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猴王出世》导学稿(推荐14篇)

2023-03-24 15:51: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猴王出世》导学稿(推荐14篇)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 ,使 学生对《西游记》神话故事中,“猴王出世”有较深的认识。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能读音正确。

【整体感知】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

[自主学习]1、自学本课要求我们认识的8个生字。我的问题:

2、自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合作学习】

1、 相互检查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2、把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题出来小组学习。

3、把小组解决不了得问题做记录。我们的问题是:

[质疑答辩] 各小组把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提来师生共商。

细心读书,我对回答有把握。

石猴是从哪来的?答:

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答:

石猴性格,我最懂。

1 2 3 4 5

【成果展示】 1、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大家欣赏。 2、我的收获是:

【轻松课堂】

1吴承恩

吴承恩( 1506 — 1582 ) , 字汝忠 , 号射阳居士 , 出生在一个由书香门第而衰落为商人的家庭 . 其先世为涟水人 , 早在五世祖前就迁居淮安;高祖吴鼎 , 素为白衣;曾祖吴铭 , 始跻身儒林 , 做过浙江余姚县学训导 ; 祖父吴贞 , 由年例入监 , 当过浙江仁和(今杭州)县学教谕;父吴锐 , 因家庭败落 , 同街坊商人之女徐氏结婚 , 遂袭徐氏家业 , 成为店铺老板 . 吴承恩自幼敏慧 , 博览群书 , 但科举失意 , 直到年近半百才考取了岁贡生 , 后在好友礼部侍郎李春芳的帮助下 , 六十一岁时屈就长兴县丞 , 后因对官场不满 , 愤然辞职 , 返归故乡 . 七十一岁时 , 始执笔写《西游记》。

我读后的感受是:

2、. 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用自已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神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我的收获]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2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猴王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

2.理解文章用词凝炼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积累。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课文叙述语言为半文言语句,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一定难度。

重点 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结合上下文,把课文读通读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设疑

你看过《西游记》吗?是影视,还是书籍?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西游记》的一个人物有)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在挖掘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问题,锻炼学生的读书质疑能力。)

二、自学存疑,互助合作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

2.画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字、词、段落)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组内互助、共同解决。

3.找出读书中尚未解决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共同研讨

1.读书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读懂了什么?

2.指读课文,引导评价,、

3,共同研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自学存疑、交流汇报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读书、组内互功合作的过程,通过读书合作,学生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四、整体回顾,理解内容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叙述和自己的理解,作以概括表达。

2.读完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认识文章语言上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魅力,激发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五、课堂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实践活动:

课外阅读《西游记》。

板书

14* 猴王出世

仙石托生一发现奇观一只身探洞一拜为猴王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3

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的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看过《西游记》吗?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学生介绍自己心中的孙悟.

3.那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世,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不懂的划出来。

2.边读边想,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三、小组交流 讨论 汇报

1 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石头里蹦出来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板书

画石头——石猴

众猴遵守诺言,拜为王的(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板书:美猴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解决:若不能解结,提出来找其他同学(自愿举手)解结。

四、抽生或小组朗读课文,着重朗读指导

第一段 特别注意断句,读出赞美的感情、语气舒缓(学生读后教师范读)

第二段 注意体会石猴的勇敢无畏。板书:勇敢无畏

第三段 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的好去处啊,他首先想到的是大家。板书:一心想着大家

注意“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不厌其烦的点数里流露出的喜悦。

第四段 读处猴性的顽劣可爱。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古典小说语言的魅力,也深入认识了一个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孙悟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化身,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能跟大家说说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小组内讲一讲西游记的故事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 石猴 敢进水帘洞 美猴王

石猴形象:

后记:实际教学中,逐段朗读指导,再归纳石猴形象,再朗读,太占时间。我想应该进行重点(表现形象地方)的朗读指导就行了。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石猴”勇敢顽皮、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和丰富想像力。

二、导学过程

1、自主学习

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熟读。

遂( )有 獐( )鹿 猕( )猿 顽( )耍

挈( )女 去耶( ) 瞑( )目 石窍( )

石碣( ) 镌( )着 挠( )腮

②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围圆: 序齿:

遂有: 灵通:

石窍: 石碣:

镌着: 喜不自胜:

瞑目: 造化:

耍子: 所在:

天造地设: 家当: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拱伏无违: 抓耳挠腮:

力倦神疲:

③同桌检查自学效果,纠正错误读音。并记录存在的问题。

④默读课文,思考“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并写下来。

2、精读分析: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①“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 )

b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 )

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

c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②“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a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 )

b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注意语调。

③“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a找出此句中的动词:

b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④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a出声音读此句,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 )。

b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出了石猴怎样的特点?( )

⑤“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a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加上想象说一说。( )

b再次读此句,品味语言,读出韵味,体会古代白话文语言的概括性。

⑥“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

⑦“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理解“拱伏无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名著与影视剧的区别在哪?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你简要地叙述其中一件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吗?

3、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5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交流感受。(引出孙悟空)这节课我们要到文字中去感受一下孙悟空的风采,看看文字大师吴承恩是怎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满光鲜的美猴王的形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读议议,感受猴王形象,了解成王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

2.出示自读提示: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石猴是从哪来的?谁能用书中的话来告诉大家。(学生交流第一段中的语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活无忧……)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么?(指导朗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有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描述。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猴王的过程,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默读2——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写写批注,留下读书的痕迹。

a 学生畅所欲言:活泼可爱、无私无畏、勇敢机灵、别有心机、善良无私、本领高强等。

b 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c 预设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何不拜我为王?”等语句。

指导朗读:

⑴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①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②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③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

⑵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读出猴王的个性特点。

三、学习语言表达。

1. 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刻画出这只活泼可爱、神通广大、丰满光鲜的石猴的?请从“怎么写”的角度谈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随机指导朗读。交流语言表达的方法:排比、对比、拟人、三字短句、对子、语言、动作的描写。

2.师:这就是名著的魅力,经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只怎样的时候?(自信、敢作敢为、心中有数)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西游记,心中就有一千个孙悟空的形象,这只既可爱又聪明的猴子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才修成正果的,你还能从它身上学到些什么,相信你一定能从原著中找到答案。下课。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6

一、介绍孙悟空

师:那个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是,那个大闹天宫的,是,那个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还是,今天我们来学习,(板书:石猴出世)

师:石猴,课题却是猴王出世!那能换吗?别急,读了课文后,思考为什么不能换?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白话文,挺难读的,借助下面的注释读懂课文,并思考,课题能不能换成“石猴出世”?

