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推荐15篇)

2023-03-29 12:26: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推荐15篇)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1

——对历史性题材课文的一次探索

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 席丽新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2

下面是文秘帮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并能扼要复述课文。

2、领会抓住人物言行,情况陪衬以及通过人物间的相互烘托来表现人物精力品格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和创新精力。

3、开端学习凭据典范互助编写课本剧,并举行演出,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汗青故事我们一向相沿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老师精致入微的解说,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央。这样的学习历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本领,情绪态度、代价观、互助探究的意识、创新精力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历程开放,表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想开放,向学生的情绪开放,向学生的将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历程中,老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课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开导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索办理题目,拓展学生思想空间,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到场课堂教学的全历程,从而满意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效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孕育发生撞击,探求到孩子心跳与课本旨跳的合拍点,孕育发生移情效应。

(2)脚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也便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情势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老师是引发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恳切至心约请诸葛亮的?”老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买卖见的谛听者;能积极到场探究的到场者;当学生出现探究结果时,老师又是果断学生了解正误的鉴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天生历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本性。

阅读是学生的本性化举动,不该以老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绪运动中,加深明白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绪熏陶,得到思想启示,享受审美情趣,要怜惜学生奇特的感觉,体验和明白。

(三)综合训练,注意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偏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领,而培养这种本领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是不必刻意寻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语文质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纪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显,故事背叛生动,深受学生喜好。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举行演出,开展语文实践运动。

四、设计思绪

凭据文本的特点,学生本性生长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绪为:

(1)建立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历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题目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泼的探究平台。题目标办理,激起学生猛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停研讨,在良性循环中终极形成积极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聚语言,感悟语言,为以后的编写、演出办事。

(二)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1)出树模文,认识写法。

老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朴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老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情势(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行动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导。

(2)分工互助,编写脚本。

以课文为素材,凭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抱负象,编写脚本。

设计意图:学

生编写脚本的历程,也便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领会情绪的历程,故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在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本领。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演出将抽象的语言笔墨标记转化为形象的心情姿态。它可以开导学生潜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长,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服从,有用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生长。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3

8.三顾茅庐(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学习思路:

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学习准备:

cai课件、《练习纸》等。

预设过程:

(一)启迪,方言逗乐暖诚意(课前)

1.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说我叫肖绍国)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从大屏幕上看到的)(你真善于观察)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学生说肖老师)是朋友就应该直呼其名,我叫——(肖绍国)谁来叫我的名字?(如果没人叫,教师说一句谚语:老虎赶车——没人敢)(指名学生叫肖绍国)(教师接——哦,在这儿,我给大家上课来了;到!并作立正状)

2.同学们,知道我来自哪儿吗?(湖州)想不想听听湖州话?(想)好!我说一句,你先猜猜是什么意思?再学着我说一说,好不好?

教师说——今天跟大家一起合作,我真快乐!(纯正的湖州腔)(学生猜、学)

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快乐吗?(学生发话)(跟这么多朋友相聚在一起,特别是看到你们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当然是件快乐的事)

好了,你们能不能说一句衢州话,让我也来猜猜、学学?(学生说衢州话,教师学猜、学)

3.看来说好普通话可真重要,大家都说普通话,五湖四海的人们才好沟通。同学们,我们大家都互相认识了,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你们真可爱!)

(二)感觉,第一印象落诚意

同学们,上节课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像?

(学生说话: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真心诚意、一片真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等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到不了“诚心诚意”上去,教师导:这个词语用得好,文绉绉的,你从哪儿找到的?我怎么没有发现,你真会读书!——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刘备?——“诚心诚意”)

(方案二: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诚心诚意”,教师先板书“诚”,继续让学生说其它的词语,总结:是呀!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

(板书:诚)

(三)锁定,揣摩对话悟诚意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想读吗?(想)好!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2.最能体现刘备诚意的语句有好多处,谁先来读?

