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推荐9篇)

2023-04-07 21:35: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推荐9篇)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篇1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厦门( ) 皖南( ) 学籍( ) 乞食( )

2.páng huáng( ) shuāi败( ) chóu办( )

zhè江( ) nà喊( ) 亲qī( )

二、根据语境,理解加粗词语的意思

1.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看书的学力。

2.但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3.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4.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

三、阅读理解

(一)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二)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长乐县横岭乡。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具有爱国思想。冰心的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译的《说部丛书》。辛亥革命起,随家南回,才进福州女师上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因志愿学医,于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又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中的一员。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赞扬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传、募捐,晚上笔不停挥地写“问题小说”,理科的功课脱下一大截。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绩优异,还跳了一级。

冰心的“问题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陷民于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921年,冰心由许地山、翟世英推荐,列名于文学研究会。她的“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的文章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讨论人生问题的宗旨是一致的。这时,冰心着重反映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páng( )徨与苦恼,她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但那时冰心已不满足于只在小说中提出问题,她在探索人生道路上希望寻求答案。当时她既不可能与工农结合,又缺乏先进思想的武装,只能以自己“美满”的家庭中的“亲子之爱”作为灵药,推荐给当时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以母爱的深沉,自然的神妙,童心的纯真来慰藉他们烦闷的灵魂。这就是冰心的“爱的哲学”的起因。她的小说和散文的文采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许多青年的共鸣,隐隐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

从 1920年开始,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模仿者不乏其人,造成了所谓“小诗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xù( )、温婉、隽美。她的“诗的女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冰心早期的文学观是:文学要能“表现自己”才是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真的文学”。而她的短诗则是最能“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赞颂,乃至心灵深处的矛盾、烦闷的“真的文学”最典型的例证。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隽美( ) 惟悴( ) páng_________惶 含xù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古典名著的作者。

《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聊斋志异》___________________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

3.“辛亥革命起,随家南下,才进福州女师上学”中,为什么说“随家南下”?“才”字有何含义?

4.“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选文中的话回答。

5.“冰心”这一笔名始用于什么时候?此时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6.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句中“震”字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7.冰心的“问题小说”分哪几类?

8.选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xià wǎn jí qǐ 2.彷徨衰 筹 浙 呐 戚

二、1.学问上达到的程度。2.意外发生的事情。3.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4.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

三、(一)1.……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ge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ge命本质,不愿在反ge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二)1.jùn qiáo cuì 彷蓄 2.罗贯中蒲松龄 吴承恩 施耐庵3.家乡在福州,在当时所住的山东烟台的南方。“才”字表现了对上学读书迟的遗憾,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教育的落后,尤其是对女子读书的漠视。4.“在学生自治会……一员”5.1919年发表问题小说时,作品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6.恰当,既呼应“惊雷”一词,又形象地写出了“五四”运动对她的影响之大,犹如春雷把她从沉迷中震醒。7.三类(具体见文中)8.叙述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篇2

第一部分:

1、鲁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2、本文以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 到 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3、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 ,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5、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

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6、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7、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一点:

8、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9、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10、《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

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和。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古诗而来,这两句古诗是 。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1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3、“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是什么事件?作者为什么辞职?

14、本段语言文字的表达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二)

柔石小传

鲁迅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一九0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0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15、完成下表,梳理柔石一生的主要活动。

16、从“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柔石怎样的品格?

17、本传在简朴、平实的记述中隐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请看:

⑴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⑵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

从上面两句的如实记述中可以读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18、从经历上看,柔石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19、从思想上看,柔石的思想与鲁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三)

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我10岁丧父。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当时北京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先在英文部,后在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小说新潮栏”编辑工作。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文学研究会”,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供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辑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但仍在商务编译所“打杂”。《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20、这份自传写得最多的内容是 ,作者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不同地方在于 。

21、作者对《小说月报》的全新改版,表明了他在文学上的什么观点?

22、从茅盾辞职可以看出茅盾怎样的人格?

23、文中提到的“内外夹攻”指的是 。

24、结合课文和该文说说一般写小传包括哪些内容?

