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推荐4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 篇1
师: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月12日。在三年前的今天我们的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地震。很多同胞不幸遇难,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救援捐助活动,我想问问同学们,当时才上二年级吧?你们还那么小,你都做了些什么?
生1:我给四川遇难的同胞捐钱。
生2:捐一些自己的书包、书本。
生3:捐自己的衣服。
师:因为我们现在实力有限,我们只能捐我们穿小了的衣服送给灾区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当你送出这份祝福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我很自豪。
师:为什么而自豪?
生:因为我当时捐了自己的100块零花钱,我觉得我做的是对的。
师:这一百块钱能帮助灾区很多的小朋友,他们可能得到了一瓶矿泉水,可能得到了一块面包,所以你觉得自豪又幸福。
(板书课题)
师:今天,来自东营的王老师来给大家上一节课,齐读一遍。
(齐读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师:课前同学们自学了课文,并且填写了自主学习记录本。在查看三个同学的自主学习记录本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两个生字出错比较多,一个是“顾不上”的顾,另一个是“妻子”的妻。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块写这两个字。(老师在黑板上示范)顾字注意最后一笔是个点,妻子的妻字,横多距离要相等,一竖正中不出头,撇点撇横女字底,最后一横要拉长。这个字才会稳当,现在就请同学们照着老师的样子在自己的记录本上,在课堂收获那一栏里一个字只写一个,写完坐好。注意写字姿势。
师:生字会写了,通过自学,你知道了那个或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生:姹紫嫣红,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姹:美丽;嫣:美好,鲜艳。
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上网查的。
师:在我平时教学中,我会让我们班的学生每人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不会的词语就要查。
(课件中展示词语:姹紫嫣红)
师:姹紫嫣红,有紫的,有红的,表示颜色很多。那为什么要在紫的前面加姹,要在红的前面加嫣呢?姹是什么意思?嫣是什么意思?
生:姹:美丽;嫣:鲜艳。
师:姹紫嫣红的意思就是说,不但颜色多,而且这些颜色非常的美丽,非常的鲜艳、娇嫩。看这里。
(展示图片,各种花朵)
师:以后再遇到这一类型的词语,我们可以用这种突破关键字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在课前,我们除了学习了生字还熟读了课文,读了几遍?如果用心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效果,我请三个同学来读课文,这篇课文有九个自然段,我只请三个同学起来读。第一个同学前三个自然段,站起来的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请你认真看,用心思考,你先前提出的不理解的地方,听了他的朗读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呢?
(学生读课文)
师:声音像百灵鸟一样好听,但读书的时候不一定声音高昂就是好的。这里出现一个词“镢头”,你见过么?没见过?我想大家也没见过,都是在城市里成长的孩子很少干农活(展示镢头的图片)。文中说高尔基的儿子多大年纪?
生:10岁。
师:你现在多大?
生:12岁。
师:10岁的年纪正是挨打爱闹的年纪啊,再说了,高尔基的儿子书上说了,个头并不高,还没镢头高,可是他做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他见了爸爸没有黏着爸爸,他干什么去了?
生:忙着去种花草。
师:谁来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指明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师:看着第五段的一句话,看谁能最先找到。
(老师示范读课文: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师:你能这样读么?你们读一读这句话。
(指明读最后4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看7、8、9这三个自认段,这三段是连续引用高尔基的信,所以引号的用法跟以往不同,你看第七段和第八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结束后才用到后引号,这是引号的一种用法,咱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这样用。
师:课前翻看了同学们的自习记录卡,一共四十个同学,老师发现有三十一个同学对课文中一句话提出了疑问。那一句话?
(学生齐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老师板书这句话)
师:这个给个拿都带着双引号,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按我们的说法应该是索取更愉快啊,这里为什么是给比拿更愉快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中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谁给我谁?
生:高尔基的儿子给我高尔基
师:给了什么?
生:鲜花
师:对,鲜花,儿子的鲜花很美,哪一个自然段写了鲜花很美?
