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推荐13篇)
《两小儿辩日》 篇1
两小儿辩日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两小儿辩日》 篇2
是大修订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中新增的课文。编者的意图旨在通过这个短小有趣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认识自然的科学态度。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 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微笑):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我似乎觉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两个爱动脑筋的小孩。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 生:读书。 师:对,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读读课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跟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读书,有的在讨论) 生1:老师,我知道了,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太阳是在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生2:一个孩子认为早上的太阳离人近,中午的太阳离人远。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师接话: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生2(语气较平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师(微笑着对生2):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孩,听你刚才的语气大概说服不了别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师,我知道了。那是一个反问句,他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的语气强烈一些。 师:你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服我们大家吗? (生3读,边读边做手势比划出) 师(向生2):他的话有说服力吗? 生2(点点头):他读“大如车盖”时音重一些,还用手比划出车盖的大小,仿佛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太阳,读“则如盘盂”读得轻一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午的太阳很小很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气要强烈一些。 师:你能再试试吗?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看得出你已经读懂了课文。告诉我们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课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释,有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有的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 师:真不错,看得出你会读书。你的方法很有用。让我们大家也用你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说古文意思) 师:通过反复读课文,我们一起走进了辩论赛场。激烈的辩论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同学们自己找辩友,在下面练习。 (学生分角色表演) 师:听,比赛的铃声敲响了。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扮演两小孩,老师就暂当孔子吧,我们一起上演一幕。 小儿1 (鞠躬):大家好!我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小孩,至今已有2400多岁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太阳在早上离你们很近,到了中午就远离你们了。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时就小像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小儿2(拚命地摇头):不对,不对。你没见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中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小孩1:看,那边走过来的一位老先生。哦,是孔子,他的学识渊博,我们去问问他吧。 两小儿:请先生给我们评评理吧。 孔子听后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们,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请教我们的后人吧。” 孔子:现在我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到了一群热爱科学、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中间,他们一定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们吗? 小儿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小儿2: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孔子: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你们与我们相隔那么遥远,一定对我们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如果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吧。 生4:孔子先生,你是个大教育家,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 生5:请问两位小孩子,你们见孔圣人都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有没有讥讽的意思? 生6:请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需要我们这些现代人解答吗? 孔子:小朋友们,我们很快得回到古代去了,你们还想对我们三个人说些什么呢? 生7:你们两小孩儿喜欢探索,不懂就问,我要向你们学习。 生8:孔子先生,你很谦虚,也很诚实,对于不懂的问题没有装懂,也不怕别人笑话,让我佩服。 师:旧的已经结束了,但新的争辩又快开始了。请大家认真品读课文。下节课我们自由组合开展一场《新》赛。主题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正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变化 ”反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没有变化?” 二、评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的重新加工改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演、练,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使得作者、学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养其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古人与现代人交流的情境,形成情境串,打破时空的界限,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交流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及自己看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对语言敏锐的感悟能力。 3.最后设计“辩论赛”这个作业,使语文课内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两小儿辩日》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 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 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 指热水,开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学习了《学弈》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注释、字典、资料释疑,同时联系《学弈》所学到的知识,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等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两小儿辩日》 篇4
26两小儿辩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篇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表演课文。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三句名言:(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谁愿意来读一下。
3、你们知道这三句名言的作者是谁吗?
4、齐读。
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有关孔子的小故事。齐读课题《两小儿辩日》。
6、什么叫“辩日”?(两个小孩在讨论有关太阳的问题。)
7、那么两小儿争辩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
1、因为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往常学的课文不大一样,所以要想回答问题,首先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
2、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读懂课文?
3、(1、看注释 2、想一想,猜一猜 3、看图)
4、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后再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想想句子的意思,最后再在小组里讨论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评点: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用“两小儿争辩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呢?”的问题,从课文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三、学习课文。
1、两小儿对太阳各自不同的看法是什么?哪一小节告诉我们了?(多媒体出示第二小节)
2、谁愿意字字清楚,句句响亮地为大家把第2小节读一遍。
3、师小结:通顺并不等于快。听老师读一遍,体会老师的读与刚才那位同学有什么不同?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老师在什么地方作了停顿?(多媒体出示停顿符号)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5、谁愿意来读?齐读。
6、师小结:文言文长句要适当的停顿,这样才算是读通顺。
7、谁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8、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又各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反馈第三、四小节。
9、谁能根据下面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他们各自的理由?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就热些,远的事物离的远就凉些吗?)