3.多平台交流——

a.师生对读——预热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大屏幕出示)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方案一:

◇若学生一上来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你这个“胡说!”读得特别有味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导——我觉得你“大贤”一词也读得不错,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学生接话)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二:

◇若学生一上来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大贤”这儿读得特棒,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导——你除了“大贤”这个词语读得不错外,“胡说!”这儿也读得很棒,你为何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谁来读出斥责的口气,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感受感受。(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他哪里读得好?(学生说话)你们了解张飞的性格吗?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三:

◇若学生一上来读得很一般,教师则导:能说说你对这组对话的体会吗?(为了请诸葛亮,刘备斥责自己的弟弟,可见他的诚意)那谁能读出刘备斥责的口气呢?——下面按“方案一、方案二”走。

(2)教师导:刘备怒斥张飞的背后是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啊!(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b.自由对读——亲历

这个同学是抓住刘、张二人的对话来体会刘备的诚意的,真好!还有哪些同学也是通过刘、张二人的其他对话来体会的,你来读——(随学生朗读完,大屏幕逐个出示)(第一句暂时隐蔽)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1)你们同桌,或者前后同学,你读张飞,我读刘备,选择三

组对话中对你们触动最大的一组,先自由读读,等会儿,请你们展示。(学生合作分角色读)

(2)好,哪两个同学先来?有人说,听话听音,你可要认真

听,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a.当学生读到第二读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话中之意)教师启:你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埋怨,刘备的诚意、气愤)是呀!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谁不会埋怨呢!谁也来埋怨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张飞的话)面对着张飞的埋怨,谁来教训他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刘备的话)教师接:刘备真可真是用心良苦呀!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齐读刘备的话)

b.当学生读到第三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弦外之音)教师启:你们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不耐烦,刘备愤怒)你注意到刘备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吗?(大声斥责)大声斥责的口气是怎样的?谁来读?(指名一学生读),谁跟他读得不一样?(指名一学生读——你给自己的朗读打几分?——推荐一个同学再读)教师导:刘备越大声斥责,越可见其拜访孔明的诚心!(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c.当学生读到第四组对话时,教师启:你们又听出了什么?(学生说话——导:他就怕张飞失去了礼节)

c.集体引读——升华

(1)来,让我们连起来,把你感悟到的读出来吧。(大屏幕上四组对集中出示)我也想参与到大家的朗读中来,行吗?谢谢!一、二组读刘备,三、四组读张飞,准备——

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

d.创新对读——滚烫

(1)导: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这张飞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2)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怎么样地说呢?

(大屏幕出示)

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刘备 说:“ !”

(3)同桌之间先说说——交流。

(教师评价点:抓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怒不可遏”,

◇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 嗨!还真跟刘皇叔真心有灵犀呢!

◇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3)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中悟出了

刘备的一片诚心。(板书:诚)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4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5

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

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

(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

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

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许多相关课程资源——宋词、《三国演义》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电视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堂课,不论是课前小组学习原著,还是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全班分小组汇报中,师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来共同探究学习的。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突破了以往“课本为中心”的做法,使相关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把宋词、《三国演义》原著和电视剧片段引入到语文课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了学生研究的对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探究问题服务的,使它们得到有机地整合。这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形和式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三、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力地指导了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著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6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本课学习,了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初步感受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和名著进行扣动心弦的心灵对话,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领略隆中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品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二、品读课文

1、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简要评价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形象。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属于自己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生甲:我欣赏诚心诚意拜访人才的刘备。

生乙:我佩服韬光养晦、见识非凡的诸葛亮。

生丙:我跟他们的理解不一样,喜欢鲁莽粗鲁的张飞,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但他莽撞中不失可爱的一面,而且可以反映出对刘备的忠心。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真实自然,不做作。我喜欢。

师:你们片言只语,评说三国人物,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老师尤其欣赏的是生丙,他很有悟性,用心品读人物,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2)师:老师想接着你们的讨论再说几句,既然有人认为张飞粗鲁中不失可爱之处,那么把他和刘备两相比较,一个粗鲁莽撞,一个诚心诚意、彬彬有礼。课文将他们放在一起三顾茅庐,到底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当然老师相信你们继续发扬积极思考的传统,挑战自我、创新思维,一定会有让老师耳目一新的发现。

生甲: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可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高手中的高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将张飞和刘备安排在一起,似乎是将他和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我们的同学就是不一般。说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时有惊人之语,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文中将刘备和张飞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既形成鲜明对比,在写作上把它称做反衬,又给“三顾茅庐”增添不少情趣,也生了不少波折。

2、领略奇美的环境

(1)师: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能把握三要素,理清三者关系,就算基本读懂了。刚才同学们妙语连珠的人物评价,让三国人物变得鲜活丰富、跃然纸上。同学们,你们非常成功地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这可是了不起的成绩呢!