2、生自读课文

3、思考:猴王出世能不能改成石猴出世?

生:第一段写的是石猴出世。

生:第二、三、四都写成猴王出世!

师:原来你从课文段落的安排中发现不能换题目。

师:石猴是怎样被拜为猴王的?

生: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师:说得简单一点。

生:进入水帘洞

师:课文非常简单,就讲了这几部分。石猴出世,探水帘洞,拜为猴王

三、石猴出世

1、读“盖自开辟以来……朝游峰洞之间”,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非常神奇!

师:从哪里能读出神奇?

生:猴子一出世,就会行走跳跃!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这些动物都是非常凶猛的,猴子一般是不会和他们为友的。

师:从石猴的朋友中感受到!

生:从石缝中蹦出,夜宿石崖之下。

师:我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读读这个句子。(出示: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师:能从这句话中,从哪里读出神奇?

生:灵通!师:“灵通”是什么意思?

生:仙石有了灵气。

师:现在的“灵通”是什么意思?

生“小灵通”,消息灵通

师:这就是古今异义,读!

师: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

生:开辟以来就受日月精华!(读)

师:古文朗读一定要注意停顿!(师范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那份神奇,挑选一处,也用刚才的朗读方法,选择一句读!

生读

合作读(师:那猴在山中,生:却会行走跳跃;师:……生:……)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嘛?

生:石猴非常厉害!

师:你从朗读中发现了什么?

生:排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这也是白话文的一个特点!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

四、探水帘洞

师:那只石猴生活愉快,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儿,却去那山涧中洗澡。只见……(师读旁白,生读猴子的话)

师:采访一下,为什么读那么大声?

生:想当猴王,非常自信。

生:想让其他猴子看到它是那么勇敢。(继续读)

师:它在瀑布中看到了几次,看到了什么?读下面部分,用波浪线画出表示看到词语!

生:忽睁眼!

合作读!师读看的词语,生读看到的内容。

练习:

石猴看罢多时,————————。

师:聪明的同学默读下面部分,把这句话补完整。

(生: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

师:你有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生:善于发现

生:善于观察,非常好奇

师:这是一只胆大心细的石猴!石猴看完这些,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里没水,可以把大家都叫进来!

师:于是,石猴把大家叫进来后,众猴听说,……(读最后一句话!)

五、拓展延伸

师:这篇课文出自于《西游记》的第一回,原文以及后面几个章节更加生动有趣,建议大家在课余时间去看看,领略古典名著的真正魅力!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7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刘珂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姜亚秋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猴王出世》教后反思

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七小学杨秋兰

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总认为只要按照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难理解的句子教会学生就算是上好课。所以整天只是围绕教科书在转,重复机械的备课、上课、改本子。久而久之,学生也养成了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上费了大量的口舌,也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新课程改革后,我在分析新课程改革时发现,新课程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时才猛然醒悟学校的课程应该是多样化的,所授的课程应该是可以变通的。于是我开始试着收集身边的素材,借用校本课这个窗口,来帮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周上《猴王出世》一课时,我把这几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游记》有关的神话故事共6篇推荐给学生看,没想到学生们的兴趣大增,争相传阅。一部分学生还带回家去读给家长听,并央求家长给他们讲一些其他的故事,在这班学生中掀起写故事的热潮。一些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居然也交了一两篇小故事的作文。后来我把这些故事集中起来,编成了一小本《神话故事集》,在这之后在学生中激起学生的传阅和写作兴趣。通过这次体验,使我体会到收集身边的素材,把它和我们的教科书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用演、说、诵等方式展现。既能切实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极大地丰富、拓展教育内容,更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在这之后,我会逐步学会注意收集身边的素质来帮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会经常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写下来,整理学校的历史,发掘校友风采,收集好作业,好作品。还会利用校本课推荐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写的。我在课后反思中写到:“适时收集素材,并适时调整课程,按照需要适时调整各块教育主题实施的前后顺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进行,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好方法之一。”

今年,在我校安装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正式启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使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收集和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我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和课本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指导性的阅读练习,然后把收获拿到校本课上来展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热情也拓展了孩子的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收集素材的方法和形式都在不断的变化。收集好这些素材,在我们教学的弱点,在教学的教学重点难点上,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适时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素材里有音乐、图片等,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学中,巧妙地利素材,从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上交替刺激学生的大脑,能大大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茁壮成长。也使得校本课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意补充。

《猴王出世》教学札记

广东省佛山市实验学校石泽华

小语第十册《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文言痕迹很重,学生不易理解,这就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不仅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实际,还使用了自己加工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备课时,我特意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的前一部分,用软件工具剪辑下来,作为课件之一,想通过这些来帮助孩子们学习。

上课伊始,我就在大屏幕上播放有关猴王出世的卡通画,同时简单地介绍猴王出世的故事,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接着就让他们初读课文,以求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

按教学设计(教案)的步骤,在初读课文后,我就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的剪辑播放给学生看。而这个剪辑的内容,恰好与课文《猴王出世》的内容大致相同。这一下不得了,影片中那猴王的生动形象、十分有趣的故事情节,可真使孩子们看得兴致勃勃的,你瞧,有的哈哈大笑的,有手舞足蹈的,有拍掌叫好的,有交头接耳的、也有睁大眼睛注视屏幕的……他们多开心呀!