10、那怎样才能读好这两段话呢?你认为应该在什么地方作停顿?(多媒体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停顿符号。)
11、作者写两个孩子的对话时用了什么句式?那应该怎么读能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互不相让的语气呢?自由练读。
12、请生朗读。
1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两小儿争辩的场面?(多媒体出示两小儿争辩场面。)
14、你觉不觉得画面少了些什么?(少掉了声音)那你能不能为刚才的画面配上音呢?小组自由练习为画面配音。
15、请生为画面配音。(第一组有字幕提示,第二组无字幕。)
16 孩子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一个孩子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理由是日初吃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个小孩可以说的都在理,怎么办呢?于是他们两个人去请教孔子,可结果呢?所以两个小孩怎么说?什么意思?
17、小小的问题居然难道了大教育家孔子,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通过朗读再来回味一下这个故事。老师读对白,男生就是第一个小儿,女生是第二个小儿。
(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只是老师对课文内容作了一 点细小的改动,我在古文里应该是“吾”和“余”所以,我把文中的“我”改成了“吾”,另外争辩就要像争辩的样子,为什么文中在第二小节只写了一个人的语言,难道是故意欺负另一个孩子吗?为了还他们一个公平,所以我这样改了“一儿也辩曰”。
18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剧本表演
1、照理课文学到这里已经学完了,但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想不想给这些老师留下些什么?
2、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新两小儿辩日》剧本表演。
(时间:古代的某一天
地点:路边的大树旁
人物:小儿甲 小儿乙 孔子
旁白:孔子去东边巡游的时候,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不休,于是就走上前去询问原因。(幕起)
孔子(摆摆手,示意两人停下。):你们在争论什么呀?
小儿甲(满脸通红,据理力争):
小儿乙( ):
小儿甲( ):
小儿乙( ):
孔子( ):
两小儿( ):
(幕落)
(评点: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进行理解与体验,不但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还能促使学生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五、作业
1、故事表演完了,那为什么太阳刚出来是凉,而中午时比较热呢?为什么太阳刚出来是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呢?两千年前的孔子和两小儿不知道,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老师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其中的一点原因,那就是:(多媒体出示: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和相等的时间里,直射比斜射热量大。所以太阳刚出来是凉,而中午时比较热。我还把它写成了文言文的形式:日初出时斜射大地,故沧沧凉凉;及日中,则直射大地,故热如探汤也。)请你课后也去查阅有关资料找找原因,然后也学着老师的样子用文言文的形式告诉孔老夫子。
(评点: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及运用能力。)
2、老师一开始为你们出示了三句孔子的名言,想想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总评: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重合作是学习,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言”,即积累文字法、词法等知识,构建其知识结构,又不淡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即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两小儿辩日》 篇6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两小儿辩日》 篇7
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列子》 道家 儒家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盘盂( ) ②孰为汝多知( )( )
① yú ②shú zhì
3、课内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粗的字。
故: 去: 日中: 沧沧: 及: 汤: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孰为汝多知乎?
3.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答案(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4.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________。
答案:一儿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
课外阅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1.为加粗的词注音、释义。
a.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 数:
b.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度:
2.解释加粗的词。
a.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篇用比喻来引发议论的文章,借________作比喻,从而________。
4.选文比喻说理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二者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
5.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课外阅读答案:
1.a shù 屡次 b dù 考虑
2.a.我 轻视 b.交换 c.结束 d.尚且
3.观弈 说明道理
4.本体是“读古人书”“与今人居”,喻体是“观弈”;相似点是:看人过失,认为自己高明。
5.弈喻
《两小儿辩日》 篇8
两小儿辩日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两小儿辩日》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 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 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 指热水,开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学习了《学弈》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注释、字典、资料释疑,同时联系《学弈》所学到的知识,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等方法,解决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两小儿辩日》 篇10
一、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想问一下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那么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吧!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好吗?
(学生初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了一遍课文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怎么去读这些文言文比较好呢?(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师作文言文朗读指导)
师:现在你们有信心去再读课文吗?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想读来大家听听?(指名读)谁还想读?(指名读)谁还想读?让举起手的小朋友一起读吧!(学生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意听吗?
(老师范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谁敢站起来说我比老师还读得好?(指名再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了,你们都读出一点什么来了没有?谁想来说说?(学生述说)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师:你想怎么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谁来建议建议?谁的建议最好我们就用谁的方法。
(学生谈方法)
师:我也有几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诵读)和根据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论、表演))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吧!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
四、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五、分清正误。
师:请读懂了课文的同学举手看看。可老师读来读去却有两个不懂的问题:一、这两个小孩倒底为了什么问题争了起来,是争太阳的大小,还是争太阳与人的远近?二、他们倒底谁是对的?
(无疑这又将引起学生的又一轮争论。在他们的困惑无法得到解决时,我相机给他们科学的解释。)
六、弄清寓意。
师: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述说)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师:在文言文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你们想去吗?那么赶快行动吧!