(自由读第四段)
(指名读第四段)
师:你在读书的时候一直是很陶醉的样子,我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会想象的孩子,在读的过程中眼前都会浮现一个画面,就像放电影似的。
(老师播放音乐,示范读第四段)
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1:很多花,还有飞在花丛中的蜜蜂
师:多美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2:高尔基看着花圃里花,心里非常高兴
师:你闻到了什么?
生3:我仿佛闻到了阵阵的花香。
师:让我们一起再齐读这句话。
(齐读课文)
师:所有的东西只有记住了,才会为我所用,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这一段。
(老师开头,学生背诵)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是这样的?
生1:激动
生2:开心
生3:愉快
师:那高尔基呢?他在看了这样的景象是心情是怎样的?到文中去找。
生: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师:同学们可能不知道,高尔基是因为肺病到意大利疗养的,你想想,当他面对着鲜花,欣赏着美景的时候他的心情该是多么舒畅啊!这对他的病情好转是多么有益啊!现在我想问问同学们,高尔基的儿子给予高尔基的仅仅是鲜花和美景么?还有什么?
生:祝愿和祝福
生:对父亲的爱
生:对高尔基心灵的安慰
生: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师:给予别人,儿子内心感到非常的愉快。高尔基的儿子远在苏联,他想到自己的父亲正在欣赏着他中的花他的心里会怎么样?
生:愉快
师:那反过来老师又要问,仅仅是儿子给了高尔基么?高尔基又给我儿子什么?
生:一封信
(播放音乐,同学们齐读高尔基信的内容)
师:假设现在,我就是高尔基。同学们就是高尔基的儿子,我给你们写了一封信,我来念,你们听,听后你们一定会有感悟。
(老师示范读)
师:老师在读这封信的时候发现,短短的一封信两次提到了“美好的东西”
第一个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鲜花。那第二次美好的东西还仅仅指的是鲜花么?读一读,指的是什么呢?有可能是?
生:奉献
师:具体来说,它有肯能个是别人跌倒是你扶起别人的一双手,还有可能是?
生:对别人的关爱和关怀
师:有可能是别人失落时你给他的无穷的鼓励,还有可能是?
生:给别人的安慰
师:还有可能是,它不仅是精神的 也可以是什么/
生:实际的行动,比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还有可能是资助贫困灾区的一床棉被
师:这些都是、
生:美好的东西
师:对啊,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一部分
(齐读课文)
师:把文中的你换成我们,再读一遍
(齐读课文)
师:现在再来看高尔基给儿子的仅仅是一封信么?透过这封信,他还给儿子什么?
生:一个道理
生:爱心
生:做人的准则
生:不可缺失的美好的品质
师:把你的收获写在课堂收获栏里
(学生写收获)
师:可能同学们想问了,高尔基怎么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呢?来看这里
(课件展示高尔基的资料)
师:高尔基是伟大的文学家作家,他写了很多有名的作品,像《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母亲》在中国,再没有第二个人外国作者像玛克西姆·高尔基一样带给中国读者如此深远的影响,他给人们奉献了如此高尚的精神食粮,他带给了全世界无数人们快乐、勇气和力量,尽管他积劳成疾在意大利修养,但是他依然感到他的内心是那么的、
生:愉快!