我们常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诸葛亮这个集上晓天文,下通地理的智慧于一身的奇人,生活的地方想必也是集日月之精华,充满灵气与神奇吧。同学们的眼神告诉老师,你们对这个问题已经跃跃欲试了。不过请不要急于求成,只有深入钻研课文,才会有真知灼见。(生自由诵读、思考片刻,陆续举起迫不及待、急于交流的手。)

生1:我发现第3段1、2两句是写隆中的环境。看,“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景色秀丽宜人。”好一派迷人的风光啊!(师:他说得多富有诗意啊!)

生2:“隆中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蜿蜒起伏”传神地刻画了山冈的外形特征,“卧龙”用打比方的方法,将山冈的形状写得具体形象。(师:他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得有理有据,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赏析。)

生3:老师,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从字面看,“卧龙”是喻“山冈”,这一点也不错。但我看过《三国演义》,发现诸葛亮的号也是“卧龙”,这是巧合,还是有别的什么深意呢?

(2)师:我首先欣赏你很实在,有问题就及时提出来。我们学习就需要这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老师还要感谢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吧。(生面露难色,几乎将所有的目光盯向了我。)

(3)师:你们可真会投机取巧啊!一遇到难题就做“逃兵”。不过也真难为你们了,它确实难度不小。老师就为你们解惑吧。我以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隆中真是钟灵毓秀之宝地啊!文中“山冈”喻为“卧龙”,既有其外形蜿蜒起伏之特征,又暗指诸葛亮。他不就是一条心怀天下,胸有治国伟略,一遇明君就准备出山的卧龙吗?而且在文章思路上也由“卧龙”自然地引出诸葛亮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传奇人物。

3、探究跌宕起伏的情节。

(1)师:当然“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除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外,就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三顾茅庐”有哪些波折。

生①:刘备第一次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可没有遇到,真是好事多磨。

生②:刘备第二次去还是没有遇到。刘备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前两次都没有见着,可以想像他内心失望的心情,但并没有灰心。

生③:第三次,诸葛亮总是在家了,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随即让刘备如愿以偿,而是在草堂午睡。一个迫不及待,一个不慌不忙,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生④:刘备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可见等的时间之长。但他恭恭敬敬,显得非常虔诚。我想,这样写除了表现情节变化外,还能突出他的诚心诚意吧。

(2)师: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说出了其中波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在半抱琵琶半遮面中,终于和刘备见面了。那么诸葛亮是怎样为刘备指点江山的呢?请齐读课文最后两段,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生a: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群雄割据的混乱形势。

生b: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生c:老师,我看过名著《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的正确方针,这是三分天下的重要前提。但我不理解的是,蜀国因为人才凋零,渐渐衰落,后主刘禅被俘,蜀国灭亡。可文中却说“最后取胜”,这能说明诸葛亮策略的伟大、正确吗?

师:老师很欣赏你很有主见,提出自己的独到发现和思考。这也是课堂上你们提出的第二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生陷入沉思,纷纷摇头,无人作答。)

(3)师:还是老师为你们解惑吧。我以为,他结合天下群雄纷争的现实形势,提出三分天下,到一统天下的伟大策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管他有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的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终因魏蜀集团幼主昏庸,后继无人,青黄不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大概是他没有想到的吧。当然这不是我们主要探讨的问题。刘备聆听了诸葛亮的指点,有什么反应,又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呢?

生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一下子恍然大悟,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生b: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常听人说,伴君如伴虎。但是他们虽名为君臣,却实为情同手足的兄弟、朋友。

生c:我得到诸葛亮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是啊,鱼儿离开水怎么能活呢?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他们和谐、友好的君臣关系。

(4)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不仅理解独到,而且语言丰富,成语格言信手拈来,评点三国,有声有色。真是地地道道的三国通啊。

听了你们精彩纷呈的发言,老师不禁也想说上几句。最后两段用了两个比喻。“拨云见日”形象具体而贴切写出刘备聆听以后豁然开朗之感。“鱼水”之譬喻,既诚恳地说出他们水乳交融的君臣关系,又郑重地推崇诸葛亮对蜀国立国的核心作用。正是对诸葛亮的如此推崇、信任,所以才有了后来他驾崩前的托孤。