《两小儿辩日》 篇11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名言警句
或: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二、师引入文章: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三、解题
(一)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 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 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 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四、解文(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 生勾画。
3、 反馈。
4、 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 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 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 找句子。
3、 反馈。
4、 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
5、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6、 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三) 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
(四) 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归纳:
1、 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 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深入了解孔子,树立孔子形象。
1、 师: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
2、 生反馈: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又很多呢?
3、 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
4、 生: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 师总结。学无止境。
五、背诵这个故事
《两小儿辩日》 篇12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
教学中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 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 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 指热水,开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 篇13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背诵译文)
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自学释疑
1、范读
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合作译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
(刚才大家纠出了一群小坏蛋,这是我们译文中的拦路虎,害怕吗?好,下面我们就封杀拦路虎!)老师已把文章和注解搬到了屏幕上(课件)。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谁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试着嘀咕嘀咕,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和同桌商量解决。
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一遍遍不同形式地翻译,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合作汇报
好,老师还有一个难题,(发表)生看看难不难,但老师的要求可有点难,请注意看要求(课件):
四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但四个人必须用四种方式填写表格:1 用一个字填写;2用现代语言填写;3用原文填写;4 口头叙述。
日始出时日中时
人物观点理由观点理由
小儿甲
小儿乙
(小组合作一表四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
五、诵读表演
师生分角色→分组分角色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读旁白,咱们看看哪“一小儿”读得好。男女生不分上下,我们再分级分角色比赛比赛。
(此环节是朗读的基础,重点指导语气)
读得不错,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它同学呢,任务就更重了——做导演。既然是导演,就要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师吗),下面我再代表《两小儿辩日》电视剧剧组在你们中间招聘两名优秀演员和一名解说员,有意者速来报名。(指名并征求分工完毕)
第一次排练我们先用现代话演,这叫《新两小儿辩日》,其它同学别忘了你是导演。当演员语言、动作等表演不到位时你可以随时叫停,给予指导。注意,排练开始!
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先小组试一试。
(表演时揭示写作特点与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
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不要急着说自己不行,先试着嘀咕一遍,试试再说吗。
好,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日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或者用老师这儿的“太阳”(篮球)和“地球”(乒乓球)来做以解释。
六、自评自结
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其中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使学生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回忆这堂课,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忘情地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1、本课学习重点是什么?
2、这节课学习过程有几个环节?
3、本节课的重点你掌握得如何?
(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及时的反馈强化有助于知识的形成与方法的掌握。)
七、探究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必做)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努力做)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 温故而知新。
(4) 学而时习之。
(5) (简单古文)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盘盂
日初远日中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沧沧凉凉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附板书设计:
(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刘晓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课获得一等奖)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小学刘晓伟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教研室熊开明石景章点评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5.1~2)
孔子何以不决小儿之辩
在《列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这个寓言做为经典被选入历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这就是《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沦沦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对于这段文字的讲解,有人认为,孔子知“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而感到:“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孔子是不是圣人,看来已是定论。孔子是不是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姑且不论,但孔子何以不知?
两个小孩子争论太阳的事,可以说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认知。一个孩子说太阳出时近,而另一个孩子认为中时近。这是两个相反对的结论,显然二者不可同真,但到底哪一个是假的呢?
从两个孩子的推理看,一个孩子认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
日初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
所以:日初近而日中远
而另一个孩子认为:
(对于发热物体)近者热而远者凉
日初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
所以:日中近而日初远
应该讲以上的论证并不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从推理形式上是正确的,但二者必有一假(未必必有一真)。也就是说,两者之中必有一个其前提是假的才导致其结论之假。
于是再看两个前提是不是正确呢?
首先,何以说“远者小而近者大”?这显然是在地上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通过归纳)得出的经验认识,它有没有必然的正确性呢?现在我们知道,常识常常会欺骗人们,两个等大的园如果其中一个外边有一个较大的同心园,而另一个内有一个较小的同心园,看起来前者会较后者小些。可见“远者小而近者大”并不必然的真。
再看,何以“近者热而远者凉”?在同一方向上(比如离开一堆篝火)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但假如一个是在火的上方,而另一个在火的旁边或下方这一结论就不在成立了。可见“近者热而远者凉”也并不必然的真。
无论是孔夫子还是将来长大成人的小儿,看来都不可能“决”这个问题了,回为两小儿将它做为了“孰为汝多知乎?”的论据,而孔子夫子由此却变成了“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圣人”的理由。两小儿并没有在成人之后继续延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而孔夫子成了圣人,他不能决之事别人当然更不能决了。两千多年的后人也并没有因此因“格物”而“致知”,于是中国没有了亚里士多德。而且也只好在两千多年后来请西方人来“决”这事了。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没有逻辑,我们的学术不会强大,不会造就领导世界学术的大理论家,不会出现领导科学革命的大科学家。……东土学术汲养必待逻辑化入吾人血脉而后可大补。”
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注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