《鲁迅自传》答案

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2、时间;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3、新文化运动4、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5、⑴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⑵表现鲁迅不畏强暴与邪恶,“不好”二字语气中含有蔑视的意味,体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6、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7、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8、⑴介绍了“我”的出身和家境。⑵写了“我”离开家乡后在外求学的经历。⑶写“我”回国以后的工作简历。⑷介绍了“我”的主要著述。9、《狂人日记》10、⑴比喻;夸张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⑶略11、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12、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13、“四一二”反ge命政变;作者认清了蒋介石的反ge命本质,不愿在反ge命统治区任职。14、简洁,感情含蓄深刻。15、略16、扎实、坚韧的工作作风和献身精神。17、悲愤、痛惜18、为寻求真理而四处奔波。19、为了拯救国人的灵魂,提倡新文艺运动,宣传新思想。20、茅盾在《小说月报》杂志社工作时的事;作者不像鲁迅一样颠沛流离,四处奔波。21、表明了茅盾提倡写实主义文学,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文学风格。22、提倡新文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23、商务印书馆内部守旧派的反对和鸳鸯蝴蝶派的怨恨。24、一般说来,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家庭、学历、性格爱好、特长以及思想发展过程等等,对于重大事件要详细介绍。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篇3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

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

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

2

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

5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作业: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篇5

《鲁迅自传》课堂教学实录

呼铁二中郝国才

师:同学们好。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还记得吗?

生:(齐答)记得。

师:那好,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班长起头,开始集体背诵)《有的人》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民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很好,这首诗是作者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作。在这首诗中,作者对鲁迅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说他“虽死犹生”。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一下鲁迅其人。(教师投影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2初评鲁迅)

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四个方面对鲁迅进行了介绍。(教师投影:了解鲁迅(配图)

生:(速读课文进行概括)

师:读完了吗?

生:(齐答)读完了。

师:那谁来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

生1:第一方面是讲鲁讯先生的家庭变故。第二方面是讲他的求学经历。第三方面讲的是他的工作情况,第四方面讲的是他的著作情况。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第一方面除了讲鲁迅的家庭变故,还讲了其他内容。应概括为:鲁迅的家庭情况。

师:说得很好,本文从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工作情况和著作情况四个方面对鲁迅先生进行了介绍。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四个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摘要,看看作者在文中讲了哪些生活经历。

生:(摘要)

师:(巡视,并进行交流,指导)

师:好了,同学们速度很快,都已经做完了。那谁先来说一说,围绕“家庭情况”,作者都写了哪些要点呢?

生:(纷纷举手)

师:好,第一组回答这个问题。

生3:在这个方面中,作者介绍的主要内容有:父亲是读书人;母亲是乡下人,能看书;我幼小时不愁生计,十三岁时家逢大变故,后父亲重病去世。

师:第一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4:还写了他寄人篱下的生活和他不愿做幕友或商人;决定旅行学习的经历。

师:补充得很好,“旅行学习”一词很有现代感,其实就是?

生:(齐答)外出求学。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围绕外出求学的经历,作者写了哪些事?来,第二组同学来回答。

生5:作者先上了江南水师学堂,后又改上路矿学堂,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先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

师:回答得很准确。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个方面,这一部分事件较多,第三组同学谁来试一试?

生6: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物学教员;绍兴中学做教务长;师范学校做校长;南京教育部做部员;移入北京后兼做北京大学等校讲师;做厦门大学教授;做中山大学教授,后辞职。

师:你回答得很好,很全面。现在只剩第四部分了,第四组同学谁来回答呢?

生7:作者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若干翻译作品;《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师:你回答得很好,不过你读错了一个字,哪个字呢?