三、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超越时空,感受了三国人物活灵活现的音容笑貌,畅游了隆中如诗如画般的奇美环境,还聆听了诸葛亮流芳百世的隆中对策。老师想感谢同学们尤其你们中的两位同学,正是你们的精彩发言使得“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丰富多彩、熠熠生辉,正是你们的质疑,丰富并拓宽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今天,《三国演义》这部辉煌巨著已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道迷人的风景,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营养品。老师相信你们课后一定会延续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走进“三国”,了解研究“桃园结义”、“火烧赤壁”、“借东风”等引人入胜的故事。老师准备下节课举行“三国故事擂台赛”,到时你们八仙过海,同场pk。同学们,努力吧!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学情: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2、由“因”导“果”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诚心诚意”这个成语,懂得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

四、说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法。

2、自读自悟学习法。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哪一位同学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些人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板书:诸葛亮,并教学“诸葛”,我们也叫他孔明,不过他称自己为卧龙先生。谁还能说出其它的复姓吗?)

2、由这个题目同学们你还想问老师或自己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诚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自己主动想办法识记,并想一想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检查朗读,交流反馈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正音。

②教师谈话过渡:这一自然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说:“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个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本课就写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结拜”这个词语的意思。它还有个什么故事?

④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写卧龙岗景色”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丽宜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⑤大家齐读“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呢?”这部分内容。

⑥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和“茅塞顿开”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⑦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鱼得水”这个词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阅读文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真正得以体现)

(三)再读课文,探究“诚意”。

1、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华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过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为什么刘备请他,他就答应了呢?你觉得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说说。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诚心诚意。刘备的三次拜访一次比一次更显诚意。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读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先对课文有个浅层次的感悟,从而为深层次的感悟打下基础)

(四)指导写字,巩固新词。

1、完成课后练习2、用钢笔描红。

2、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五)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三、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卧龙

结拜

诚心诚意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8

课题

8.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问: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9

一、以杜诗导入

ppt出示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同学们知道杜甫写的这句话中“三顾”指的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三顾茅庐,而他请诸葛亮出山,又是为了什么?

出示地图,介绍时代背景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想必请他出山辅佐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只有刘备成功了?你觉得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相机点拨同学们可以到第一自然段找关键词)(板书:诚心诚意)

什么叫“诚心诚意”?(出自真心、真心实意)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好这个词。(两个“诚”,心意多么真诚啊!再读一读。)

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

二、听其言,感诚心

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朗读指导: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生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生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接着读下去——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当时刘备是什么身份?(大将军、汉朝的皇叔,地位尊贵)诸葛亮是什么身份?(普通百姓,一介村夫)在特别注重身份地位的古代,都是百姓拜见将军,而刘备身为将军却一而再、再而三拜访一个平民百姓,这足以说明刘备拜求贤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刘备的话)

三、观其行,感诚意

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

不要急,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用笔画出那些打动你的地方,好好体会体会,我们被打动了,诸葛亮才会被打动。

交流:刘备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受到他拜访的诚心和对诸葛亮的敬重?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读这句话。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那么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就是“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大家猜猜刘备多大?47岁,整整比诸葛亮年长20岁!47岁的大将军、刘皇叔却要站在台阶下等候一个27岁的毛头小子,

孩子们,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刘备说些什么呢?

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渐渐地,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相信此刻,一个诚心诚意、恭敬虔诚的刘备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带着我们的感动,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指名配乐朗读。

四、隆中对,感真情

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再次出示地图,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五、赏美景,悟写法

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配乐朗读)

六、出师表,忆真诚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蜀国,刘备去世后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背景音乐声中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也许大家未必能读懂诸葛亮的每一句话,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真情,找一找,这段话里哪里提到了二十一年前的事?

诸葛亮眼含泪花,深情回首,心怀感激,他念念不忘二十一年前(指板书)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一直站了半晌工夫再加——的诚心诚意!

于是,“三顾茅庐”作为《三国演义》经典中的经典,千年流传;

于是,“三顾茅庐”成了“诚心诚意”的代名词,流传千年。

——这就是经典的影响和魅力!

(播放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顾茅庐》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精彩故事,课后,让我们翻开《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去领略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去感受那一张张恢弘的历史画卷吧!