看完后,我趁势让学生们读课文,由于还沉浸在影片的内容中,这回他们读课文读得可真带劲,有相当多的学生边读还边模仿影片课件里看到的一些动作、姿势,以及听到的猴子们的声音,还有的出位去,邀约小伙伴一起读。在老师因势利导的指导下,他们大多能读出美猴王的语气,读出美猴王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特点,读出猴子们找到了“水帘洞”这个“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和顽劣的猴性,还读出了一定的节奏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之灿烂,语言之丰富优美。

后来,我就干脆抛开教案设计,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起来。

一阵热闹之后,我和他们一起欣赏文中的对偶句,如:“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还教他们积累四字词,如:“瞑目蹲身”、“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等。而后,又组织大家讨论、质疑,畅所欲言地解决心中的困惑、疑难。

最后,我顺势作出课外阅读原著的要求,因为我清楚这些孩子,虽然他们大多从电视等媒体上看过《西游记》,但真正读过原著的却是极少极少,那么,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成本的书的兴趣,正是时候,这是本课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今天这课,上得实在是痛快!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新世纪时代精神。

我觉得,学习本是学习者自己的事,一切应由他来做主,而老师只是引路人,是导游、导演、导播……。

从这,我又悟出:

1、用课件辅助教学,很有必要,决然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玩花架子。这是实用的、实在的,是让孩子们受益的。

2、课件不一定是要使用 flash等软件工具来做,也从未见有过什么规定或是约定俗成,说是只有用 flash等动画软件工具做的才叫课件。

3、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甚至有些看起来不一定是教学资源,但也要千方百计利用来制成课件。

4、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猴王出世》的课,是用电视剧的片段资料做课件效果好,还是用 flash做的动画课件效果好呢?我想,在实际之中这是不言而喻的。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8

【湖北省宜昌市杨岔路小学王艳】

〖谈谈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课文内容〗

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严重不足,不仅不利于阅读教学,而且也不利于作文教学,同时也不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认为,学习语文必须有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语文水平与阅读量成正比。事实也已经证明,那些学习尖子,可以说,几乎无一不是广泛阅读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我们想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学到真正的学问,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做并且能够做好的,就是从帮助学生热爱读书和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开始。那如何改变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现状呢?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课堂教学密切关联的课外读物,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猴王出世》后,可向学生介绍一下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告诉学生孙悟空在西去取经的路上斩妖除魔,可厉害了,使学生产生阅读这部古典名著的兴趣。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张振武小学赵琴】

〖浅谈教学中标点符号的妙用·句号结局精彩又精炼〗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有关《猴王出世》的许多知识,现在我们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把握第三次时机“。”)这与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是分不开的,请大家认真看看课文,想一想还有没有想要解决的问题?(黑板上端板书:21猴王出世)

生:没有。

师:那好,我们就一起唱一首有关猴王的歌曲吧!“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让学生在愉快的、赞美歌声中走出课堂。

就这样,一节阅读课教学在欢快、活跃的气氛中结束了。文中所要塑造的孙悟空这个大胆、富有冒险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不知不觉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了。其方法简单:由于课堂中师生互动,整个课堂教者轻松、学者乐学。只是恰当地运用了空心问号(要解决哪些问题)、导入用空心感叹号(已解决哪些问题)、突破了重难点后用空心句号(让学生感到快慰),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

【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杨文敏】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cai课件十分必要。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cai课件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cai课件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学《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时,首先播放石猴从仙石中蹦出来的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学生未去过非洲,对它没有认识,更无法感受到非洲的美丽及风土人情,在教学《彩色的非洲》这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非洲,学生被非洲的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油发亮的非洲人的绘画,工艺品,音乐,舞蹈吸引住了,一种想了解多姿多彩的非洲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9

很简单的教学思路——课文怎么写的,就怎么顺着往下读,读到精彩处,停住,反复读,反复体会,问几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商议,如此而已。

没有多媒体课件演示,没有设计精美的板书,没有上网搜集的资料,没有与课文配套的图片,连幻灯片、小黑板都没有,甚至当引用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一首插曲的时候,我想总可以用上录音机吧,结果也没用。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而已。

然而,我要说,真的精彩不已。

一、不厌其烦来回读

整节课言论滔滔,笑声不绝,书声朗朗,掌声时起。难忘那几次精彩的朗读指导——

(一)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段话写得真好。于是看云开始一遍遍地说:

“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几句先是三个字,三个字,三个字,三个字,然后四个字,四个字,四个字,四个字,最后五个字,五个字。”辅以手势,“读的时候笑起来,先快一点,然后慢一点,最后慢下去,读得舒缓,放开来,读出猴性。”

学生练读后,看云说:“我发现好多同学读的时候一脸严肃,课间十分钟你们在操场上是这样的吗?玩的时候是这样的吗?绷着一张革命的脸?”

学生“哗”地笑了,再读,指名读,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在体育里有一个项目,马术里叫‘盛装舞步’,骑手骑在马的背上,按着音乐的节拍,有节奏地往前走。“看到这里我几乎忍不住要说:“对呀,这就叫按绺而行!” “读书也是这样,掌握住你的节奏,控制住,声音不要太强,不要太大,特别是最后,‘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多幸福啊,也不要上学,也不要读书,自由自在,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去做一只猴子。”

于是,孩子们带着笑,又开始齐读这段话:“那猴在山中——”

看云一下子打断:“‘那猴在山中’,就像你们在操场上一样的,注意这个“山”字,那山对它意味着什么,那不是十万八千里的取经,那是它的自由王国啊。接着读——”

这一回,孩子们是真的懂了,一个“山”字绵软了不少,柔情了不少,于是一幅画面在我眼前浮现,一定也在孩子们眼前浮现——那石猴,在山中是如何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如何的快活逍遥,令人神往……

(二)

“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师:告诉我,你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激动,高兴。师:如果是一个旁观者,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充满了向往。

师:好,请你读出那种向往,那种赞叹。

……

师:试一试,用一种流行歌曲里的唱法,叫做呼吸发声法,就读这句后面的十个字。

生纷纷举手。

师:老师看见你了,不过老师也有表现欲哦,让老师读一读,不要觉得肉麻哦。

师:你笑了,觉得我读得肉麻了吗?