生:(齐答)〈〈唐宋传奇〉〉的“传”(音:chuán)

师:对了,那个字应读chuán。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把同学们的答案整理了一个表格,请大家根据这个表格,对自己已摘录的要点进行补充,订正。(表格略)

生:(迅速进行补充,订正)

师:(巡视,答疑)

师:好了,同学们已经完成了摘要工作。我们知道鲁迅是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很高的成就,有很高的威望。但这篇自传却用了千字左右的篇幅,对自己50年的生活进行了概述。这给我们了解鲁迅先生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要求同学们去查找资料以补充课文之不足,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同学们都找到了哪些资料。

生8:我查到了很多资料。

师:那找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说一说,给其他同学留点机会。

生8:(笑)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的周宅,消息传到京中为官的祖父周介孚那里,当时正有一位姓章的高官来访,祖父便给他的孙子起了“阿樟”为乳名,学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和雨伞音近,便改名为豫才,到南京求学时,又改名为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为笔名。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鲁迅的名字进行了一番考证,。谁还有其他的资料?

生9:我查到的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有一次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电影,在画面上忽然见到一个中国人因为俄国人做侦探被俘而将被斩头,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因此作者感到医学并非一件要紧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料,这对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了解他的人品有很重要的价值。那谁来说一说,鲁迅当初为何学水师、矿路和医学呢?

生10: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生11:鲁迅学“水师”和“路矿”,也许是受了当时洋务派的影想通过强兵、富国来实现他的救国理想。

师:你们答得很好。我们把刚才几位同学找到的资料进行一下梳理不难发现,鲁迅的每一次人生追求都和他救国救民的人生理想有关。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文章第一自然段,你能明白少年鲁迅为何不愿做“幕友”或“商人”了吗?

生:(齐答)明白。他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师:很好。谁还有其他的资料吗?

生12:我补充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有关资料。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队炮轰大沽口的侵略行径,抗议段琪瑞执政的卖国行径,会后,群众到执政府门前请愿,却遭到段琪瑞执政府的血腥屠杀,伤亡惨重。这一天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殉难。

师:很好,谁来补充一下,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做了些什么?

生13:消息传来,鲁迅先生极为愤怒,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等文中控诉了段琪瑞反动政府的反动卖国行径,号召人民起来进行斗争。

师:面对残酷的屠杀,很多文人采取了沉默和逃避,但是鲁迅先生却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站了出来,同反动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你们看到先生的铮铮铁骨了吗?

生:(点头)看到了!

师:你们看到先生的凛然正气了吗?

生:(点头)看到了!

师;还有其他资料吗?

生14:我查到鲁迅的著作情况。其中有《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要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呐喊》,《彷徨》两本诗集,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等多部杂文集。

师:够了,够了,已经很多了,可是鲁迅在说到自己的著作情况时,却说得轻描淡写,这是为何?(生欲答,师止住)时间有限,机会难得,再找最后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的资料。

生15:我查到了一段评价鲁迅的文字。

师:很好,给大家念一念。

生16: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新文化的旗手,他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中国人民解放独立,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毛泽东评价他时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发展的方向。

师: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呀!通过刚才的资料补充,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说说鲁迅其人。哪组想好了,就派一位同学把你们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生:(开始讨论)

组1:(板书)自尊自强,谦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组2:(板书)有正义感,不畏黑暗势力。

组3:(板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师:总结得很好。这说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就是同学们心中的鲁迅。那么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又是如何评价鲁迅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师下发的参考资料,勾画要点,以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眼中的鲁迅》。能完成吗?

生:(齐答)能。

师:好,这节课到此结束。下课。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篇6

《鲁迅自传》教案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篇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鲁迅先生生平事迹,感受、解读鲁迅精神。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法学法:

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 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 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 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网页上幻灯片(2)内容显示: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 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网页上幻灯片(9)内容显示: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的最后一节写的是作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 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 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补白”先生13岁前的生活:快乐无忧、幸福、安适。13岁的际遇是他生命中第一个转折点,也是性格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做幕友或商人:表现先生卓而不群、自强自立、具有反抗精神。)

谁回答第3个问题(提示:结合文意,课外阅读《藤野先生》理解:从学医开始,先生就走上了救国的漫漫征途,也是他最重要的思想变化,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如果学医还有父亲病故的原因,从而导致他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则完全是为了救治国民,而且是从根本上救治。他认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她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的进步。以国家兴亡为已任,体现了先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问题4(提示:当时政治混乱,社会黑暗,理解特定背景下先生生活之艰难、意志之坚强。)