师:所以,他也要自己的儿子感受到、
生:‘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高尔基的儿子收到这封信后非常的激动,他把这封信反复的读了很多遍,并给父亲写了一封回信,看着自主学习记录本反面。同学们,把你今天上课感悟到的,想说的,想写的全都写到里面,代高尔基的儿子完成这封回信
(学生写回信,播放音乐)
师:找四个同学起来读一读。三分文章七分读,写的再好,读的不好别人也感受不到。
(四个同学起来读回信)
师总结: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也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够记住这句话,记住这个道理,然后,咱们也去做这样的人。下课。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 篇2
设计理念:
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是在平时的言行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为了让语文教育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新课程呼唤语文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为祖国培养人格健全的新一代接班人。
苏教版第七册21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读起这篇文章上来,能深切感受到这篇文章中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学设计时我抓住文章的经典之处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做人的真谛,如从儿子身上学到爱,从高尔基的信中去体悟爱的内涵。我把重点放在了品味信的内涵上。尤其是最后一句:“给”永远比“拿”愉快,在引导学生理解之后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谈。这样学生在读文、品文之后很自然的受到人格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6——9节。
2、通过朗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方法:本文教学时我采用最朴实、最简单的“朗读”和“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希望能使语文教学反朴归真。
教学实录:
一、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提问:回忆课文内容说说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感情怎么样?(提示可以用字词来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一)由“爱”切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画体现父子情深的语句,请仔细的读,用心的想,看你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边读边写感受。(提示:读书有问题有想法时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这样你能从别人的发言内中得到启发。)
3、全班交流。师相机引导
第二节:“探望”一词,很有深意,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探望一词我看出了儿子思念父亲。”
生:“我觉得儿子对父亲有着深深的爱不然他就不会赶到岛上去看望父亲了。”
……
第三节:你对哪些词体会的较深刻?
生找到“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重点词语。
师;“谁能谈一谈你独特的理解?”
生:“从这几个词语中更能看出儿子深爱着父亲。”
生:“读了这些词语我仿佛看见了高尔基的儿子为了让父亲能欣赏到美丽的鲜花而忙碌的身影。”
……
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文字。
4、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妈妈回苏联了他望着满院的亲自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见……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5、学习“春景图”以读代讲。自由读一读老师要看到你那灿烂的笑容、婀娜的舞姿、还有摇头晃脑的样子……
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试着练习背诵。
第五节还从哪些语句看出他们父子情深?(引导学生练说)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理会想些什么?(自由练说——指名说)
6、整体朗读第2——6节体会子爱父、父思子。(自由练读——指名读——及时评议)
(二)学习6——9节
继续交流:从写信教子中能体会出高尔基爱关心他的儿子。
1、高尔基的信,把自己读后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细心的说一说,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生边读边画。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出示:a、我的儿子在岛上种下了最美好的东西——鲜花
你有何问题?(生质疑,学生解答)
b.“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呀!”
引导理解:这里“美好的东西”是指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美好的东西是指一种关爱,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在何时何地都能去关爱自己周围的人。”
生:“我觉得这里的美好的东西是指一种帮助。”
生:“我觉得高而基是想让儿子能够学会奉献。”
……
小结:同学门说的太好了,高尔基将这种爱推而广之,是它更博大更广泛。美好的东西已经不再仅仅是鲜花,它还指对别人对社会的奉献、帮助、付出、以及对人的关爱。”
c.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
生:“我觉得这里的‘给’实际上就是一种付出,而‘拿’则是向别人索取。”
生:“我觉得高尔基这位伟大的作家实际上是在教育我们要做一个乐于付出的人。”
生:“我曾经帮助一位老大爷推车,老大爷连声感谢我,我觉得自己特别高兴;能帮助别人也是无比快乐的。”
生:“我的理解是高尔基对他的寄予很大的希望他希望儿子能够做一个乐于帮助别人,有益于社会,乐于奉献的人。”
生:“这不光是在教育他的儿子也是在教育我们。”
……
小结:“同学们已经读这位伟大作家的信就让我们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这封信,仔细的聆听他的谆谆教导。”
(练读课文,指名读随时评议)
三、拓展练习。
想象高尔基的儿子收到来自远方父亲的信,神情、心情会怎样?读了父亲的信又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信。
1、展开想象进行练习
2、尝试写信
3、指名读习作、听、评。
四、总结全文:
让“给”永远“拿”愉快这句名言伴随着你走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你是否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亲身体验一下“给”的快乐。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乐于付出的人。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关于“给”永远比“拿”愉快方面的名言。
把这种行为带到学校、家庭、社会做一件使自己快乐别人也受益的事。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 篇3
师:请大家找找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信的内容?