生:不是,是听到妙处了。

师笑:谢谢你的夸奖哦。

生笑。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多美的世界,多么幸福的一群猴子,就在这样的反复读中,一切无须再说,谁都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三)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桌、石床。”

请了两位学生读这一句,都不太令人满意。于是看云说:“这样吧,你们能不能举出你最喜欢、最得意的一样玩具?”

按照我们的料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谁知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全班那么多孩子,竟无一人举手,刚才发言非常踊跃的几个学生竟在下面小声嘀咕:“我早就不玩玩具了。”“我们没有玩具。”

“不会吧?你好悲惨哦,这么早就结束了自己的童年。”看云依然那样从容。谈笑间,几个孩子举起了手,连说带比划,介绍了自己喜爱的玩具。

“你刚才说的时候手也比划,为什么这样?”看云笑盈盈地问。

“因为我特别喜欢它。”

有人举手代说了:“他为自己有这么一个玩具觉得自豪。”

“是啊,特别自豪,特别骄傲!那么石猴在点数这些他以生命为代价找到的家当时,他会怎么说?再读。”

水到渠成,朗读迅速到位。这应该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引导之法,急中生智,自然无痕,令人敬服。

二、独辟蹊径巧妙问

说这堂课没有设计,不注重技术上的展示,并不代表它就平淡无味,平铺直叙。恰恰相反,在领着学生一路行走的过程中,看云看似随意地抛出的几个问题,成了这堂课的亮点,于是引发若干高潮,将对猴王的认识引向深入,让学生的思考具备了相当的深度。

1、在学完课文第一部分即一、二自然段后,看云说:“从小到大,《西游记》我读了四遍,总的来说它是一部快乐的书。回忆你看过的情节,有没有让你觉得伤心的地方?”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三打白骨精那个故事里,孙悟空接连打退三次妖精,师傅却误以为他连伤三条人命,硬要赶他走时,他伤心;有的说唐僧念紧箍咒,孙悟空疼得满地打滚时,他伤心;有的说天兵天将在花果山打死打伤许多猴儿时,他伤心……看云继续追问:“还有让你觉得伤心的地方吗?我就不信找不到一个和我有相同感触的。”

一个女孩发言说:“我觉得让我伤心的地方是,孙悟空被压在……”看云激动地接了上去:“当他被压在五行山下时是吗?我要抱抱你!可找到我的知己了!”于是引出第二问——

2、“对于猴子来说,好动的猴子,顽劣的猴子,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如果可以选择,为自由一战而死,还是生生压在山下五百年,你认为孙悟空会选择哪一条路?”

一个男孩选择了为自由战死,接下来却有两个男孩选择了压在山下五百年,因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为“五百年后就又可以获得自由”。这群孩子显然平时上课就喜欢坦诚相见,畅所欲言,并不因老师有意无意的引导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惟其如此,课堂才显得犹为真实活泼,而看云接下来的一段阐述才显得更为深沉精彩(见后述)。

3、待读到石猴进了水帘洞又平安出来,报告众猴那里面原来是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福地,看云读了这一句:“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搬进去,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然后说:“告诉我,我读的这段话里,哪一些词扣动了你的心弦?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以及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一只小猴,你听到这样的话,你是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踊跃,而且相当精彩,老师趁势围绕黑板上的几个关键词“自由,好奇,智慧,勇敢,爱,信”,对课文进行了小结:“这就是石猴,后来的美猴王,自由的精魂,充满好奇之心,对智慧不懈追求,哪怕以生命为代价,还有博大的爱,诚实守信。”

4、课文学完了,接下来干什么?我们常常喜欢来点写话,如对课文中的主人公说几句话,或是仿照课文中精彩片段进行仿写,再不然拓展阅读,让学生就课文本身引发开去,谈谈相关的书籍或故事,要不就是说说这堂课自己的收获如何,有什么心得体会。

看云没有俗套,她只是微笑着问:“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做石猴还是做众猴?”

起初全班响成一条声:“做石猴!”

“没有不同意见吗?现在谁站起来说愿意做众猴,那他就是石猴!”

什么“石猴众猴”,绕来绕去,可是学生明白,学生懂得。

短暂的议论之后,有愿意做众猴的了,理由不一:

“做石猴需要本领,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就不能逞强当石猴。”

“众猴也有优点,言而有信,我愿意当这样的众猴。”

“当石猴要冒险,拿生命做代价,我觉得划不来,我不敢当石猴。”

“石猴是船,众猴是水,如果石猴不能很好地为众猴服务,那众猴之水就会把它这条船推翻。”

发言太精彩了。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坐在家中看录像的人,我是坐在教室里的一名学生,一位老师,我情不自禁地笑着,凝神倾听着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句话。但我说不出什么来,只有两个字——感动,

三、深刻理性动情说

这是看云的这节课上最吸引我的一幕——不再你问我答,不再你说他说,只由看云她一个人说,理直气壮地说,深情舒缓地说,低沉压抑地说,慷慨激昂地说。在这样的言说中,看云的魅力尽显无遗,我只能身不由己地跟着她沉进去,再被她带着飞起来——

1、“如果可以选择,为自由一战而死,还是生生压在山下五百年,你认为孙悟空会选择哪一条路?”

这个问题充分讨论之后,看云说:

“你也可以选择为自由一战而死,也可以选择怀抱着希望隐忍着活下去,但是这五百年对孙悟空是生不如死,同不同意?还记得这样一个镜头吗?孙悟空被压在山下,它看鸟儿在天上飞,看叶儿在空中飘,看夕阳西下,牧童骑在牛的背上,吹着横笛缓缓回家。只有孙悟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世纪复一个世纪,整整五个世纪,被压在山下,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我还记得那歌词是这样唱的: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了青苔,长满了青苔,只有一颗心儿不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烈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只一颗心儿未死,只一种信念不衰,激荡的情怀,磋砣的岁月,问天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自由,是孙悟空的精魂。”

2、这节课的最后,看云问:“现在台上这个人,”她指指自己,“你们认为我会当石猴还是众猴?”