问题5(引导提示:先生首先是文学家,著述情况必不可少)

小结: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共同合作,对鲁迅先生生平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感受到了先生卓而不群、自强、自立、爱国求实的精神。

四、 相关资料

为了更多深入地了解先生,请大家打开“相关资料”快速浏览,选取你需要的或你感兴趣的。

阅读(一):扩展资料

<一>、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惶》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三>、传记的文体知识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古代就有[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

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竺可桢《哥白尼》,杨振宁《邓稼先》等。

现代的传记著作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两大类。前者记叙史实;后者用形象化手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排斥合理的艺术加工。

<四>、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五>、鲁迅1912-1926在北京的情况

鲁迅全集中的日记始于1912年:5月5日,“约七时抵京”;6日,“移入山会邑馆”,“夜卧未半小时即见肥虫(臭虫)三四十,乃卧桌上以避之。”山会邑馆即绍兴县(会)馆。会馆是进京参加会考的同乡举子或京官居住的公寓,不必交房钱,只需在年节给看房的长班赏钱。鲁迅在会馆长居7年半,起先住藤花馆,因不堪喧闹,1916年搬入补树书屋。补树书屋是一所相对独立的小院,因为在院中的槐树上吊死过人,才没有被人抢住。补树书屋有4间朝东的正房,和两间“北向小舍”。鲁迅先住正房的南屋,后让给周作人,自己移住北屋。北屋因为有两间“小舍”的遮挡,光线较暗。《狂人日记》就是在这里撰就的。如今的补树书屋还能认出眉目。

绍兴会馆在南半截胡同,出门北行右折出来,是所谓北半截胡同,已经是临街的附路了。十字路口就是菜市口。沿北向的宣武门大街上行,临近西单时左拐是教育街。教育街3号,当年是鲁迅就职的民国教育部,早年的清朝学部,如今是武警招待所。院中尚有一段长廊及左右各一间办公室是旧貌。那当年的教育总长及次长的办公室,如今是一家招待所的食堂。教育街往南一条平行的小街是新文化街,45号是当年的女师大,如今是鲁迅中学。校舍一律是旧貌,仍然是洋灰色。

沿西单大街向北,近西四向左,是砖塔胡同。砖塔胡同61号院(现84号)是鲁迅在北京的第三处居所。鲁迅在此借居9个月,月租是8元。与八道湾的阔大比,砖塔胡同的3间平房尤其局促。

由西四向东到沙滩,五四大街29号的红楼,是当年的北大一院。鲁迅从1920年12月24日开始在这里授课,直至1926年8月离开北京。长驻于此的国家文物局业已搬迁,还有文物出版社等单位尚在。大门上张挂着“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的牌子,门口墙上的文物标志牌注明:“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红楼的地下室是印刷厂,一楼是图书馆,东侧有李大钊纪念室,西端有《新闻纸阅览室》,标明毛泽东在此工作过,月薪8元。

由西四向西到阜成门内大街,最西端的北向胡同里是鲁迅博物馆。鲁迅在京的第四处旧居——西三条胡同21号院,被围于其中。

由西三条向东到赵登禹路,再北行,近西直门内大街右拐是曲曲弯弯的八道湾胡同。八道湾11号是鲁迅在京的第二处旧居。1919年11月,鲁迅与周作人夫妇迁入这座以3500元购置600元修缮的大宅院。12月29日,鲁迅接母亲、朱安及周建人一家阖家入住。八道湾11号分三进。一进的左手三间是外客房,是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地方。二进的三间正房,右侧是朱安卧室,左侧是鲁母的卧室,中间是吃饭的堂屋,冬季时鲁迅亦在堂屋后侧木炕上睡。左手的西厢房三间,鲁迅曾暂居过。鲁迅搬走后,周作人改作了书房,取名“苦雨斋”。三进一排九间房,最为高大。西侧三间是周作人一家,中间三间是周建人一家。东侧三间是内客房,最东一间曾住过爱罗先珂。如今的房主是1950年搬入的81岁的张淑珍老人,在这所大院的36户人家中,她是居龄最长的。年龄最长的82岁的赵光存是位退休工人,每日价写写画画,偶尔还可以卖些给来访的外人。他就住在鲁迅写《阿q正传》的房子里。