生:7、8、9自然段。(屏示这三自然段文字)
师:这些内容意思比较深,不容易懂,大家一起来想想弄懂它的办法,好不好?
生:我们可以多读几遍,认认真真地思考。
生: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生: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生: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那么下面就先请大家独立思考,认真读,仔细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生:(充分自由读,认真思考,仔细圈画)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小组,把你读明白的告诉同学,讨论讨论是不是这样。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看谁读懂的多。
[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弄懂这一段,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尽量让他们自己弄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了“看谁读懂的多”这样的说法来激励学生交流,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我读明白了,信中,高尔基告诉儿子,他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这就是鲜花。
师:你是从哪里读明白的?
生:第七自然段。(生读)这里的破折号就告诉我们,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
师:多会读书啊,连标点符号也没放过!
[评:适时的肯定,也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我读明白了,信中,高尔基告诉儿子,如果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他的生活就会非常愉快。
师:好的!你是从哪里读明白的?
生:第8自然段。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理解的意思表达出来吗?
生:(读)
师:这里,高尔基是不是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种鲜花?
生:(笑,摇头)
师:那么你们认为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
生:(一时语塞)
师:老师倒有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我班上的一位同学生病了,我特意去医院看望他,祝他早日康复,当时,这位小朋友很感动。望着他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兴,因为我在他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了他鼓励。
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生: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不敢过马路,我就搀着他一起过。我给了他帮助,感到很高兴!
生:我给贫困学生捐款。让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上学,我也感到很高兴!
生:今天,我的同桌没带钢笔,我借给他用。我帮助同学解决了困难,我也很高兴!
生:……(略)
师:真好!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诚的付出,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因此,课文这么说——(引读)
生:(读8、9自然段)
师:(出示两句话:
“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请大家读读这两句话,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第二句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
生:我觉得第二句强调了“给”。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给”后面停顿一下,更能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
请再读读这句话。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给”就是给什么?
生: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
生:就是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关心。
生:就是真诚的奉献!
生:……
师:请你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生:(读)
师:高尔基的信,大家理解得真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来读一读,相信我们的理解会深。
生:(齐读7、8、9自然段)
[评: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然而,由于其中包含了一个非常深奥的哲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就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遵循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的、理性的思维的规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身边熟悉的事情来理解“美好的东西”、“‘给’,永远比‘拿’愉快”等,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同时考虑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采用了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来把握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较好地落实了《标准》所要求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教学建议。]
师: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
生:爸爸,我会记住你的话,以后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
生:爸爸,感谢你对我的关心,你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略)
师:课后,请同学们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和想法。
[评:《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能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 篇4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下面请大家把课文读一遍。(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再读一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再读,师巡视)
师:两遍了吧,再读。(生继续读,师巡视)
师:很棒,读书很投入,很专心,读了三遍,你认识了哪些字?
生1:我认识了“镢”。 生2:我认识了“嫣”。 生3:我认识了“妻”。
师:拿着书,把它写在黑板上。(让三名学生分别板书)
师:把书盖起来,你记住了哪些词语?考考你的记忆力。
生依次说出了:姹紫嫣红、镢头、红扑扑、彩霞、脸庞、栽种、蜜蜂(师让学生拿着书一一板书,并强调“蜜蜂”不用写,因为这个词简单,大家早就知道了)
师:你看,这就是收获,读了三遍课文,认识了这些生字,还有词。(师边说边指着黑板上的字、词)来,我们读读这些字。(生读字)
师:镢,还能组什么词,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耙子。
师:记住了才是自己的,记生字,记词语,记得越多越好。
师: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猜错了表扬,(边说边竖起一个大拇指)猜对了也表扬。(竖两个大拇指)
生:形容很鲜艳。
师:什么很鲜艳? 生1:形容花很鲜艳。 生2:形容花颜色很多。
师:姹和嫣有区别吗?老师认真查了词语大字典。姹:鲜嫩。嫣:刚开的花。鲜嫩的,刚开的花,明白吗?接着读
师:脸庞的“庞”可以换什么词?
