光启蒙,她让我们也想起了那一首首充满泥土芳香的歌谣。下课后,请大家也去搜集我们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这些歌谣也会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粒种子……
(点评: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满含深情而又富有诗意的歌谣作为主旋律反复吟唱,再次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歌声袅袅,乡韵缭绕,回味无穷。最后让学生去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一环节的设计,期盼歌谣也能为我们的孩子播下语言的种子,让歌谣成为回荡在孩子心中的最美妙、最恒久的声音!)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努力构建诗意的、文化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