有的孩子说:“你现在虽然还是一只众猴,但只要你不断努力,你会成为一只了不起的石猴。”还有个孩子说:“你就是石猴,我们就是众猴,我们这个课堂就是花果山,这节课在你的带领下我们过得很愉快。”

“哈哈哈!”开心地笑过之后,看云正色说:

“如果选择,我做怎样的人?人生有很多的选择,如果你有足够的自由的精神,好奇的心智,你对智慧无比的追求,你很勇敢,你有浓浓的爱心,你是一个诚信的人,如果你自认为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去做石猴,你会成为了不起的领袖,你会带领大家奔向幸福的生活。如果你自认为我缺哪一项,我比较怕死,怕死不是缺点,都当石猴大家就打起来了,那么我就做一只守信用的、忠心耿耿的众猴,但是当你做众猴的时候,你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你要认准了你追随的目标,你追随的那只石猴,就是你所认定的将来的你的头头,你的领导,如果有选择,请你要选择这样的——尊重自由的,对新鲜事物有着好奇心的,热爱智慧的,敢当责任的,有爱心的,有诚信精神的,你让这样的人去当领导,我要告诉你,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回到刚才的问题,薛老师做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一只优秀的众猴。”

“下课。”

戛然而止,却如钟磬回音,袅袅不绝。

掌声响起,持久不断。我,再一次感动。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10

话题:语文到底应有几张脸

【按】 在一次全国的教学观摩会上,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因为有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教之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略读还是精读,教材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此,有人以为不能越雷池一步,这是唯教材马首是瞻;有人以为可以作出变通处理,这是倡导带着镣铐也不妨跳一两个精彩的舞姿;有人以为不必处处拘泥于教材甚至要大胆地突破教材,这是希望挣脱教材的束缚。

这只是表面的争论。

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模式是回归大统一还是要进一步多样化这一方向性问题,因为在语文界仍无共识,便再三地借着种种“气候”掀起波澜。有人大声呼吁,语文之前必须加上种种形容词,比如“主题”、“情感”、“诗意”、“文化”……没有这些形容词,语文就是灰色的;有人痛心疾首,认为正是因为有这个语文那个语文,所以把语文搞乱了,使语文老师找不到北,谈们衷心拥护语文课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模式统一,“一个模子又有什么不好呢”?

语文,到底应该有几张脸?

借着王老师的课,我们有必要再次严肃面对这个问题。欢迎您参与讨论。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一)

执教: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王春燕

【课前交流】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的相关片段)

师: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

生:我最喜欢孙悟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神通广大。

师:哦,这是你喜欢的原因——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还有谁要说?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惩恶扬善,有勇有谋。

师:你们班的成语学得真好啊!还有谁想说?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厉害,心地善良,能降妖除魔,还会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翻十万八千里。

师:你也非常厉害。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喜欢他勇敢无畏,喜欢他的积极乐观,喜欢他的神通广大。

师:又不喜欢的吗?你们不喜欢这部作品里的谁?

(学生摇头)

师:看来这部作品真把你们迷倒了。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今天王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

【课堂实录】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此乃解读本课的不二法门。】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迸出来的。

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四两拨千斤!拨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来,自是正事!】

生:神奇。

生:奇妙。

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个侧面。】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句不离“形象”!趁热打铁,点到为止。】

生:石猴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师:一心为大家。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至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闪亮登场的,乃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正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

(生都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这句话)

(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乱跳。

生:我好像看见他在山中采树上的果子。

生: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此一句,“课眼”也!何等明朗!何等脱俗!“课眼”者,“语文意识”也!“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传统语文的心气所在!“语文意识”实乃本课教学的价值皈依!】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谴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发现什么?构词方式,语言节奏。而这,正是“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发现”!】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qing。

师:很有激qing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

(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

(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第二句)

【其实,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个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还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亲戚朋友。(众笑)

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猕猿、獐鹿。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细!古今词义有差别,点到为止。】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

(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

(指名2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

(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

(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

(再指名读)(全场掌声)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生:(接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猴性,乃猴王形象的又一个侧面。不可不点,不可多点。】

(学生默读、批注。)

师:我来了解一下,你写的是——

生:友善。

生:活泼。

生:有亲和力。(众笑)

生:活灵活现。

生:活泼可爱。

师:老师也写一个(师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结合具体语言现象,渗透“语文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强大的“内容”惯性,极易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撞离“形式”的轨道。故此,“语文意识”需要过来人不断提醒、不断召唤。】

生:(齐读)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再次提醒!再次召唤!注意,要研读的,不再是习以为常的“写什么”,而是正在“语文意识”烛照下明朗起来的“怎么写”。所谓语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程的独担之任。】

(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朗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众掌声)

师:我要拜你为师!(众笑)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众笑)

师:同学们,你也研读这句话的请举手。好,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来感受感受。

(生齐读:“连呼了三声……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建议”一说,妙不可言!即便是对语言秘密的研读,也有一个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问题。尽管学生的研读取向不离语言表达,且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但,这种研读,是散漫的、无界的,东一榔头西一锤。教师的建议,及时将学生的目光拉回到猴王的话语特点上。正所谓,伤其十指,莫如断其一指。】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猴子非常自信,感到对这件事情很有实力。(众笑)

生:他很有活力,我进去,我就一定能!(掌声)

生: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一定能出来。我就是猴王了!(众笑,掌声)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比较,只有比较,才是发现语言秘密的无上秘法!语言的张力在比较中激活,语言的魅力在比较中彰显,语言的生命活力在比较中熠熠生辉!大道至简!】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迫的样子。

师:勉强。

生:我感到他犹豫不决。

生:我感到他是被逼着进去的。(众笑)

生:我感到他没刚才那样自信。

师:所以呀,这话一听就不像是从石猴的嘴里蹦出来的。让我们再读课文里的语句。“连呼了三声……”读!

(生齐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高品位的“语文意识”,正是在对语言细节的细腻、细密品读中,得到砥砺和提升的。】

(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师: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

(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

师:还有吗?