板书: 9 三顾茅庐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尊重人才 责备张飞 雄才大略

下马步行

阶下恭候

同吃同睡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10

徐 华 军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 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

(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 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

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

“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

“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

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 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 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 复述课文。

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

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

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 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 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此文发表于2002年第9期《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11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做了老总,去招聘人才,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四、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五、作业

主人公

刘备简介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3]。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12

重要的是尊重 (孙惠芳)——《三顾茅庐》教学谈

《三国演义》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应该富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一个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一环扣一环,书中各种人物特性栩栩如生,看了还想看,欲罢不能!记得,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国迷!

课文《三顾茅庐》的确是一篇很耐咀嚼的课文,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刘备与诸葛亮个性鲜明,很值得研究玩味一番。

课文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我在第一课时就解决了,如“三顾茅庐”、“青翠欲滴”、“群雄纷争”、“同榻睡觉”等;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4可不能一带而过。

教学此文时,教师的有些课堂语言应该好好玩味一下,如学了课文第2节张飞“嚷道”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相机点拨:是啊,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可捆不来他的心哪!猛张飞不懂,可刘备知道!读好刘备责备张飞的话后,教师又可以点拨:刘备责备的是谁?相机理解“结拜兄弟”之间生死以共的深厚情感后,再问学生:刘备为了谁责备他的好兄弟,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课文第3小节“下马步行”这一句时,教师可设置一个“陷阱”:刘备这个人可真傻,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到?学生于是纷纷“较真”,那不是“诚心诚意”,那是“虚情假意”!教学“恭恭敬敬”这个词语时应该放更多的时间去品一品:第一、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抓住“心”字底,并请学生做动作。第二、“恭恭敬敬”一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是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应该这样做;可刘备人称“刘皇叔”,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再说他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为什么对这样一个村夫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如此态度呢?第三、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7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啊!

学完了课文2、3小节后,可以用一个问题引导到下文,学习“茅塞顿开”这个词语,从而带出“拨云见日”这一成语,此时教师可以插话: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了。

学习“如鱼得水”时当然应该抓住“鱼儿失去了水会怎样”来教学,然后还可以反之理解,“水失去了鱼又会怎样”?水当然成了一潭死水,失去生机与活力了。从而教师进行点拨:是啊,如果没有刘备,也许诸葛亮只能呆在卧龙冈中无法施展他的才华,自然而然地导入到课文中第3小节关于隆中美景的那段话的学习。最后,再回到课文最后,提示“如鱼得水”的关系,稍作拓展:诸葛亮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呢?课外布置学生去读这些故事。

课文的结尾,老师可以总结提炼一下主题: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13

一、 导入设疑,揭示课题

1. 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 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

2. “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三、 三顾茅庐表“诚意”

1. 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 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 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

四、 察言观行话“尊重”

1.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来读第24自然段

2. 小组学习,思考:a.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画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b.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

3. 重点品读张飞、刘备的话

(1) 指名读张飞的话,一个“嚷”字让你读出了什么?(表现出了张飞的性格粗鲁,对诸葛亮不屑一顾)

(2) 再读刘备的话,你又从中读出什么?(责怪、生气,也表现出自己不可动摇的决心)

(3) 分角色朗读,对比两人的不同态度,感受刘备对人才的渴求、尊重

4.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1) “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文中两次用了“轻轻”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刘备举手投足都很小心,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2) 指导练读这段话,读出动作的“轻”,读出刘备的小心翼翼、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读出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爱惜

(3) 刘备等了多长时间?(半晌——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好久;“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

(4) 这样算来,刘备至少在台阶下站了两、三个小时,依然不急不躁,恭恭敬敬地等候这样的态度让我们感觉刘备在恭候一位长辈或上级,事实怎样呢?从年龄上看,刘备那时47岁,诸葛亮才27岁,刘备比诸葛亮年长20岁;从身份来看,刘备出身贵族,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而诸葛亮只是平民百姓一个,隐居山野,以种田为生两人身份地位、年龄相差如此悬殊,而刘备竟表现得如此虔诚,怎能不让诸葛亮感动呢?

(5) 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你从“快步走进”读出了什么?

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的虔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两人见面、交谈,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设计意图】通过算时间账、算年龄账,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刘备的一颗赤诚之心、敬贤之心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篇15

之一

作者:魏塘三小 金 凤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