<六>、鲁迅1927-1936在上海的情况

在上海,鲁迅曾有过三处较长时期的寓所:横滨路景云里,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以及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大陆新村9号自20世纪50年代起,被当地政府辟为鲁迅故居。其余的两处,迄今还有人家住着。

先去的是景云里,这条弄堂和上海其它的弄堂没什么两样。这种旧居民区,上海人叫做石库门,据说在上海的主要城区已不多见了,景云里因为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文人聚集地,这才得以保存下来。景云里入口抬头处的石头上,刻着:“叶圣陶旧居”,很奇怪,问陪伴的导游小姐,小姐也摇头说不知道。这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一个较长久的住所,这条不过10余米的巷子里,和他同期住在这里的,还有茅盾、叶圣陶、周建人、冯雪峰和柔石。好不容易敲开横滨路23号房门,还没看清楚,就有一位妇女从里屋急吼吼地抢出来,40来岁的样子,一边梳头,一边堵在门口:“看、看、看!要看找政府,把我们搬走算了。”于是赶快开溜。

走上几百米,穿过多伦路,就到了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这里是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帮着租下的,为防止意外,当年的门上还插着内山的名片。如今那个插槽早已破了,连陈年的木头都裸了出来。敲门,没人应。从三楼转角的窗户望过去,一位老太太在阳台上,跟她说话,也不理我们。陪同的导游小姐就笑,两年前她带一帮电视台记者来这里拍纪录片,也是怎么叫也不开门,后来又打电话,又回单位开证明,最后还是居委会亲自来人这才引进门。

保存最完好的当然是大陆新村故居,安安静静的,楼面新刷了一层红漆,陈列品都是旧的原物。住所有3层,每层约30多平方米的样子,鲁迅1933年4月11日迁入这里。由6排红砖结构的三层楼房组成的大陆新村,始建于1931年,是私营大陆银行的职员住宅,遇上一位职员调离,才由内山完造出面,用45两黄金顶下来,即买下了使用权,每月还要另付租金。

这里的居民出出入入的,谁也不会多瞧你几眼,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正好碰见上海老画家李厚,他家就和鲁迅故居门对门。鲁迅故居从50年代落成起,他就是见证人。李厚还记得小时候来这里的亲戚家玩耍的情景,他回忆住在鲁迅家的西邻(10号),是一个白俄,在当时的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做事。东邻(8号)是日本人,门口挂着一块写着“茶”字的大牌子。

鲁迅在上海的3处居所,以四川北路为中轴线,相互间只有10多分钟的步行路程。四川北路除了商业繁华外,还是当年上海除宝山路之外的又一文化出版中心,当时著名的出版公司,如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亚东书局、大东书局等除了在宝山路开店外,有的还把编辑部、印刷厂、分店设在这里,与鲁迅关系较为密切的北新书局、内山书店等更是直接在此开店。

内山书店旧址倒还保存着,现在是工行的一家储蓄所。鲁迅当年常去饮茶的公啡咖啡馆,也是当年左翼文化人经常聚会的地方,现在又开张了,据说还是在原址上。我去看了,在多伦路南口时装商场的半地下,虽说是上午,里面就得用上电灯。要想忆起一些海上旧梦,四川北路不必去了,可以径直走到多伦路,这是当年左翼文人出没较多的地方,如今已被辟成“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路口竖了些铜像,有叶圣陶等人,里头开了些商店,卖古玩字画一类,道路很宽,两旁一处处装饰一新的小洋房,据说大部分是新建的。

虞积华老先生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退休馆员,自小就在虹口区一带长大,他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区分是不是租界,只要看路面,柏油路的是租界,石头路的是国统区。因此他判断鲁迅的寓所都在租界附近。这也是鲁迅杂文集“且介亭”的由来,“且介”,“租界”二字各取一半也,鲁迅暗指自己住在半“租界”,也就是租界外*近租界的地方。

(二)上网阅读:百度网、“鲁迅简介”