生:(读)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师:一听又是石猴的语言。

生:(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笑)

师: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人性,猴王形象的第三个侧面。感悟形象,可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生:我读到了一个有自信、有勇气、毛遂自荐的石猴。

生:我读到了勇敢。

生:我读到了大胆。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边总结边板书)同学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真的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神采飞扬。】

师: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感受语言、领悟语言,最终要落实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否则,感悟到的东西往往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师:同学们,40分钟时间很快就到了,我想,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一语道破,天朗气清!捅破了窗户纸,开启的却是一个本真、绚烂、充满着语文气息的课程世界。想起了徐志摩的诗,“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芒!”善哉!】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下课!(掌声)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11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生: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和她一样吗?

生:是。

师:简单的说这个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1:神奇。

生2:奇妙。

生3:非同一般。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猴子们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指什么?在这里?

生:这里指进到瀑布里,又能出来,为大家寻得了一个安身之处。

师:说的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的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完这里,这石猴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生: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勇敢,并且有自信

师: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语言把他写下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

师:同学们读书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好听,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你有同感的举手,请举手。一起来读读,看屏幕读吧!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1:在山中活蹦乱跳的。

生2:他在山中采果子

生3: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4:他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 饮一点涧泉。

师: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袁成露。

师:看看,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里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边的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是不是一个大发现?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节奏呢?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都是动词,为什么像打太极拳一样读。再读。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qing。谁能让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声音非常好听。可是我怎么也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

师: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我刚才看到那位男同学读的石猴还有动作,请他来读。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石猴跳起来没有?

生:跳起来了。

师:刚才的短句,三个字,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了。继续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是第二个发现了。

生:我发现这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发现前两个字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猴子的——

生:亲戚朋友

师:有一个“虫”,这个虫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是昆虫吗?是长蛇。谁是石猴的朋友?

生:狼虫、虎豹、獐鹿、猕猿。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它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1: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生2: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就像一幅对子,我们来对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一起读。

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连起来成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吗?

师:谁能读读,自告奋勇也行。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还要读得跳跃一点。我建议你们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谁还来?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起头,你们下接。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把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记下来。

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生:友善、活泼

生:有亲和力

生:活泼可爱

生:活灵活现

师:自己写自己的,王老师也写了一个,(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很有节奏,活泼跳跃,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师:下面,就请大家看第二个问题,读——

生: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二个关键的地方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意味,并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交流。

师:同桌可以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这一句:“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首先,我感觉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把这种手法用到了猴子的身上,猴子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中,“纵”,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你姓什么?谁也研读了这句话的举手?我们一起来读读,也来感受感受。连呼了三声——

生: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刚才他说的非常好。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猴子的话,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男孩子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了吗?

生:猴子非常自信,感觉自己对这件事非常有实力。

生: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师:从字上看,他写的非常的?

生:非常有活力。好像是我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

师:换一种写法,能有这样的感觉吗?变成“我进去吧”,读读。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里面的句子。

生: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相差几个字。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描写石猴的语言,还有很多。再读读。谁读到了?

生: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这里指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生: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还有吗?

生: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生: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再建议加上动作。

生: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就读石猴的话,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大家一起来。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像个猴王的样子。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怎样的石猴呢?请你把批注写到相应的句子边上。

生:我读到了猴王非常有自信,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大胆、勇敢。

师: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猴王。王老师也写了,(板书:敢作敢为)同学们,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仅仅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他敢作敢为、智慧超群。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意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在这篇经典中,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挑选自己认为最经典的背一背。

师:我想上了这节课,大家一定发现了,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读——

生:“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12

这学期校本教研的内容同组教师共同研讨一节课,《猴王出世》一课便是我的研讨课内容。整个研讨过程历时一个半月,经过三次修改,最终达到了研讨的目的,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下便是此次研讨学习的经过和反思。

一、研讨问题的产生。

3月中旬学校便布置了校本教研内容,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研究问题。此时我的教学内容也恰好进行到第三单元,结合本单元几篇课文都选自古典小说,学生通过对《草船借箭》《景阳冈》的学习,对古典小说的语言特点很感兴趣,我和张主任讨论后决定把研讨的问题定位:学会读小说,了解小说语言特点从中体会人物性格。围绕这个议题我设计了本课教案。

14.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会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美。

3、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重点

1、读通读懂句子,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难点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法导读法学法读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西游记》片段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在电视剧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板书课题)了解它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并从中感受这个艺术形象的可爱之处。

二、品读学文。

1.出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检查读书情况,说说哪读不懂。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在说理由时注意引导归纳课文的语言特点)

4.交流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读悟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感悟古典小说语言的魅力,真了不起。但老师认为文学名著《西游记》能够让所有的读者喜欢不仅仅是它语言有特点,更因为小说塑造了一个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孙悟空形象,那么你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孙悟空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5.学生再默读课文说、议体会美猴王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6.我们从文字中体会了美猴王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那么想不想从画面中再看一看这个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美猴王呢?

三、播放课件。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古典名著的语言美也认识了一个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美猴王。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化身,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板书设计

出世→探洞→美猴王 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二、问题的探讨解决经过。

教案形成后,我们两个开始对教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现教案不够严谨细密,另外对《西游记》的语言特点的概括也发现很是模糊,决定有我多方位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小说的语言特点很难概括,老师尚且如此何况学生呢?此时觉得学习目标定得太高,脱离了学生实际。由此再次调整了研究课的问题:把如何读懂课文和体会人物性格作为研讨的问题。教案再次进行了修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中你最喜欢那个人物?

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

播放动画。

我们通过观看动画已经了解了石猴出世的一段神奇经历,感受了这个石猴的可爱,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著中这段故事是怎样描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猴王出世一课。

二、品读学文。

1、出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2、检查读书情况。

大家觉得那些句子不好读?画下来交流品读。

(学生读老师指导读直到会读)

哪些句子读不懂?请画下来交流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检验读书学习效果。

我们读通课文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猴王出世和探洞成猴王的经过。)

教师相机板书:出世探洞美猴王

教师总结:课文叙述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经历。现在我们理出了课文条理。请你据此给课文划分一下段落。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纵观全文课文的重点段是那段?(探洞)

过渡:老师知道大家喜欢读小说,因为小说不仅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还因为成功的小说都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西游记》就是因为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而蜚声文坛的。

5、请同学们在阅读此段,感悟本段文章给我们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猴王形象?