生:脸颊。
师:(指着脸颊处)就这里,小了点。
师:还有一个词形容又多又乱。
生:庞杂
师:庞还有什么意思?
生:庞大,庞然大物。
师:三个字要写,(妻 庞 紫)先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书空。然后拿出钢笔在这,端端正正地写。(生描红,师巡视)
师:指名一生推荐三位书法家。(然后请三位学生上台分别写,其他同学在下边写一遍,写完后对照。)
师:拿出一学生的字展示,然后评讲板演的三个字,画圈,修改,指出优缺点,接着让学生观看老师怎么写,展示自己课前练写的字。
师:写字就应该认真,现在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字是练出来的。——于永正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课文是怎样读的,指名一生读第1段。 (生读)
师:读得真好听,流畅。接着往下读。(随即又指名一生读第二、三自然段)(生读)
师:一字不差。(生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师:纠正姹紫嫣红的花儿的读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生读)
师:正确流利。(指名读剩下的部分)(生读)
师:目前为止,我非常欣赏你的语气,你比他们自然。
师:下面,老师把课文念一遍,注意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再听一遍,看老师的脸,听老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师范读,生听读)
师:你觉得于老师的朗读和你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1:于老师读得很投入。 生2:您读书有感情。生3:您读出了爸爸对儿子的爱,脸上有丰富的表情。生4:您适当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在哪儿停顿的时间比较长?
生:读到每个句号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停顿最重要。题目读好,一段读好都要停顿。
生1:老师读的语气很自然 生2:从你的话里我明白了什么叫“抑扬顿挫”。
师:还有一大特点你们没有听出来,在读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有什么不同?
生:最后一段读得很轻很轻。
师:是呀,因为那是一封信,信是不会讲话的,我是在替高尔基念。
师:你们的优点加上我的优点,你们再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
师:我认真看每个同学的表情,下面请大家再把信的内容读一遍,看谁笑眯眯的。
(师指名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朗读,请拿起笔来默读全文,你觉得哪些是要背下来做个记号?你觉得哪些话引起你的思考也做上记号。该背的用一种记号,该思考的用另一种记号。对着要思考的话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默读思考,老师巡视)
师:通过默读,你觉得哪些句子最值得背诵下来呢?
(通过交流,总结出最后两段,教师让学生读三遍,然后背诵。)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你在旁边写了什么?
生:我画了“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
师:读自己画下来的这句话。
生1:我从中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2:我们应该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快乐。 生3:给:给予 ;取:索取。
师:高尔基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会永远记住他。(师简介高尔基的情况,并展示自己课前写的批注。)
生:我画的是“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把花比作红扑扑的脸庞,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
师:于老师看到这两句话,想到两个词,你们猜猜看。
(等学生猜之后,教师投影展示自己的批注:触景生情 睹物思人)
师:读到这,老师又要送给你们一句话:书是读出来的——于永正
师:还有一道题:请你替他的儿子写一封回信。师引领学生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1、花开了很漂亮 2、思念儿子 3、多助人)提醒学生注意信的格式,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写回信。(师巡视,从中发现学生的佳作)
师:指名上台读自己的信,加以点评,评出其中写得精彩之处。(学生写的信很精彩,体贴入微)
师:于老师也展示自己写的回信,(投影出示)说说最喜欢老师写的哪一段?
(学生读出老师引用排比的句子)
师:还喜欢于老师什么?
生:您会分段;善于引用名言;符号也打在恰当的地方。
师:会欣赏的人就会有发现,有进步。
【总评】于老师的课朴实而又生动。其一,整个教学过程以读贯穿始终,课堂上,没有教师繁琐的讲解,有的只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乐意从读中去理解字词,从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情感,并把文章读得津津有味,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谓是扎实而有效;其二,识字教学中更注重写字教学,不但要求写得正确,而且要求写得规范,把写字教学渗透于课堂的细微点滴之中;其三,读写结合的训练,待学生悟出情了,方才让学生下笔,并授以写回信的方法,所以学生的回信才会精彩纷呈,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