思考:如果鲁迅先生的经历记述到1936年,你认为还需要选取哪些材料?(教师随机点评)

小结:查阅资料,需要运用慧眼去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考查一下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请看问题:《鲁迅自传》是从1881年写到1930年,如果写到1936年,你认为应再选取他的哪些活动?(可用打字或“粘贴”,随机点拨评价。)

五、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交流以下材料,整体提升:

(1)1903年,鲁迅在照片背后,写下一首《自题小像》的诗,送给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示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出他的某种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全诗采用各种形象化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2)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作的旧体诗《自嘲》里。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招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这一天,鲁迅和大家谈笑风生。“因为看到许广平在旁边,郁达夫就打趣地说:‘大先生,你的华盖运可以脱了吧?’这时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许广平。鲁迅听了哈哈大笑,连拿纸烟的手也因畅怀的笑而颤抖起来”。郁达夫又关心地说: “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即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作答。郁达夫还开玩笑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席散以后,鲁迅应柳亚子之请,于10月12日,为他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自己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爱憎,和“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虽然如此,但这首诗的感情还是十分深沉的。有一次,鲁迅把诗的意思讲给内山完造听,听的人哭了,鲁迅也哭了。因为他处在八面攻击之中,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中国人民的将来,他怎能不悲愤,不落泪!?这首诗充分体现鲁迅一生高贵的革命品质,因而得到崇高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人郭沫若也十分赞赏这两句诗,指出它“虽寥寥十四字,对方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俱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团结与斗争俱足的精神,也表现在对待自己人和朋友的批评上。他指责错误倾向,经常十分尖锐、深刻。他不习惯于给人搔痒,使他十分舒服,而是喜欢大喝一声,让人出一身汗,以收治病救人之效。这同他以前对农民的“怒其不争”的态度,有其相似之处。这个“怒”字,是“恨铁不成钢”,是鲁迅赤热心肠的写照,表现出他对于错误的不留情面的态度。有些人以为一“怒”,对方就该是敌人,这是不对的。如果不是出于误解,就是有意曲解。

小结:是啊,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爱得厚重!他在黑暗混乱中求索是何等悲愤!他传播真理、唤醒国民百折不回是怎样的勇气!他在指责与诬蔑下是如此地坦然!他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又是这样的平实与谦逊。今天,我们走近了鲁迅,你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了解,你心目中鲁迅是个 怎样人?(至此,学生在个人体验基础上,构建起心目中的形象。)

六、 作业

总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伟人为镜,得必大于失。有人说,交一位好朋友是一笔财富,历史上的伟人很多,如果让你以伟大为友,你会选择哪一位,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教师随机点评。)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够坚强,请去读《贝多芬传》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缺乏毅力,请去读《居里夫人传》。以伟人为友,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请打开“作业”

1、请课下搜集名人传记,进一步了解传记特点,感悟名人精神。

2、撰写e-mail:《我的小传》。

请发送到我的邮箱

结束语:

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真的猛士”,聆听他对我们的教诲:愿中国的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算萤火一般,也可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积累“筹办、维新、污蔑”等词语,学习鲁迅严谨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能恰当运用辐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重点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难点 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第一课时一、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提问:在小学我们学习过不少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今天我们先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小学学过或课外阅读的有关鲁迅的故事组织起来,通过讲述故事说出自己 对鲁迅的认识,为新课的教学设置情境)2.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经历是复杂的,他于1930年5月写了一篇简短的自传,介绍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鲁迅自传》。1.学生回忆学过的《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踢鬼的 故事》等,讲给同学们听,尽可 能说出对鲁迅的看法。 (对讲述自己课外阅读故事的同学予以表扬) 2.学生初步感知鲁迅自传的内容二、整体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 词,感知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教师出示词语卡 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和理 解情况。(学力、变故、筹办、维 新、污蔑)3.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 主要经历?4.解读课文,从设计鲁迅先生简历 人手;详细了解鲁迅的经历。(提 示:小学毕业时,我们都填写过自。 己的简历表,仿照那种形式,我们 给鲁迅先生设计一份“简历表”, 把课文中鲁迅先生的经历按照时 间顺序填写清楚)5.再识鲁迅。引导学生作初浅分 析。 (提示:鲁迅先生的生活、求学、工 作经历与众不同,这与他所处的 时代有关,仔细阅读课文,发现自 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共 同探讨)1.自由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2.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内容,还原语境, 理解词义。3.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积极发言,把握鲁迅的主要经历。 第一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经 历;第二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求学经 历;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工作经 历;第四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著述的情况。4.分析课文。 (换个角度,让学生把自传与个人简历 结合起来,达到复杂内容简单化的教 学目的,练习提取有利信息的能力和 语言概括能力)5.积极发现问题,互相交流,共同探究。 如:“我”为何不肯做我乡衰落了的读 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一幕友 或商人?“.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 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几个别 的人指谁等等?三、本课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活、求学、工作、著述等主要生平事迹,真切地看到了一个革命先驱者奋斗的艰难历程,并且梳理了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个人主要经历的写法,这是自传体的一般写作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四、板书设计参考 鲁迅自传姓名:周树人; 笔名:鲁迅 主要经历:1881年,生于周家1902年,日本留学,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师范任教1927年4月辞职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呐喊》、《朝花夕拾》、《彷徨》、《阿q自传》第二课时一、补充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读《三味书屋》:这是一篇介绍鲁迅早年家庭变故的文章,作为文章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家庭变故对少年鲁迅的影响,及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习惯。 讨论:鲁迅的家庭变故对他产生影响了 怎样的影响?2.指导阅读《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录,记叙了鲁迅留学日本 期间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详细了 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讨论: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这对他以后 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阅读讨论。 从补充阅读的文章中了解当时 的家庭及社会背景,同学合作探讨:两次重大变故对鲁迅的重大影响以及对鲁迅人生的作用。2.小组间交流: 鲁迅弃医从文是由观看影片引起的,他看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看到中国人的愚昧落后,在他认为中国需要的是能医治人民思想和精神的文人,他改变了日本求学的初衷,决定弃医从文。这也是他成为革命先驱者 的思想基础。二、 探究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引导探究,比较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你发现了《鲁迅自传》在语言上 有什么特点? ②与附文《老舍自传》作个对比,你更喜欢哪种语言风格? (指导学生深化认识此特点在文章 中的体现)1.学生深入领会自传性记叙文的语言 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鲁迅:属流畅的白话文,语言庄重, 多用错落不齐的散文句。 ②老舍:文学味较浓,语言诙谐,多用 整齐的骈偶句。三、指导写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总结自传的一般写法。提示:《鲁迅 自传》是一篇自传体作品的代表,通 过这篇自传,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 式总结自传的写作特点。2.写作小练笔:以时间为顺序,记录自 己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自己动手 写写《自传》。3.请学生朗读交流所写自传。1.结合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总结。 ①以时间为顺序。 ②记录各阶段的主要事件。 ③文字表达简明扼要。2.练习写以时间为序的自我介绍片 断。3.朗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四、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美文共品。指导阅读《老舍小传》、《少年“尝尽”愁滋味》。和老师一起欣赏《老舍小传》和《少年“尝尽”愁滋味》,并在课下自己寻找好的传记文学作品课外阅读。五、本课小结 《鲁迅自传》主要记录了从1881年到1930年鲁迅先生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旧教材6册书中所选的作家作品,鲁迅是最多的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优秀篇目曾给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用了两课时学习了《鲁迅自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看到了鲁迅的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学习研究鲁迅先生的宝贵资料。本课总结 本文教学容量很大,教材提纲挈领地简单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教学应适当运用辐射资料补充一些细节,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因先生的学习、工作范围极大,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整理出一条线索,便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自传写作特点的研究上。熟悉鲁迅生平的任务,可以在研究写作特点时顺代完成,不必另外花费时间。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篇9

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鲁迅自传》解读

江苏海安丁所中学 丁海意 吴方桂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在南京的 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1902年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 “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我们从《鲁迅自传》中看不到一丝先生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总之,先生光辉的一生,无愧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实感人、精彩纷呈的人生。

作者通联:邮编226632 联系电话:0513—8332699,0513—8016386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