6、学生交流回答总结。概括出猴王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教师相机板书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7、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的。

8、你喜欢这些句子吗?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总结课文的语言特点:半文半白话,韵散结合,诙谐风趣,有方言口语,活泼生动。如果学生说到教室在板出。

9、请带着感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时间指名读

10、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

播放动画

三、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初步了感受到了古典名著的语言美,也认识了一个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美猴王。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化身,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明白看小说不能仅关注故事情节,还要感悟他的语言美。从而去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此外,今天我们仅仅是阅读了《西游记》的开头,小说还有很多精彩之处,你想了解吗?去找来原著认真读吧。

板书设计

研讨反思:

二次修改后的教案可以说完全是围绕研讨的问题设计的,那么学情如何,只有试讲后才会发现问题。第一次试讲是在六一班,整个教学流程很流畅,可问题还不少。主要有三点:1、教学目标不清晰使得课堂容量不够;2、阅读课文学法的指导没有体现;3、课件的使用时间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和同组的张主任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我认为课堂的容量已经可以,阅读课不是讲读课,而且学生对人物性格地理解也很到位,张主任认为整堂课条理混乱,另外课件放在结尾不如放在开始,以便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对此建议采纳了,但对前两个问题坚持己见。教案进行修改,调整了课件播放的顺序并开始准备第二次试讲。此次试讲用了五二班的学生,海霞老师也参加了听课。

试讲结束了。我们三人又在一起分析,海老师直言不讳的指出:这节课她听得很糊涂,不清楚我在讲什么。看来第一次试讲出现的问题没有解决。课为什么上得不清晰?我们都在思考,最后认为是因为课堂没有一个大问题统领目标是课堂零乱。不如首先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石猴出世后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你从中体会到了石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以次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体会。并且觉得课件还是放课后好。教案再次修改。

至此,教案定稿。只期待着最后的研讨课汇报。因为教案已经了然于胸,所以我对汇报课充满信心。

三、总结反思。

汇报结束了,不仅自己感觉课上得井井有条,而且学生更是学趣盎然。回顾这节研讨课的经过,值得反思总结的地方有很多。首先,这样的校本教研形式实实在在,体现了一节课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不管这节课收获多少,它都给参与者留下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我想这才是校本教研最大的收获;其二,这节课成功的模式为其他老师上这样的课提供了借鉴的范例,今后谁上此类型的课文都可以在变通后使用;其三,这节课的成功也使我在教学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课堂可以是这样的。对我教学能力的提升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13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特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2,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教法,学法

-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合作交流与读,议,想结合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难点: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引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你们知道猴王是谁吗 (孙悟空)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为什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么多的 (电视剧《西游记》)

那你们读过吴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记》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猴王并不陌生,直接引入课题简洁,省时,能更快的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语: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 (语言上不同,难读,不好懂)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次学习课文.老师相信这点困难一定难不倒你们,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出示自学要求)

1,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找出自己读不懂得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来读通课文及理解生词,都是可以在预习时完成的.但基于这篇课文是学生首次接触古代的白话文,难度过大,所以课上在读通,读懂课文上要多花一些时间,多下一些功夫.

2,小组内检查自学情况.

导语:刚才,同学们学习得都特别认真!下面让我们在小组内检查一下自学的效果吧!

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然后组内交流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并由组长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得最认真,学习的效果最好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把读课文及检查生字词都安排在全班集中解决,会大大降低检查的覆盖面,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我把这些内容都放在小学组内完成,由小组长负责.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一齐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充分放权的过程中,使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3,组长汇报自学情况.

下面,我们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刚才检查自学的情况.注意说时要有条理,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为节省时间,只请一两名说即可)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投影出示:

"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围绕这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整体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精读分析,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默读课文并思考:石猴是只怎样的猴子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可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

【设计意图】

语文课文的学习不在于问题提得多,概括面广,而应简化课堂的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精读分析"环节,我只设定了一个问题,而用这一个问题带动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

导语: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

出示问题: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1,结合第一自然段,说说石猴出世很神奇.

品味语言:读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中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2,结合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石猴出世生活很快乐,也从中感悟出石猴很爱交朋友.

品味语言:

投影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 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2)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

(3)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 (排比句)

(4)品味语言,再读此句,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5)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 写在句旁,做阅读批注.(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6)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

【设计意图】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读中感悟古代白话文语言的特点,体会名著的语言魅力.

3,结合第三自然段,体会石猴勇敢,勇于承担责任.

品味语言:

投影出示:"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1)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 (这只猴很勇敢,不怕危险)

(2)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指名读.

4,结合第四自然段,体会石猴动作敏捷及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点.

品味语言:

a石猴是怎样跳入洞中的

投影出示:"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1)找出此句中的动词:瞑,蹲,纵,跳.

(2)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石猴动作十分敏捷,本领过人)

b石猴跳入洞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指名读.

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出了石猴怎样的特点 (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

【设计意图】

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内容,做到"润物无痕",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5,结合第五自然段,体会石猴聪明,有大将之风.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是怎样的表现

投影出示: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1)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句后,加上想象说一说.

(2)再次读此句,品味语言,读出韵味,体会古代白话文语言的概括性.

众猴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石猴是怎样说的呢

投影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

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众猴对于石猴都很佩服,真心服从)

【设计意图】

此句也是名著中极为经典的语句之一,充分体现出了猴子好玩耍的特点,是学生感悟名著语言的好机会.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加深了吗 这是谁的功劳 你觉得名著与影视剧的区别在哪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

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获.

【设计意图】

此问题与引入时"你为什么喜欢孙悟空 "相照应,在前后对比中,更能体会出名著的魅力是影视剧所不能替代的,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

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课下读一读《西游记》原著中的其它故事.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既体现了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出世神奇 勇敢

仙石迸裂—— 自由快乐 无私 ——寻源称王

身手不凡 聪明

课前预习,保证质量.

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一些语句和现代文有区别,课前布置查阅有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字,词的基本意思.

读为主线,读,议,想结合,感受形象.

拓展回顾,总结延伸.

《猴王出世》导学稿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时品味语言,领略经典的魅力。

3、激发阅读经典名著《西游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时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古典白话文与现代语言的区别,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放歌曲)

一、导入:

1、谈话:上课之前我放了一首歌,有谁留心听出了是哪首歌?

知道一些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家都喜欢的猴哥是《西游记》里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你知道《西游记》是谁写的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1课《猴王出世》就是节选自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 板书课题,加“﹡”,问:这符号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学法:

1、回忆学习方法:略读课文咱们怎么学?(自学)

打开书107页,你觉得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古代白话文,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说到这,没让你想起点什么?(《景阳冈》)

像这类课文,不需要我们逐字逐句理解,只要理解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2、明确任务: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引出自学提示)

学习略读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读懂自学提示,(出示)读读吧,看谁最先找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说。

3、出示问题:《西游记》咱们那么熟了,谁能现在就说说石猴从哪儿来的?

那你们一定也知道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4、师: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了,我们还是应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为了更好的读懂这篇课文,我们前面学到、用到过哪些学习方法?(出示)

三、品析课文:

1、运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懂。

课文读懂了没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吗?板书。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内容写的是石猴从哪来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他怎样成为猴王的,你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指名回答。板书。

3、此时在大家心中,都有了一只猴子的形象,下一步咱们该干什么了?(抓关键语句,感悟猴子形象)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来看一看吴老先生是怎样刻画这只猴子的。

默读课文,看哪些描写猴子的语句让你特别喜欢,并且让你从中感悟到。

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有的同学在动笔勾画、做批注,我也认为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的。)

4、感悟形象,品味语言:

说说吧,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那座山正当顶……化作一个石猴。”(师:语言简练,值得欣赏。)

(2)“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出示)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不管学生说什么,以此为借口,引到读。)

那咱们都读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自由读。

交流(让学生说充分)。

肯定学生的想像力。

师:寥寥数语,就让我们看到了石猴那么多快乐的生活画面,可见语言既凝练又生动。

如果大家关注语言文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会发现在写作上还藏着许多秘密呢。(去字)读读吧!

(如无发现,师引:你关注字数了吗?)

动词、三个字:都写了什么?

这么一只欢蹦乱跳的猴子,你想怎么读?(这只猴子玩累了,休息休息,来只精力充沛的。对,声音动起来了,猴子也就跳起来了,快乐的心情也就出来了。谁还来?真是一只动作灵巧的猴子。)

你还有什么发现?

四个字、动物:都有哪些动物?

这些动物和石猴是什么关系?(亲朋好友)理解“虫”。

师引读,你看我多幸福,你也来试试!指名读。

问:咱们品读这两句时,节奏是一样的吗?

师:节奏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石猴不同的心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再看最后一句,你还能发现什么?

对偶: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诗词?古人常把对偶用在诗词中。

给我们读读吧。嗯,有诗的韵味。(如不好,师:还不够悠闲自在呀。)

(完整出示这句话):让我们完整地再读读这句话,感受猴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大家都先练练。指名读。

小结:类似这样凝练的语言,在原著中还有很多比如第一回后半部分讲群后送石猴出海学艺时有一段,说: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齐齐,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

谁再来说说你喜欢的语句?

(3)“一朝天气炎热……真个似滚瓜涌溅。”(比喻也被我们找到了。)

(4)“古云:禽有……兽语。”(又是一句凝练的语言。)

(5)“连呼了三声……我进去.”(又是语言又是动作描写。)

这是对猴子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出示这句话。

告诉你,我也喜欢这句话,你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那你读读,让我们看看你是不是很勇敢?还有更勇敢的吗?

想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吗?(出示句子,对比。)

看看,我把它改了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样?

师;我正是喜欢它这种重复性的语言,和善用标点辅助表达情感的方法。文中像这样重复性的语言还藏着好几句呢,谁发现了?指名说。

找到“石猴喜不自胜……大造化!”时,体会心情,练习朗读。

(读得好,问:石猴当时什么心情?再指名读。)

(读得不好,说:你都发现这么大的秘密了,怎么不激动啊!再试试。)

还找到那句了?(找全后出示)

师:这几句都是对猴子的语言的描写,而这种重复性的语言,恰好表现出了猴子的性格特点。现在你们就是一只只可爱的小猴子,咱们读读这几句,我给大家读旁白,如何?

(如无动作:猴子说话时会像你们这样规规矩矩的吗?对,加上几个动作,咱们再来。)

(如有人有动作:它配上动作了,演得更像猴子了。咱们也学他,加上几个动作再来。)

小结:吴老先生写得好,你们读得更好。

这句中除了有对猴子的语言的描写,还有什么?板书动作。你来读一读吧。(好夸:这猴子动作真灵桥。不好说:表示动作的词与我们可以读得稍重,这样可以更好的体会他的勇敢和动作的灵巧。)

谁来读读你找的描写猴子动作的句子?(人多,各读各的人少,指一人读。)

(6)“这股水……受涝天之气。”—石猴心想他人。(看来这石猴还真是个当领导的料。看来你平时也很会关心人。)

(7)“列位呵……何不拜我为王?”—石猴聪明。(不但聪明,还很有领导风范。)

(8)如学生说石猴会选择说话时机,说明他聪明。(看来这是一只有勇有谋的猴子。)

(9)“众猴听说……遂称美猴王。”(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石猴威风凛凛,端坐于石凳上,接受众猴礼拜的场面。)

四、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西游记》第一回的前半部分,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应该知道,《西游记》有多少回?出示,师读。

在《西游记》中,你还知道关于猴子的什么精彩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西游记》,原著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等我们去欣赏,还有更多经典的语言等我们去品味。同学们可以继续 用我们今天学习时用到的方法去研读。出示。

3、如果在研读是遇到困难,还可以和同学、老师、家长展开讨论,相信 大家会有更多收获。

五、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石猴————→猴王

探洞

活泼可爱 自由自在 机灵顽皮 聪明勇敢

敏捷灵巧 自信坦率 心想他人 有勇有谋

讲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